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孫詒讓學術淵源辨析

      2010-04-11 16:14:27蘭秋陽
      關鍵詞:永嘉西學學術

      蘭秋陽

      (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孫詒讓學術淵源辨析

      蘭秋陽

      (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在探討孫詒讓的學術淵源時,只簡單地將其歸結為經古文學家或晚清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均是不可取的。孫詒讓的思想與學術淵源相當復雜。他治學取永嘉經制之學與乾嘉義法結合之路徑,且秉承清初顧炎武的經世精神與小學方法,借鑒浙東史家章學誠的史學理論與方法,晚年更是受到近代西學的影響,最終形成博通經史、精邃小學、兼采漢宋、融匯西學的學術特色。因社會變革的激蕩與近代西學的影響,晚清學術思想界的圖景凸顯紛繁復雜,學者們的學術與思想淵源也駁雜多元,故要求在研究晚清學者與晚清學術時,必須進行全面的分析。

      孫詒讓;學術淵源;永嘉學派;家學;乾嘉學派;近代西學

      在以往關于孫詒讓的研究中,孫氏的學術成就基本被認為是屬于樸學范疇的。代表人物如章炳麟,章氏《孫仲容先生傷辭》一文稱:“當是時,吳、越間學者,有先師德清俞君,及定海黃以周同元與先生三,皆治樸學,承休寧戴氏之術,為白衣宗?!盵1](章炳麟《孫仲容先生傷辭》P484)另如康有為,其溫州學務處《諭唱歌傳習所學生跋》一文亦稱:“先生于禮學良博,獨步海內。與我雖有今古文之殊,我不能不嘆美之?!盵1](康有為《諭唱歌傳習所學生跋》P237)其后人們論述孫詒讓學術,遵從此說者甚多,孫詒讓遂被公認為晚清著名的“樸學大師”。

      著名學者姜夫亮先生在《孫詒讓學術檢討》一文曾指出,孫詒讓既是清儒主流中的最后一位大師,又有別于乾嘉諸儒,其獨特之處在于將乾嘉治經之法與永嘉致用之說相結合,承襲父親永嘉經世致用之學而稍有更張①。筆者也曾撰文《晚清瑞安孫氏家學研究》,強調必須牢牢把握永嘉學派這一基本的學術路徑,方能理解孫詒讓學術思想的本質②。雖然研究不斷拓延,但孫詒讓的學術淵源究竟如何,很多問題仍需進一步考辨。這不僅是完整認識孫詒讓學術思想及學術風格的需要,更是深入認識晚清學術風貌的需要。

      一、永嘉學派與家學的影響

      孫詒讓(1848—1908年)的家鄉(xiāng)溫州為南宋永嘉學派的發(fā)祥地,代表人物是薛季宣(溫州鹿城人)、陳傅良(溫州瑞安人)和葉適(瑞安人)。永嘉學派是在抗金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一個政治與學術派別,其為政主張革除弊政,增強國力,堅決抵抗金國侵擾。其為學主張“必彌綸以通世變”[2](P97),強調學以致用,反對空談義理,重視制度研究與史學研究。

      南宋時期,永嘉學派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鼎足而列。然自元明以降,永嘉學派晦蝕益甚,幾墜于地。直至清嘉慶、道光年間,孫詒讓的父親孫衣言(1814—1894年)與叔父孫鏘鳴(1817—1901年)起而復興永嘉學。孫衣言自幼耳熏目染,深感永嘉學派之政治主張與學術思想有現實意義,遂與弟孫鏘鳴以復興永嘉學派為已任。永嘉學派契合了孫衣言的政治與學術訴求。孫衣言認為深處危機的晚清面臨的局勢,與南宋有相似之處,企圖藉傳播永嘉學派的思想,促使當政者覺醒,革新政治,抵抗外來侵略。同時,當時學術界占主導地位的漢學與宋學,均拯世無力陷入學術困境,卻又各持門戶之見互相攻訐,孫衣言“與方聞之士論當時門戶之弊,常以為欲綜漢宋之長而通其區(qū)畛者,莫如以永嘉之學。嘗欲集鄉(xiāng)先哲遺文,廣為傳播,以昌厥緒而未逮也”[1](《艮齋〈浪語集〉后敘》P335)。

