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莉陶 華季衛(wèi)東王 珺鄭 宏顧美錚黃佩蓉張 酈陳 浩蔡 軍
認知行為干預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評估
方文莉1陶 華1季衛(wèi)東1王 珺1鄭 宏1顧美錚1黃佩蓉1張 酈1陳 浩1蔡 軍2
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方法 將103例日間康復照料機構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分成兩組,治療組予以個體或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照組僅予一般的社區(qū)隨訪和疾病指導。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綜合征量表(PANSS)、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ITAQ)、Morningside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年、2年末進行評定。結果 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患者陰性量表分降低(y=2.47,P=0.04);MRSS癥狀行為表現(xiàn)因子分明顯下降(y=3.35,P=0.01),依賴性因子分低于對照組(y=3.12,P=0.01),患者的康復狀態(tài)有進步;研究組的SDSS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y=4.52,P<0.01),而ITAQ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y=2.00,P =0.05),社會功能缺陷程度明顯減輕。結論 認知行為干預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有促進作用。
認知行為治療 慢性精神分裂癥 康復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疾病,其疾病負擔排名位于全球前十位,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問世,越來越多地精神疾病患者癥狀控制,生活在社區(qū)中。但藥物治療往往很難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長期治療和藥物的不良反應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社區(qū)大部分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殘留癥狀和社會、認知功能缺損,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患者、家庭和社會,也大大增加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WHP倡導開展以社區(qū)為基礎的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措施。如何從生物—心理—社會的角度,在社區(qū)發(fā)展新的康復模式來幫助殘留期患者控制認知損害癥狀、功能缺損和社會殘疾是目前精神衛(wèi)生工作者共同探討和研究的課題。近年來,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領域受到越來越多地關注,對精神分裂癥進行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癥狀、降低復發(fā)率、增強社會心理適應功能[1],這些都是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qū)康復的重要內容。其中,認知行為治療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心理治療技術之一,而關于認為認知行為治療的療效出現(xiàn)了一些不太確定的結果[2,3]。本研究通過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評價心理干預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
1.1 研究對象
2006年6月—2007年6月進入長寧區(qū)10家精神病人日間康復照料機構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病程>5年;②性別不限,年齡18~60歲;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④病情穩(wěn)定,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總分≤60分;⑤至少有1位家屬與患者共同生活;⑥無嚴重慢性軀體疾病;⑦患者本人或其監(jiān)護人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在本研究中對患者的藥物治療無特殊限制。
1.2 方法
采用平行對照設計,將所有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根據(jù)其病例號的末尾數(shù),單號進入干預組,雙號則進入對照組。干預組在社區(qū)由專業(yè)心理治療師進行個體或團體認知行為干預,開始每周一次,每次30 min,兩個月關系建立后逐漸過渡為每兩周至每月一次,依據(jù)病情和病人需要確定。心理干預內容包括:①繼續(xù)進行疾病和疾病管理的教育,維持技能康復療效;②辨別現(xiàn)存問題,發(fā)展應對技巧;③教會病人識別自動思維和核心信念,重建認知,解決問題;④識別情緒,掌握放松技巧;⑤布置家庭作業(yè)。對照組僅予一般的社區(qū)隨訪和一般疾病指導。
采用PANSS、Morningside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ITAQ)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年、2年末進行評定。PANSS量表包括30項,分陽性、陰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7級評分,P1指陽性量表評分,N1指陰性量表評分,G1指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評分。Morningside康復狀態(tài)量表(MRSS)包括4個分量表,MS1指依賴量表評分;MS2指活動能力缺乏量表評分;MS3指社交量表評分;MS4指目前癥狀和異常行為量表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選用其中5項(社會性退縮、家庭內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分值越高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所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
2.1 一般資料
符合標準者共103例,將其分為心理干預組(以下簡稱干預組)和對照組。因未完成訓練和失訪等原因,共脫落13例,其中干預組脫落5例,對照組脫落8例,兩組脫落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90例中干預組46例,男22例,女24例;單身25例,離異10例,已婚11例;平均年齡(39.8±8.2)歲,平均病程(15.7±9.6)年,首次發(fā)病年齡(23.9±5.2)歲,住院次數(shù)(1.3±0.4)次。對照組44例,男21例,女23例,單身33例,離異4例,已婚7例,平均年齡(38.9±5.3)歲,平均病程(14.9±6.2)年,首次發(fā)病年齡(24.1±6.3)歲,住院次數(shù)(1.7±0.3)次。兩組患者的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族史、病期、既往住院次數(shù)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對抗精神病藥物種類沒有限制,但患者入組時均單一使用一種抗精神病藥物,藥物使用情況如下:干預組氯丙嗪13例,氯氮平17例,奮乃靜3例,利培酮8例,喹硫平4例,阿立哌唑1例;對照組氯丙嗪12例,氯氮平16例,奮乃靜2例,舒必利2例,利培酮6例,喹硫平3例和阿立哌唑3例。
