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反抗,故我在”

      2010-04-07 11:01
      名作欣賞·上旬刊 2010年3期
      關鍵詞:加繆巴薩薩特

      林 霆

      “面對這被水汽團團裹住的大海,我走著,等著,這12月的阿爾及爾,對于我仍然是一座夏天的城市。我逃離了歐洲的黑夜,逃離了人間的寒冬;然而這座夏天的城市也失去了笑聲,只給我一座隆起的、發(fā)亮的脊背。晚上,我躲在亮得刺眼的咖啡館里,從那些認得出卻叫不出的人的臉上看出了我的年齡。我只知道他們跟我一起年輕過,而現在已不再年輕。然而我依舊固執(zhí)地等著,也不大知道等什么,也許是重返蒂巴薩的時刻吧……”①

      1952年底,身心俱疲、健康狀況欠佳的加繆從硝煙彌漫的巴黎返回北非,回家探望母親,并重游蒂巴薩。在此之前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里,圍繞著他的新著《反抗者》一書,加繆與左翼知識分子的領袖薩特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zhàn),兩人十年的友誼就此打結?!坝H愛的加繆:我們的友誼并不輕松,但我還是感到惋惜。如果您今天斷絕了它,無疑是它應該被斷絕。使我們接近的事情多,使我們分離的事情少;但是,這少仍嫌太多。友誼也是,有趨向專制的傾向;要么完全一致、要么反目成仇,而無黨派者如想象中的黨派斗士那樣行事。我不再重復了:這是題中應有之義。”②薩特用語尖刻,加繆無以為答。分歧已然公開,友誼被撕開了傷口。巴黎的陰冷、戰(zhàn)后歐洲政壇的紛爭、左右兩翼的撕纏,以及與薩特之間大傷感情的爭論,讓本來身體狀況不佳的加繆元氣大傷。“我逃離了歐洲的黑夜,逃離了人間的寒冬”,加繆重返他度過青年時代的城市——蒂巴薩。蒂巴薩原是古羅馬遺址,是美、節(jié)制和平衡等希臘精神的代表。加繆到來時,這里正陰雨連綿,連空氣里都充滿了水汽,但終有放晴的一刻。“果然,一天晚上,雨停了。我又等了一夜。一個水淋淋的早晨從純凈的海上升起,光彩照人?!矣痔ど狭送ㄍ侔退_的道路?!雹奂涌娭胤档侔退_,不僅是為了憑吊,更像是回到精神與肉體的故鄉(xiāng),從昔日的神性與榮光里尋求慰藉的力量。于是,“在隆冬,我終于知道了,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夏天?!雹?/p>

      世界充滿荒誕,但永不絕望,相信荒誕終可被超越?!拔易≡诎柤盃柕臅r候,冬天里總是耐心地等待,因為我知道一夜之間,二月里一個寒冷而純潔的夜里,執(zhí)政官山谷里的巴旦杏樹就會開滿白色的花。然后,我驚喜地看到,這片脆弱的雪頂住了一場場的雨和一陣陣的海風。然而,這片雪每年堅持的時間,恰為準備果子成熟所需?!雹葸@就是阿爾貝·加繆,心中充滿了陽光、大海、鮮花、石頭……這些“南方意象”,即使是在最絕望的時刻,也從不停止希望。作為黑腳法國人的后代,加繆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地中海的陽光和陰翳中度過的。在獲得諾貝爾獎、登臨歐洲之巔之前,加繆一直是貧窮的。幼年失怙(他的父親在一戰(zhàn)中身亡),寄人籬下,跟隨耳聾的母親、脾氣暴戾的外祖母和當桶匠的殘疾舅舅在貧民區(qū)長大,貧窮到沒有一張完整的書桌。但讓人驚奇的是,這幼年的貧窮不僅沒有使他心生怨尤、缺憾、偏見和嫉恨,相反,貧窮成了一種心靈財富。他曾在散文集《反與正》序言中說:“貧窮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是一種不幸:光明在其中播撒著它的財富,甚至我的反抗也被照亮了?!雹?“我所經歷的貧窮從未教會我怨恨,相反,他教會了我某種忠誠和無言的堅忍?!?⑦這幅寬闊、溫暖、自由、健康的魂魄,首先要拜地中海的陽光所賜,因為“在非洲,大海和陽光不費分文”;其次,他有一位“溫柔的好母親”,盡管母親不識字,也不知道如何愛撫她,但他天性中的善良、樸實、不屈、沉默寡言多半是受母親影響。他一生中數次重返蒂巴薩,既是對南方陽光的感恩,也是對母愛的追懷。