      孫詒讓“承家學,博通經傳”[3](卷四十一“經學三”朱孔彰《孫征君詒讓事略》),自幼即在父親的引導下承繼永嘉絕學。據《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以下簡稱《年譜》)記:孫詒讓8歲,孫衣言即授子《周禮》一經,“時衣言方欲以經制之學,融貫漢宋,通其區(qū)畛,而以永嘉先儒治《周官經》特為精詳,大抵闡明制度,窮極治本,不徒以釋明辨物為事,亦非空談經世者可比。因于四子書外,先授詒讓以此經,藉為研究薛、陳諸家學術之基本”[2](P26)。

      對于永嘉學派的學術傳統(tǒng)及其地位,孫詒讓有著相當自覺的體認。他曾協助父親撰著、勘刻大量永嘉遺著,在《〈橫塘集〉跋》《答陳子珊書二通》等文中,亦多次梳理永嘉學術體系,對永嘉先賢評價極高,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竊謂有宋一代,當以薛季宣、陳傅良兩先生為大師,而薛之博奧,陳之釀雅,則又各擅其長,莫能相尚。”[1](《答陳子珊書二通》P53)并對永嘉學派的落寞痛心疾首:“舊學衰息,甚可痛也。”[1](《艮齋〈浪語集〉后敘》P335)

      承永嘉遺風,受家學庭訓,孫詒讓治學遵循通經致用的學術宗旨,形成經史并重且經推《周禮》、史重方志的學術風格。

      孫詒讓的經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永嘉遺風和家學特征。孫衣言與孫鏘鳴都有十分豐富的經學思想,孫鏘鳴治經,講求“由文字訓詁以求微言大義之所在,而既能為沈博絕麗之文,又當返諸身心,求其所以為文之本。則華實兼賅,體用咸備”[4](《〈惜陰書院課藝〉序》P32)。孫衣言也認為“近年言經學者,專于文字訓詁用心,恐非經之本意,且于立身濟世,皆無致用之實……大賢有志當世,似當觀風氣所趨,挽其既敝”[2](P200)。孫詒讓治經,亦是“以通經為體,以議時務為用”[1](章梫《清國史館儒林本傳》P491),正如其自稱:“吾欲以經術措諸世用,亦本其先人之訓”[2](卷首章炳麟《孫遜學先生年譜序》)。揆諸孫詒讓《周禮正義》《周禮政要》等經學著述,顯見作者資治救世之用心,(清)吳廷燮評《周禮正義》就曾稱道:“歷來諸儒,重在治經,而是書則欲通之于治國?!盵5](經部禮類“周禮正義”條)

      關于孫詒讓的史學研究,應將其放入孫氏家族史學,與孫衣言、孫鏘鳴的史學著述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由孫氏家族撰著、勘刻的史著大抵可分為四種:紀事本末類,如孫衣言《會匪紀略》、孫詒讓《康熙瑞安藩亂記》;永嘉人物傳記類,如孫鏘鳴《周浮沚年譜考略》《陳文節(jié)公年譜》、孫詒讓《大鄭公行年小紀》;永嘉學術類,如孫衣言《永嘉書目》《永嘉集》《永嘉叢書》《永嘉先生時文》《永嘉古文詞略》、孫鏘鳴《東嘉詩話》、孫詒讓《溫州經籍志》《永嘉叢書札記》;方志類,如孫衣言《溫州備志長編》《甌海軼聞》、孫鏘鳴《東甌大事記》、孫詒讓《永嘉郡記》《溫州建置沿革表》《永嘉郡志》,等等。顯而易見,孫氏家族史學研究的重心在于以永嘉學派為主的溫州方志史,而注重方志的修撰,正是傳統(tǒng)史學“經世”精神的體現。

      孫詒讓的經史學研究倡揚“經世致用”精神,這與乾嘉經學訓詁與史學考證大相徑庭。這種精神,既是永嘉史學精神遺風所被,也是受益于家學的潤澤。由此可見永嘉學、家學與孫詒讓學術之間的承繼性。

      二、乾嘉學派及其它清代學術流派的影響

      除了永嘉學派與家學的影響之外,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詒讓的學術思想幾乎與清代各種學術流派都有或深或淺的聯系。

