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以下本人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從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語言的關系入手,分別從漢字、熟語及古典詩詞等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滲透三個方面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因子,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改革和深化。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惟一沒有消亡的從象形字到形聲字、會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文字。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方式——具象、隱喻(象征)和會意 (指事),是中國文化及其傳承的核心。眾所周知,作為最基本、最深厚的一種文化傳播載體,漢語除了其最基本的表達功用外,另一不可忽視的功用是神圣的記錄工具,而漢字正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然而,對于那些習慣了拼音文字的外國人來說,漢語之難,難在漢字?!奥犝f讀寫”中的“寫”,最是令人發(fā)怵,甚至有初學者談“字”色變。多數(shù)漢字筆畫繁多、結構復雜、不易辨認、不易記憶、不易書寫。久而久之,漢字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最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外語交際能力與社會文化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受文化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思考問題無論在視角上,還是在基本理念上都存在著差異。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只注重向留學生傳授漢語言知識,要求他們掌握語音、詞匯和語法,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其漢語交際能力。但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使其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成為溝通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使者和橋梁,從而加強國際交流,增進我國和各國人民的友誼。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不能僅限于向留學生傳授漢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和交往的能力。海外學生在進行漢語交際時,由于受思維方式和文化差異的限制,可能會導致誤會或交際失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對中國語言的豐厚文化內涵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能合理地分析其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以便自覺地、主動地教導學生,使他們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正確地運用語言,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瓶頸。
曾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的對外漢語教學專家呂必松認為,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學基本上是循著印歐語言教學的路子,其特點是不嚴格區(qū)分口語體語言和書面語體語言,按照“語文一體、語文同步”的模式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技能訓練,把漢字排除在了語言要素之外。這樣的教學方式,由于沒有向學生系統(tǒng)介紹口語體語言和書面語體語言的區(qū)別,致使學生語體轉換和書面表達能力普遍滯后;更由于沒有按照漢字本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教學,沒有充分利用漢字有利于理解和記憶的特點,致使教學事倍功半。
法國教育部漢語總督學白樂桑與呂必松教授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無論在教學理論還是在教材的編寫原則方面,或在課程設置方面,不承認中國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確處理中國文字和語言特有的關系,正是漢語教學危機的根源。他強烈地主張漢語教學再也不能走“以詞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老路了。
實際上,“以漢字為本位”、“先識字后讀書”歷來是中國傳統(tǒng)漢語教學的基本法則。我國歷史上《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合稱“三百千”,成為互相配套的識字教材。我們既能從中學到漢語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還能學到許多中華文化知識,因而被視作代代相傳的語言兼文字教學的經典?!叭偾А钡目傋謹?shù)為 2720個,相當于現(xiàn)在所提倡的 2500個常用字??梢?初學漢語者只要記住“三百千”中的漢字,基本上就能讀懂很多初級讀物。
漢語是當今世界仍在廣泛應用的最古老的語言,而基于漢字書寫形成的漢字書法藝術更是獨一無二。在海外學漢語的熱潮中,全面領悟和介紹中國文字的字意美、音韻美和形態(tài)美,有利于中華漢字全面、豐富、完整地走向世界。走出對外漢語教育的誤區(qū),加快漢語漢字走向世界的步伐,讓全世界了解中華文化,這是一個重大的教育科研課題與實踐課題,更是國家對外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問題。
漢語熟語指常用的固定短語,如:張冠李戴、亂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炒魷魚等。熟語是習用的詞的固定組合,語義結合緊密、語音和諧,是語言中獨立運用的詞匯單位,它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等。熟語一般具有兩個特點: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意義上的整體性。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認為,熟語是語言符號中一類比較特殊的符號,它們是定型的語言表達形式。由于歷史的積淀、社會的習用,使得這些語言符號在形式上、意義上、功能上和使用環(huán)境上具有區(qū)別于它類語言符號的特點,它們在形式上是凝固的。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它們所負載的文化內容最豐富,所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精彩,所表達的處世道理最深刻,所反映的世態(tài)人心最直接,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對熟語的理解和使用上,不能隨意拆散分解,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這些成語、慣用語等深刻體現(xiàn)了漢語言的特點,凝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折射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生活。
漢語熟語體現(xiàn)了漢語整體、含蓄的表達特點,多為引申義或比喻義,不能單從字面上理解。比如,要理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涵義,就要了解“八仙”的來歷;“馬后炮”的意思跟“馬”這種動物沒什么關系,而是跟中國象棋有關;“青梅竹馬”來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毙稳菽信r候天真無邪,在一起玩耍的情景。
