•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霍氏與楊氏《紅樓夢》中醫(yī)藥文化翻譯的得失

      2010-04-07 09:02:47,張
      關鍵詞:霍譯楊譯中醫(yī)中藥

      夏 青 ,張 超

      (1.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1;3.六安市中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安徽 六安 237001)

      霍氏與楊氏《紅樓夢》中醫(yī)藥文化翻譯的得失

      夏 青1,2,張 超3

      (1.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安徽 合肥 230001;3.六安市中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安徽 六安 237001)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切換,更是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體現(xiàn)。在《紅樓夢》中,作者對諸多中醫(yī)藥現(xiàn)象的描述,凸顯了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以Hawkes與Yangs兩種英譯本為依據(jù),植入接受美學理論,從中醫(yī)中藥文化涵蓋的四個層面出發(fā),探討譯者應當如何發(fā)揮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在中醫(yī)藥文化英譯過程中對潛在的讀者“期待視野”進行預測,選擇相適應的翻譯策略,以期最終實現(xiàn)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視閾融合”。

      接受美學;翻譯;中醫(yī)中藥;文化;期待視野;視閾融合;《紅樓夢》

      《紅樓夢》的英譯研究至關重要,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輸?shù)囊粭l重要渠道。多年來,國內外對《紅樓夢》文化及其翻譯的研究長盛不衰,內容涉及宗教思想、歷史人物、哲學觀念、詩詞曲賦、稱謂、服飾、飲食、花草、茗茶和美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然而,筆者檢索中國期刊網(wǎng)(CNKI)上自1983年3月至2010年4月的8255篇以“紅樓夢”為題名的相關論文(含學位、會議論文),發(fā)現(xiàn)無一篇論文將中醫(yī)藥及其文化的翻譯作為專項課題加以研究,即便是僅僅局囿于探討《紅樓夢》與中醫(yī)藥文化的關系的論文也只有6篇①??墒?,據(jù)統(tǒng)計,“《紅樓夢》中涉及的醫(yī)藥衛(wèi)生知識290多處,5萬余字,使用的醫(yī)學術語161條,描寫的病例114種,中醫(yī)病案13個,方劑45個,中藥125種”[1]1。一部小說浸染了如此豐厚的中醫(yī)中藥文化底蘊,在中外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在翻譯《紅樓夢》中的這些中醫(yī)中藥名稱及其相關概念術語的過程中,如何努力做到既要保留源語文化底色,又能順應譯入語的語言習慣,的確是一個值得慎重考慮的問題。

      一、接受美學與《紅樓夢》的中醫(yī)藥文化英譯

      進入 20世紀后,西方哲學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語言論轉向,即由認識論的主體哲學轉向語言論的解釋哲學。這一“轉世”,使得西方文學批評理論隨之發(fā)生范式革命: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讀者中心論,接受美學應運而生。

      作為一種文藝美學思潮,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稱作“接受理論”(Reception Theory),產(chǎn)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由原聯(lián)邦德國康斯坦茨學派的兩大代表人物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爾(Wolfgang Iser)在《提出挑戰(zhàn)的文學史》(1969)與《文本的召喚結構》(1970)這兩部著作中提出,而伽達默爾(Gadamer)的闡釋學和胡塞爾(Hussel)的現(xiàn)象學也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其基本主張是:“接受者的審美能動性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考慮到讀者的這種審美能動性,并選擇與原文審美構成相適應的審美再現(xiàn)手段”[2]296。

      伊瑟爾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對文本結構內部的閱讀反應作一般的現(xiàn)象學分析,提出了意義空白說和意義未定論。在他看來,“文學作品本身是包含著思想感情的形象體系,是一種具有內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喚結構’(Appealing Structure)。它具有許多‘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和‘空白’(gap)”[3]、“文本的意義依賴于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補文本中的所謂空白”[4]78。換言之,文學作品的意義源于文本本身與讀者賦予這兩個方面。姚斯則強調“歷史學——社會學的方法”,主張文學接受的歷史性,關注重建歷史與美學統(tǒng)一的研究方法論,提出了期待視野觀點和審美經(jīng)驗理論。他認為,“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知識結構,即‘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進行思考,……對‘未定點’作出自己的理解過程,就是將文本這一結構進行‘具體化’,從而使之成為具有一定意義的‘作品’的過程”[5]222。然而,對文本原始意義的理解,離不開作為第一讀者的譯者的期待視野,這就需要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在翻譯過程中力圖實現(xiàn)譯語讀者與譯語文本之間的“視閾融合”(Fusion of Horizons)[6]10。