      在學術的經世精神與治學方法方面,孫詒讓頗得清初思想家顧炎武(1613—1682年)之心于其后。顧炎武倡導通經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嘗言:“君子之為學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6](P98)。孫詒讓也感言:“百年禮樂未嫌遲,微、管經綸亟救時”[1](《自題〈變法條議〉后》P465),與顧氏聲氣相通。顧炎武的治學方法也影響了孫詒讓,特別是對于顧氏的小學研究,孫詒讓甚服膺,嘗稱贊:“昔亭林顧先生刊《音學五書》,山陽張力臣為之校寫,世珍為善本。亭林古音,曠代絕學,非疏陋所敢仰希萬一。”[2](P240)是故張謇評孫詒讓學術,有“推君學之為用承永嘉,而體所致力近昆山顧氏”[7](第六錄“文錄”卷十五《孫征君墓表》)之語,其言至誠矣。遺憾的是,孫詒讓雖推崇顧炎武的小學音韻成就,但他自身卻于聲韻之學服習較少,其《名原》《古籀拾遺》等小學文字研究著述,更側重于以文字形體變遷索漢文字發(fā)展之軌,而不能以聲韻求其通轉變化之跡。

      孫詒讓學術與浙東史學家章學誠(1738—1801年)也存在關聯。晚清永嘉學派與清初浙東史學,學術淵源均可推溯至宋儒,發(fā)啟于南宋浙東學術。③南宋浙東學術提倡史學經世,這也是孫章史學思想的共同之處。此外,在方志的修撰方面,孫詒讓也借鑒了章學誠的史學理論與方法。孫詒讓最負盛名之地方志著作《溫州經籍志》(1869—1877年),即參考了章學誠《隋書·經籍志考證》。據《年譜》記載,同治十三年(1874年),孫詒讓曾校讀章氏此書抄本,并認可德清許宗彥對章書評語“是書采輯博贍,體例整齊,雖小有疏漏,而大致極為完密,毫無疵病,實屬可傳之作”[2](P118-119)。讀《溫州經籍志》,亦可體味章學誠《文史通義》所言“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真諦。光緒十二年(1886),孫詒讓與友人論修《南雁蕩志》,認為“宜仿釋慧遠《廬山紀略》之例,成一簡要之冊,而以游記及題詠別為一集,此近代章實齋《文史通義》所論修郡縣志之法可通于山志者,此一例也”[2](P219)。由此可見孫詒讓對章學誠方志學之認可及推崇。

      在清代諸多學派中,孫詒讓與乾嘉學派的關聯甚密,受其影響也頗深。與今日一般論者視乾嘉之學為饾饤之學相比,孫詒讓對乾嘉學派的認識是相當獨道的。其《札迻》(1893年)自序稱道乾嘉學派:“綜論厥善,大氐以舊刊精校為依據,而究其微恉,通其大例,精研博考,不參成見?!盵8](卷首自序)其后,在《答日人館森鴻書》(1907年)一文中,他又如此評論:“蓋群經諸子,文義奧衍,非精究聲音訓詁之學不能通其讀……我朝乾嘉以來,此學大盛,如王石臞先生及其子文簡公引之之于經、子,段若膺先生之于文字訓詁,錢竹汀先生、梁曜北先生之于史,皆專門樸學,擇精語詳,其書咸卓有功于古籍,而某自志學以來所最服膺者也?!盵1](《答日人館森鴻書》P158-159)也就是說,在孫詒讓看來,乾嘉之學歸根結蒂是理解古書的義蘊,這就回歸了顧炎武所宣揚“經學即理學”,也與永嘉經制之學遙相契合。此類贊慕之言,不僅表達了對乾嘉諸儒的敬仰,也顯示了他們在學術旨趣上的共鳴。

      乾嘉諸儒治經、史、小學的方法,也是孫詒讓治學的基本路徑。其《札迻》自序稱:“詒讓學識疏谫,於乾嘉諸先生無能為役,然深善王觀察《讀書雜志》及盧學士《群書拾補》,伏案研誦,恒用檢覈,間竊取其義法以治古書,亦略有所寤”。這種“義法”,他概括總結為“其諟正文字訛舛,或求之於本書,或旁證之它籍,及援引之類書,而以聲類通轉為之錧鍵,故能發(fā)疑正讀,奄若合符”。同時,他又指出了乾嘉學之流弊:“及其蔽也,剛或穿穴形聲,捃摭新異,馮肊改易,以是為非。乾嘉大師,唯王氏父子郅為精博,凡舉一誼,皆塙鑿不刊。其余諸家,得失間出,然其稽覈異同,啟發(fā)隱滯,成足餉遺來學,沾溉不窮。我朝樸學超軼唐宋,斯其一耑與!”[8](卷首自序)作者對乾嘉之學,既能取其精華,復能揚其糟粕,不為所囿,足見其高遠而犀利之學術眼光。

