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的“中流砥柱”在哪里?
在三門峽谷的“三門”之下,緊接著
有一座小石島,人稱“中流砥柱”。從“三門”奔出的三股急流,被兩岸堅硬的巖石緊緊地束縛住,很快又?jǐn)Q成一股,沖到中流砥柱面前,在這里形成急速流動的漩流,從砥柱兩邊沖過去,這樣才算離開了使人驚心動魄的三門峽谷。
三門峽所在的黃河河道,歷史上曾是水運要道。船只行至三門峽時,船夫們便下船來,把船用纜繩拉過去,稍有不慎,觸上暗礁,船只便會撞成碎片。由于這一帶觸礁的漕運船只太多,所以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
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定波鎮(zhèn)瀾的,在船夫們的眼里,砥柱卻是峽谷中的一座航標(biāo)。在砥柱石上原來刻有“照我來”三個大字,意即朝我這座航標(biāo)駛來。原來,船只從上往下駛過三門峽以后,要一直朝著中流砥柱沖過來,眼看要撞上砥柱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旁邊的安全航道。
“三門峽”的名稱是怎么來的?現(xiàn)在這三個“門”還有嗎?
三門峽是黃河進(jìn)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峽谷中最險要的一座山峽。這里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兩岸石壁陡峭,河中兩座石島把急流分為三股。人們把這三股水路分別叫做“人門”、“神門”、“鬼門”,“三門峽”的名稱由此而來。鬼門、神門中水勢險惡,似乎只有鬼神才能通過;人門水勢稍緩,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難行。
如今,“三門天險”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橫亙峽谷的大壩,像一條銀色的緞帶把山西、河南兩省連接起來,這就是1957年動工興建的黃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
摘自《中國江河100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