      加繆在17歲時患上了肺結核,這在當時幾乎是一種不治之癥,但肉體的病痛并沒有擊倒他,反倒更激發(fā)了他生活的勇氣和對生命的熱愛。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在兩位青年偶像安德烈·紀德和安德烈·馬爾羅德影響下,加繆開始投身于政治運動。他參加黨的外圍組織,組建勞工劇團,參加巡回演出,參與簽署聲明……然而在1937年11月,加繆卻被開除出黨,原因是組織認為加繆“入黨動機不純,持不同政見”。加繆的惟一反應,僅僅是“微微一笑”。自此,他開始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內心生活的比重開始超過社會生活。

      加繆生活的時代,“戰(zhàn)爭”成為突出的主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都在顯露著自己的獠牙。他不僅是“戰(zhàn)爭的孤兒”,而且是戰(zhàn)后迷惘的一代。那個時代,上帝仿佛在人世的苦難面前閉上了眼睛,借用斯丹達爾的話說,“上帝的唯一借口,就是他并不存在”。這個充滿政治屠殺,集權、暴力的現實,讓整整一代歐洲人都從戰(zhàn)爭的殘酷中體味了世界的不可理喻。加繆對此的覺悟似乎更早一些,在他到達巴黎之前,當他還是阿爾及爾貧民區(qū)的孩子時,他已經有能力從生活本身出發(fā),從它的肉體的厚重中感知到,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荒誕的。在其早期的散文作品集《反與正》中,他描寫了身體殘疾、大腦遲鈍的母親,專橫暴躁的外祖母,以及阿爾及爾貧民區(qū)中的人們。孤獨感、人在生存中遇到的種種悖謬,已經顯現其中?!斗磁c正》中的老太太,生前就為自己修建墓地,于是,當她活著的時候,就得到了向死者致意的鮮花?!澳橙嗽陟o觀,另一人卻在掘墓:怎能將二者分開?將人及其荒誕分開?”⑧在北非奢侈的陽光中,他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墻邊的陰影,以及從街角不斷撲面而來的荒誕感。自1936年開始,他就思索如何從現實經驗出發(fā),對無所不在的荒誕感進行表達,為人生尋找生存意義的確證。1938年,薩特的《惡心》出版,加繆在欣賞的同時亦有保留,他覺得薩特過分強調了人類的丑惡;對于薩特的短篇小說集《墻》,加繆亦認為“觀察到生活的荒謬,不可能是一種終結,而僅僅是一種開端”。1939年6月,加繆到阿爾及利亞北部山區(qū)卡比利搞調查,在這里他看到:“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這種貧窮的景象比什么都令人寒心?!雹徇@無疑加速了他心中“荒誕”概念的形成。這年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他在9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野獸統(tǒng)治的時代開始了,我們已經感覺到了人類身上增長的仇恨和暴力。在他們身上,純潔的東西蕩然無存……我們所遇見的全是獸類,全是歐洲人那些野獸般的嘴臉……”⑩加繆準備應征入伍,卻因健康原因而未成。

      1940年,加繆來到巴黎,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從事報紙的編輯和寫作。但很快,巴黎失陷,加繆和妻子離開巴黎,流亡到赫蘭城,并在那里生活了18個月。這段日子里,他繼續(xù)醞釀并寫作關于“荒誕感”的三部最重要的作品:小說《局外人》、哲學隨筆《西西弗神話》和劇本《卡利古拉》。最先發(fā)表的《局外人》使年僅29歲的加繆一舉成名。小說以“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開始,以“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看,對我發(fā)出仇恨的喊叫聲”結束,以這種不動聲色而又蘊含內在力量的平靜語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荒謬的人”:對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爾索。由于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于人來說就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必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于衷。薩特認為,這部小說是對荒誕的證明和對資產階級司法的諷刺,“這是一部經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為荒誕及反荒誕而作”。加繆以默爾索確認了人與世界的荒誕關系,并在之后的哲學隨筆中以理論語言直接闡明了荒誕的內涵,“所謂荒誕,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間的沖突,弄個水落石出的呼喚響徹在人心的最深處。”外部世界與人內心對于真相、秩序的要求之間的矛盾沖突,造成了永恒的荒誕事實。