      孫詒讓的多部著作都參考借鑒了乾嘉諸儒的研究成果。如《墨子間詁》的寫作,“所據精本則有吳寬抄本、畢沅校本、顧廣圻校《道藏本》、日本寶歷間仿刻《茅坤本殘軼》及蘇時學《刊誤本》;又復以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洪頤煊、俞樾、戴望諸家所校,參綜考讀,擇善而從”[2](P250),凡為初稿十九卷。《尚書》訛易不完,晦澀難讀,“乾嘉經儒王西莊、段若膺、孫淵如、莊葆琛、王文簡諸家,多精通雅詁,依其義例,大致可誦,而于諸儒所詁之外,簡獲異義,凡七十馀事,別寫存之”[2](P360),如此方又成《尚書駢枝》。

      11月16日,騰訊推出“哈皮”App,成為繼yoo視頻之后本月內推出的第二款短視頻產品,也是騰訊第六款短視頻App。騰訊對短視頻的重視已不言而喻,但在布局過程中,騰訊不得不面對另一個同樣對該市場有著較大野心的對手——今日頭條。

      孫詒讓與乾嘉名流的交往亦相當密切。他一生仕宦經歷短暫,常年侍父左右,多次隨父參與名士集會,由是結交學術大儒,相與切磋。這其中,同治七年(1868年)的“飛霞閣”集會至為重要,為精研經子及古文字學啟其機杼?!赌曜V》“孫詒讓二十一歲”條記:是年,孫詒讓侍父金陵,時江寧官書局修葺“飛霞閣”為勘書之廬,“與其事者皆四方碩彥之士,若張嘯山、戴子高、儀征劉北山毓崧及其子恭甫壽曾、寶應劉叔俛恭冕、海寧唐端夫仁壽輩,朱墨之徐咸耽文詠。而周縵云、莫子偲及武昌張濂亭裕釗亦來客金陵。江寧宿儒汪梅岑士鐸方自鄂歸,授徒講學。衣言官事之馀,偕詒讓從諸先生游,相與議論為文章,或宴飲歌詩為笑樂,詒讓因得識諸先生?!T先生皆秉承乾嘉大師緒論,以稽古為職志”[2](P85)。此后,此般集會還有多次,對孫詒讓的學術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孫詒讓與多位乾嘉碩儒為文字至交,他們或相互啟發(fā),或質疑指正,彼此受益匪淺,學術益與日俱增。孫詒讓與寶應劉恭冕(1824—1883年)的交往就非常有代表性。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兩人曾有過關于《顏淵篇·哀公問于有若章》文字訓詁的討論。孫詒讓以南昌府本漢熹平《石經論語》碑末殘字,?!栋Ч珕栍谟腥粽隆?審定“蓋肆乎”即“盍徹乎”之異文,“其肆也”即“如之何其徹也”末三字異文。認為“蓋肆乎”、“其肆也”乃魯論正本,何本作“盍徹乎”、“其徹也者”,乃張禹以諸家別本校定。孫詒讓告以劉恭冕相商榷,劉恭冕亦深以為然。蓋宋元以來考釋石經者,于此咸莫能詳,劉恭冕遂疑其為逸文。同年,孫詒讓讀《論語正義》畢,凡為札記數十條。劉寶楠(劉恭冕父親)撰《論語正義》,未成而歿,劉恭冕補成之,以刻本見寄,并屬重為審核。孫詒讓舉正二十馀事,質之劉恭冕。此后續(xù)有發(fā)現,積有札記五六十條之多。又讀劉氏《釋榖》四卷二冊,校正五事,勘誤字一。[2](P96)

      在清代的各學術流派中,相對而言,理學和桐城學派對孫詒讓的影響是較為間接的。關系密切的是孫衣言,他與曾國藩、郭嵩燾、姚濬昌(姚瑩子)諸人交好,又喜讀姚鼐、方東樹文作,“于近代方靈皋侍郎、姚姬傳郎中及曾文正公之文尤所服膺”[1](《先考太仆公行狀》P261)。反觀孫詒讓,雖也曾稱道“集中論文,服膺桐城,自是精識”[2](P230),但他和理學、桐城學派在學術關聯方面,是較微弱的。

