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園園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張玉書、陳廷敬、王景曾等三十人奉敕編纂《康熙字典》(以下簡稱《字典》),歷時六年成書,由武英殿刊印,世稱殿本?!蹲值洹肥兆诌_四萬七千多個,①是當時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注音、釋義都勝過以前的字書。出版以后,風行一時,被奉為圭臬。字頭按部首排列,分成二百一十四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子、丑、寅、卯等十二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書前有《凡例》、《等韻》、《總目》、《檢字》、《辨似》,書末附有《補遺》、《備考》。十八《凡例》旨在說明全書體例與編纂原則;《等韻》申明音韻理論與處理原則,幫助讀者“辨四聲之微茫,曉反切之真諦”;《總目》依筆畫多寡為序羅列二百一十四部,以收綱舉目張之效;《檢字》可以檢閱部首難辨或字形難別之字;《辨似》則收錄字形相似而音義不同之字;《補遺》收有音有義的冷僻字,或正集中某些字的異體字;《備考》收有音無義或音義全無的字。釋字體例是先音后義,除引用古代韻書或字書的解釋外,一般還引用古注。
由于編纂《字典》工程浩大,且出于眾手,引文時有訛誤。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王引之等奉敕??敝乜?,并校改原字典內(nèi)錯誤,共兩千五百八十八條,校改緣由記于《字典考證》。日人渡部溫有《康熙字典考異正誤》一書,共考異正誤約五千條,內(nèi)收異文千條左右,主要收錄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文等,另外對《字典》少數(shù)引文加以增補或再錄有關(guān)注文。②
今以中華書局1958年1月?lián)臅钟坝∷其\版印本(簡稱中華本)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的王引之校改本(簡稱校改本)為參校本,逐字檢核《字典》引《禮記》部分,與阮元刻本《禮記正義》(以下簡稱阮刻本)一一對校,所得異文參考《字典考證》、《康熙字典考異正誤》,二書未出校者則依《字典》次序,列出所引《禮記》文字書名、篇名等訛誤。
1.【子集】
(1)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圣王重冠。中P130,校P64下③
按:此文見《禮·冠義》,《字典》“冠儀”、“冠義”雜出,篇名《冠儀》當統(tǒng)一改為《冠義》。
(2)切:《禮·內(nèi)則》:聶而切之為膾。中P136,校P72下
按:阮刻本《內(nèi)則》無此經(jīng)文,此系《少儀》文,當改篇名為《禮·少儀》。
(3)化:《禮·樂記》:化民成俗。中P152,校P91上
按:阮刻本《樂記》無此經(jīng)文,此系《學記》文,當改篇名為《禮·學記》。
卷:《禮·王制》:三公一命卷。天子卷冕。中P159,校P100上
按:阮刻本《王制》無“天子卷冕”句,此系《祭義》:“天子卷冕北面?!薄蹲值洹樊斢凇疤臁弊智凹悠啊都懒x》”。
2.【丑集】
(1)均:《禮·樂記》:樂所以立均。中P224,校P170上
按:阮刻本《樂記》無此經(jīng)文,《四部叢刊初編·國語卷三·景王問鍾律于伶州鳩》有:“律,所以立均出度也?!?/p>
(2)壇:《禮·雜記》:孔子出魯東門,過故杏壇,曰:茲臧文仲誓盟之壇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中P240,校P187下
按:阮刻本《雜記》無此經(jīng)文?!端膸烊珪偰俊肥凡恳蝗齻饔涱愐惠d:《東家雜記》二卷,宋孔傳傳?!犊偰俊吩疲骸板X曾《讀書敏求記》曰:‘壬戌冬日,葉九來過方草堂,云有宋槧本《東家雜記》,因假借繕寫。此書為先圣四十七代孫孔傳所編,首列《杏壇圖說》,記夫子車從出國東門,因觀杏壇,歷級而上,顧弟子曰:“茲魯將臧文仲誓將之壇也?!倍梦锼既?,命琴而歌?!币嘁娒髋泶笠怼渡教盟量肌肪硪话倭?、《欽定淵鑒類函》卷三百四十九。
3.【寅集】
(1)窔:《禮·喪禮》:埽室,聚諸窔。中P284,校P236上
按:阮刻本《禮記》無此經(jīng)文,無《喪禮》篇,查系《儀禮·既夕禮》經(jīng)文,當改篇名為《儀禮·既夕禮》。渡部溫未揭其誤,王引之誤揭為《士喪禮》。
(2)宮:《禮·曲禮》:諸侯曰頖宮。注:謂半于天子之宮也。中P258,校P237下
按:阮刻本《曲禮》無此經(jīng)文,此系《王制》文,當改篇名為《禮·王制》。
(3)左:《禮·王制》:男子由右,女子由左。中P325,校P282下
