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 李衛(wèi)靜
(1.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2.河北省糧食局,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由公民基本權利發(fā)展態(tài)勢看基本權利的司法保障
何磊1李衛(wèi)靜2
(1.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2.河北省糧食局,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公民基本權利是法律權利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憲法性基本權利,它有更為特殊的地位,對于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闡明公民基本權利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對我國基本權利急待司法保障問題作了一定論述。
基本權利;國家權力;憲法訴訟;司法保障
公民基本權利,顧名思義,是作為一國公民所享有的最基礎性的權利,它也是權利的一種。對于權利這一概念,從法理學上講,是指規(guī)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或權能。作為法律權利,它必須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主體所享有的具體權利范圍是由法律規(guī)范具體規(guī)定的;二是主體實現權利也即實現其意志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定的形式。即可以采取作為或不作為的兩種行為模式。三是權利主體行使權利時的自由意志是相對的;行使權利的方式也是相對的;行使權利的范圍也是相對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
作為法律權利一種的公民基本權利來說,首先要符合以上的幾個普遍性條件,但它仍然還有自已的特殊性。權利的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不同的法律部門中有不同的法律權利。而具體到憲法學中,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所規(guī)定的權利必然是在所有的法律權利中處于根本地位的權利,是其它一切法律權利產生的基礎和根源。則這種由憲法所規(guī)定或者說所保障的權利,即憲法這一部門法中的法律權利,由于它所具有的基礎性地位,我們稱其為基本權利。正是由于公民基本權利是憲法所規(guī)定和保障的,所以它必然會體現出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特點,主要反映的應當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個人相對于國家或公共權力所應具有的權利。是為了維護這兩者之間的憲法意義上的平衡所應擁有的最基本的權利。所以,綜合以上的幾點分析,我們可以把公民基本權利這樣定義為:“憲法中所規(guī)定的,權利人所具有的,在與國家和公共權力的法律關系中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基本權能?!?/p>
人權,即作為人所應當具有的權利。在傳統上有很多學者認為人權與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同一概念,在內容上存在根本的一致性,因而不應將二者分列開來作為兩個基本范疇。然而筆者認為,人權與基本權利仍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著各自不同的內涵。具體來說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人權是一個普遍性的概念,它所針對的主體是人,即作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人所應當具備的權利。它不受地域、民族、種族、宗教、風俗、習慣等等的限制。而基本權利則是一個特殊性概念,它所針對的主體是一國的公民,它的內容要受到不同國家各自具體國情的限制。
第二,人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沒有具體、明確的內容,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它不以某國憲法的具體規(guī)定為限。而基本權利則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它有明確、具體的內容,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依一國憲法的具體規(guī)定為限。
第三,“人權是道德權利和法律權利的統一?!笔菓袡嗬蛯嵱袡嗬慕y一。它不但包括法律所賦予個人的其實際享有的權利,還包括法律上未作規(guī)定,但從道德上講作為一個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而基本權利則是僅指法律權利,也就是一國公民的實有權利,它必須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并可以保障能夠被其主體實際行使。
第四,人權是人所原始擁有的權利,超出了國家、社會和法律的界限,是一個歷史性的范疇,是人類之所以為人而不同于其它物種所應享有的權利,是人生來就應當具有的。而基本權利則是通過一國的憲法性法律所賦予的,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個法律性范疇。
