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沛縣第二中學江蘇沛縣221600)
新課標下的化學教學
——案例教學
張 杰
(沛縣第二中學江蘇沛縣221600)
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實施,案例教學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但是對許多化學教師來說,案例教學還是“新生事物”,理解其作用﹑特征,如何實施,如何編寫案例,將對我們的化學教學有很大的推動。
化學教學;案例教學;含義和特征;案例編寫;教學反思
隨著新課程的進一步實施,化學教學的理念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教學理念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也積極倡導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并要求教師積極實行案例教學,組織學生搜集﹑獲取案例進行研討與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化學信息的習慣和能力。但是,對于許多化學教師來說,案例教學還是“新生事物”,許多人對案例的理解還是停留在舉例階段?!芭e例是一種傾向于精練和直截了當的信息提取和組織的方式,而案例的呈現便于為學生營造一種環(huán)境而不是對某一問題的說明,通過學習或研究這個例子,可以對某一理論問題有較深的認識,同時學習研究的方法。如果把舉例看作是教學信息基礎單元或某些基礎單元簡單組合的呈現,那么案例應該是教學信息基礎單元的高級組合后的信息群?!北疚木褪裁词前咐虒W﹑它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征﹑應如何實施﹑案例應如何編寫等作一系統(tǒng)的闡述。
“案例教學法(Case Study)是指利用以真實事件為基礎所撰寫的案例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達到高層次認知學習目標的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其教學模式是案例——理論——案例?!卑咐仁钦n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落腳點,探究案例需要學習理論,學習理論是為了進一步探究案例,案例教學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針對性
“案例教學的選擇要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如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要求學生通過對氧化還原案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本質,常見氧化劑﹑還原劑有哪些,氧化還原反應中存在有哪些關系,氧化性﹑還原性的理解,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有什么意義等。教學編寫的案例就要明確這些目標,案例的內容﹑操作過程、具體要求等均要圍繞這一目標展開。
2.啟發(fā)性
“教學案例本身既不是純理論性的內容,又不是簡單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內容和問題?!卑咐械牡湫褪录?,都是為了說明一定的問題而設立的,有的反映經驗,可供學習,有的則是反映弊端,需要對癥下藥地進行分析。如在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環(huán)境保護”等章節(jié)后,提出一系列話題,讓學生們討論:從能源需要和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我們如何對待能源和環(huán)保的地位?盲目地投資化工產業(yè)從化學角度分析有沒有道理?我國實行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你認為是不是合理?還有沒有改進的必要?在討論中,讓學生自己去挖掘﹑去體驗,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開動腦筋,尋求真諦,找出問題的本質所在,從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法,由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踐性
“教學案例是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精心加工編寫出來的,案例的內容必須依據客觀實際,因此,學生通過案例的鉆研和探討,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會越來越高。”比如結合課本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節(jié)假日對本地區(qū)大氣﹑水質﹑植被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考察了解,結合本地區(qū)近十年來環(huán)境不斷惡化的現狀,教育學生做環(huán)保衛(wèi)士,樹立“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的思想。
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它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教學案例能使學生身臨其境,有真切的身體力行之感受。
1.案例教學能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案例教學是有針對性地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實際問題,它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其應該用于何處,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從而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增長實際操作的才干。如在學習了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史的案例后,學生不僅要知道它反映了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會利用周期表中“位——構——性”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來指導我們對化學的學習和研究。
2.案例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思考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學中,學生要獨立地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自己著手實際演練,因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案例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案例教學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經過編寫形成的案例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緊密相連,或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認真參與案例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案例教學過程中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進一步的拓展,通過閱讀﹑調查和分析,進行一系列積極性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不僅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教師采用案例教學法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工作態(tài)度及教學責任心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師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與實踐經驗,并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既要求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教案,又要求教師更加重視改革開放的社會經濟實際,對案例教學現實中的問題保持高度敏感,不斷的從現實中發(fā)現適宜教學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可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更好的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而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師生互補,教學相輔”。學生積極參與,在閱讀、分析案例和課堂討論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主體作用,而教師在整個案例教學中則始終起著“導演”的作用,既要選擇好的“劇本”,即符合教學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課堂討論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獲得最大的收效。
案例是案例教學中的核心,案例編寫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編寫教案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量使用專業(yè)術語,但不能晦澀難懂,對基本概念、原理要解釋清楚、到位,不能模糊;
(2)案例要真實可靠并有針性;
(3)案例要簡明扼要,不要過長,以免增加學生閱讀負擔,案例后要有適量的討論性題目,以達到讓學生掌握更深層次知識的目的。
高中化學新教材中有很多優(yōu)秀案例。既有科學發(fā)現史(如元素周期表發(fā)現史、氯氣的發(fā)現等),又有課外閱讀(如能源的利用與人類進步,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等),不僅有研究性課題(如能源對社會的影響、調查本地區(qū)固體廢棄物的主要品種和回收價值等),還有家庭小實驗(如“冰袋”實驗、“發(fā)酵粉”的主要成分驗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同時教師還要關注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許多熱點、焦點問題就是很好案例。
在高中化學新教材第一冊第38頁中的焰色反應實驗,許多學校由于沒有鉑絲,選用別的方法進行鉀的焰色反應,往往現象不明顯,利用這一事實,筆者采用了這樣一個案例,怎樣能使焰色反應實驗現象達到最佳效果。
學生活動:
通過研究和查閱資料,同學們認識到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有兩個關鍵:一是選用的載體對火焰顏色基本沒有影響,如鉑絲;二是火焰溫度要高,火焰本身的焰色要淺淡。另外資料上介紹鉑絲可以用價格便宜的鐵絲、鎢絲、錫絲、濾紙等代替,也可以用棉花、粉筆頭代替,用濾紙作載體進行焰色反應要使用內焰、焰心灼熱,以免載體燃燒;酒精燈可以用煤氣燈、酒精噴燈等代替。但在酒精燈火焰上進行鉀焰色反應效果始終不明顯,酒精燈火焰呈黃色,做鈉的焰色反應也沒有說服力。經過學生的研究,為了更好、更方便地解決酒精燈火焰的顏色對鈉、鉀焰色反應現象的影響,可在蒸發(fā)皿中加入3~5mL(氣溫低可適當多加一些),用火柴點燃酒精,使蒸發(fā)皿被灼燒,當酒精燃燒火焰顏色很淺時,用膠頭滴管滴入3~4滴各種金屬鹽溶液,都可以看到3~6cm高的火焰。這種方法所用試劑消耗量少,尤其是對鉀的焰色反應進行觀察時,不必透過藍色鈷玻璃,就可以直接觀察到鉀的紫色火焰,現象非常明顯。
教師點評:
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上對實驗的敘述,要能真正切身體驗到實驗的成功與失敗,理論與實踐的差別,要敢于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并能在實驗中體會知識與能力的運用,而且要親自動手,自己發(fā)現、獨立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知識、發(fā)現知識,形成知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通過典型的案例教學,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并且為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打下基礎。需要強調的是,并非所有的案例都可以帶入課堂,教師必須從教學性質上嚴格把關,案例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要符合教材知識的框架系統(tǒng),更好的體現案例傳承知識和訓練思維的育人功能。
1008-0546(2010)05-0049-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