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李 軍 天津市第十一中學
現代教育正處于轉型期,需要我們認識和思考。在教育現實中,存在著傾向性和矛盾化的意識和行為,加上轉型期的特殊性,容易引起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因此,需要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加強形成非權力影響、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的意識和作為,同時結合學習與實踐,通過溝通找準契合點。
校長的影響力主要由權力與非權力性影響力構成。校長的非權力性影響力是由校長的品格、學識、才能、情感等因素綜合構成的。非權力影響力是促使校長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如何充分利用非權力性影響因素恰如其分地處理學校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管理成效,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非權力影響力是一種建立人際關系的雙向溝通過程,目的是在不使用權威力量的前提下,協(xié)調人的想法、行動或行為。它來源于個人專長和品格力量,并非自身的地位、權力等硬件因素,是一種領導藝術。
善于學習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形成領導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基礎途徑。校長如果不善于學習就會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就會分辨不清學校發(fā)展的方向和前景,如果用落后的方法來領導學校和指導工作,就會使學校失去發(fā)展的機遇,同時也會使學校領導在教職工心目中的地位下降。
而非智力因素有很多,主要的、絕不能少的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非智力因素在智力開發(fā)、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貫徹到教學的整個過程。其中,教師的個性、教學藝術,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教學手段與課程設置的更新,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培養(yǎng),都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養(yǎng)成關系密切。
上海育才中學在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方面頗有成就,他們曾提出“十六字教學法”,即“緊扣教材、邊講邊練、新舊結合、因材施教”;“八字教學法”,即“讀讀、議議、講講、練練”;“三自”培養(yǎng)目標,即“自治自理、自學自創(chuàng)、自覺體鍛”。育才中學推出的“八字教學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安桊^式”教學激活了沉悶的課堂,體現了民主和平等,關注到了師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優(yōu)化。而后來該校倡導的“三自”培養(yǎng)目標,再一次加大了學生的主體體驗的力度,把教學改革的重心落在了學生的學上,使教學思想成為教育的思想,回歸了教育的本來意義,是育人育才、成人成才的教育。自治自理、自學自創(chuàng)、自覺體鍛的“三自”,目標是培養(yǎng)能站立在社會中的成功的人的修養(yǎng)和能力,把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再加強,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得到自主體驗。學生能做的事就要交給學生做;學生能自主的時間就要還給學生。在課堂上加大了學生的主體體驗,在課堂外增加了學生的自主時間。
無論是歸還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是回歸教育的育人意義,都應該從優(yōu)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做起,從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做起。
育才中學有兩個轟動的學生個案,兩個調皮的孩子,在他們的鮮明的個性和特別的愛好的發(fā)展上,得到了一致的寬容和支持,最終他們成才了。這兩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從非智力因素入手遷移到智育上來發(fā)揮作用的過程和非權力影響產生效應的過程,學校領導者引導了平等多邊的溝通過程,找到了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契合點。因此,形成非權力影響更有利于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
認識現實、明確需求、謹慎選擇,形成非權力影響,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是在轉型期有明顯的傾向性的現實中的一個選擇。校長之于學校、班主任之于班集體、家長之于家庭,多考慮一點非權力影響,通過溝通,找到契合點。在教育任務面前,多關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潛力。如果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的話,就應該從非智力因素的優(yōu)化入手。學校教育面對的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成長和發(fā)展的很重要的一段時間要靠啟迪、引導和培育,并且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未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愛注入,用“心”育“人”。
基于對現實的反思和認識,我校提出了“尊重、欣賞、溝通、體驗”的和諧育人理念,積極優(yōu)化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干群關系。我們提出了“尊重差異,相對增長”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評價原則,使師生人人具有安全感和期望,講明了“十一中學一堂好課標準”,唱響了和諧的主旋律,努力實踐著形成非權力影響、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的辦學思路。
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玻爾在1927年首先提出互補原理:即對于同一個研究對象而言,人們一旦認識到它的某些方面就很快地放棄另外的方面,體現出“互斥性”;然而,那些另外的方面卻又不是可以徹底廢除的。因為在其他適當的條件下,人們還必須用到它們,又體現出“互補性”。我們強調“互斥性”和“互補性”哪一個重要是沒有意義的。
用“互補原理”來審視我們的教育,在教育教學管理實踐中有很多過分強調“互斥性”、忽視嘗試“互補性”的傾向,我們應該解放思想,為教育創(chuàng)新進行思考、尋找途徑。
所以,我們應該多考慮形成非權力影響,多關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潛力,多嘗試具有“互補性”的方式方法。通過耐心的傾聽、積極主動的溝通和盡可能多的包容,找到多邊的契合點,縮短可能縮短的距離,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
人性化管理和非權力影響力是比較吻合的,但不是完全等同。人性化管理側重在管理實踐中尊重人性、體現人性,是一切從人性考慮,不排除采用權力影響的方式。而非權力影響力側重用心去發(fā)現、了解,去學習溝通對象的特點,然后找到契合點,從而靈活地達到溝通的目的。一般盡量回避權力影響的方式。
十一中學結合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情感入手,基礎做起,民主議事,活動帶動”的管理工作原則,也是以這樣的理念為出發(fā)點的,收到了一些實效。管理者首先要優(yōu)化自身的情感態(tài)度,進一步確認我們的價值觀,才能引導師生優(yōu)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成功的辦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最先最近最好的找到契合點的過程。也自然應該是一個形成非權力影響、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在辦學實踐中,學校應有意識地組織全體師生參與事件和活動,巧設興奮點,增加溝通的機會。同時,創(chuàng)設民主議事的新方式,拓寬有利于溝通契合的渠道,使得理念契合現實、評價契合實質、利益契合需求。
通過回顧學校近百年的歷史,傳承老女四中“少而精,多激勵”的樸實無華的教育文化,對學校歷史的一種回歸,使我們現實的努力找到了歷史的契合點。
學校針對教師的職業(yè)疲憊心理和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實施了“尊重差異,相對增長”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評價原則,即“教學成績的五段均衡評價”。從中師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認可度,這是一個可操作的契合點。
學校“學困生”相對集中,面對中考壓力,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總是有相互不理解的地方。學校分析了學生、學校、家長三者的相互依托關系和一損俱損的利害關系,提出了不能讓孩子孤零零地面對中考,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家長配合形成合力。于是,學校推出了“中考三人行,目標是一個”的舉措,使原來兩兩對立的態(tài)勢轉換為教師、學生、家長相伴成長。這是一個把矛盾轉化成“互補性”的契合點。
學校增加了“小班加特長”的辦學模式,講究“在特別小的班中,融入教師特別多的情感”,同時開展豐富的特長課程,期望每一個學生在校園里找到展示自我的特長,使學生都能成才。這是一個理念和現實的契合點。
“揚長育人,合作情趣”成為現在我校教育文化的概括。只要結合到人的工作就要從“愛育”和“心育”出發(fā),努力形成非權力影響,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辦學氛圍,良好的師生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尊重和理解,我們只需要降低一點“權力”和“智力”的絕對地位,用傾聽的姿態(tài)去溝通和包容,努力營造有中心、有秩序的“愛育情趣”的天地,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實現給人尊嚴、給人希望、給人自信、給人成功的教育的意義。
十一中學的校訓是“德文相濟,知行并舉”。德文相濟可以懷遠,知行并舉可以成事,體現學校的共同價值觀對“道德文化使人長久”的認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對待自己一樣,對他人、對集體、對事業(yè)都懷有熱愛、承擔責任,那么,在我們的周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非權力影響,起到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