綜上所述,人權作為一個普遍性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要遠遠大于一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千百年來,人權經歷了從人權思想到人權理論再到人權制度的發(fā)展變化過程,凝結了無數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的心血,從最早在理論上提出人權問題的古典自然法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近代國際法的鼻祖——格勞秀斯,在他的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并論證的“人的普遍權利”到正式提出人權理論的荷蘭著名思想家斯賓諾沙,無不認為人權是一種自然法的主張和天賦之權。人權的產生是與人類的誕生同步而行的,是自然法則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這種條件下的人權僅僅是一種應有權利,并無實質的保障。在早期的專制統治時期,統治者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安定民心,會有限地對一定的人權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認,但是在這種形式下確立的人權是建立在君主專治統治的基礎之上的,是分等級的,不平等的。它的充分實現沒有政治力量的保障,仍然不是一種實有權利,得不到完全的實現。再后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專制統治的逐漸消亡,在新的社會體制延生的條件下,人權才開始真正走上法律化、系統化的道路。
最早將人權理論規(guī)范化、法律化的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獨立宣言》以天賦人權為理論基礎,公開宣稱:“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里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在人們中間成立了政府?!毙缘膫ゴ笠饬x不僅在于它宣布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而且它使資產階級的人權理論法律化。
在《獨立宣言》之后,法國1789年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以及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1791與1793年憲法相繼出臺。筆者認為,正是這一系列宣言和憲法的制定,標志著人權理論正式進入到了人權制度層面。人權理論被寫入憲法,也意味著公民基本權利的正式誕生。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僅憑單純的人權理論是不可能直接發(fā)展產生公民基本權利的,人權從應有權利到法律權利再到最終發(fā)展為實有權利即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中間必須要有一個中間階段或者說媒介以促成這一轉化,而這一媒介就是憲法的制定和國家權力的分配。
“所謂國家權力,是指公民通過特定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國家機關或組織,憑借和利用對國家資源的控制,為實現國家職能而具有的國家主權和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的總稱?!笨梢哉f,國家權力正是出于人們?yōu)榱司S護自已權益,需要一定的力量來保障這種權益的實現這一要求和愿望而隨之誕生的。國家權力產生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就是為了保障和實現人權。
但是由于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權力的行使者和憲法的制定者仍然只是社會全體公民中一定階級力量的代表,國家權力的行使和憲法的內容只能是社會中各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具體體現,是不同階級力量之間互相調和的產物。所以對人權的規(guī)定會因不同國家的不同具體情況而有所區(qū)別。但盡管存在著這樣種種的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這就是各個國家都必須先進行國家權力的分配,再由國家權力的享有者行使其立法權,最終以制定憲法的形式確立符合本國情況的人權,而這種由憲法的形式規(guī)定的人權就是一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即公民基本權利的產生是人權思想發(fā)展到人權理論和人權制度后的產物,但它要從應有權利真正轉變?yōu)楣竦膶嵱袡嗬?,其直接根源必然是國家權力的分配和行使?/p>
公民基本權利既然是以憲法的形式確立下來的人權,它就不可避免地會體現出憲法和人權所各自具有的特點。人權是公民基本權利的精神,是公民基本權利產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憲法作為確立基本權利存在的外在形式,它自身的法律性決定了由它所確立的公民基本權利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并對公民基本權利的正常行使提供法律保障。可以說,公民基本權利就是以人權為基本內容,以憲法為存在形式和保障手段的。
眾所周知,憲法是用來調整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基本關系的法律,其核心是通過對國家權力的控制,來保障公民權利的正常行使?!肮駲嗬木柙谟?,公民受到侵犯時,有權請求法律保護——即通過司法途徑來加以保護?!惫竦幕緳嗬阅軌虻玫叫惺?,能夠對抗國家權力,真正成為保護公民的一種工具和武器,就在于這種權利受到侵犯時公民可以通過司法途徑予以保護。因為憲法首先也是“法”的一種,只不過是作為母體性的法,它既然是“法”的一種,就必然具有法律性,而具有法律性的必然結果是能夠被司法機關適用,可以進入司法程序,并通過司法程序維護其行使,保障其實現。
而由憲法所確立的公民基本權利,在所有的法律權利中同樣也具有母體性和基礎性的地位,其他一般的法律權利都是來自于基本權利并且不能與之相抵觸,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以憲法形式確立的人權真正成為人民所享有。而如果基本權利得不到其應有的保障,并沒有為人民所真正享有,那么對政治、經濟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目前在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雖然由憲法所確立,其內容也符合維護人權的種種基本要求,但是其真正實施卻往往維以得到保障。比如前不久發(fā)生的青島市3名學生狀告教育部一案。
