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人們的語言交際中,恭維語是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言語行為。在表達打招呼、致謝、祝賀、開始或結(jié)束對話、擺脫某一尷尬局面等語言行為中,處處可見恭維語的妙用。它既具有信息功能,又具有情感功能。由于受各自特殊文化的影響,不同語言的恭維語在功能、詞匯、話題以及回應等方面又表現(xiàn)出差異。近年來國內(nèi)外不少學者專家對恭維語做了研究Wolfson(1989),Herbert(1989)和Holmes(1986)等通過對英語中的恭維語的研究發(fā)現(xiàn)恭維語的句法和語義構(gòu)成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國內(nèi),Chen,R(1993)從語言學常規(guī)用語和禮貌用語方面對英漢恭維語答語作了對比研究,賈玉新(1998)對80名不同層次的中國人使用恭維語的情況作了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無論在句法結(jié)構(gòu)還是語義組成方面,漢語恭維語也是高度程式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礎(chǔ)上,本文從近年來流行的反映都市青年生活的中美電視劇《老友記》、《老爸老媽浪漫史》、《奮斗》、《好想好想談戀愛》、《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搜集了共583條恭維語和372條恭維語應答語,對恭維語展開了進一步的跨文化對比。這些電視劇的用語都為生活用語,且都為近年來流行的作品,因而選用這些作品搜集語料有及時性,同時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恭維語的一些變化。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言語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jù)英國哲學家約翰·肖蘭·奧斯?。?962)的言語行為理論,說話者說話時可能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使用恭維語時,話語發(fā)出者可以實施其言外行為,表達其言外之意,如問候、感謝、鼓勵等;除此之外,話語發(fā)出者還可以實施其言后行為,對聽者產(chǎn)生一些影響,如與聽者拉進關(guān)系,建立一定良好的洽談氣氛等。美國的哲學語言學家約翰·舍爾進一步發(fā)展了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使之系統(tǒng)化,他把言外行為分為5類:闡述類、指令類、承諾類、表達類和宣告類。恭維語主要為表達類,表達言者對人或事物的感受、看法等。
恭維語是交際的“潤滑劑”,它使交際得以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向前推進,主要被人們用以維系和促進各種人際關(guān)系。本文則更為具體地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下,恭維語的特定功能。本文所搜集的漢語恭維語中31.2%是肯定性評價;26.6%是表達言者對所恭維的人或事物的喜愛;8%是為了降低批評所帶來的尷尬或者面子的傷害;6.8%是反語或諷刺;6.3%是奉承;5.7%表達感謝;5.9%表達鼓勵;4.8%是開始談話或維持對話的繼續(xù)進行;2.6%表達問候之意;2.1%表達贊同之意。本文所搜集的美國英語恭維語中31.9%是肯定性評價;29.8%是表達言者對所恭維的人或事物的喜愛;14.6%表達鼓勵;9.6%是開始談話或維持對話的繼續(xù)進行7.6%是反語或諷刺;2.5%表達感謝;2%表達贊同之意;1%是奉承;0.6%表達祝賀之意;0.4%是為了降低批評所帶來的尷尬或者面子的傷害。
創(chuàng)建和保持和諧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是恭維語的主要功能。本文的對比顯示出了中美恭維語在一定語境下的特定功能,各分為十類。在本研究中,恭維語起到肯定性評價的功能在中美恭維語中分別位列第一,表達言者對所恭維的人或事物的喜愛在中美恭維語中分別位列第二,此二為共同點。對比之下,漢語恭維語功能為降低批評所帶來的尷尬或者面子傷害占的比率比美語恭維語同樣功能高出不少,分別為8%(在漢語恭維語中位列第三),0.4%(在美語恭維語中位列末尾)。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往往在批評或指出對方問題之前贊揚此人的優(yōu)點,以此降低對對方面子的傷害。相比之下,美語恭維語更傾向于起到鼓勵他人(在美語恭維語中位列第三),這點與已有的研究一致。在本文中,沒有出現(xiàn)功能為祝賀的漢語恭維語,也沒有出現(xiàn)功能為問候的美語恭維語。
