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除了土生土長的“國產白菜”外,世博園區(qū)里還有一些“洋白菜”——他們就是在世博園區(qū)內服務的外籍志愿者。外籍志愿者由來自中國港澳臺及43個國家、地區(qū)的260多名外籍人士組成。這些“洋白菜”和國內志愿者一道,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的誓言。
7.7萬園區(qū)志愿者、13萬城市志愿服務站志愿者和近200萬城市文明志愿者共同組成了上海世博會志愿者鮮活的面孔。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qū)里,每天都有數千名年輕人在忙碌著,分發(fā)地圖、指引線路、維持秩序、處理突發(fā)事件……他們身穿綠白相間的制服,他們永遠微笑相迎八方游客,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小白菜”。
除了土生土長的“國產白菜”外,世博園區(qū)里還有一些“洋白菜”一一他們就是在世博園區(qū)內服務的外籍志愿者。他們多數來自高校,是在中國留學的學生。通過層層選拔,共有來自中國港澳臺及43個國家、地區(qū)的260多名外籍人士成為了世博園區(qū)志愿者。園區(qū)志愿者服務崗位覆蓋“一軸四館”、五大片區(qū)及新聞中心、票務中心等世博園各區(qū)域。大部分崗位以兩周為基本周期進行輪換。開園以來,這些“洋白菜”和國內志愿者一道,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的誓言。
美國館:猜謎的“學生大使”
“大家一起來猜猜看——什么‘茶不能喝?什么‘雞不能吃?”一進美國館,就有一個帶著牛仔帽的美國小伙子熱情地用流利的中文跟游客互動著。“飛機!拖拉機!”游客們興致高漲,紛紛搶答。面對大家的熱情,小伙子不緊不慢地揭曉著答案——“警察不能喝、洛杉磯不能吃,你猜對了嗎?”大家聽罷,恍然大悟?!澳敲矗玻恬R不能騎呢?”小伙子又把問題拋給了_大家?!鞘裁茨?是什么呢?”游客們紛紛議論著。“是奧巴馬!”小伙子振臂高呼。一時間,大家轟然大笑,整個場館氣氛熱烈不少。
這樣的互動場景時不時出現在美國館內外。這個金發(fā)碧眼的美國小伙子名叫Ryan,今年23歲。他在世博園區(qū)內有著一個特殊的身份——美國國家館“學生大使”。和Ryan一起擔任美國館“學生大使”的一共有160名美國大學生,他們來自美國50個州,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全都能說-口流利的中文。在世博期間,他們將作為美國館的工作人員,為參觀者提供講解、播放3D電影等各種服務?!皩W生大使”也正是美國館此次參加世博會所帶來的重要參展元素之一。
在來上海世博會當“學生大使”前,來自紐約的Ryan正在北京語言大學就讀。在北京生活了兩年后,Ryan的中文水平突飛猛進,現在不但能和中國人直接對話,就連發(fā)送手機短信也全是“純中文”。
“我很喜歡中國?!睂τ谶@點,Ryan每次都表達得很直接。在他心中,—直有個愿望,畢業(yè)后要留在中國。沒想到,世博會成了他學習中文后發(fā)揮特長的重要陣地。
知道招聘“學生大使”這個消息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Ryan告訴記者,6個月前,他上網時無意間看到了這條報名信息:“你愿意成為美國館的學生大使嗎?你愿意讓更多^了解美國精神嘞”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介紹,但卻讓Ryan怦然心動,毫不猶豫地申請了這個職位。
這個難得的機會吸引了眾多美國大學生。最終,Ryarl有幸成為了160人中的一個。當然,讓他脫穎而出的重要—點,除了他那帥氣的臉龐外,便是他能說上一口流利的中文。3個星期前,自費買了機票的Ryan從北京來到了上海。3天前,他的身份從一名大學生變成了美國館的“學生大使”。
“學生大使”Ryan和他的同伴們相信,他們的到來會讓參觀者更近距離地了解美國,讀懂美國。“或許,你會忘記你曾經在美國館所觀看的影片,但是你絕對不會忘記我們。”當眼前這個剛剛大學畢業(yè)的美國小伙子用流利的中文說出這句話時,他的眼中充滿了自信和驕傲。
非洲聯(lián)合館:熱情認真的“黑白菜”
