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琴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 理論教研室,云南 蒙自 661100)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
孫桂琴
(中共紅河州委黨校 理論教研室,云南 蒙自 661100)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大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通俗化;大眾化;路徑選擇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zhàn)略性任務。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當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大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目的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思辨”而思辨的學院教條,而是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服務的。一種理論不是說得越玄奧越有理論,列寧曾給“社會主義”命題:蘇維埃加全國電氣化。所以,對什么是鄧小平理論,什么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什么是科學發(fā)展觀,都要講得通俗化、大眾化,這樣,才有利于理論普及,才有利于人民群眾所掌握。然而,理論體系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甚至是艱深的,這是由研究對象的宏大、復雜、深邃和綜合性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社會科學理論,只有更多地被廣大民眾準確地認知,準確地指引實踐行為,才能對社會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進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通俗化增強吸引力、以理論成果的轉化增進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以典型示范引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本身的目的。
2、提高大眾的科學思維水平,改造主觀世界,提升國民素質的需要。理論只有為群眾掌握,才能變成物質力量,才能發(fā)揮改變世界的作用。一種理論能否被接受、被什么人接受,首先取決于這種理論與接受主體之間的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思維水平,提升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價值觀、信仰觀教育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與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僅為廣大領導干部所掌握,更為千百萬群眾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為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們精神世界的坐標和實踐的指南,廣泛而深入地根植于人民大眾之中,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永遠保持生機與活力。
3、解決當前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面臨問題的有效途徑。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及其后繼者不僅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而且十分重視理論的宣傳普及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來,在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教育中,學風不正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存在著官熱民冷的現(xiàn)象,學習形式千篇一律化,不注意聯(lián)系本地區(qū)、本單位、本部門和個人的實際情況,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最終導致思想理論從“神圣化”跌至“無用化”;形式呆板、內容貧乏、語言枯燥等“黨八股”現(xiàn)象比較突出,導致一些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缺失認同。一是不關心。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只是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要求,和普通百姓關系不大,學不學都一樣。二是沒興趣??傆X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講的都是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與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距離比較遠,無法實現(xiàn)。三是沒信心。覺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好是好,但與實際相差太遠,支配現(xiàn)實生活的往往是另外的東西。四是不會用。許多人也懂得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學立場、學觀點、學方法,但究竟應該怎樣學、怎樣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往往不甚了解。這些狀況,致使一些錯誤的思想和觀念乘虛而入,造成了一些干部群眾思想上的困惑,影響了他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1、主題力求貼近實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通俗化、大眾化,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當前實踐、當?shù)貙嶋H、當今時代以及人民大眾的生產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當前,全黨全國正在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科學發(fā)展觀的宣傳普及活動,重點是深刻領會和踐行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觀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出發(fā)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思想,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就是使各級干部和群眾完整準確地把握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刻內涵,摒棄傳統(tǒng)的發(fā)展理念與發(fā)展模式,始終緊緊圍繞發(fā)展這個主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xù)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fā)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fā)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fā)展上來,把科學發(fā)展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在實踐中真正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過程中,切忌從理論到理論,從說教到說教,必須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發(fā)展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切實研究和回答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把科學發(fā)展觀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與滿足群眾思想實際需求有機結合,深入淺出,由小見大。在組織機關、企業(yè)、學校、農村學習科學理論和重大決策時,更多地推出一批如科學發(fā)展、和諧共建、解決民生等群眾關心的主題進行宣講,使科學發(fā)展更好地轉化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思路,轉化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2、語言力求貼近生活。要切實提高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實際效果,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通俗化、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把復雜的理論簡單化,就必須堅持“三貼近”的原則,要盡量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基層,做到通俗易懂。一是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大眾語言和形式。要充分考慮到城鄉(xiāng)基層干部群眾的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習慣,從廣大群眾心理習慣、語言習俗、文化傳統(tǒng)等多方面綜合考量,以通俗易懂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入耳入腦的傳播效果來表達理論宣傳和教育,避免單純的集中灌輸方式。