恭維的內(nèi)容可以是任何事物,包括人或行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chǔ)上,把稱贊的話題分為四類:外貌儀表、所有物、能力和人品性格。漢語恭維語的話題多為能力和人品性格,分別是35.7%和31.2%(如,“你很有才華”,“你是個善良的人”)。這與中國的儒家文化相關(guān),儒家關(guān)心人的主體,主張“明心見性”,求內(nèi)省以及人格完善,以達到德的境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強調(diào)如何做人,做好人成為一種極高的理想,因此人們更多地贊美人品個性及能力。漢語恭維語的話題為外貌儀表和所有物分別為20.9%(如,“你也老那么風華正茂的”),12.2%(如,“這掛毯太漂亮了”)。與之前的一些研究相對比(Shi Ning,1997;Ye,L.1995),漢語恭維語中以外貌儀表為話題的趨勢有所增長。
在本文所搜集的資料中,36.1%以外貌為美語稱贊語的話題(如,“You look great.”),在四種話題種類里占第一位。女性的外貌儀表是贊美的主要話題,恭維者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漢語恭維語以外貌儀表為話題多局限在女性之間。在美國文化中,“個人奮斗”和“個性體現(xiàn)”是十分重要的理念,也是追求自我價值的表現(xiàn),因此,關(guān)于個人的外貌儀表的積極評論在恭維的內(nèi)容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從接受對象來看,接受者對以女性為主。以能力為話題的美語恭維語占26.8%(如,“You’re so efficient.”),在四種話題種類里占第二位;以人品性格為話題的美語恭維語占19.5%(如,“You’re so kind.”),占第三位;以所有物為話題的美語恭維語占17.6%(如,“You have alo vely home.),占第四位。在美語恭維語中,對別人能力的恭維側(cè)重于結(jié)果本身,而不是他本身的條件,如個人的智慧、天分等,如:“Nice shot.”,“Nice work.”。與此相反,在漢語中恭維語以能力為話題時,人們多側(cè)重于恭維個人本身的智慧、天分、才能等,如“你記性真好”,“你很有頭腦”,“你那么有才華”。
在本文所搜集的漢語恭維語的詞匯使用方面,作為肯定性評價的語義載體主要是形容詞(43.6%)和副詞(42.7%)。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形容詞是“好、漂亮、棒、聰明、可愛、不錯”等,“好”(21%)和“漂亮”(14.6%)出現(xiàn)頻率最高。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副詞是“很、太、真、挺、好、那么、特”等,這些副詞常與形容詞、動詞聯(lián)合使用共同表達出一種強烈的贊嘆之情。例如,“你真是個好人”,“很獨特?。 ?。動詞在漢語恭維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僅為4.7%,其中,“喜歡”,“崇拜”和“欣賞”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動詞;在漢語中,人們極少用“愛”這個動詞來表達贊美之意,這點與美語恭維語差異較大。本研究顯示,在漢語中,人們使用成語恭維他人的頻率比使用動詞的頻率高,為6.4%,如,“長江后浪推前浪”,“神采奕奕”,“善解人意”,“風華正茂”等。Manes和Wolfson(1989)對美國英語恭維語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詞匯使用方面,作為肯定性評價的語義載體主要有兩類:形容詞和動詞。這一特點也體現(xiàn)在本研究中,本文所搜集的美語恭維語中,86.8%的肯定性評價的語義載體是形容詞和動詞。其中,有9個形容詞的出現(xiàn)頻率較大,它們是nice,good,great,cool,beautiful,pretty,cute,amazing和smart。與之前的對英語恭維語的形容詞的使用頻率研究結(jié)果相比(Manes&Wolfson’s),cute,amazing和smart是本文出現(xiàn)的使用頻率頗高的另外三個形容詞。Like和love仍舊是在本文美語恭維語中出現(xiàn)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動詞,另外look在本文出現(xiàn)的使用頻率頗高的另外一個動詞。而成語被用來恭維他人的頻率在美語中出現(xiàn)的頻率不到1%,這點與漢語恭維語形成明顯差異。
恭維語應答語,即如何回答別人的恭維,是恭維語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Herbert(1989)對恭維應答語分類的基礎(chǔ)上,本文對中美恭維語應答語進行了對比研究,本文的數(shù)據(jù)也表明中美在恭維語應答語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Herbert(賈玉新,1997)把恭維語應答語分為兩大類:同意恭維和不同意恭維。每一類又分為六種:同意恭維包括1)欣賞標志;2)評價性接受;3)贊揚升級;4)歷史評價;5)轉(zhuǎn)移;6)回敬。不同意恭維包括:1)貶低;2)懷疑;3)不同意;4)修飾;5)無視;6)請求解釋。