在非洲聯(lián)合館內,有3位身穿“小白菜”制服的‘黑白菜”,流利的中法英3國語言,讓他們的服務熱情又到位。他們是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羅納、沙愛國和歐巴姆。這是世博開園以來,該館迎來的第一批非洲志愿者。其中,羅納和沙愛國所在的商學院在華師大閔行校區(qū),因此他們每天要從閔行區(qū)往返于世博園,每天早上5點起床,8點到崗,下午5點半回到學校。羅納坦言志愿者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獲頗豐。
為了不影響演員表演,非洲聯(lián)合館的組織者禁止游客拍照時開閃光燈。沙愛國一直拿著喇叭提醒,他還主動幫助游客調整相機拍攝模式。為了參加世博志愿者服務,沙愛國還暫停了自己在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實習工作,“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服務,能夠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非洲?!?/p>
歐巴姆是華師大對外漢語學院大四學生,中文自然不差。世博護照哪里能買?衛(wèi)生間在哪里?什么時候有表演?……非洲聯(lián)合館志愿者部將一些常規(guī)問題收納集合,歐巴姆經過兩天的培訓就全部熟練掌握。華師大負責非洲聯(lián)合館志愿者工作的老師告訴記者,外籍志愿者的服務十分熱情和認真,“在昨天我們的小結會上,羅納和沙愛國還得到了小紅星?!?/p>
世博園后灘站:
看李小龍電影長大的孟加拉國男孩
在上海世博園后灘站,美洲非洲的展館都集中在這里,很多游客—下車總會沖到后灘站志愿者服務站點詢問自己感興趣的展館,每每這時,總有一位外國^善解^意地走上前去,熱情地用中文向游客詢問:“您好,有什么可以幫您的嗎?”他就是來自孟加拉國的扎砍。
這位來自孟加拉國的世博志愿者今年25歲,來中國只有8個月,但中文已經說得很流利。扎砍說他從小就是看著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長大的,因此對中國文化十分熟悉。現在他已經是同濟大學的一名學生,主修企業(yè)管理?!坝泻芏嘀袊慰惋L風火火地走過來詢問場館的位置、方向等,但是他們一看到我這張外國人的臉就會以為問錯人了,會馬上跟我道歉說不好意思,我就說,沒事沒事,我可以告訴你?!?/p>
扎砍對業(yè)務十分熟悉,游客們所提出的問題他與中國志愿者一樣都能解決。扎砍說世博會開幕前,他與同學們一起已經接受了很爹志愿者的培訓,對這個片區(qū)里的一切已經了如指掌。但扎砍謙虛地說自己的中文還不夠流利,在世博會志愿服務的這段時間,他希望自己能多接觸一些中國朋友提高中文水平。
扎砍說:“我喜歡中國人、中國文化,我覺得世博會是一次很好的契機,讓我更接近中國和中國人民。我每天在這里工作,每天會遇到很多中國人,我非常喜歡跟他們交談,跟他們交朋友,我認為是特別好的一次機會,所以我也喜歡這份工作?!?/p>
扎砍還說,他對自己在中國的生活有很多規(guī)劃,年輕的他想成為孟中經貿交往的一員:“我非常喜歡中國,我之所以選擇到上海來求學,是因為未來或許可以在中國和孟加拉更緊密的經貿關系中貢獻綿薄之力?!?/p>
岡比亞館:現學現賣的馬里小伙子
上海外國語大學留學生陶菲克最近“累并快樂著”。這位來自馬里共和國的小伙子在做世博志愿者時,中文水平長進了不少。
陶菲克來中國后努力學習中文,現在已能進行簡單日常會話。他現在岡比亞館的紀念品部做翻譯工作,協(xié)助那里的工作人員與游客交流?!皩葋嗮^的工作人員全都不會講中文。有時,一個人應付一大群中國游客比較困難。”陶菲克說,他的中文詞匯量也有限,常會碰到“卡殼”的情況。不過,陶菲克自有妙計。他隨身攜帶了一個電子詞典。一碰到陌生詞匯,馬上“請教”,然后,再給游客翻譯?!耙郧拔一静徽J識表示物品材質的中文詞語,現在也學會了‘塑料、‘玻璃等新詞?!?/p>
陶菲克坦言,自己也碰到過不文明的游客。每每這時,他總是彬彬有禮。“我在自己國家做過志愿者工作,所以能夠駕輕就熟。”這位開朗的大男孩很討人喜歡,在做志愿者期間,他還交了許多中外朋友。
雖然經常呆在世博園里,但陶菲克還沒正式游過園。“做志愿者時沒時間閑逛,平時又要上課。”他表示,等放了暑假,一定要約上三五好友,好好逛一逛自己辛勤“耕耘”的世博園。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洋白菜”,揣著一顆同樣真誠的心,帶著同樣沁人的笑容融入志愿者的角色中。他們相聚在一起,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示著世界青年熱情、友好、自信的形象,海納百川的志愿者隊伍由此成了世博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