      將接受美學引入《紅樓夢》翻譯研究,為其中醫(yī)中藥文化的英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與研究方法。依據(jù)接受美學理論,“翻譯既然是一種創(chuàng)作,那么譯者就有他的‘意向讀者’和‘潛在讀者’,譯者為了充分實現(xiàn)其翻譯價值,使譯作在本土文化語境中得到認同或發(fā)揮特定作用,他在原文選擇和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關注其潛在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決定其相應的翻譯策略。”[7]23因而,譯者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在《紅樓夢》的中醫(yī)中藥文化英譯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西方讀者中既包括少數(shù)掌握較多中醫(yī)中藥知識的學習者和醫(yī)務工作者,又包含大量對中醫(yī)中藥文化知之甚少的普通讀者,所以,他們對《紅樓夢》的中醫(yī)中藥文化英譯有著千差萬別的“期待視野”和“審美要求”,這就要求《紅樓夢》譯者首先要以源語文本第一讀者的“期待視野”去解讀其中醫(yī)中藥文化的內涵意蘊,再以譯入語作者的身份對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進行合理預測,然后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作用,選擇適當?shù)姆g策略來詮釋源語文本的價值,最終形成作者、譯者與讀者之間的“視閾融合”,彰顯《紅樓夢》文本的中醫(yī)中藥文化特征。

      自1830年至今,《紅樓夢》先后出現(xiàn)了9種英譯本②。在這些譯本中,影響最大、享譽最高的當屬大衛(wèi)·霍克斯和約翰·閔福德(David Hawkes & John Minford)共同完成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以下簡稱霍譯)以及楊憲益、戴乃迭夫婦(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的譯作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簡稱楊譯)這兩種版本。筆者選擇霍氏與楊氏兩種譯本以及曹雪芹、高鶚合著的《紅樓夢》原著作為研究載體,以接受美學為指導,通過對比分析這兩種英譯本的相關譯例的相似點與差異,闡釋中醫(yī)中藥文化英譯的不同策略及其得失。

      二、《紅樓夢》兩種譯本的相關譯例對比

      《紅樓夢》中的中醫(yī)中藥文化主要涵蓋在中醫(yī)原理與觀念、疾病與癥候、診斷與治療、方劑與藥物這四大層面。筆者以接受美學觀照霍克斯與楊憲益兩種英譯本,通過比較分析二者在各自的“期待視野”下采取的翻譯策略對譯入語文本的美學價值和讀者的審美體驗所產(chǎn)生的差異及影響,努力尋求達到“視閾融合”的最佳途徑。

      (一)中醫(yī)“原理與觀念”文化的英譯

      《紅樓夢》中所涉及到的諸多中醫(yī)中藥概念術語折射出中醫(yī)中藥學的基本原理和觀念,也讓國內外譯者和讀者領略了獨特的中國民族風味,更給《紅樓夢》的中醫(yī)中藥文化英譯增添了艱巨性和相對不可譯性。事實上,中醫(yī)基本原理和觀念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中國古代的陰陽論、五行說和精氣觀等古典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之上。“陰”、“陽”是中醫(yī)理論體系中最基本的一對概念,原指自然界中兩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此消彼長、運動變化的力量或狀態(tài),后被中醫(yī)借鑒、吸納,用來闡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狀態(tài)和病理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雖然它們在英語語言和西方文化中并無對應詞,但其音譯 ying and yang早已傳入西方并與海外讀者產(chǎn)生“視閾融合”,現(xiàn)已收入《韋氏大詞典》(Webster’s Dictionary)。五行說也貫穿中醫(yī)理論的各個方面,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象征物質彼此之間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的運行機制解釋自然界及其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對立統(tǒng)一關系和協(xié)調平衡狀態(tài),在中醫(yī)中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分析和中藥配劑的聯(lián)系。目前,國內外通用直譯法為wood,fire,earth,metal,water,這在國外讀者中已成約定俗成之勢。至于精氣觀,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醫(yī)學理論,指構成人體器官與生命運行的基礎物質及其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讀者群體“期待視野”的不斷提高,西方譯界對此英譯也在逐漸趨同于essence,qi這種原汁原味的譯法。筆者以霍譯本與楊譯本的相關中醫(yī)“原理與觀念”文化的英譯示例做對比分析:

