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泉
舞臺布光的步驟及規(guī)律
□袁 泉
舞臺燈光不同于自然燈光,人們完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構(gòu)思與舞臺表現(xiàn)需要進行舞臺燈光設置?,F(xiàn)代舞臺,燈光造型越來越重要,顯然,嫻熟精妙的舞臺燈光布景技巧,可以在舞臺上營造出奇妙的燈光效果。但是由于過去舞臺燈光布光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可塑性,因此增加了舞臺燈光布置的難度。為了提高古典戲劇舞臺燈光布光的效果和速度,舞臺布光可以借鑒西方戲劇布光技術(shù),遵循以下幾個基本步驟和規(guī)律:
一、確定主光。舞臺主光即指舞臺上的主導光源,主色調(diào)光源。它對物體的形態(tài)、輪廓、質(zhì)感的表現(xiàn)起主導作用,因此,它是舞臺上主要布景、表演的燈光主體基調(diào)。在舞臺布光中,只有首先確定了主光,才有條件去添加輔助光、背景光和輪廓光等等。
舞臺主光的確定必須根據(jù)舞臺布景造型特征、人物造型特征及其質(zhì)感表現(xiàn)、明暗分配和物體與背景的分離情況來系統(tǒng)考慮主光光源的光質(zhì)、色彩、強度、覆蓋面等等,同時,還要顧及觀眾與舞臺的距離、他們的喜好以及劇團本身的經(jīng)濟實力、燈具條件等等。
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具有基本燈光布景條件的表演團體,人們大多數(shù)會選擇光線較為柔和的燈具作為主光源,而直射的泛光燈、聚光燈較少被作為主光使用,除非舞臺畫面需要由它帶來強烈的反差效果。
另外,主光源的安置一般要高于舞臺被照物體。在舞臺上,使人感到最自然舒適、易于相互交流的照明通常是模擬自然光的光效。主光過低,會使舞臺被照物體形成反常的“恐怖”光效果;而主光過高,又會形成頂光,使舞臺布景和演員輪廓光與面光反差增加,從而導致逆光效果。
二、運用輔助光。輔光即指輔助主光的輔光源。由于主光會產(chǎn)生陰影,會隱藏舞臺物體的細節(jié)和表情,一般在舞臺上要在主光相反的一側(cè),加置輔助光源,從而改善舞臺陰影面的層次和反差。
舞臺輔光一般使用柔光燈具。運用輔助光布光時,注意控制好與舞臺主光的光對比。通常人們把輔光控制在1:3~1:6之間。對舞臺上相對淺淡的物體,其光比應該小一些;而對舞臺上相應深重一些的物體,則其光比要大一些。注意:舞臺上輔助光不易過強或使用聚光,否則會產(chǎn)生多余的陰影或夾光,在萬不得已時,可以適當根據(jù)舞臺效果的需要,增加輔助光亮度、降低光位,或者拉近與主光源的光位距離,即向舞臺中間移動輔助光源的位置,使舞臺布景和演員陰影投向舞臺后方。
舞臺輔助光可以是一組,也可以是多組,一般依據(jù)舞臺實際需要而定。在使用各種輔助燈具時,注意舞臺各個布景或演員間色彩及亮度本身相互的影響。有時候淺色物體往往如同一個自然的反光板,能夠產(chǎn)生出乎意料的光反射效果。
三、選擇背景光。背景光即指那些用來烘托舞臺主體后面景物的對比光源,它能渲染環(huán)境和氣氛。當舞臺上主光光源和輔助光光源覆蓋的物體形成舞臺整體基調(diào)后,為了更好地強調(diào)舞臺氣氛,往往需要對背景光進行精心的布置,以加強舞臺整體的協(xié)調(diào)和對比。
背景光一般根據(jù)舞臺主體與背景距離的遠近不同,其具體的安排而有所不同。比如,當舞臺上主體與背景距離很近時,主光可以兼作背景光。即應該選擇合適的燈距、光源方位和覆蓋范圍來控制。也可以采用各種半透明的漫射物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與背景光軸線上進行適當?shù)恼趽酢⒁苿右缘玫綕M意的背景對比色彩和亮度。當舞臺主體與背景距離相對較遠時,背景光可以單獨使用燈具布光。此時,背景布光切忌干擾主體布光,其布光一定要控制一定的覆蓋面、亮度和均勻度。特別是要注意舞臺主體與背景布光明度、色彩相近的局部不會出現(xiàn)“并”的現(xiàn)象,另外,在非特殊情況下,要注意舞臺背景大面積布光時不要出現(xiàn)色彩和亮度不均勻等現(xiàn)象。古典戲劇舞臺背景光的用光一般寬而軟,并且均勻,模仿自然光較為常用。
最后,對故意在舞臺上制造高調(diào)背景或暗背景對比效果的背景布光時,背景光并不是越亮或越暗越好。如果背景光亮度過強,產(chǎn)生的漫射光很容易讓觀眾昏眩,視力產(chǎn)生疲勞;而過暗的背景光,又無法阻止觀眾極力去辨認背景細節(jié),同樣,會影響觀眾視力,產(chǎn)生視覺疲勞。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