      在加繆那里,對荒誕的確認僅僅被當作一個出發(fā)點。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滑向悲觀主義、虛無主義和絕望厭世的邏輯起點。人在荒誕中如何行動,在荒誕中如何確認幸福,才是加繆真正希望抵達之境。加繆的哲思從未離開人的范疇,“我一直堅持認為,這個世界并無超凡的意義。但我知道這世界上的某種東西是有意義的,那就是人,因為人是唯一提出了生而有意義的生靈?!庇谑?加繆從“荒誕”出發(fā)后縱身一躍,進入了反抗者的行列。正是這“從虛無主義深淵向外的非邏輯的一躍”,體現了加繆的才華和他的人道主義立場。

      在反抗者眼中,最重要的已經不是追問人生值不值得活,而是必須如何去活。加繆面對荒誕、希望、死亡互相糾纏的舞蹈,發(fā)出這樣的疑問:“人生之荒誕,難道非要世人或抱希望或用自殺來逃避嗎?……荒誕是否操縱死亡?”或者說,是否存在一個通向死亡的邏輯?加繆認為,荒誕是人與世界的關系,不可能用取消一方來保留其他,不能用肉體的自殺或形而上的自殺來取消荒誕。那么,人類這虛無主義的宿命,又該如何面對呢?加繆給出的答案是:反抗。一旦將荒誕看做人類永恒的命運,人便接受了自身反抗的命運。西西弗正是荒誕人也是反抗者的代表。他清醒地知道,無論他多少次將巨石推向山頂,它都會一次次滾落下來,這就是荒誕的宿命。然而,他不祈求悲憫、不肯請寬恕的態(tài)度,已經在精神上解除了懲罰,可以說,他已經“承擔了荒誕的三個后果:反抗、自由和激情。”從荒誕人走向反抗者,加繆只用了一個西西弗。

      為了將《西西弗神話》中所蘊含的主題更加深入地進行形而上的追索和沉入到歷史經驗的脈絡中,1951年,加繆完成了醞釀十年之久的哲學隨筆《反抗者》。在這部著作中,加繆提出了如下命題:“我反抗,故我在”。“我們每天遭受的苦難中,反抗所起的作用猶如‘我思在思想范疇所起的作用一樣。它是第一個明顯的事實,然而這個事實使人擺脫了孤獨狀態(tài)。它使所有的人都接受了第一種價值。我反抗,故我們存在。”也只有反抗,人類才能最終超越荒誕的境地。那么,何謂反抗者?加繆開宗明義地說:“一個說‘不的人。然而,它雖然拒絕,卻并不放棄:他也是從一開始行動就說‘是的人?!薄安弧迸c“是”,豈不是相互矛盾?這正是加繆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所在。他舉例說,當一個奴隸向主人說“不”時,他是一個反抗者。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說“是”的人,因為當他反抗時,他事實上肯定了主人與奴隸界限的存在。肯定與否定的共存,構建出反抗的價值,也就是人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反抗表面上看起來是否定之物,“其實它表現了人身上始終應該捍衛(wèi)的東西,因而十足地成為肯定之物”。無論如何,反抗都應該成為一種絕對命令,因為反抗代表了人的不肯屈服的那一部分,是“人的最獨特的東西”,也是人之為人、人的尊嚴感的體現。

      在《反抗者》中,加繆將反抗分為兩種:“形而上的反抗”和“歷史上的反抗”?!靶味系姆纯故侨送ι矶鸱磳ζ渖鏍顟B(tài)與全部創(chuàng)造。它之所以是形而上的,是因為它否認人與創(chuàng)造的目的?!睆乃_德的頌揚個人情欲與惡的“絕對否定”的反抗,到伊萬·卡拉馬佐夫的“拒絕得救”——除非拯救所有的人,否則無一人得救——式的反抗,再到尼采的對抗虛無主義的“絕對肯定”的反抗,加繆構建了一個“反抗的形而上學”:我反抗,故我存在。反抗既是一種生命的尊嚴,也是一種生命的創(chuàng)造?!爸源嬖诜纯?是因為謊言、非正義與暴力部分地構成了反抗者的生存狀況。他若要堅持反抗,則要下決心完全不殺人與說謊,永遠不同意一切殺人與暴力的行動。他也不能讓自己殺人與說謊?!币簿褪钦f,反抗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存在而去殺人,相反,是為了“創(chuàng)造我們現在的存在而活著,并讓他人活著”。反抗何時會走向它的反面?加繆認為,反抗墮落的形式之一就是革命。在“歷史上的反抗”一節(jié)中,加繆以“革命”為關鍵詞,考察了自1793年以來的歷次革命運動,他得出的結論是:反抗一旦從純心靈領域進入到歷史領域的實際行動,就會變成改變社會秩序和結構的暴力行為。一旦反抗者變成革命者,形而上的謀殺就會帶來普遍殺人的時代。反抗者的“不”與“是”的辯證平衡一旦被破壞,反抗就會演變?yōu)楸┝εc殺人的循環(huán)游戲?!按蟛糠指锩男问脚c特點就在于殺人。所有的或幾乎所有的革命都曾經是殺人的?!?/p>