2001年8月23日,山東省青島市的3名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姜妍、欒倩、張?zhí)熘闋罡娼逃?,認為教育部在2001年4月16日作出的《關于2001年全國普通商等院校教育招生計劃》的行政行為,侵犯了她們的平等受教育權。教育部在該行為中,根據不同地域范圍對招生人數做了不同的規(guī)定,這種限定使得不同地域的考生被劃成了高低不同的等級,并以這種不同等級而產生的差異地位參加高考。在這種情況下,各個等級之間的分數差異標準巨大(當年北京的文科重點控制線是454分,而青島市卻是580分,相差達120多分。)這樣就直接侵犯了包括原告在內的廣大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權。這起案件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教育法所規(guī)定的受教育權問題,更是涉及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權利,可以說是真正的憲法訴訟。
但是,這起案件最終以3名學生的敗訴告終,平等受教育權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實施。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比如1998年發(fā)生在上海的女大學生錢某訴屈臣市超市搜身案,“因為屈臣市公司的行為違反了《憲法》第38條和《民法通則》第101條的規(guī)定,侵犯了錢某的人格權而產生的是否能直接引用憲法來判案的討論?!痹俦热?999年北京的王春立等訴民族飯店侵犯選舉權案,也同樣因為憲法不被法院作為審理案件的法律依據,而使原告最終敗訴,使公民憲法上的基本權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像這樣類似的案件還有很多,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公民基本權利正面臨著有內容而無保障的尷尬境地。
從公民基本權利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來看,它的內容是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是由應有權利向實有權利的發(fā)展,是由自然權利向法律權利的發(fā)展。在現代乃至今后的文明社會里,它的內容應當會更豐富,它的效力也應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保障。作為由憲法所確立的法律權利,基本權利直接通過司法途徑進行保障已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憲法慣例。在憲法的發(fā)源地英國,雖然沒有成文憲法典,但可以直接適用憲法性法律——1215年大憲章,1628年權利請愿書,1676年人身保護法和1689年權利法案等,這些都是英國憲法的核心內容。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成文憲法的國家——美國,其1803年發(fā)生的著名案件——馬伯利訴麥迪遜一案,也確立了法院對法律合憲性進行審查的先例,并且影響到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
“確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憲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憲法所確認的公民基本權利,需要通過普通法律加以具體化,并且通過普通法律的實施得以實現。然而,普通法律并不能完全替代憲法本身對權利的保障作用。在特定的情況下,仍然需要直接以憲法訴訟進行憲法上的權利救濟。”特別是我國已正式加入了WTO,相關的法律制度和立法建設正面臨著與世界其它國家接軌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國政府簽署加入了聯合國的兩個人權公約以后,如何進一步完善我國的人權保障制度,并為最終批準這兩個公約創(chuàng)造條件,已成為法制建設的焦點。而建立完善的憲法訴訟制度,直接以憲法作為法院審理案件的依據正是完善我國人權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
筆者認為,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發(fā)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深化,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在權利受到侵犯時,人們更多地會使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由于現行司法體制和訴訟制度的不健全,使公民的權利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司法保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公民守法用法的積極性,削弱了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這不僅是法制建設的障礙,更表明我國有關權利保障的法律制度實際上已經落后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特別是對憲法基本權利的保護,由于它所處的基礎性地位,使它面臨著更多的關注和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發(fā)展已經與它自身發(fā)展的趨勢背道而馳,而盡快建立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司法保障體系和憲法訴訟制度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1]李龍.憲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文匯.論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協調發(fā)展的憲政基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3]王振民.我國憲法可否進入訴訟[J].法商研究,1999,(5).
[4]費善誠.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憲法訴訟制度探析[J].浙江大學學報,2001,(4).
D925
A
1672-6405(2010)01-0071-03
何 磊(1980- ),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法律部教師,主要從事訴訟法學研究。
李衛(wèi)靜(1982- ),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省糧食局,河北大學訴訟法學專業(yè)司法制度方向研究生。
2010-01-10
張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