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華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100)
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高職院校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陣地,尤其突出工作技能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為社會輸入優(yōu)秀懂專業(yè)、精技能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然而,一些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技能輕素質、重專業(yè)輕品德的思想。因此,加強和改進法制教育,是貫徹以人為本思想,推進高職校科學發(fā)展、安全發(fā)展的一項緊迫現(xiàn)實的任務。新時期新階段,高職院校要立足實際,做到順勢而變,積極引導,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傳媒、網(wǎng)絡等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開辟法制教育的新空間,通過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讓“知法、懂法、守法、護法”成為每一名學生的自覺行動。
(一)構建和諧的校園法制文化是高等學校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維護社會穩(wěn)定,確保長治久安的要求。高等院校要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培養(yǎng)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所需要的大學生,就要提高人才的法律素質,營造和諧的校園法制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同時高校學生群體具有和一般公民不同的政治敏感度,社會事物對大學生的影響直接表現(xiàn)在學生的行為上,高等學校成為了社會的一個晴雨表,高等院校的穩(wěn)定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穩(wěn)定。建設良好的校園法制文化,培養(yǎng)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大學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杜絕違法犯罪的發(fā)生,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構建和諧的校園法制文化能夠發(fā)展教育民主、推進依法治校。法制化要求對社會的管理運用法律手段規(guī)范,高等院校作為社會大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也必然走向民主化管理和法制化管理。近年來高等院校由于在管理服務中的漏洞、規(guī)章制度制定上的不完善、違紀處理的依據(jù)、程序、結果隨意性較大,引發(fā)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訴訟案件越來越多,這也說明沒有和諧的校園法制文化,不強化法制教育,教育法治化、民主化就無從談起,法治國家就難以實現(xiàn)。
(三)構建和諧的校園法制文化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只有加強學校法制教育,根據(jù)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響,進行法制教育,使青年大學生知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才能向社會輸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才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huán)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為最終實現(xiàn)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高等院校對建設法治國家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應盡的法律責任。
高職院校在推進依法治校過程中,應將校園法制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法治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師生對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既包含人們對于法律的理解和認識,還包含了由法律和法治而引發(fā)的人們對于法治生活的認知觀念和行為。校園法制文化從其內涵來講,應包含三個層面:
(一)校園法制文化是一種觀念和意識。法治文化作為一種觀念意識、行為準則和觀念文明,具有一種特殊的滲透力量,是推動高職院校民主治校進程的巨大的內在動力。
(二)校園法治文化是一種行為準則。 “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所實踐的“增強全民法制觀念”到“四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目標的提出是普法工作理念上的一次飛躍,那么法制文化進校園,構建師生思想和行為上的守法準則是高職院校響應國家普法教育號召的重要舉措。從增強法制觀念到提高法律素質,再到學校共同的法制文化的形成,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法制文化建設的重要的內在脈絡。
(三)校園法制文化是一種觀念文明。包涵了師生對于社會法律生活所普遍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原則,它至少體現(xiàn)了三個方面觀念文明。即師生社會文化意識上的以人為本理念、法權觀念上的法律至上理念、權利義務觀念上的權利本位理念。高職院校通過法制文化建設,傳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權威,形成“人人學法用法、個個依法辦事”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是其最高的價值追求。
(一)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策,加強法律素質教育,這是社會、教育和人的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和共同要求。高等院校應該把法制教育擺在應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實處,才能培養(yǎng)出大批的守法護法和民主法治人才,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制環(huán)境。依法治校的關鍵在于轉變觀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指導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因此,必須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要加大法制宣傳力度,首先要加強對學校領導和干部的法制教育。學校領導和干部是學校敢策的制定者和主要貫徹執(zhí)行者,只有這一群體明確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切實轉變觀念和作風,促進依法治校的順利推進。另外,要強化培養(yǎng)師生的現(xiàn)代法制觀念,強化保護師生合法權益的意識,增強教育工作者、學生遵紀守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民主參與、民主監(jiān)督的意識。學校還應針對不同的教職工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法制教育,例如,對有科研任務的教師開展專利法、知識產(chǎn)權法教育;對學生管理隊伍。應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學生違紀處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及學校制定的有關規(guī)章制度作為重要培訓內容。此外,作為學校的主體,學生是學校為社會輸送的人才,他們步人社會后,要做到依法辦事,遵紀守法,因此,應積極采用多種形式和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開展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校紀校規(guī)教育落實到學生中去,培養(yǎng)學生遵紀守法觀念。學生管理教育部門還可組織學生做法律法規(guī)知識答卷,參加法律知識競賽、學法用法演講比賽、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活動。通過校園網(wǎng)、法制講座、社會實踐在學生中進行普法教育。如利用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了解實地實情,對當?shù)氐娜嗣襁M行普法宣傳,讓學生們在講解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二)營造校園法制文化氛圍。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目前,各個高校的法制教育手段主要集中在《法律基礎》課的講授上,這種主要以課堂教學來完成的法制教育方式,往往缺乏實效性和實踐性,而使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歸于失敗。。大家都知道,法制教育同德育一樣,不能只在意知識的單純灌輸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而應注重隱形的教育,把工作重心放在素質的提高上。因為法制教育是“認同”教育、“接受”教育和“消化”教育,依靠單純的說教是無法培養(yǎng)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體現(xiàn)公平、正義、效率、民主等的法治理念的。另外,我們覺得校園環(huán)境是無聲的老師,文明、健康、安全、穩(wěn)定的與人環(huán)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土壤,是法制健全的表現(xiàn),也是法制教育取得實效的基礎。好的法制文化氛圍卻能夠達到對人的潛移馱化的教育和影響。因此,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報、櫥窗、校園廣播、墻報以及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化的宣傳途徑進行校園法制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及時把與教育相關的《教師法》、《高等教育法》等有關法律文本提供給師生學習。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好文章,進行輔助學習、引導教育。同時要請名師、名家進校園開展法制教育講座,營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圍。此外,應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4全國法制宣傳日、新法出臺等機會,組織學生采取在全校發(fā)放宣傳材料、進行現(xiàn)場法律咨詢、舉辦圖片展、懸掛條幅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宣傳,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宣傳氛圍。通過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師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質、作用和社會價值,牢固樹立起法制觀念,自覺地用法律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維護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合法權益,從而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和實踐性。
(三)強化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落實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應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加強法制文化制度建設。一是依法健全校內管理體制。堅持民主集中制,明確學校黨委、校長、學術委員會等各種崗位、機構的職責權限和議事規(guī)則,做到相互配合,權責統(tǒng)一,依法辦事。二是把制度建設納入重點項目和重點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學校基本建設工作中,堅持把廉政建設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并納入到工程建設的運作體系中,從工程的組織領導、操作實施,到資金運作、審計驗收,都應納入到廉政監(jiān)督范圍。建立回避制度、廉政合同等一系列措施,把廉政監(jiān)督的對象由領導、管理人員延伸到工程一線的建設施工單位。實現(xiàn)資金安全、生產(chǎn)安全、干部安全。三是對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進行及時清理。對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的清理也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措施之一。各部門都應及時對原有規(guī)章制度進行認真審查,清理學校的有關文件,對同國家法律法規(guī)相抵觸的制度進行修改或廢止。對不完善的文件進行完善,并針對管理中所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查漏補缺,建章立制,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guī)范用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