      真正激怒薩特的,正是加繆對歷史主義的清算,和對馬克思主義的質疑。“馬克思主義就其一個方面來說,是認為人是有罪的而歷史是無罪的學說?!比藗円坏┮詺v史之名,將殺戮制度化與合法化,反抗的歷史將演變?yōu)橐徊垦鹊臍v史。例如,蘇聯社會主義所依傍的斯大林化的馬克思主義,不但將殺人合法化,而且變成了一種政府行為和國家恐怖主義,于是,便為人類反抗史帶來了一份沉重的歷史清單:流放、審判、集中營、勞改營、秘密處決、鐵幕、冷戰(zhàn)……他甚至將蘇聯制度與法西斯制度做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對比:“把法西斯主義的目標與俄國共產主義的目標混為一談是不正確的。前者由劊子手自己頌揚劊子手,而后者更富有悲劇性,竟由受害者來頌揚劊子手。前者從未想過要解放所有的人,而僅僅想解放某些人而征服其他人。后者就其最深刻的原則而言,旨在解放所有的人,但要暫時地奴役他們所有的人。”革命走入歧途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知節(jié)制?!肮?jié)制并非反抗的反面。反抗正是節(jié)制,在捍衛(wèi)著它,穿過歷史及其混亂而重新創(chuàng)立節(jié)制?!奔涌娙绱搜哉f,無異于與法國政治左派公然決裂,向薩特公開叫板。正如阿隆森教授所言:“在《反抗者》臨近尾聲時,加繆顯然想激薩特作出回應,但是,為什么他不愿意提到朋友的名字?加繆強烈反對薩特的立場,想要了解一種歷史導向的哲學何以是道德的,他似乎不得不與薩特正面交鋒,而同時他又極力避免這樣做?!?/p>

      加繆雖不愿與薩特直接交手,但加繆的第一篇答辯詞《致<現代>雜志主編的信》一出,“主編先生”薩特馬上就接招了?!安恍业氖?您把我牽扯進去,而且口氣是那樣令人不快,我不能喪失面子而保持沉默。”薩特用語尖刻,“您的自滿和虛弱總是使人不能對您說出全部真理;其結果就是您成為一種沮喪的過分之犧牲品,它掩蓋著您的內部困難,而我認為,您將其稱之為地中海式的節(jié)制……”薩特用語刻薄老辣,甚至有些偏狹。“您可能貧窮過……”,這位從法國一流中學畢業(yè)的頂級哲學教授未免刻薄太甚,他應該知道,其實貧窮對加繆并沒有造成任何的陰影與傷害;“您將其稱之為地中海式的節(jié)制……”,而這正是加繆全部思想的精華,是地中海的陽光和希臘文化哺育了他。在一張標明“1951年3月—1953年12月”的紙條上,加繆列出了他所喜愛的十個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這些詞組合在一起,奇妙地映襯出加繆的精神質地:寬闊、道義、性感和對光明與美的追求。在他的思想深處,雖有荒誕,但更多的是愛與陽光,是溫暖、堅韌和對荒誕的超越。誠如蘇珊·桑塔格所言,“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代作家能喚起愛。他死于1960年,他的死讓整個文學界感到是一種個人損失?!痹谏K窨磥?加繆是20世紀文學具有“理想丈夫”般形象的作家,同樣描繪自殺、冷漠、罪咎、絕對的恐怖這些現代文學主題,“卻帶著一種如此理智、適度、自如、和藹而不失冷靜的氣質,以至使他與其他人迥然有別”。相比來看,薩特的“荒誕”則陰冷得多,加繆說過,他看不懂薩特為何從荒謬出發(fā),繞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原地。薩特是個哲學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纏繞,抽象得多;加繆從不承認自己是哲學家,他在《筆記Ⅱ》中說:“為什么我是一個藝術家而不是哲學家?因為我是根據詞而不是概念來思維的?!币簿褪钦f,他的思想更多來源于感性生活、直接體驗,他一生都沒有放棄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談及與薩特的區(qū)別,加繆說:勒阿弗爾的天空不是阿爾及爾的天空。當然,薩特的批評并非全然偏狹,比如“虛弱”之說,在加繆身上也以一種奇異的方式存在著。正如反抗者的“不”與“是”,過分的考慮平衡會導致行動與判斷上的優(yōu)柔寡斷。這也是兩人的另一重大區(qū)別:薩特更強調行動,而加繆老在猶疑不決。加繆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怎么想”;而薩特恰恰相反,“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么做”,這也是他所標榜的: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一系列的行徑。

