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斯
如果,一座房子也是有生命與情感的,那么,在它老去后的歲月,一定也可以寄托靈魂,以新的生命姿態(tài)續(xù)說前世未完的故事吧。
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山端,就有這樣一座“再生之居”,這是由昆士蘭的RIDDLE ARCHITECTURE設計完成的一棟私家住宅,整座房子所使用的建材幾乎全部來自它所取代的那座19世紀的老建筑。在老建筑已老化并決定要被拆除的時候,設計師經(jīng)過精心解構流程,最終使90%的舊建筑材料得以保存,并全部用于新建筑的筑造之中。
除了回收建材以外,所有其他材料也都產(chǎn)自本地,并通過嚴格的環(huán)境,社會和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的評估與認證,就連設備的采用也以支持當?shù)毓I(yè)為考量。建筑師Robert Riddel說:“我們致力于在不對風格妥協(xié)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最綠色的住宅。這個解構原有舊建筑,進而創(chuàng)造一個新住宅的想法十分令人興奮。我們對于這棟住宅融合美感與生態(tài)設施的設計感到非常高興。”
這座三層樓再生之居的設計亦顧及澳大利亞的亞熱帶氣候,整個建筑以最大化的開口來捕捉新鮮的空氣與明亮的日光。房子分成兩部分,以長廊通道作為連結,同時這個通道也扮演著引入新鮮空氣的漏斗角色。大面積的開窗提供了周遭河流美景,同時減少了對人工照明的需求量。開放式的空間亦鼓舞了一個非傳統(tǒng)的,更加輕松的生活方式。而融合了木材與金屬的美學樣式更是在某種層面上傳達了昆士蘭地區(qū)的特色。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這座山端的再生之居在水與電力方面能夠達到完全自給自足,有一個監(jiān)測系統(tǒng)能測量溫度,濕度及能源,瓦斯、水的使用情形。太陽能裝置提供了大部分的暖氣需求,并配臺拋光水泥地板和良好的隔熱墻加強對太陽熱能的捕捉。60,000公升的雨水儲存足以供給整個住屋與蔥郁的花園使用。
清晨的陽光下,窗外是曾經(jīng)陪伴老建筑生長的樹植,雨后潤濕的亦是那些不肯離去的舊樓板打碎而成的礫石。河岸清風中,建筑完成了舊歲新年的變身,留存下來的卻是山問一片恒久的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