按:阮刻本《王制》經(jīng)文作:“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蓖跻畵?jù)《王制》校改?!蹲值洹匪?jīng)文見《內(nèi)則》,亦可改篇名為《禮·內(nèi)則》。
(4)幅:《禮·內(nèi)則》:偪,屨著綦。注:鄭云以幅帛邪纏于足,所以自偪束。偪即縢約也。中P334,校P293上
按:阮刻本《內(nèi)則》無此注,此系《詩·小雅·采菽》“邪幅在下”疏,而又非原文。疏:杜、鄭皆云今之行縢,然則邪纏于足謂之邪幅,故傳辨之云:邪幅,正是偪也。名曰偪者,所以自偪束也。王引之已揭其誤,校改本已改正。渡部溫僅據(jù)廣東本改“注”為“正義”,未指出此為《詩·小雅·采菽》疏。
(5)強:《禮·樂記》:強而弗抑則易。疏: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中P359,校P323上
按:阮刻本《樂記》無此經(jīng)文,此系《學記》文,當改篇名為《禮·學記》。
(6)微:《禮·禮運》: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中P370,校P335上
按:阮刻本《禮運》無此經(jīng)文,此系《禮器》文,當改篇名為《禮·禮器》。
4.【辰集】
(1)栗:《禮·聘儀》:縝密以栗。中P522,校P497下
按:《字典》中“聘儀”、“聘義”雜出,篇名《聘儀》當統(tǒng)一改為《聘義》。
(2)殤:《禮·喪服傳》:年十六至十九死為長殤,十二至十五死為中殤,八歲至十一死為下殤,七歲以下為無服之殤,生未三月不為殤。中P583,校P566下
按:阮刻本《儀禮·喪服》作:“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蹦挲g順序由高到低,無三“死”字,“七歲”作“不滿八歲”,“為”作“皆為”,無“生未三月不為殤”七字。??庇浽疲骸敖詾闊o服之殤:毛本‘為’上無‘皆’字,唐石經(jīng)、徐本、聶氏《集釋要義》、楊氏、敖氏俱有‘皆’字。”照《字典》體例《禮記》謂之《禮》,《儀禮》謂之《儀禮》,若《字典》引此文于《儀禮》,當書篇名為《儀禮·喪服》。
又《禮·檀弓》有:“周人以殷人之棺槨葬長殤,以夏后氏之堲周葬中殤、下殤,以有虞氏之瓦棺葬無服之殤?!贬屛脑疲骸笆潦艦殚L殤,十二至十五為中殤,八歲至十一為下殤,七歲已下為無服之殤,生未三月不為殤?!睙o首“年”字,無三“死”字,“以”作“已”。按《字典》體例,若《字典》引此文屬《檀弓》,當書篇名為《禮·檀弓》釋文。
5.【巳集】
(1)澤:《禮·射儀》:必先習射于澤。澤者,所以擇士也。中P652,校P642下
按:《字典》中“射儀”、“射義”雜出,篇名當統(tǒng)一改《射儀》為《射義》。
(2)特:《禮·聘儀》:珪璋特達。中P700,校P696下
按:篇名當改為《禮·聘義》。阮刻本“珪”作“圭”,《字典》“玉”字頭引此文作“圭璋特達”,同阮刻本。《說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暎盼墓?,從玉?!薄矮暋薄ⅰ肮纭弊滞?。
(3)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中P715,校P714上
按:此文出自《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字典》因經(jīng)文誤為篇名。篇名當改為《禮·檀弓》。
(4)獀:《禮·祭義》:放乎獀狩。中P716,校P715上
按:《字典》引文同阮刻本經(jīng)文,不誤。渡部溫改“放”為“達”,查上文有“而弟達乎獀狩”句,疑渡部氏涉上文而改。
6.【午集】
(1)珉:《禮·玉藻》:君子貴玉而賤珉。中P729,校P727上
按:阮刻本《玉藻》無此經(jīng)文,查系《聘義》文,篇名當改為《禮·聘義》。阮刻本“珉”作“碈”,字同。
(3)甸:《禮·郊特牲》注:十六井為丘。四丘六十四井曰甸。疏:一甸之中,出長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中P759,校P761上
按:阮刻本《郊特牲》無此疏,此系《祭義》疏,《字典》當于“疏”字前加篇名“《祭義》”。
(4)疑:《禮·射義》:不以公卿為賓,而以大夫為賓,為疑也。注:疑,自下上至之辭也。疏:疑,擬也。是在下比擬于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辭也”。中P768,校P772上
按:阮刻本《射義》無此經(jīng)、注、疏文,此系《燕義》經(jīng)、注、疏文,當改篇名為《禮·燕義》。
(5)目:《禮·郊特牲》:氣之清明者也。易·說卦:離為目。 注: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中P798,校P807下
按:“易說”以下文字為《周易》經(jīng)、疏,《字典》混列在《禮記》經(jīng)文下,當另立篇名作《易·說卦》,“注”當改作“疏”。④