      1957年,加繆成為法國第九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年僅44歲。《授獎詞》中如此寫道:“他那嚴肅而又嚴厲的沉思試圖重建已被摧毀的東西,使正義在這個沒有正義的世界上成為可能,這一切都使他成為人道主義者,并且沒有忘記在地中海岸蒂巴薩的夏日耀眼的陽光中呈現出的希臘美與均衡。”可謂對加繆思想的精彩濃縮。加繆對于獲獎大感意外,他認為自己青年時代的偶像安德烈·馬爾羅更有資格獲此殊榮。馬爾羅毫不猶豫地向他表示了祝賀,說“他的這種回答給我們倆都增了光”;另一位著名作家莫利亞克也評價說:“這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是青年一代最崇拜的導師之一,他給年輕一代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了答案,他問心無愧?!?/p>

      1960年1月4日,元旦剛過,加繆乘坐米謝爾·伽利瑪的汽車,從阿維農附近的盧爾馬蘭返回巴黎,途中遭遇車禍,以一種令人震驚的“荒誕”方式告別了人世。其時剛過46歲生日。據說,這段公路平坦而筆直,當時幾乎沒有車輛通過,剛剛下了一場毛毛雨,就……仿佛幾年前落在蒂巴薩的那場無盡的細雨,輕輕帶走了詩人的靈魂。一直住在阿爾及爾的母親聽到兒子的死訊,只說了一句話:“他太年輕了?!?/p>

      加繆辭世后,阿爾及利亞的友人在蒂巴薩為加繆樹立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鐫著加繆的一句話:“在這兒我領悟了人們所說的榮光,就是無拘無束地愛的權利?!?/p>

      ①③④[法]加繆:《重返蒂巴薩》,《海之美》,郭宏安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259、261頁。

      ②[法]薩特:《答加繆書》,《海之美》,郭宏安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頁。

      ⑤⑥⑦[法]加繆:《巴旦杏樹》,《海之美》,郭宏安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211、214頁。

      ⑧[法]加繆:《反與正》,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散文卷Ⅰ》,丁世中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頁。

      ⑨李玉民編譯:《加繆生平與創(chuàng)作年表》,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散文卷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451、453頁。

      [法]加繆:《西西弗神話·荒誕推理》,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散文卷Ⅰ》,丁世中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73頁。

      [法]加繆:《致一位德國友人的信·第四封信》,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散文卷Ⅱ》,楊榮甲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頁。

      [美]蘇珊·桑塔格:《加繆的日記》,《反對闡釋》,程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頁。

      郭宏安:《加繆:陽光與陰影的交織》,《從蒙田到加繆——重建法國文學的閱讀空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15頁。

      [法]加繆:《反抗者》,柳鳴九、沈志明主編《加繆全集·散文卷Ⅰ》,丁世中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157、161、164、339、317、222、310、313、349頁。

      [美]羅納德·阿隆森:《加繆和薩特——一段傳奇友誼及其崩解》,章樂天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頁。

      猜你喜歡
      加繆巴薩薩特
      OPPO Reno巴薩定制版
      內馬爾離開巴薩在即
      你自己選擇
      加繆,一個道德主義者
      加繆的沉默
      漫畫
      旅行家
      歷史證明了什么
      邹城市| 稻城县| 手游| 巨鹿县| 伊宁市| 抚远县| 定边县| 尼玛县| 信阳市| 文登市| 济阳县| 丰镇市| 西林县| 绥中县| 苍梧县| 阜新市| 壤塘县| 江源县| 连州市| 额敏县| 扬州市| 兴山县| 高雄县| 安徽省| 三亚市| 南昌市| 南雄市| 正宁县| 读书| 富锦市| 荥经县| 铜陵市| 嘉鱼县| 许昌市| 潢川县| 周至县| 弥勒县| 福贡县| 麻江县| 波密县|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