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玲玲
隨著現(xiàn)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手術、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流產患者又大多為年輕健康的女性,她們更愿意在無恐懼、無焦慮、無痛、安全舒適的接近理想的狀態(tài)下接受手術。心理干預聯(lián)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在人工流產術中應用的臨床效果觀察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擬行人工流產術患者60例,年齡18~30歲,體重17~26 kg/m2,ASAⅠ~Ⅱ級,經檢查證實妊娠6~10周。無神經、精神疾病病史,無藥物過敏史及其他禁忌證。隨機分為兩組(n=30),Ⅰ組:丙泊酚1~2.5 mg/kg+瑞芬太尼1 μg/kg,Ⅱ組:心理干預 +丙酚1~2.5 mg/kg+瑞芬太尼1 μg/kg。麻醉過程中Ⅰ組只做常規(guī)處理,Ⅱ組心理干預圍繞著麻醉手術的始末。麻醉前將瑞芬太尼稀釋后先給予1/3量,然后緩慢靜脈推注丙泊酚,邊注藥邊觀察患者,待患者意識消失或者是對口頭指令無反應給予剩下的瑞芬太尼后,開始手術。麻醉中出現(xiàn)異常情況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術中根據(jù)患者對手術的反應適當追加藥物,追加丙泊酚20~40 mg/次。術中監(jiān)測并記錄術前、術中、術后的 MAP、HR、RR、SpO2、蘇醒時間、麻醉藥的用量及不良反應等情況。術畢待患者呼吸、循環(huán)穩(wěn)定,意識清醒,定向力恢復到術前水平,沒有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感后,可以離開。
1.2 心理干預方法 首先與患者建立融洽的醫(yī)患關系。針對術前訪視中獲取的信息采用相應的心理干預;其次,麻醉中采用放松療法,鼓勵患者主動傾訴,通過溫和、明確、中肯的語言正確引導患者的心理歸向。通過患者自主意識的調節(jié)來盡可能的抑制對麻醉和手術產生的負性心理因素。
1.3 觀察指標 記錄MAP、HR、RR、SpO2,麻醉藥的用量,蘇醒時間,記錄術中和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如術中知曉,體動,呼吸抑制等)。將麻醉效果的評定分為三級:①意識消失,操作時無體動反應為優(yōu);②意識消失或尚潛在,操作時有輕微的體動反應,但不影響正常的手術操作者為良;③操作時有劇烈的體動反應,影響手術操作者為差。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指數(shù)、孕齡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Ⅰ組患者術中MAP、HR波動明顯,Ⅱ組則較平穩(wěn),麻醉藥的用量Ⅱ組比Ⅰ組要降低,但都在臨床允許的范圍內,兩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Ⅱ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比Ⅰ組低,Ⅱ組患者的蘇醒時間明顯比Ⅰ組要快,麻醉效果達優(yōu)率分別是Ⅱ組97%,Ⅰ組為83%。
疼痛是由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損傷相關的包括感覺、情感和行為因素的個體主觀感受。疼痛經常是主觀的。人工流產手術在清醒的狀態(tài)下手術時,受術者精神過度緊張、恐懼、焦慮,極易導致人工流產綜合反應[1]。難以忍受的疼痛以及術中的牽拉反應,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心理干預聯(lián)合丙泊酚+瑞芬太尼行人工流產術卻可達到較理想的無恐懼、無焦慮、無痛、鎮(zhèn)靜、遺忘舒適的效果。
人工流產手術要求麻醉起效快,鎮(zhèn)痛完全,術畢麻醉蘇醒迅速,不良反應少。實驗表明,心理干預組比未干預組心理狀態(tài)好,患者能正面認識手術,積極配合手術,使麻醉藥物的使用更加準確,有效減少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研究表明,在負性心理活動因素影響下,內源性的鎮(zhèn)痛物質會減少,致痛物質和抗鎮(zhèn)痛物質會增多,疼痛的程度會加重,這種負性心理所增加的疼痛,被稱為增敏性疼痛成分或者疼痛的心理成分;而在正性心理活動則相反[2]。有資料分析,越接近手術的患者心理反應就越強烈,其中恐懼心理占91%?;颊叱霈F(xiàn)焦慮、緊張、恐懼等可產生一系列不良的身心反應,不良記憶對患者情緒及康復過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誘發(fā)不良精神心理癥狀。圍術期對患者開展積極的心理干預不僅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痛苦程度,還可以增進患者同醫(yī)護人員的合作,減少術中、術后精神與軀體的并發(fā)癥,加速身心的康復。
本實驗表明,在丙泊酚+瑞芬太尼行無痛流產術中積極實施心理干預,是安全、有效的,是值得肯定與推廣的。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1:481-481,525.
[2]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40-141,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