在語言表述上做到生動感人、深入淺出,切忌純粹的空談和套話,投入真情實感,以更加樸實、直白和準確的語言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和教育,努力用百姓的話、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傳理論和教育,力求同步共振,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二是要組織理論功底厚、表達能力強的社科理論專家成立各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講團”,走進機關、企業(yè)、學校、村鎮(zhèn),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固定程式的“書面語”、“普通話”,在結合實際中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口頭語”、“地方話”、“民族話”;力求用改革開放的事例講明、用數(shù)字說話、用典型說話,要用群眾熟悉的語言來回答收入差距、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等老百姓關心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要用事例使百姓不僅看到問題、看到困難,更要看到希望、看到方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講透、講實、講活,做到深奧的道理通俗化,使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坐得住、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三是要增強理論宣傳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重大理論問題宣傳上,一方面,通過公益廣告、標語、橫幅、宣傳欄、電子顯示屏等宣傳方式,使深奧的理論簡單化、口號化;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作歌曲、順口溜、制作宣傳品等宣傳方式,使復雜的理論朗朗上口、易于傳誦,使理論民族化,掌握于群眾,變成自己的東西,變成千百萬人民群眾的行動。
3、實踐力求貼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能否引起群眾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引導熱點、突破難點、化解疑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實踐轉化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要把科學理論滲透到干部群眾的思想變革和創(chuàng)新實踐中,另一方面,通過促發(fā)展、改善民生,讓干部群眾從內心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和理解度。所以,要堅持把理論學習宣傳同指導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同社會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同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矛盾結合起來。要從老百姓生產生活的角度來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深刻內涵,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特別是民生問題,以保證人民群眾的理論信仰實現(xiàn)從目的向動力的轉化,用理論提升現(xiàn)實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4、搭建多元化、廣覆蓋的宣傳教育平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機關、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農村、進學校。把理論教育與不同社會群體的關注點、興趣點結合起來,把理論宣傳融入文學、藝術、廣告、信息等之中,做到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入耳入腦,讓人民群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休閑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觀點。注重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宣傳載體的廣泛化、平民化作用。要充分利用大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打造更加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宣傳和教育載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人民群眾的“大眾話語”。要充分運用媒體引導方式,形成黨報黨刊上言論、評論、特寫,電視廣播上講座、訪談、專題,網(wǎng)絡上開辦博客、論壇、短信等形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融會到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
5、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的工程。因此,必須以嚴密的組織和科學的運作來保障大眾化的實施,為此,必須建立完善長效機制。一是落實責任機制,不斷提高各級黨委和各職能部門的認識。落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的目標責任,就基礎工作、載體建設、媒體傳播等進行逐項分解,明確職責。各級黨委要強化領導,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負責具體計劃的實施,并加強學習,開展黨政領導“走上講臺、宣講理論”活動,發(fā)揮示范帶頭作用。要把各級黨組織的理論武裝、中心組學習工作作為理論通俗化、大眾化的“主陣地”,突出各級黨委中心組和各級領導干部的理論學習,強化對農村黨員、干部的培訓,克服和杜絕理論宣傳的呆板化、程式化和形式化傾向,不斷增強理論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和趣味性。通過“主陣地”建設,樹立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干部群眾的理論素養(yǎng)。二是黨委宣傳部門要強化領導和指導,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整合各種資源,建立起組織有力、運行協(xié)調、實力雄厚的機構,定期研究、部署、督促、檢查和指導。三是要進一步發(fā)揮好各級黨校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fā)揮好引領性、導向性的作用,唱響主旋律。通過抓學風,強化真學真信,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強調領導帶頭,強化上行下效,形成良好風尚和導向,引領群眾真學真信,增強“主陣地”在理論大眾化、通俗化過程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6、建立反饋機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的成效怎么樣,關鍵要看這一理論在實際中的作用,看在實踐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說,關鍵看是不是通過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改善了民生。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工作,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體系的建設,又要注重暢通自下而上的信息溝通渠道,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學習動態(tài),調整學習內容。要深入調查研究,定期分析干部和群眾的需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與解決群眾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有機地結合起來,更為有效地推動群眾對科學理論的學習領會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7、完善考評機制。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的要求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各地區(qū)、各部門的年度任務考核,并根據(jù)形勢發(fā)展調整考核評價內容,當前,重點是考核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情況。實踐、人民、歷史是檢驗政績的三把尺子,要全面、客觀、真實、科學地分析干部的政績,形成有利于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導向機制,實現(xiàn)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使考評過程成為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的推動力;使各級領導干部真正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進一步增強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實現(xiàn)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tǒng)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才能進一步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只有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通俗化,語言文字的通俗化,理論表達方式的形象化,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大眾之中,真正成為廣大干部人民群眾的思想武器,成為行動指南。
責任編輯:許如江
A81
A
1671-2994(2010)04-0064-03
2010-07-03
孫桂琴(1960- ),女,安徽亳州人,中共紅河州委黨校理論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研究方向:中特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