      綜上所述,清代的諸多學派都在孫詒讓的學術生涯留下了印記。關鍵是這些影響分別有多深,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表層的,特別是對乾嘉學派的影響應如何定位。筆者認為,在傳統(tǒng)學術領域,永嘉學派與乾嘉學派是孫詒讓學術的兩條基本理路,其治學取永嘉經制之學與乾嘉義法結合之路徑,在此基礎上對其它學術派別兼容并蓄,形成不分門派、漢宋兼采、博通經史、精邃小學的學術特色。這一路徑在孫詒讓青少年時期既已定型,它決定了孫先生一生治學的路向,也決定了他的思想本質與根源。這一路徑既與孫詒讓的家族有關,也是晚清社會變動與學風轉變使然,它顯示了晚清學術界調和漢宋的新動向,正如孫詒讓所稱:“今并究極諸經,求厥至當,無所黨伐,以示折衷?!盵9](卷首《周禮正義略例十二凡》)事實上,嘉道以降漢、宋學藩籬并沒有完全消失,但由于學術對“經世”層面的凸顯,漢、宋珍域的確已遠不如乾嘉年間劍拔弩張,學者大多主張漢宋調和,故(清)皮錫瑞論晚清學術稱:嘉道以后,“學者不特知漢、宋之別,且皆知今、古文之分。門徑大開,榛蕪盡辟”[10](P250)。

      三、近代西學的影響

      孫詒讓一生以誠篤的態(tài)度治學,酣透浸潤于學術之中。姜夫亮先生將孫詒讓的學術人生分為兩個時期,37歲以前為前期,以文字、校讎、目錄為主,是全部學術的準備期;37歲至47歲為轉折點,并漸漸參與地方事業(yè);47歲以后為后期,完成了《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契文舉例》《名原》等名著,而且成為地方教育實業(yè)等重大設施的領導人物。①

      由此可知,37歲以后,孫詒讓的學術人生發(fā)生了兩個新動向:其一是受社會危機的激勵與社會變革的激蕩,日益關注國計民生與社會現實,熱心地方教育實業(yè)活動;其二是接觸的學術領域日寬,習閱近代西方科學、藝術與政教書報,了解維新變法政治、經濟與教育思想,思想得以逐漸開闊。孫詒讓晚年曾自述(1901年):“余少耽雅詁,矻矻治經生之業(yè),中年以后,悕念時艱,始稍涉論治之書,雖廩資弱,不足以窺其精眇,而每覯時賢精論,即復欽喜玩繹,冀以自藥頑鈍?!盵1](《沈儷崑〈富強芻議〉敘》P360-361)可以說,晚年孫詒讓在永嘉“經世致用”思想指導下,以博大胸襟汲取近代西方先進文明,用之于著書立說與社會事業(yè),近代西學在這位學人身上激發(fā)出了熠熠光輝。因此,探討孫詒讓晚年的學術思想,就不能忽略近代西學的影響。

      孫詒讓晚年極推祟西學,多次感嘆西學精奧:“余少治章句之學,迂拙不解治生,而略涉中西論學之書,竊嘆泰西商學家言,其精眇者,于質力聚散、幾何盈縮之理多相通貫,中土古籍所未聞也?!盵1](《鎮(zhèn)海葉君家傳》P264)此類仰慕感言,在其晚年所撰《瑞安化學學堂緣起》(1899年)、《溫州藝文學校開學典禮演說辭》(1903年)、《答日人館森鴻書》(1907年)等文中比比皆是。

      對西學的接觸了解,使得孫詒讓擺脫一般舊式文人對西學的固有成見,主張“中西政禮原同貫”、“中外文明倘同軌”[1](《自題〈變法條議〉后》P465-466)的文化觀。他的學術思想也體現出“中西合璧”的風格,《墨子間詁》(1892—1893年)和《周禮政要》(1901—1902年)二書可謂典型。

