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雙
這種狂想式的故事程式把技術(shù)和宗教結(jié)合在一起了,世俗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這在中國電影中是看不到的。
印度寶萊塢的電影雖然有一些元素為西方導(dǎo)演所接受,變成了不印不西的混合物——比如去年備受矚目的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但是更多的寶萊塢電影還是為本地的觀眾所生產(chǎn)的。這個電影體系的自成一體,我看超過于香港電影。比如上個月我連續(xù)看了兩場在印度十分走紅的電影,深深感到這個電影模式的獨特性。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融于電影技術(shù)中的宗教性。這是我們這些在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中國成長起來的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
我所說的宗教性,并不只是說把宗教作為主題來表現(xiàn),而是說電影技術(shù)制造偶像塑造奇觀的能力,與神話的敘述方式相仿并與之重合,結(jié)果電影明星簡直就是圣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和奇跡一般。這種狂想式的故事程式把技術(shù)和宗教結(jié)合在一起了,世俗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這在中國電影中是看不到的。
但是當宗教走入世俗社會的時候,也有不同的方式,其政治也有保守和激進的區(qū)分。比如我最近看的這部電影《我的名字叫做汗》(My Name is Khan),在我看來就是一部十分保守的電影。
電影講的是一個叫做汗的穆斯林男人,從小有自閉癥,成年之后來到美國,結(jié)識了一位非常漂亮的單身母親,是一個印度教的信徒。兩個人結(jié)婚之后不久,趕上了美國向阿富汗宣戰(zhàn),美國社會對穆斯林產(chǎn)生歧視,以至于他們的兒子在學(xué)校里被壞孩子打死了。從此以后,汗就發(fā)誓要見美國總統(tǒng),就為了跟他說一句話:“我的名字叫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扮演汗的演員是印度的超級巨星ShahrukhKhan,雖然演的是一個智障人士,還是非常英俊,非常有魅力。電影2月份在印度公映的時候還出了一點事兒,惹得一個印度教極端組織在公映影院門前示威。事情是這樣的,電影明星汗擁有印度著名的板球聯(lián)隊的相當多的股份,也可以算個老板之一了。最近他就聯(lián)隊中是否應(yīng)該吸收巴基斯坦的球員的問題公開發(fā)表了一些言論,他認為應(yīng)該吸收,于是引起了印度教極端組織的不滿,舉行示威要求停映他的新片。當然沒有很大效果。電影的票房仍然很好。明星汗還在自己的網(wǎng)頁上感謝觀眾對他的厚愛。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紛爭,在印度歷史中由來已久。這個電影講的故事,有一半是針對印度內(nèi)部的情況所言的,雖然故事都發(fā)生在美國,其實對美國的情況也并不是十分理解的。比如電影中把男孩子的死歸咎于他的父姓汗,但實際上在美國知道汗是一個穆斯林姓氏的人還真的不多。美國社會只會因為他的長相和膚色把這一家人都看成為南亞或者亞裔人士,如此而已。當然電影中的汗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人,過幾個小時就要祈禱,不管在公開場合還是在自己家里,這當然會使得一些美國人感到奇怪,因此而對他有所歧視倒也是有可能的。然而我覺得問題不在于這個電影真實與否,而在于其處理文化政治的方式非常保守。
電影用一個智障人士來描寫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首先就已經(jīng)把穆斯林與其他人群的差別過分明顯化了。穆斯林只能夠不斷地向社會證明自己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怪,或者并不因為怪而一定具有暴力傾向。這一類型化表現(xiàn)使得穆斯林文化從一開始就被置于劣勢,懇求人家接受我。這才是電影的文化政治的保守之處。
而我所感興趣的是對于男主角的感召力的表現(xiàn),具有很多神話的成分。比如他為了要見美國總統(tǒng),追隨著總統(tǒng)的足跡在美國“上下而求索”,這個描寫使他變得很像甘地,他甚至還像甘地圣人一樣,被極端分子捅了一刀。還有就是印度人對于科學(xué)天才的崇拜。這個自閉癥的男人雖然日常生活不大能料理,但是卻會修理很多種機器。超凡的技術(shù)才能,使得他變得像圣人一樣具有偶像的魅力。我最近看的另外一部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是去年印度最走紅的電影。其對于科技的崇拜也有類似的表現(xiàn)?,F(xiàn)在很多人都意識到科技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是很難截然分開的,這種現(xiàn)代式的迷戀是很強悍的,尤其是在某種政治勢力的驅(qū)使之下,其結(jié)果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可能產(chǎn)生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