漢語熟語凝結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著大量與漢民族生活密切相關的的固定格式,與吃穿有關的如“吃閉門羹”、“吃白食 ”、“吃豆腐 ”、“吃不了兜著走 ”、“穿小鞋 ”、“戴高帽 ”等;與數(shù)字、顏色、動物等有關的如“八九不離十”、“十拿九穩(wěn)”、“不分青紅皂白”、“過街老鼠”、“鯉魚跳龍門”等等。
漢語熟語還折射著中國的歷史文化生活。從其形成和來源上看,有的來源于歷史故事,如“高山流水”、“掩耳盜鈴”;有的來源于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女媧補天”;有的來源于民間文藝,如“敲邊鼓”、“唱高調”;有的來源于百姓生活,如“趕鴨子上架”、“掛羊頭,賣狗肉”等等。
那么,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熟語教學呢?一是要有選擇地教授。漢語中的熟語數(shù)量很多,我們不能全部教給學生,而應選擇那些應用范圍較廣的、生命力較強的、常用的,舍棄那些古語或方言色彩較濃的、甚至庸俗低級的。二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熟語的意義和用法。外國學生在學習漢語熟語的過程中出現(xiàn)偏誤的主要原因在于,從字面上理解詞義而不是整體把握。如:這就需要教師適當?shù)亟o他們介紹熟語的特點,并且多舉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導他們從整體上領會術語的意義和用法。三要讓學生多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和語言生活,有助于他們更準確地理解漢語熟語的意義和內涵。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如果從《詩經》算起的話,中國詩歌發(fā)展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所以說,我們有著悠久的詩歌發(fā)展的歷史。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統(tǒng)和歷史,也正因為詩歌在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長期發(fā)展的進程當中,中國古典詩詞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作品,那富有民族精神的古典詩詞,在今天仍然有著無可比擬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詩詞依然被人們所喜愛,這也正是典詩詞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毕蛭覀兠枋隽艘粋€生機盎然的春天的到來;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表達了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和報答;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道出了綿綿無盡的相思之情;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祝愿等等。這些經典名句凝練深刻,表意豐富,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脑娋?為我們的語言生活增添了光彩。
在語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涉及一些詩文名句。那么我們怎樣向學生介紹這些詩句,怎樣讓他們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呢?
首先,我們欣賞古典詩詞就要欣賞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從領略、把握詩詞的意境入手,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詩詞那種深邃的、優(yōu)美的境界,那種優(yōu)美的藝術魅力。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藝術標準,也是欣賞詩歌首先應當注意的?!耙饩场币鹑说拿栏?首先在于它的生動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xiàn)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某種情感的特征。如王維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詩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作者用了“大漠 ”、“孤煙 ”、“長河 ”、“落日”四個有代表性的意象,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荒涼、孤寂,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于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達到了至高的藝術境界。
欣賞中國古典詩詞的第二個切入點,應該是語言美。古典詩詞的語言特點就是精練。人們形容語言很美,一般是說像詩一樣。第三是形式美。中國古代詩詞是最講究形式的,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規(guī)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得古代詩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筑美。
楹聯(lián)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一,也是漢族文學藝術中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行為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謂“楹聯(lián)”,就是貼在楹柱上的聯(lián)句,因為上句和下句相對,所以又叫“對聯(lián)”。中國人過春節(jié)時喜歡把它貼在門的兩邊,渲染喜慶氣氛,因此又叫“春聯(lián)”。楹聯(lián)不僅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之一,而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了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chuàng)。中國書法博大精深,韻味無窮,對聯(lián)則字句凝練,整齊嚴謹,因此,將書法與對聯(lián)融為一體,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詩情哲理,詞句之間賞觀佳書的風神韻致,誠然是人文藝術的完美體現(xiàn)。
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而掌握一種語言的交際能力,不僅要掌握語言的運用,還要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上述種種表明,文化特性是滲透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方面的,對外漢語教學應該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學。要時時通過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因素來進行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言語技能的訓練。我們必須遵循對外漢語教學的內部規(guī)律,理清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把文化教學融會貫通到語言教學中去。“漢語國際推廣決不只是推廣和傳播語言的問題,更重要的應當是以漢語為載體,以教學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容,把漢語與中國文化一起推向世界。”(亓華,2007)
[1]王治理.傳統(tǒng)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2]呂必松.漢字教學與漢語教學[A].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白樂桑.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導之爭:是合并,還是自主,抑是分離?[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5]亓華.漢語國際推廣與文化觀念的轉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