      因對《墨經》的疏證之功,《墨子間詁》歷來被視為晚清諸子研究的鼎力之作。孫詒讓的著述目的,首在推崇墨子“勞身苦志以振世之急,權略足以持危應變”[11](卷首“自序”)的精神,可于現實拯世救弊。此外,也是出于對科技的青睞。在他看來,“中華古籍,惟墨子略發(fā)光重之理”[12](卷上“通藝”篇第14頁),“嘗謂《墨經》楬舉精理,引而不發(fā),為周名家言之宗,竊疑其必有微言大義,如歐士論理家雅里大得勒之演繹法,培根之歸納法及佛氏之因明論者”[1](《與梁卓如論墨子書》P87)。他希望能從《墨》經中挖掘中國古代曠古深遠的傳統(tǒng)科技,顯然是因為他習閱西學,認識到了科技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雖然《墨子間詁》的主要功績在于疏證方面,但此書中與近代西方科技相關的部分,卻歷來為后世學者津津樂道。孫詒讓與梁啟超就此書的一段討論,即常被引證,其《與梁卓如論墨子書》(1897年)稱:“拙著印成后,間用近譯西書,復事審校,似有足相證明者”,如《經上》篇云:“仳有以相攖,有不相攖也”,疑即《幾何原本》所云平行線?!督浾f上》云:“無久之不止,有久之不止”,似即牛頓力學永靜永動之理?!督浵隆吩?“火不熱”,似亦熱學之濫觴[1](《與梁卓如論墨子書》P87-88)。此類對近代西方的數學、力學、光學之類的比附之語,雖有牽強附會、斷章取義之嫌,但不難看出近代西方科技對這位舊式學者的影響。

      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寫成《周禮政要》時,孫詒讓對西學的汲取已從科技器物層面深入到了制度文化層面。庚子年(1900年)末,清廷重議更制,孫詒讓應盛懷宣所請代撰條陳,草成《變法條議》40篇,次年更名為《周禮政要》。其“自序”稱:“周禮一經,政法之精詳,與今泰東西諸國所以致富強者,若合符契。然則華盛頓、拿破侖、盧梭、密斯亞當之論所經營而講貫,今人所指為西政之最新者,吾二千年前之舊政已發(fā)其端,吾政教不修失其故步,而薦紳先生咸茫昧而莫知其原,是亦綴學者之恥也。天子眷念時艱,重議更法,友人以余嘗治《周禮》,屬捃摭其與西政合者,甄緝之以備財擇。此非欲標揭古經以張其虛矯憍,而飾其窳敗也,夫亦明中西新故之無異軌?!盵12](卷首“自序”)他的具體方案設計,也是中、西兩種資源的結合,即“以周禮為綱,西政為目”,如他以周代“謀及庶人”比附西方近代議院制度,以周代“天官掌宮政制”比附西方近代代議制度,以周代司布之官比附西方近代商部,以周代“合錢共賈”比附西方近代公司制度,以周代“觀新物之意”比附西方近代專利制度,以周代陳書觀風與陳書知政比附“今西國官報民報之權輿也”[12](卷上第42頁、卷上第14頁、卷下第48頁、卷下第39頁、卷上第52頁、卷上第46頁)。借鑒西方經驗實行改革以變法自強,其目的卻在于復興儒家理想秩序。

      近代西學的影響,升華了孫詒讓的知識素養(yǎng)與學術思想,這使他有異于傳統(tǒng)舊式學者?!赌娱g詁》與《周禮政要》所體現的精神要義,是晚清“西學中源論”的一種典型論調,它標志著儒家傳統(tǒng)經世論說與西方經驗的交匯與融合,也是對傳統(tǒng)經世論說內涵的一種擴展。但是,西學的影響又是有限的,孫詒讓的學術方法與治學精神仍然是傳統(tǒng)的路子,他自身也并未完成一個傳統(tǒng)學者向近代學者的蛻變,正如梁啟超先生闡述清末學術時指出“:動以西學緣附中學者,以其名為開新,實則保守?!盵13](“梁啟超與康有為的分歧”P87)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探討孫詒讓的學術淵源時,只簡單地將其歸結為經古文學家或晚清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均是不可取的。孫詒讓的思想與學術淵源相當復雜,正如宋恕所評“九域數方聞,先生最門戶不分”[14]《(代孫經畬騎尉周忌祭本生父籀先生文》P477)。他治學取永嘉經制之學與乾嘉義法結合之路徑,并繼承了清初顧炎武的經世精神與小學方法,借鑒了浙東史家章學誠的史學理論與方法,晚年更是受到近代西學的影響,形成博通經史、精邃小學、兼采漢宋、融貫中西的學術特色。孫詒讓的學術思想既講求經世致用,具有可貴的時代品質,又能具體而微,體現學術的科學精神;既學有所專,心系永嘉乾嘉學術,又擇善而從,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既在傳統(tǒng)學術領域貽芬滿園,精邃經史旁通諸子,又能吸收近代西學精華,成為晚清先進學者的代表。

