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嫵燕,魯建央,勒都曉蘭,段 芹,王合春,鐘朝暉
(1.重慶醫(yī)科大學臨床學院 400016;2.重慶市健康教育所 400060;3.重慶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400016)
聯(lián)合國《2008年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顯示,截止2007年全球累計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達3 300萬,新發(f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40%是15~24歲的青年人。從生理上說,這個年齡段人群性發(fā)育已趨于成熟,在心理方面必然會產生性的欲求,但由于生理、心理和衛(wèi)生知識缺乏等因素,導致他們容易發(fā)生無保護性行為等高危行為,從而成為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弱勢群體[1]。由于艾滋病至今尚無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法,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對青年學生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已成為預防艾滋病在中國蔓延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2]。本調查旨在了解重慶市職業(yè)學校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為制訂有針對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在重慶市非主城區(qū)(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采取多級整群隨機抽樣,抽取9所職業(yè)學校1 582名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 507份。
1.2 調查方式及質量控制 調查問卷根據《中國預防與控制艾滋病中長期規(guī)劃(1998-2010年)》及《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1~2005年)》指標并結合職業(yè)學生特點自行設計。實行匿名自填表式問卷調查。由經培訓的調查員現(xiàn)場解釋問卷填寫方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完成,現(xiàn)場收卷。調查后,對所有資料進行手工及計算機糾錯,剔除不合格問卷。將調查問卷中的艾滋病防治知識10題進行賦分,每題1分,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或不知道為 0分,滿分10分。對于單項缺失者,該題不予統(tǒng)計。
1.3 資料整理與分析 對合格問卷進行統(tǒng)一編碼,用Epidata 3.02建立數據庫及邏輯檢錯,雙錄入核對后應用SAS8.0軟件進行分析。
2.1 一般情況 接受調查的1 507份有效問卷中職業(yè)學校學生年齡為14~23歲,平均為16.8歲。男生649名,占43.1%;女生858名,占56.9%。漢族學生847名,占56.2%;土家族學生483名,占32.1%;苗族學生149名,占9.9%;其他少數民族學生28名,占1.8%。渝西經濟走廊學生 293名,占 19.4%;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學生1 214名,占80.6%。
表1 重慶市職業(yè)學校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得分情況( ±s)
表1 重慶市職業(yè)學校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得分情況( ±s)
傳播途徑相關知識得分高于非傳播途徑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07,P<0.000 1)。
內容單題得分 總計傳播途徑3.67±1.17 1.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會感染艾滋病病毒 0.93±0.26 2.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共用針具會感染艾滋病病毒 0.92±0.27 3.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有可能將艾滋病病毒傳染給她的孩子 0.86±0.35 4.每次性行為時正確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危險 0.52±0.52 5.保持一個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侶能降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危險 0.45±0.50非傳播途徑2.85±1.32 6.同教室上課不會感染艾滋病 0.85±0.36 7.擁抱,握手不會感染艾滋病 0.80±0.40 8.共用廁所,游泳池不會感染艾滋病 0.53±0.50 9.共餐,共用水杯不會感染艾滋病 0.37±0.48 10.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0.31±0.46合計6.54±2.00
2.2 艾滋病防治知識得分情況 見表1。學生總體平均得分為(6.54±2.00)分。艾滋病傳播途徑平均得分為(3.67±1.17)分。在三大傳播途徑中,血液傳播途徑和母嬰傳播途徑得分較高,單題得分均大于0.8分。性傳播途徑知識得分較低,“每次性行為時正確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危險”,“保持1個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侶能降低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危險”得分分別為(0.52±0.52)和(0.45±0.50)分。非傳播途徑平均得分較低,為(2.85±1.32)分?!肮膊?共用水杯不會感染艾滋病”得分為(0.37±0.48)分;“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得分最低只有(0.31±0.46)分。傳播途徑平均得分高于非傳播途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8.07,P<0.000 1)。
2.3 影響艾滋病防治知識得分的單因素 見表2。
表2 重慶市職業(yè)學校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見表3。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對可能影響學生知識得分的因素作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為因變量,性別、民族、地區(qū)為自變量。得分大于或等于6賦值為1,得分小于6賦值為0;男生為1,女生為2;漢族為1,土家族苗族為2;渝西經濟走廊為1,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為2。結果顯示,性別、地區(qū)對得分有影響。男生、渝西經濟走廊學生得分較高。民族對得分情況無影響。