      例1:湘云聽了,由不得一笑,說道:“……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變萬化……”(第三十一回)[8]228

      霍譯:Xiang-yun was unable to avoid laughing at the girl’s simplicity.“…Let’s se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moulded by the forces of Yin and Yang.That means that, besides the normal, the abnormal,the peculiar, the freakish—in fact all the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different variations we find in things… ”[9]579

      楊譯:Hsiang-yun had to smile at this.… she scolded, “…All thing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re born from the dual principles yin and yang.So whether the good or bad, weird or wonderful …”[10]461-462

      對照霍、楊兩種譯文,我們發(fā)現(xiàn),兩位譯者不約而同地對“陰陽”概念采取了字面直譯法:“Yin and Yang(yin and yang)”,而且都未對其加注任何釋義,然而這并未妨礙讀者對語義信息的理解,因為當時大多數(shù)西方讀者已經(jīng)對中國的“陰陽觀”多少有一定認知,即使有極少數(shù)讀者對此感到陌生,這種直譯也可喚起這些潛在的讀者激發(fā)聯(lián)想以建立語境、填補空白。然而,二者對于“氣”的概念的英譯都有失偏頗:霍譯作“forces”,楊譯作“principles”,都是對源語文本的“氣”的中醫(yī)文化蘊涵理解失誤,此處的“氣”應當理解成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具有物質與功能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人體的營養(yǎng)物質;另一方面是指由這些物質通過臟腑所產(chǎn)生的功能活動。中醫(yī)學主張,不僅外部世界的事物都由陰陽運動而生,人體內的陰陽平衡更是生命活動的根本,而“精、氣、神”則是陰陽的核心。所以,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接受過程,筆者認為,不妨直譯作“yin qi and yang qi”,這樣可以“確保譯者在與文本交流和對話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達到期待視野的第一次融合”[11]49。

      例2:寶釵道:“……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yǎng)人了。”(第四十五回)[8]335

      霍譯:…said Bao-chai.“…If you could reduce the inflamed, over-active state of your liver so that it was no longer harming the earthy humour of your spleen , your stomach would begin functioning normally again and then the food you ate could begin to nourish you properly.”[9]848

      楊譯:…said Pai-chai.“…Once the fire in your liver is quelled so that it can’t overcome the ‘earth’elementyour digestion will be better and you’ll be able to assimilate your food.”[12]69

      此處,薛寶釵僅憑寥寥數(shù)語道出了傳統(tǒng)中醫(yī)養(yǎng)生中有關五行生克的真諦?;糇g文和楊譯文對這種復雜而又神秘的中醫(yī)原理都采取了直譯加增譯的策略,分別譯成:“earthy humour ”和“‘earth’element”,使不清楚源語文本的空白的譯文讀者依據(jù)上下文語境能夠大致推斷出“土”的中醫(yī)定義;然而,對于“火”這一概念,霍譯為“the inflamed”屬歸化翻譯,試圖借用西醫(yī)的“發(fā)炎”來解釋中醫(yī)概念,卻不能與“火”的中醫(yī)性質相吻合,可能會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誤解,楊譯為“the fire”屬異化翻譯,既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文化背景限制,又保留了源語的文化色調,忠實地迎合了讀者的期待視野;至于“克”,是指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排斥的作用,兩位譯者的譯文“harming”和“overcome”都未能準確反映出其科學屬性,筆者認為,譯作“restrain/ restriction”要貼切一些。

