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急性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起病急,進展快,延誤診治可出現(xiàn)腸壞死甚至死亡。我院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手術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 558例,其中 84例行腸切腸吻合術,現(xiàn)將相關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4例腸切腸吻合術患兒男 62例,女 22例,男女之比為 2.82∶1。年齡最大 11歲,最小 45天,多見于 3~11個月的嬰幼兒。以春末夏初及冬末春至之時多發(fā)。
1.2 就診時間 發(fā)病時間 <48h者 46例,>48 h者 38例,最長時間達 5天,最短 6h。
1.3 臨床癥狀 有陣發(fā)性哭鬧 46例,嘔吐 54例,血便 26例,觸到腹部腫塊 24例,肛檢觸及套頭 2例。多數(shù)患兒表現(xiàn)以上癥狀的兩項或三項為主。
1.4 套疊類型 回回結型 60例,回回型 6例,回盲型 6例,回結型 6例,回回盲結 6例。
84例腸切腸吻合術治療腸套疊病例中套頭最遠達直腸,腸壞死 66例,發(fā)現(xiàn)合并梅克爾憩室 8例,腸壁腫塊 4例,腸息肉 2例,腸重復畸形 2例,腸旋轉(zhuǎn)不良 2例。手術方式:回腸結腸吻合術 20例,回腸回腸吻合術 60例,結腸結腸吻合術 2例,回腸造瘺術 2例。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 4例,肺炎 4例,吻合口瘺 2例,切口裂開 2例。
小兒腸套疊多發(fā)生在 2歲以內(nèi),以 1歲以內(nèi)更多見,約占 65%。本組有 54例 <1歲,約占 64.29%,與文獻報道基本相同[1]。嬰幼兒同時具備四大典型臨床癥狀時,腸套疊診斷一般不難。但對于早期病例及無特異癥狀和體征的病例,易誤診。本組有 6例因腹瀉、血便、發(fā)熱被診為細菌性痢疾,6例因嘔吐、腹脹被診為胃炎,4例因不吃、不鬧、少食被診為支氣管肺炎,2例 50天患兒因精神差、吃奶少被診為敗血癥,致使病程延長而導致腸壞死。
小兒急性腸套疊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分為手術復位和腸切腸吻合術。本組手術治療 558例,其中 84例行腸切腸吻合術,占 10.74%,低于文獻報道的29.1%[2]。腸管活力及手術切除范圍的判斷 準確判斷腸管的活力對于術后恢復及預后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應盡量減少腸管的切除范圍,雖然有文獻報道為防止術后腸系膜血管栓塞和再灌注損傷導致的遲發(fā)性腸壞死,認為判斷腸壞死不宜過于保守,筆者觀察在保證腸管血供的基礎上減少腸管切除范圍,患兒術后恢復較快。因此要正確判斷腸管活力,主要通過腸管管壁的色澤、張力、腸管及系膜動脈的搏動以及腸蠕動來判斷。對懷疑壞死但不能確定者可用溫熱鹽水熱紗布包裹及 0.25%的普魯卡因溶液做系膜根部封閉,觀察 15~20 min,或?qū)⒚撎啄c管放入腹腔中 20min后再觀察,病變明確者,根據(jù)情況保留或切除。
總之,小兒急性腸套疊關鍵是早期診斷,及時治療。非手術治療失敗者,應及時手術治療,術中若發(fā)現(xiàn)腸壞死,應盡量減少腸切除的范圍,保留回盲瓣功能,術后加強靜脈營養(yǎng)支持,合理選擇抗生素都是確?;純喉樌祻偷闹匾侄?。
[1] 江來,孟榮貴,王顥,等.腸梗阻的病因及診治探討.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1,1:66-67.
[2] 張杰,徐小群,耿其明,等.腸套疊合并腸壞死 36例治療體會.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06,5(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