      通過對孫詒讓學術淵源的辨析使我們認識到,由于社會變革的激蕩與近代西學的影響,晚清學術思想界的圖景益逾紛繁復雜,學者們的學術與思想淵源也多駁雜多元,他們大多縱有所承,橫有所借,單純以師承或學派進行劃分,往往以偏概全。梁啟超先生稱“其實清儒最惡立門戶,不喜以師弟相標榜。凡諸大師皆交相師友,更無派別可言也”[13](“略論清代思潮”P5)。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晚清學者與晚清學術時,必須考究師承、家學、學友、姻親諸因素,必須探討學術的地域、時代、承繼、變異諸特點,如此方能辯明歷史的真實。

      注 釋:

      ① 參見姜夫亮《孫詒讓學術檢討》,《浙江學刊》1999年01期。

      ② 參見蘭秋陽《晚清瑞安孫氏家學研究》,《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③ 關于清初浙東史學與宋學的關系,參見蔡克驕《20世紀關于“浙東史學”研究的幾個問題》,《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文章認為:清初浙東史學的淵源出自宋儒,這在學術界觀點比較一致,但具體源于哪一家仍有分歧。何炳松認為淵源于二程,特別是程頤。劉節(jié)認為可溯源到宋代的呂祖謙、陳亮。也有學者堅持章學誠的說法,認為是“宗陸而不悖于朱”,如陳訓慈就據此以駁何炳松之說。杜維運也認為“以陸學輔之以朱子之學,解釋為浙東之學之淵源,極合實情”。

      [1] 張憲文.孫詒讓遺文輯存[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溫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溫州文史資料(第五輯)[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 孫延釗.孫衣言孫詒讓父子年譜[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3] 閔爾昌.碑傳集補[M].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民國21年(1932年).

      [4] 胡珠生.孫鏘鳴集[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5]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3.

      [6]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張怡祖.張季子九錄[M].上海:中華書局,民國21年(1932年).

      [8] 孫詒讓.札迻[M].上海:千頃堂書局,民國間.

      [9] 孫詒讓.周禮正義[M].上海:中華書局,民國9-23年(1920—1934年)據清光緒乙已本???

      [10] 皮錫瑞.經學歷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 孫詒讓.墨子間詁[M].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民國間.

      [12] 孫詒讓.周禮政要[M].上海書局石印,光緒甲辰九月.

      [13]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4] 胡珠生.宋恕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

      The Discrimination of Sun Yirang's Scholarly Root

      LAN Qiu-ya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t's undesirable to classify Sun Yirang to scholastist or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Yongjia School in later Qing period when his scholarly root is under discussion.Sun's thoughts and scholarly root is rather complicated,his scholarly research combines the scholasticism of Yongjia School and the argumentation of Qianjia School,inherits Gu Yanwu's spirit of administer the state and philological studies in the beginning of Qing period,takes in the historical theory and method of Zhang Xuecheng,the historian in the east of Zhejiang.What's more,in his later period,influenced by modern Western learning,finally, he formed his scholarly characteristics:widely verse in the classics and history,extensively study the philologic studies,combination of the learnings of Han period and Song period,mix with Western learning.

      Sun Yirang;scholarly root;Yongjia School;family school;Qianjia School;Weatern learning

      K 09

      A

      1672-9951(2010)03-0024-05

      (責任編輯 劉小平)

      2010-01-08

      蘭秋陽(1975-),女,湖北恩施人,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講師,碩士。

      猜你喜歡
      永嘉西學學術
      英文目錄/摘要
      史學集刊(2024年2期)2024-03-28 15:44:46
      我們一定會勝利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襄陽市中醫(yī)院與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合辦西學中班
      學術
      鹽地極速狂飆
      阜城县| 会同县| 新津县| 鄂州市| 孙吴县| 新疆| 醴陵市| 潜山县| 澎湖县| 齐河县| 万全县| 古田县| 防城港市| 建阳市| 浏阳市| 北川| 满洲里市| 凤台县| 英山县| 福贡县| 沁水县| 沙河市| 石柱| 凌云县| 若羌县| 康定县| 阿克陶县| 永登县| 东光县| 叶城县| 得荣县| 隆尧县| 蒲城县| 科尔| 兴仁县| 佛坪县| 榆中县| 忻州市| 小金县| 博罗县| 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