      (二)中醫(yī)“疾病與癥候”文化的英譯

      《紅樓夢》的敘事以主人公的疾病與癥候的描述作為一個重要特征,也構成了小說的中醫(yī)中藥文化特色的一個主要方面。譬如,晴雯外感內滯、巧姐驚風等人物癥狀的刻畫,猶如例例完整的醫(yī)案。針對這些疾病和癥候的命名及定義,既體現(xiàn)了中醫(yī)理論對病癥的認知與診治原則,也反映了中醫(yī)語言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的文學隱喻性特征。當今,有許多中醫(yī)英譯者采用西醫(yī)詞匯來表達中醫(yī)病癥的相關術語,雖然迎合了部分西方初級讀者的“期待視野”,卻大大簡化了中醫(yī)概念,造成譯入語的信息功能缺失,更使其中醫(yī)中藥文化黯然失色。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中醫(yī)文化特色,決不能一味地比照套用西醫(yī)詞匯,而是應當努力填補源語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喚起讀者提高“期待視野”,以有效傳達目的語的語義信息和文化蘊涵。

      例3:邢夫人正害火眼,迎春岫煙皆過去朝夕侍藥。(第五十三回)[8]397

      霍譯:Lady Xing was suffering from an inflammation of the eyes which necessitated Ying-chun’s and Xiu-yan attendance on herboth mornings and evenings to dress them for her.[10]1001

      楊譯:Ying-chun and Hsiu-yen were fully occupied attending to Lady Xing, who was suffering from an inflammation of the eyes.[12]194

      “火眼”即“風火眼”,中醫(yī)學認為,該病起因多為濕熱邪毒侵襲,肝風上擾、肝火上乘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結膜充血、紅腫明顯、頭疼身痛等等,與西醫(yī)學的“急性結膜炎”癥狀極其相似。對照兩種譯文,霍譯與楊譯有著驚人的一致,都譯成“an inflammation of the eyes”,造成源語文本中隱含的中醫(yī)“風”、“火”致病因素喪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西醫(yī)的“眼結膜急性炎癥”的語義信息,無法向譯文讀者傳達完整的中醫(yī)文化概念,也不能滿足他們的審美期待。因此,筆者以為,倘若直譯成“wind-fire eyes”,能夠引導讀者主動根據(jù)自己的先在互文性知識、審美經(jīng)驗和期待視野對源語文本的這一“未定點”進行填補。

      例4……剛將年事忙過,鳳姐兒……便小月了……故雖系小月,竟著實虧虛下來,一月之后,復添了下紅之癥。(第五十五回)[8]414

      霍譯:…the First Month festivities in the Rongguo mansion were scarcely over when Xi-feng had a miscarriage.Confined for a month to her room…The miscarriage was in fact only a symptom of her body’s exhaustion.A month later it was followed by the beginning of a chronic small discharge of blood from the womb.[10]1052

      楊譯:No sooner was the bustle of New Year over than Hsi-feng had a miscarriage…with the result that her miscarriage left her very weak.A month afterit she was still losing blood.[12]231

      “小月”也就是“小月子”、“小產(chǎn)”,即流產(chǎn)的通稱,“下紅之癥”,“紅”為血色,通俗地講,就是月經(jīng)不干凈,也就是后文鴛鴦所說的“血山崩”的前兆,屬于中醫(yī)學的“經(jīng)期延長”、“崩漏”的范疇,實乃勞傷心脾、血不歸經(jīng)所致。在兩種譯本中,霍譯和楊譯都將“便小月了”意譯作“had a miscarriage”,與譯入語文化大致對等,但霍譯更是增譯了“confined for a month to her room”,這就為譯文讀者接受特定中醫(yī)文化概念平添了一個注腳。然而,對于“下紅之癥”這一中醫(yī)概念,楊譯僅以“still losing blood”簡單地概述,霍譯則不厭其煩地用“a chronic small discharge of blood from the womb”來形象描述,但兩者都只是從西醫(yī)病癥的臨床表現(xiàn)著手翻譯的,而且過高或過低地預測了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如果譯作“flooding and spotting because of prolonged menstruation”這樣的中醫(yī)專業(yè)術語,既能一定程度上保持他們對異質文化的距離感,又能發(fā)揮他們互文性的審美追求以有效彌補源語文本的中醫(yī)文化空白。

