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軍 張麗卿 西安市臨潼區(qū)中醫(yī)醫(yī)院 (西安 710600)
化肝煎來源于《景岳全書》卷五十一,為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所創(chuàng)之方。原方主治怒氣傷肝,氣逆動火,脅痛脹滿,煩熱動血。生蘆根飲來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為唐代孫思邈方,功用清熱生津,和胃降逆。主治傷寒后,噦,干嘔,不下食。6年來,我院消化內科對 43例經胃鏡確診并中醫(yī)分型為肝胃火盛型的淺表性胃炎,采用清熱定痛,和胃順氣方法治療,取化肝煎合生蘆根飲加味,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 43例,男性 29例,女性 14例;年齡 19~ 68歲;病程 1年內者 18例,1~ 3年者 21例,3年以上者 4例。臨床表現:口苦、咽干、胃脘部脹痛、時有噯氣、泛酸、干嘔,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經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
治療方法 基本方:梔子、白芍、貝母各 12g,青皮、陳皮各 6g,生蘆根 30g,竹茹、神曲、粳米各 20g,生姜、大黃各 10g,黃連 3g。臨證加減:脅肋脹痛者,加生麥芽 30g;納呆者,加炒三仙各 10g;泛酸干嘔者,加烏賊骨 24g。水煎至 400mL,分 2次飯前 30min溫服(由本院制劑室提供)。1d1劑,20d為 1療程。連服 2個療程觀察結果。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標準,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正常;好轉: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胃鏡檢查有好轉;未愈: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無變化。
治療結果 治療組 43例,痊愈 29例,有效 11例,總有效率 93.02%。
典型病例 王某,女,43歲,教師。2006年 7月 14日初診。主訴:胃脘部脹滿,時有疼痛,干嘔、泛酸 1年余。反復發(fā)作,遇勞累及情志不舒加重,曾服西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等,病情時好時壞。3d前因工作與人口角,胃脘部脹滿疼痛加重,口干苦、脅肋脹痛、噯氣、泛酸、干嘔、納差,大便 4日未解,小便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胃鏡檢查:胃皺襞明顯水腫、充血、粗糙。胃粘膜活檢符合組織學胃炎證據,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治療用基本方加生麥芽 30g,柴胡 10g,烏賊骨 24g,連服10劑。7月 20日 2診,自述服藥后解極臭稀便 2次,隨之口和,胃脘部脹滿疼痛、脅肋脹痛、噯氣、泛酸、干嘔等癥相繼消失,飲食好轉。上方去大黃、柴胡,繼服 10劑。停藥 5d后,復查胃鏡,結果正常。隨訪 1年未見復發(fā)。
體 會 淺表性胃炎多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范疇。本病標在脾胃,本在肝膽。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加之外感時邪,而致脾胃氣機淤滯,氣郁化火,化肝煎最大特點是善解肝氣之郁,平氣逆而散郁火。生蘆根飲功用清熱生津,和胃降逆,與前方相輔相成。肝胃火盛型的淺表性胃炎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治療上應遵循胃府以通為用原則。所以定清熱定痛,和胃順氣治則。方中梔子、黃連清肝胃之熱;白芍斂肝降膽;青皮、陳皮疏理肝脾之氣;大黃通腑泄熱;貝母制酸斂瘡;蘆根生津益氣;神曲、粳米、生姜和胃消食。全方共奏清熱定痛,和胃順氣之效。
[1] 杜曉安.香蘇郁金散加味治療淺表性胃炎 46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316-317.
[2] 張建波.疏肝清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6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686-687.
[3] 高寧漢.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關系的探討[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6,37(11):1529.
[4] 孫世發(fā).消化系病實用方 [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4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1993: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