2.2 研究組和對照組癥狀改善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的PAN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年末研究組患者的PANSS總分、陰性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訪結束時,兩組患者PANSS陽性量表分無顯著性差異,陰性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差異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PANSS、MRSS、SDSS、ITAQ評分比較 ˉx±s,分
2.3 研究組和對照組康復狀態(tài)量表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的MRSS總分和因子分沒有顯著性差異。在1年末時,研究組的癥狀行為表現(xiàn)因子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訪結束時,研究組的MRSS總分、癥狀和異常行為表現(xiàn)因子分和依賴性因子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4 研究組和對照組社會功能和自知力的比較
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和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ITAQ)來評定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自知力。入組時的研究組與對照組的SDSS和ITAQ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在治療后第1年末和治療后第2年末隨訪時,研究組的SDSS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而ITAQ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精神分裂癥具有慢性化、反復發(fā)作并逐漸走向衰退的病程特征,因此,要保持病情穩(wěn)定,減少和延緩精神殘疾的出現(xiàn),僅僅靠長期維持藥物治療顯然是不夠的。目前用于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康復大致有兩類,即認知重建和認知心理治療。認知重建及認知心理治療的概念有所不同,二者不僅治療目標及方法不同、而且所基于心理學理論的背景也不盡一樣[4]。本研究采用個體或團體認知行為干預,對社區(qū)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通過指出患者對解釋特殊體驗方式上所存在的偏差,進而提議他們采用較為可能的解釋,以使癥狀改善或減少。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干預對疾病的療效有協(xié)同作用。訓練組和對照組PANSS總分在一年后出現(xiàn)顯著差異性,提示心理干預有利于療效的長期保持。從PANSS量表的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第1年末起干預組患者的總分、陰性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并將此優(yōu)勢一直保持到隨訪結束,提示認知行為干預對陰性癥狀更為有效。支持Turking等的研究結果,對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認知行為治療,試圖矯正病人存在的功能障礙性思維(自動想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遠期療效[5,6]。
Beck等最早運用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精神分裂癥病人處理精神癥狀,認為CBT在處置疾病相關的焦慮和降低癥狀程度方面效果顯著[7]。心理治療師通過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聯(lián)盟,教導病人如何辨認自動想法,使病人自己學會辨認、評估他們的自動想法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進而使病人了解認知對其感覺、行為、甚至環(huán)境中的事件的影像力,最終病人自己學會以實際的,正確的解釋去取代偏差的認知。
William等[8]曾用超過三年的時間將24名長期在某日間治療機構的精神分裂癥病人隨機分組,實驗組給予個體認知行為療法(CBT),評估不同的治療結果,結果提示實驗組較對照組在社會功能和精神癥狀學方面隨時間有明顯改善。這是CBT首次長程用于精神分裂癥門診病人,提示CBT對長病程和重度的精神病病人依然有效。
Brenner等[9]發(fā)展了一種包括多要素等級的人際心理治療程序,其基本理論是:認知缺陷的糾正將加強更復雜技能的習得和保持,目的是在實施問題解決和運動技能訓練前先提高基礎認知能力。Spaulding等[10]在美國對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采用改進的人際心理治療程序進行6個月的治療,實驗組與支持性集體治療組對比顯示:實驗組在緩解精神紊亂和改善社會認知的問題以及解決技能及初期的注意加工過程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認知行為干預對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也有作用。通過認知行為干預,患者一方面學習了大量的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及預后諸方面知識,對自己的一些癥狀有一定的認識,從而提高了對疾病的自知力。另一方面,訓練還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機會,探討現(xiàn)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相互提供支持和理解,增強了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為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奠定了基礎。
當前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病人均服用一定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絕大多數(shù)這類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較少或沒有自主性,在對這些病人進行心理治療時大多采用形式較活潑、較主動、直接的指導性的治療方法。目前比較普遍接受的心理治療方法有:①團體的心理教育、支持性治療,在我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團體治療更易被病人及家屬接受,也更有效;②行為技術,要發(fā)展疾病自理技能,如社會技能和獨立生活能力,使患者有更多責任感去監(jiān)測自身的癥狀并尋求早期及可供選擇的干預;③家庭治療,要提供治療和康復過程中的家庭干預,由專業(yè)人員向家庭和照料者提供教育、技能訓練和社會支持等,有研究者甚至提出不管是否有可辨認的家庭問題存在,對精神分裂癥病人與其家人接觸都能有效,特別在降低疾病的復發(fā)方面,認為對所有病人家庭都應包括心理教育計劃[11]。本研究未涉及上述領域,如何在社區(qū)現(xiàn)實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進行心理治療,遇到問題及時得到討論和解決,發(fā)展個體解決問題的綜合心理康復模式值得進一步探討。
1 唐秋萍,鄧云龍.精神分裂癥心理治療的研究現(xiàn)狀.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2,11(1):115-117.