      (三)中醫(yī)“診斷與治療”文化的英譯

      在《紅樓夢》中,作者不惜花費大量筆墨描寫眾多關鍵人物病情的診斷和療法,旨在從側面表現(xiàn)相關人物的性格、處境和命運的發(fā)展變化,以一種整體化視域來充分展示賈府的生活場景時,其中以第十回“張?zhí)t(yī)論病細窮源”和第五十一回“胡庸醫(yī)亂用虎狼藥”最為突出,系統(tǒng)地論述了傳統(tǒng)中醫(yī)的診療方法和理論基礎,給小說在表現(xiàn)人們的疾病與醫(yī)治問題上,留下了充分的可供開拓的感覺空間,形成了源語文本強大的“感召結構”,對讀者催生了強大的召喚力,也對譯者發(fā)揮主體性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5:寶釵聽說笑道:“……因請他看了,他說我這是從胎里帶出來的一股熱毒……”(第七回)[8]48

      霍譯:said Bao-chai.“…He said that I had a congenital tendency to over heatedness…”[10]124

      楊譯:Pai-chai laughed, “…We called him in and he diagnosed my trouble as a choleric humour I’d brought from the womb…”[10]103

      “從胎里帶出來的一股熱毒”便是“胎毒”,根據(jù)中醫(yī)學觀點,當胎兒還孕育在母體之中時,就已感染七情六欲以及飲食之毒,故未臨生產(chǎn),胎毒隨日月積累而蘊藏于胎兒軀體之中,視胎毒輕重待他日可能會發(fā)作成痘疹、游丹、哮喘等病癥。寶釵的天生哮喘病就是由此得來。對此,霍譯文中的“congenital”突出了胎毒的原生性,“tendency”表明了胎毒是一種毒素,“over heatedness”闡明了胎毒的誘發(fā)病因,作為譯入語文化語境的譯者,霍氏較好地引導西方讀者在文本跨文化交際中通過語言同義替換展開合理想象,并最終基于源語文本的中醫(yī)文化意義再生出與自身文化彼此參照的互文性文本;而楊譯文中的“brought from the womb”傳神地表達了胎毒的發(fā)源,但“choleric humour”屬于套用西醫(yī)學表示“多膽汁質”的專業(yè)術語,這就與胎毒的中醫(yī)概念背道而馳了。

      例6:連忙請了醫(yī)生來診脈下藥,……幸而發(fā)散得快,未曾傳經(jīng)。(第六十四回)[8]499

      霍譯:The doctor was summoned immediately …prescriptions and the preparation and administering of medicine.Fortunately the illness had not yet established itself in her systemand responded rapidly to treatment.[9]1265

      楊譯:A doctor was hastily summoned to feel her pulse and prescribe medicine, … Luckily the cold was staved off, and the viscera proved to have been unaffected.[12]410

      中醫(yī)學六經(jīng)辨證論治認為,病邪自外侵入,逐漸向里發(fā)展,由某一經(jīng)病證轉變?yōu)榱硪唤?jīng)病證,稱為“傳經(jīng)”,即傷寒病的變化過程。傳經(jīng)的與否主要取決與受邪的輕重、病體的強弱和治療是否得當這三大因素,其基本規(guī)律可概括為兩種情況:一是“循經(jīng)傳”,即依照六經(jīng)的秩序相傳。源語文本表明:賈母之病尚在表證之時,太醫(yī)就已用解表藥疏散,未曾傳里變?yōu)槔镒C。對此種深奧難解的中醫(yī)術語,如若采取異化翻譯策略,必然會牽涉大量相關術語的注解,所以,霍譯和楊譯都選擇了意譯法,按照異質文化的互文背景進行闡釋,雖然表述各有不同,但源語文本的語義信息能夠為西方讀者理解和接受,喚起他們對跨文化語際傳釋的審美體驗的加深。