本文的數(shù)據(jù)表明,55.8%的漢語恭維語答語是不同意恭維(如“你不是安慰我吧?”,“還差得遠呢!”),即是在中國文化里,人們傾向于不接受恭維,這與相關(guān)方面的已有研究一致,如陳融(1993),賈玉新(1997)等。本文里有44.2%的漢語恭維語答語是同意恭維(如“謝謝!”,“那當然!”),其中欣賞標志策略出現(xiàn)頻率最高,為18.4%。通常情況下,受到恭維時人們會回答說:“哪里,哪里?!?,“過獎,過獎”等,不直接接受恭維,但這種回答并不是對言者話語的完全否定,它們否定的重心在于聽者而不是話語發(fā)出者的鑒賞力。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遣尊人”相關(guān),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原則,一方面自己要謙虛謹慎(必要時甚至貶低自己),同時對他人要尊敬(必要時可抬高他人)。這種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強調(diào)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強調(diào)群體的作用。因而,當受到恭維時,如果采取同意恭維策略,則會被認為自大,有失禮儀。當然這種自貶的傳統(tǒng)應答模式也有所變化,現(xiàn)在,不少的人,會欣然接受恭維。這一變化這也說明,“貶己尊人”的中國禮貌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正逐漸發(fā)生一些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更樂于正面接受別人的贊譽,肯定對自己的積極評價。與Herbert本文的(1989)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文所搜集的數(shù)據(jù)表明,78.3%美語恭維語答語是同意恭維,其中有42.9%是欣賞標志策略,也即聽到恭維后用Thanks,Thank you或微笑來回答。僅有21.7%的美語恭維語答語是不同意恭維。這也與美國文化崇尚個體獨立、自由、平等、追求個性、強調(diào)個體身份和個體作用有著必然聯(lián)系。相比之下,漢語恭維語答語正逐漸發(fā)生變化,而美語恭維語答語變化不大。
恭維語是一種禮貌用語,在創(chuàng)建和保持和諧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語言,不同語言的恭維語有著也有各自的特點。中美恭維語在具體語境下的功能、話題、詞匯、應答、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以及對這些差異存在的忽視容易引起語用失誤,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甚至引起誤解和沖突。因而,研究和學習不同文化的言語行為具有必要性,尤其在當今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對恭維語的對比研究對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意義,且對其研究還應當與時俱進,現(xiàn)有的研究也具有局限性,如同一語言中使用恭維語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不同語言中使用恭維語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等,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語言與文化都沒有對錯之分或是貴賤之分,有的是差異。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應當尊重異域語言與文化、知曉與尊重語言與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文化移情能力、異中求同、共同發(fā)展、和諧發(fā)展。
[1]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obert 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A Contrastive Sketch,Contrastive Pragmatics1989.
[3]Manes,J.&N.Wolfson.The Compliment Formula.Conversational Routine.The Hague:Mouton.1981
[4]Wolfson,Nessa.Perspectives:SocialinguisitisandTESOL..New York:Newbury House.1989.
[5]胡壯麟,劉潤清等.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8]李悅娥,馬江鴻.分析普通話話語中的贊揚及其應答[J].外語與教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