2 Zimmernann G,F(xiàn)avrod J,Trieu V H,et al.The effect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n the positiv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apectrum disorders:a meta-analysis.Schizophr Res,2005,(77):1-9.
3 Bechdolf A,Knost B,Kuntermann C,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group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and group psychoedu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cta Psychiatr Scand,2004,(110):21-28.
4 朱紫青,陳建新.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康復研究新進展.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17(2):68-69.
5 Turking D,Dudley R,Warman DM,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a review.J Psychiatr Pract,2004,10(1):5-16.
6 Turkington D,Kingdon D,Weiden PJ.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Am J Psychiat,2006,163(3):365-373.
7 Beck AT,Rector NA.Cognitive therapy of schizophrenia:a new therapy for the new millennium.Am J Psychotherapy,2000,54(3):291 -300.
8 William B.Integrating cognitive-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for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into a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rogram:result of a three year trial.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2000,36(5):491-500.
9 Brenner HD,Pfammatter M.Psychological therapy in schizophrenia:what is the evidence?Acta Psychiatr Scand,2000,102(Suppl 407):74-77.
10 Spaulding WD,Reed D,Sullivan M,et al.Effects of cognitive treatment in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Schizphr Bull,1999,25(4):657 -676.
11 Mueser KT,Corrigan PW,Hilton DW,et al.Illness management and recovery:a review of the research.Psychiat Serv,2002,53(10):1272-128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chizophrenics in community.Methods:Pne-hundred and thre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n 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day servic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receiving either individual/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r general community follow-up and health education.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ITAQ),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MRSS),and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were used to assess the two groups at pre-therapy,1 year after intervention,and 2 years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Patients treated with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 score of negative syndrome scale(y= 2.47,P=0.04).The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ymptoms and abnormal behavior factor scores of 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y=3.35,P=0.01).And the dependence factor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lowert than control group as well(y=3.12,P=0.01). All patients improved in rehabilitation status,with SDSS scores statistically lower in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y=4.52,P<0.01),and ITAQ scores statistically higher in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y=2.00,P=0.05).All patients improved in the degree of social disability.Conclusion: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rehabilitation in chronic schizophrenics in community.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2009-07-20)
(本文編輯:武春艷)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chizophrenics in community Fang Wenli1,Tao Hua1,Ji Weidong1,Wang Jun1,Zhen Hong1,Gu Meizhen1,Huang Peirong1,Zhang Li1,Chen Hao1,Cai Jun2.1.Changning Menyal Healyh Cenyer,Shanghai 200035;2.Shanghai Menyal Healyh Ceny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y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30
上海預防精神醫(yī)學重點學科資助項目(05III028-16);長寧區(qū)衛(wèi)生局科研項目(2006D4S06001)
1.上海市長寧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 200335;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通信作者:方文莉,電子信箱fangwl2004 @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