      (四)中醫(yī)“方劑與藥物”文化的英譯

      《紅樓夢》中有關中醫(yī)方劑與藥物的描述不可勝數(shù),包括膏、丸、丹、錠、散、劑,譬如人參養(yǎng)榮丸、冷香丸、紫金錠、活絡丹、敗毒散等等不一而足。而這些方劑藥物絕大多數(shù)出自中醫(yī)藥古書典籍,少數(shù)幾種雖有名無方可考,但觀其病機病理、中藥配伍和治療效用,并非不合中醫(yī)中藥原理和觀念。然而,由于中醫(yī)方劑數(shù)量極其龐大,且大部分相關概念和術語屬中醫(yī)獨有,所以,對其的英譯大致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拉丁語翻譯到英語翻譯再到漢語音譯這樣一個過程,這是因為:近些年來,隨著中醫(yī)中藥文化傳輸?shù)牟粩嗉由?,國外讀者的“期待視野”也水漲船高,對音譯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

      例7:寶玉道:“我知道那些藥丸,不過叫他吃什么人參養(yǎng)榮丸?!蓖醴蛉说溃骸安皇恰!睂氂裼值溃骸鞍苏湟婺竿??”(第二十八回)[8]198

      霍譯:‘I know the names of most of those pills,’said Bao-yu.‘I expect he wanted her to take Ginseng Tonic Pills.’‘No, that wasn’t it,’said Lady Wang.‘Eight Gem Motherwort Pills?’said Bao-yu.[10]504

      楊譯:“I can guess, ” said Pao-yu.“Just ginseng tonic pills. ” “That wasn’t it.” “Eight-treasureleonurus pillsthen? ”[10]404

      人參養(yǎng)榮丸,為中成藥及中藥方劑的統(tǒng)稱,由十二味藥組成,是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名方“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具有補氣養(yǎng)血、寧神益智、健脾開胃的功能。八珍益母丸,始載于明代張介賓的《景岳全書》,主要由益母草、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等九種中藥組成,其主要功效是補氣血,調月經(jīng),特別適用于如黛玉類因氣血虧虛而導致的身體孱弱。對于前者,兩位譯者都采用了音譯加意譯的翻譯策略,譯成“Ginseng Tonic Pills(ginseng tonic pills)”,雖然ginseng的釋義更偏近于“(北美)西洋參”,與中藥配伍所用的原產(chǎn)于我國東北或者朝鮮北部的人參并非完全一致,但它本身就是由漢語拼音音譯而進入英語詞匯,同時,“tonic pills”所傳遞的語義信息卻與方劑藥物的中醫(yī)功效并無多大出入,由此可見,這兩位譯者為滿足譯文文本讀者的對異質文化的接受力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使自己的視野與讀者的期待視野達到視閾融合。然而,對于后者的英譯,兩位譯者的歸化譯法容易造成西方讀者對“八珍益母丸”的曲解,因為其組成中藥實際數(shù)量超出了方劑名稱中表稱的“八”種,且霍譯名回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八種珍寶母親草的藥丸”,也與西方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習慣不符,筆者以為直接音譯成“Bazhen Yimu Pills”更好,因為這種異化策略能提高讀者的期待視野,加快源語文本空白的具體化進程。

      例8:……躬身回賈母道:“……須先用一劑發(fā)散風痰藥,還要用四神散才好?!?第八十四回)[8]669

      霍譯:…When he returned,he bowed to Grandmother Jia and pronounced his diagnosis.“…She must first take a single dose of a combined anti-spasmodic and expectorant,and then I want you to give her a course of Four Prodigies Powders.”[10]1692

