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興安 陳 兵
如何認定搶劫過程中致使第三人重傷
文◎王興安 陳 兵
[案情]王某、林某預謀駕駛摩托車搶劫。當行駛到某一路段時,發(fā)現(xiàn)被害人張某手里拿著一手提包搭乘蔡某的出租摩托車正在同方向的前面行駛,二人就決定搶張某的包。王某隨開車靠近張某,由坐在后面的林某用力拉扯幾下了張某的包,把包搶了過來。拉扯過程致使張某乘坐的摩托車失去平衡,連車帶人摔倒在地,致張某手腳擦傷,摩托車司機蔡某頭撞地上當場昏迷。王某、林某犯罪得手后即逃離現(xiàn)場。經(jīng)鑒定蔡某為重傷、張某系輕微傷。
本案爭議焦點,搶劫罪量刑加重情節(jié)中的“搶劫致人重傷”是否包括第三人。
[速解]本文認為,這里的“人”包括第三人。
刑法第263條中“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適用,注意兩點:一是“致”,即是要注意搶劫行為與重傷死亡加重結果間的因果關系;二是“人”,即考慮在何人重傷、死亡時搶劫犯罪行為人才構成結果加重犯。搶劫罪所侵犯的客體是雙重客體,一是財產(chǎn)權,二是人身權,對于同一個行為所造成的兩種危害結果,按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處理,完全體現(xiàn)了對搶劫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保護,所以對王某、林某的行為以“搶劫致人重傷”加重情節(jié)處理符合有關搶劫罪法益保護的立法精神。
行為人實施犯罪時,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客觀上也實施了采取暴力、威脅等方法劫取財物的行為,其行為的暴力性造成財物持有人以外的他人的重傷,也應在行為人的主觀故意范疇之內(nèi),所以對于他人重傷的結果按搶劫罪的加重情節(jié)處理并沒有違背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如行為人實施搶劫時對第三人的重傷死亡同時存在故意,若對暴力搶劫對第三人的重傷死亡的行為另行定罪,則會導致對搶劫行為的重復評價。
同時,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刑罰的輕重必須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對于在實施搶劫行為的過程中造成財物持有人以外的他人重傷,按加重情節(jié)處理亦符合刑法罪責刑相一致的基本原則。
海南省三亞市人民檢察院[5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