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輝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大石橋 115100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是膽道疾病中常見急腹癥,發(fā)病急驟,病情兇險,病死率較高[1]。近年來,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發(fā)病率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為了進一步提高其治愈率,減少死亡率,現將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總結如下。
隨機選擇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28~71歲,平均49.3歲;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學組1996年提出的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分級標準[2]。輕癥型38例,重癥型5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疼痛,上腹壓痛及反跳痛,腹脹、惡心、嘔吐、血淀粉酶或尿淀粉酶及總膽紅素增高等臨床表現,經B超、CT、磁共振膽胰管成像發(fā)現,單純性膽囊結石59例,膽總管結石8例,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21例,膽總管下端炎性狹窄2例。且所有患者均無心肺腦功能不全,無嚴重凝血機制障礙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
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應用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的藥物,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糾正血液動力學改變、聯合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治感染,對癥支持治療等。11例患者在內科治療72h后,臨床癥狀緩解,胰腺炎癥控制,定于2周后全身狀況穩(wěn)定時再行手術治療。其余79例患者在內科治療72h后,臨床癥狀無緩解,出現重癥梗阻性膽管炎、化膿性膽囊炎,可疑穿孔者,決定立即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開剝離減壓、壞死組織清除等。
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經過綜合治療,治愈73例,治愈率為81.11%,治療過程中,34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78%,其中,4例患者并發(fā)急性腎功能衰竭,6例患者并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7例患者并發(fā)胰腺假性囊腫,5例患者腹腔多發(fā)膿腫,3例患者并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例患者并發(fā)胰周膿腫,4例患者并發(fā)腹腔感染,3例患者并發(fā)休克。其中,死亡17例,4例患者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證,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4例患者死于腹腔感染,3例患者死于休克,死亡率為18.89%,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發(fā)病率約占急性胰腺炎的50%~70%,主要病理變化是膽道、胰管梗阻,膽汁淤滯造成胰腺炎與膽管感染互為加重,因此,不利于臨床治療[3]。對于確診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可立即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抑制胰酶分泌、解痙止痛、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處理,以控制胰腺分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紊亂,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再行手術治療。而病情較重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因起病急,發(fā)病迅速,需及時處理[4]。
由此可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時機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隨時發(fā)生的病情變化而做出合理的選擇,在手術方式上應視具體情況選擇,可通過腹腔鏡膽囊切除、開腹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等,快速去除膽石、解除梗阻、通暢引流,清除壞死胰腺組織[5]。本組資料中,90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經過綜合治療,治愈73例,治愈率為81.11%,治療過程中,34例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78%,死亡17例,死亡率為18.89%,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由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容易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與手術操作者的操作技術有很大關系,因此,應由有經驗的醫(yī)師,在操作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并發(fā)癥[6,7]。綜上所述,只有在嚴格把握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的前提下,做好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能進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梁鴻發(fā).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療體會[J].腹部外科,2007,20(2):104.
[2]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草案[J].中華外科雜志,2001,39(12):963-964.
[3]葉昆連,程文元,戴振華.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療46例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6,18(4):244.
[4]湯浩,徐永宏.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微創(chuàng)治療[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6,6(10):750-751.
[5]李慶春,吳建斌,張明金.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時機[J].肝膽外科雜志,2007,15(1):15.
[6]胡險峰.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2):83-84.
[7]張言,徐峰,李啟駒.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時機和術式探討[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09,13(3):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