      楊譯:…h(huán)e bowed to the old lady and standing before her reported: “… First we should dose her to clear up the cold and phlegm, then give her Four-Spirit Powder.”[13]62

      “風痰”作為臨床常見的痰癥之一,可見于許多肺系疾病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痰擾肝經(jīng)的??;二是指素有痰疾,因感受風邪或風熱怫郁而發(fā)的病癥,正如《醫(yī)方考》所言“風痰者,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币虼?,顧名思義,“發(fā)散風痰藥”就是治宜疏風化痰的方劑,常用宣散風邪藥與化痰藥配伍?!八纳裆ⅰ本褪庆铒L散痰的良藥,它由牛黃、珍珠、冰片和朱砂這四味中藥組成,對巧姐兒驚風發(fā)作的醫(yī)治用藥得當。對照兩種譯文,霍譯中“anti-spasmodic and expectorant”將“發(fā)散風痰藥”意譯成西醫(yī)學表示“治療痙攣、化痰助咳”的藥物,雖然這與中醫(yī)“疏風化痰”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相似,但基本的概念原理和病理機因卻迥然不同,導致源語文本的中醫(yī)文化信息在跨文化傳釋中無形地流失,西方讀者不能領略到這個概念的獨特魅力,而對“四神散”的英譯“Four Prodigies Powders”就更不準確了,影響讀者對源語文本語義信息的理解;然而,楊譯中的“clear up the cold and phlegm”似乎更勝一籌,但筆者認為,倘若改作“clear up the wind-phlegm”,譯文讀者就可以籍此展開聯(lián)想,使他們的期待視野與當前的文本閱讀有機結合起來,至于“Four-Spirit Powder”也不符合“四神散”的中醫(yī)藥理定義,如果改成“Sishen Powder”,能夠給譯文讀者保留充分的解讀空間,也有益于他們按照各自的期待視野去填補源語文本的中醫(yī)文化意蘊的空白。

      三、結束語

      “僅就文學作品翻譯而言,歸根結底,無論一部文學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多是少,其翻譯都是為了要達到一個令原文的內涵可以傳遞、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令使用不同語言(源語和譯入語)的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原作的形美和意美的雙重目的。”[14]106因而,以接受美學觀照兩種英譯本的譯例,霍譯和楊譯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也不管譯文是契合還是缺憾,其目的都是以源語文本為歸釋以力求展現(xiàn)中醫(yī)藥文化的異質特征,同時旨在喚起西方讀者在本土文化語境中的審美接受,激發(fā)出源語文化主體的傳釋力量,因為“在翻譯中譯者面對的是兩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兩大片文化,擔任著文化交流的重任”[15]83。

      對于《紅樓夢》的中醫(yī)藥文化的源語文本,由于不同的譯者會有不同的期待視野,從而給出不同的譯文,而讀者的地位與作品和譯者同等重要,所以他們也會根據(jù)各自的期待視野給出不同的審美標準,就這個意義而言,源語文本的中醫(yī)藥文化英譯是一種開放性的、互文性的、多聲部的跨文化語際傳釋,更是一個審美體驗和審美價值無窮增值的進程。隨著中國文化逐步邁向世界,讀者的審美追求和期待視野也在不斷提高,譯者對此應當有充分認識,努力實現(xiàn)與作者、讀者之間的視閾融合,以期進一步向外推廣和發(fā)揚中醫(yī)藥文化。

      注釋:

      ① 參見陳宏薇、江帆:《難忘的歷程——<紅樓夢>英譯事業(yè)的描寫性研究》,劉士聰、崔永祿等編《紅樓譯評——<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39-45頁),該文回溯了《紅樓夢》9個英文譯本的翻譯歷程,把這一長達170多年的歷程劃分成三個階段,并指出這三個階段的中外文化力量之對比及其變化,還說明了這些不同譯本和處理方式具有不同的文化交流功能。

