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非
回顧性總結作者在1989~2007年收集的老年婦女子宮腔積膿患者共20例,并對其原因及預防、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等問題進行探討。
1.1 資料 本組病例年齡63~79歲,平均69.8歲。絕經年限:10~15年3例;16~20年3例;21~25年8例;26~30年6例。合并婦科疾病:子宮內膜炎16例,陰道炎14例,子宮穿孔5例。腹部脹痛14例,但疼痛不劇烈并多局限在下腹部。體溫升高15例,其中37.2~37.5℃4例,37.6℃ ~38℃5例,38.1℃ ~38.7℃ 6例。惡心嘔吐8例,膿性白帶有臭味13例,其中有膿血性白帶5例,尿頻尿急8例。
1.2 方法 通過婦科檢查及輔助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包括:外陰陰道充血13例,子宮增大18例,其中孕6周大5例,孕8周大9例,孕10周大4例。從官腔內吸出膿汁約15~200 ml,全腹壓痛7例,反跳痛6例,下腹部輕微壓痛12例,下腹部肌緊張3例,有1例腹部無壓痛。血常規(guī):除10例白細胞增高外,其余數值均在正常范圍內;尿常規(guī):有2例有少量白細胞,其余正常;便常規(guī)均正常;血離子及二氧化碳結合力均無特殊改變,胸透3例主動脈弓增寬。心電有5例診斷為冠心病,B超檢查子宮增大18例,其中3例盆腔有積液,15例官腔膿積液,3例官腔內有占位病變。
20例中有5例去外地就診,此5例術前有2例誤診為闌尾炎,3例誤診為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經手術證實為官腔積膿并子宮穿孔,2例伴子宮內膜癌;其余15例經臨床吸宮及診刮,病理證實為官腔積膿、子宮內膜炎或子宮內膜。住外科治療的5例全部行手術治療,開腹后吸出腹腔內膿汁約300~500 ml,子宮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子宮壁有范圍不等的壞死或穿孔,5例均行子宮全切除術,術后剖視子宮頸全部,可見狹窄及外口閉鎖。15例住婦科治療者首先給予全身合理抗生素治療,并防止水電解質失衡。對13例未發(fā)現子宮內膜癌和子宮穿孔的官腔積膿患者進行如下處理:首先吸出官腔內膿汁后注入甲硝唑液沖洗,然后向官腔內注入慶大霉素16萬U。對2例子宮內膜癌并官腔積膿患者行全子宮及雙附件除術。術后繼續(xù)抗炎治療,20例患者臨床治愈出院。
老年婦女官腔積膿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陰道上行感染引起子宮內膜發(fā)生化膿性炎癥所致[1]。由于老年婦女絕經后機體發(fā)生很大變化,各器官功能衰退,卵巢萎縮,女性激素水平降低,陰道黏膜變薄、彈性欠佳,陰道自凈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很易發(fā)生感染,絕經年限越長,生殖器官上述改變越明顯。子宮內膜發(fā)生感染后,由于老年婦女子宮肌層萎縮,收縮力減弱,同時子宮頸管萎縮、變窄,子宮頸外口發(fā)生不完全或完全閉鎖,急性炎癥所形成的膿汁排出不暢或不能排、出,而引起官腔積膿。本文中有5例由于子宮頸外口閉鎖致使官腔積膿逐漸增多侵蝕子宮肌壁,造成壞死或穿孔。本組誤診5例,誤診率達25%。誤診主要原因:①臨床癥狀不典型,在整個發(fā)病過程中,有的患者腹痛不劇烈,白帶不增多,即使子宮穿孔亦無突然劇烈腹痛等臟器穿孔特征;②老年婦女以為已絕經,無婦科疾病,不愿去婦科看病,有時因尿頻尿痛去內科,因以腹痛去外科,醫(yī)生對本病認識不夠,經驗不足,再加上臨床病例少見,警惕性不高造成誤診;③體格檢查不詳細,病史詢問不全面,也是造成誤診原因之一[2]。
通過對本組病例分析及查閱有關文獻,我們認識到老年婦女官腔積膿的臨床表現可能很不典型,極易發(fā)生誤診。為了做到早期診斷,避免發(fā)生子宮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老年婦女官腔積膿通常腹痛不劇烈,多數患者只出現下腹部輕微脹痛和陰道有少許膿性分泌物流出;②有的患者只有下腹部疼痛而陰道無膿性分泌物流出,甚至無白帶或白帶正常也不要輕易否定官腔積膿的可能性;③老年婦女出現原因不明的腹膜炎,尤其是下腹部的腹刺激癥狀應想到有官腔積膿并子宮穿孔的可能性;④行盆腔檢查時如能捫到子宮增大有囊性感和壓痛有助于官腔積膿的診斷;⑤老年婦女官腔積膿有時可無癥狀,所以對絕經后婦女應加強健康檢查,有可疑癥狀時應及時做婦科檢查,這是避免誤診,并做到早期診斷的關鍵。
[1]連延昌.老年性宮腔積膿合并子宮穿2例,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12(01):65-66.
[2]王社蓮.老年婦女宮腔積膿1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2,6(10):157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