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華
每個演員都希望自己的歌聲優(yōu)美動聽,而悅耳的歌聲離不開語言。漢語的字音、語調(diào)十分復雜,如何咬字、吐字來處理歌唱中的語言是每個演唱者的重要課題,本文就聲樂演唱中的語言處理進行論述探討。
歌唱的語言,無論是在呼吸的方法、共鳴腔體的運用、音量的控制、音色的處理及情感的表達等方面,與日常語言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僅以講話的語言要求歌唱是遠遠不夠的。
習慣上,人們常把咬字和吐字混為一談,其實這是歌唱語言發(fā)音中的兩個步驟。咬字是指發(fā)音中子音的形成,吐字是指發(fā)音中母音的送出。例如“高”字,發(fā)子音“g”的全過程就是咬字的過程,而當我們把母音“ao”字交待清楚后,就完成了“高”字的吐字過程。
在整個歌唱過程中,每個字分解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個部分。
字頭就是一個字的聲母(子音)部分。字腹就是一個字的韻母(母音)部分。字尾也叫“歸韻”。字頭決定字的意義。字腹是歌者充分顯示演唱功力的地方。字的音韻的完美與否主要取決于字尾也就是“歸韻”能否處理得當。如“收”字,首先咬準字頭“sh”,接著吐出字腹“ou”,最后歸韻在“u”。
重點字要選得準,用得巧,才能起到在歌曲中深化主題的作用。如:《梅花引》(韓靜霆詞、徐沛東曲)
“梅花”、“踏”字是重點,其次是“一”、“雪”,最后才是“枝”。如果所有的字不分主次,都用一個勁兒來唱,勢必造成層次不清,表達不好歌詞所賦予的對梅花冰清玉潔品格的贊美、頌揚之情。
為了渲染氣氛,或為了突出某個字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就必須采用特殊的咬字、吐字方法。
⑴重咬輕懸:將某個字緊咬住之后先不吐出,不出聲也不換氣,讓字懸在當中,產(chǎn)生“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九里里山圪垯十里里溝》(許敏歧詞、呂遠曲)
這里的“垯”字,演唱者先按上面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明顯。然后唱“十里里溝”時突然將聲音放開,前后形成強烈對比。
⑵緩起慢收:大凡在慢速抒情曲調(diào)中,為表現(xiàn)一種特定的意境和情緒,將字緩起慢收,拉長過程,情感一貫到底。
以上歌曲《母親河》中(劉麟詞王志信曲)中第一句的“紅”字和第二句的“白”字都集中運用了“緩起慢收”的唱法。這一唱法的運用,把母親河兩岸美景用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⑶提前歸韻:這是一種特殊的歸韻方法。是將帶有鼻韻母的字提前歸韻,用字尾行腔(一反用字腹行腔的常態(tài))顯示它的特殊色彩。如東北民歌《搖籃曲》:
這里的“欞”字就是采用字尾“ng”(嗯)行腔。極有東北地方風味。
⑷字頭延長:在歌唱語言中,字頭要短促,但這里卻要延長字頭,這又是一種特殊的處理。如:《愛的奉獻》(黃奇石詞、劉詩召曲)中:
“這”、“心”、“呼”、“喚”這幾個字均采用了延長字頭的手法,使所眾感到異常真摯、誠懇、動情,從而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和共鳴。
襯字有三個作用:美化語言,強化風格,深化感情。
⑴美化語言:在一些歌曲或民族歌中,襯字的運用使歌詞更加優(yōu)美而富有特色。如:《跑馬溜溜的山上》(四川康定情歌)
⑵強化風格:有的襯字一聽就知道是哪個民族、哪個地區(qū)的風格,它與民族語言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如:《祝福媽媽》(禾雨詞曲)
很顯然這是一首具有濃郁西藏地域特色的歌曲。
⑶深化感情:襯字對延伸歌詞的思想感情起著烘托和深化的作用。同時也增添了歌曲的色彩和情趣。如:《趕圩歸來啊哩哩》(古笛詞黃有異曲)
這句中的“啊哩哩”既有鮮明的彝族民歌特色,又起著深化歌曲主題的作用,抒發(fā)了彝家女對美好生活由衷熱愛和對家鄉(xiāng)無限自豪的贊美之情。
此外,在漢族歌曲中也不乏襯詞的應用,這里提一下一種運用氣息不斷彈動舌尖而發(fā)出特別音響的 “打得兒”技巧,如在江南民歌《小九連環(huán)》及山東民歌《水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歌曲中都有使歌曲添色的精彩段落。
如果演唱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或帶有地方音調(diào)創(chuàng)作的歌曲時,可用相應的方言演唱。演唱蘇北民歌 《楊柳青》,可盡量學會揚州話;演唱《太湖美》則可使用蘇錫方言;演唱《峨眉酒家》穿插四川方言演唱就更有味道了。當然,在運用方言的問題上不可勉強,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用普通話演唱也是可行的.
總之,充分了解歌唱中語言特性,掌握好歌唱中的語言處理方法,才能豐富演唱者的表現(xiàn)力,實現(xiàn)對音樂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使音樂演唱更加完善,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