      ② 參見劉曉林:《<紅樓夢>的醫(yī)藥描寫與人物性格的刻畫》(衡陽:衡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p.34-39;劉曉林:《中醫(yī)文化視野中的<紅樓夢>與<金瓶梅>》(衡陽:衡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p.6-11;楊鋒:《<紅樓夢>中的醫(yī)藥學》(西安:華夏文化,1998年第2期),p.57-58;張勝難:《漫話<紅樓夢>中的藥膳》(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p.293-294;周少林:《從<紅樓夢>冷香丸談中醫(yī)辯證治療》(成都:四川中醫(yī),2009年第3期),p.51-52;詹丹:《古代小說的醫(yī)案描寫——以<紅樓夢>為考察中心》(北京: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1期),p.46-62。

      [1]胡獻國,胡愛萍,孫志海.看紅樓說中醫(yī)[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1.

      [2]方夢之.譯學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296.

      [3]魏曉紅.接受美學視野下文學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譯[J].上海翻譯,2009(2):61-64.

      [4]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78.

      [5]Jauss,Hans Robert.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 to Literary Theory[C]//Newton KM.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Theory:A Reader.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88:222.

      [6]Hans-Georyge.Truth and Method (Second,Revised Edition)[M].London:Sheed & Ward Limited,1989:10.

      [7]查明建,田 雨.論譯者主體性[J].中國翻譯,2003(1):21-26.

      [8]曹雪芹,高 鶚.紅樓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5.

      [9]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 [M].trans.Hawkes and Minford.London:Penguin Classics,1973,1980

      [10]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umeⅠ[M].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11]馬 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J].中國翻譯,2000(2):47-51.

      [12]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umeⅡ[ M].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13]Cao 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umeⅢ[M].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14]陳新月.從文學翻譯的交際功能看文學作品中文化因素的傳遞[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03-106.

      [15]胡東平,魏 娟.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一種深度忠實[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2-86.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exam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awkes’and Yangs’English translated versions as examples

      XIA Qing1,2, ZHANG Chao3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2.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230001, China;3.Department of Neurology, Lu’an Municipal Hospital of TCM,Lu’an 237001, China)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switches the two languag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purpos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But in one of the four Chinese classical masterpiec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various wor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described by writer in a large, highlighting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Hawkes’and Yangs’English versions as comparative analysis's material 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and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 should play the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reativity,forecast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of the potential readers and select the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o realize “fusion of horizons” among the author - translator - readers finally.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transl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fusion of horizo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315.9

      A

      1009-2013(2010)05-0084-07

      2010-07-29

      夏 青(1983—),男,安徽宣城人,合肥工業(yè)大學碩士生,安徽藝術職業(y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莎士比亞戲劇、中醫(yī)翻譯理論與實踐。

      黃燕妮

      猜你喜歡
      霍譯楊譯中醫(yī)中藥
      基于藥食同源理念的中醫(yī)藥日常保健
      黑龍江省中醫(yī)中藥融合發(fā)展促進會在哈成立
      淺析《紅樓夢》中“黃”系詞的類型及其翻譯策略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文化語境視閾下的《紅樓夢》詩詞曲賦翻譯策略的選擇
      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副文本的變遷: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研究
      江漢論壇(2017年6期)2017-06-30 10:22:23
      柴胡疏肝湯加減治療脅痛施治體會
      論譯者的翻譯個性
      ——以霍克思英譯《紅樓夢》為例
      論譯者的翻譯個性
      ——以霍克思英譯《紅樓夢》為例
      論文學翻譯中的形貌修辭*——以霍譯《紅樓夢》為例
      油尖旺区| 当涂县| 时尚| 邵东县| 开平市| 磴口县| 色达县| 封开县| 新河县| 柳州市| 宽城| 桐庐县| 渝北区| 张家口市| 新邵县| 郸城县| 石阡县| 吴忠市| 古交市| 磐石市| 平远县| 海口市| 仁寿县| 商南县| 黔西| 怀柔区| 沁水县| 塔河县| 高淳县| 南部县| 富顺县| 浠水县| 玉山县| 吴江市| 民县| 安阳县| 蒙山县| 株洲县| 通州市| 易门县|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