表3 影響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重慶市根據自然地理、經濟和社會狀況等因素的差異,將全市劃分成三大經濟區(qū),即都市發(fā)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較都市發(fā)達經濟圈(以主城區(qū)為內核)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對偏低,《迎戰(zhàn)艾滋病——中國艾滋病現(xiàn)狀和需求報告》中指出,居住地區(qū)、貧窮等社會因素被認為是促進艾滋病流行的潛在危險因素。職業(yè)學校學生相對其他青年學生而言,將更早進入社會,在校期間對他們開展艾滋病宣傳教育,使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技能,有助于保護他們不受艾滋病侵害。因此,對非主城區(qū)(渝西經濟走廊和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職業(yè)學校學生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調查研究,探討具有針對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在校職業(yè)學校學生總體平均得分為(6.54±2.00)分,表明他們已掌握部分艾滋病防治知識。這歸功于近幾年社會各界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但是對非傳播途徑部分知識的缺乏,尤其是對“共餐、共用水杯不會感染艾滋病”,“蚊蟲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得分較低,暴露了學生對艾滋病知識認識不全面。由此反映出艾滋病宣傳教育的不足。
學校作為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場所,在青年學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以學校健康教育為中心的全民衛(wèi)生宣傳教育才是預防艾滋病在中國蔓延的最有效的手段[3]。但是當前學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尚處于完成任務式的被動教育狀況,沒有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普遍重視,缺乏具有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教師,導致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規(guī)范化艾滋病健康教育。因此加強學校艾滋病教育勢在必行。學校可在大眾傳媒開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同時,采取多種宣傳教育手段,開展以生活技能為基礎的學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4],進行同伴教育、加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訓等[5],提供學生系統(tǒng)正規(guī)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職業(yè)學校學生對艾滋病非傳播途徑知識掌握程度不及傳播途徑,這與其他相關調查結果一致[6-7]。非傳播途徑的認識不足可以導致人群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視或恐懼心理,不利于形成包容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亦會降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性[8]。但在三大傳播途徑中對性傳播途徑知識的了解程度較低;亦缺乏正確使用安全套的防護意識。當今青年學生的性觀念日趨開放,婚前性行為增多,與之相對應的是預防意識的淡薄和預防技能的缺乏,這種性行為與防病知識相分離的現(xiàn)象已置青年學生于感染 HIV的高危境地[9]。所以,今后要把握宣傳重點,加大非傳播途徑及預防知識宣傳教育力度。另外有必要對其進行性道德教育,加強安全套作用的宣傳教育,對性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倡導潔身自愛的健康生活方式。
分析發(fā)現(xiàn),性別、地區(qū)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得分有影響,男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總體上優(yōu)于女生,這與相關文獻一致[10-11]。這可能與女生受傳統(tǒng)思想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較大,對待性問題不及男生開放,因此尋求性知識的主動性比男生差[12]。學校應針對女生更加細膩敏感的心理,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形式,增強女生對艾滋病防護知識的了解。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學生對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不如渝西經濟走廊,同時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也較渝西經濟走廊落后。由于貧困地區(qū)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印刷媒介、廣播等)的擁有及接觸水平相對較低等[13],致他們獲取防治知識的機會及途徑相對較少。本調查中不同民族對學生得分情況影響不顯著。由于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經濟區(qū),所調查少數民族學生得分情況可能主要受該地區(qū)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今后應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等因素,建立完善的基層健康教育機構,開展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
[1]謝新華,王順冬.中國青少年艾滋病相關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29(9):862.
[2]方為民,沈敏,吳韶彬,等.武漢市大學生艾滋病防治宣傳教育現(xiàn)狀及需求調查[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09,26(1):49.
[3]洪霞,方為民,張連生.醫(yī)學生艾滋病認知狀況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23(9):3096.
[4]馬迎華,王超.大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生活技能需求[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2):111.
[5]陳曉宏.同伴教育在預防青少年艾滋病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4):301.
[6]李恬,李莉,毛曉英,等.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xiàn)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13):2407.
[7]吳祖達,林嗥,王晶.某市職業(yè)學校學生艾滋病知信行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1):16.
[8]馮連貴,丁賢彬,彭傳輪,等.消除艾滋病相關社會歧視的策略[J].重慶醫(yī)學,2006,35(24):2295.
[9]董蕾,錢躍升,張曉菲,等.不同年級大學生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比較[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6,27(11):978.
[10]楊國平,王湘蘇,黃明豪,等.大學生艾滋病防治知識認知情況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24(4):403.
[11]王華東,文育鋒,姚應水,等.農村艾滋病流行區(qū)高三學生艾滋病知識和態(tài)度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28(4):299.
[12]李錦,蔣麗娟,王文藝,等.大專生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的性別差異[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8):1529.
[13]李日春,胡俊峰.我國農村貧困地區(qū)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