(6)祊:《禮·禮器》:設(shè)祭于堂,為祊乎外。注:祊,明日繹祭也。謂之祊者,于廟門之旁因名焉。疏:祊有二種,一正祭時,祭神于廟,復求神于廟門內(nèi)。一明日繹祭時,設(shè)饌于廟門外西室。中P840,校P854下
按:阮刻本《禮器》無此疏,此系《郊特牲》疏,文字稍有省改。當于“疏”字前加篇名《郊特牲》。
(7)秋:《禮·鄉(xiāng)飲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注:愁,讀為揫,斂也。察,嚴殺之貌。中P850,校P865上
按:阮刻本“秋,愁也”作“秋之為言愁也”,渡部溫云:“秋之為言秋也?!闭`,疑其本欲做“愁”,做“秋”者,實為形近而訛。
(8)稱:《禮·檀弓》:言在不稱征。中P856,校P872下
按:阮刻本《檀弓》無此經(jīng)文,此系《曲禮》“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注文,當改篇名為《禮·曲禮》注。
7.【未集】
(1)紐:《禮·玉藻》:弟子縞帶,并紐約用組。疏:紐,謂帶之交結(jié)之處。中P916,校P937下
按:《字典》引文同阮刻本。王引之據(jù)鄭玄整理校改為:“并紐約用組,三寸,長齊于帶。疏:紐,謂帶交結(jié)處?!?/p>
(2)聚:《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中P68,校P996下
按:王引之校改本改“司徒”為“有司”。阮刻本作“司徒”,校勘記云:“命司徒循行積聚:閩、監(jiān)、毛本同,岳本同,嘉靖本同,衛(wèi)氏《集說》同。陳澔《集說》本‘司徒’誤‘有司’,《石經(jīng)考文提要》云:‘宋大字本、宋本九經(jīng)、南宋巾箱本、余仁仲本、劉叔剛本皆作司徒?!奔磧H陳澔一本作“有司”,他本皆作“司徒”,又《呂氏春秋·孟冬紀》亦作“司徒”,當從之?!对铝睢飞衔脑啤懊兴驹弧?,疑此處作“有司”者為涉上而誤。
(3)肄:《禮·檀弓》:君命,大夫與士肄。注:肄,習也。君有命,大夫則與士展習其事。中P971,校P1000下
按:阮刻本《檀弓》無此經(jīng)、注,此系《曲禮》經(jīng)、注,當改篇名為《禮·曲禮》。
(4)脫:《禮·冠義》: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注:遺,猶脫也。中P984,校P1015下
按:阮刻本《冠義》無此經(jīng)、注,此系《鄉(xiāng)飲酒義》經(jīng)、注,當改篇名為《禮·鄉(xiāng)飲酒義》。
(5)舂:《禮·樂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待其舂容,然后盡其聲。中P1003,校P10378上
按:阮刻本《樂記》無此文,此系《學記》文,當改篇名為《禮·學記》。阮刻本“舂容”作“從容”,鄭注:“從,讀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謂重撞擊也?!眲t《字典》作“舂容”者,乃依鄭注而改。
8.【酉集】
(1)覸:《禮·祭儀》:薦黍稷,羞肺、肝、首、心,見間以俠甒。注:見間,當為覸。疏:覸,雜也。言祭黍稷之時,雜以兩甒醴酒。中P1137,校P1182下
按:篇名當改《禮·祭儀》為《禮·祭義》,阮刻本“肺、肝”二字互乙作“肝、肺”。渡部溫所據(jù)《字典》⑤“首”作“者”,《康熙字典考異正誤》改“者”為“首”。
(2)貴:《禮·祭儀》: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注:貴,謂燕賜有加于諸臣也。中P1206,校P1261上
按:篇名當改《禮·祭儀》為《禮·祭義》。
(3)赤:《禮·曲禮》:周人尚赤。注:以建子之月為正,物萌色赤。中P1213,校P1269下
按:阮刻本《曲禮》無此經(jīng)文、注文,此系《檀弓》經(jīng)、注。當改篇名為《禮·檀弓》。
(4)酳:《昏禮》:合巹而酳。疏:酳,演也。謂食畢飲酒演安。中P1283,校P1349下
按:阮刻本《昏禮》無此經(jīng)、疏,此系《昏義》經(jīng)、疏。當改篇名為《禮·昏義》。
9.【戌集】
(1)鍭1243:《禮·喪禮》:翭矢一乘。中P1315,校P1384下
按:阮刻本無此文,查系《儀禮·既夕禮》。
(2)鎰:《禮·喪記》:朝一溢米,夕一溢米。中P1318,校P1388下
按:篇名當改為《禮·喪大記》,阮刻本“夕”作“莫”。
(3)閑:《禮·經(jīng)解》: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中P1332,校P1404上
按:阮刻本《經(jīng)解》無此文,此系《仲尼燕居》文。當改篇名為《禮·仲尼燕居》。
(4)閽:《禮·祭義》:閽者,守門之賤者也。中P1317,校P1401上
按:阮刻本《祭義》無此文,此系《祭統(tǒng)》文。當改篇名為《禮·祭統(tǒng)》。
10.【亥集】
(1)騑:《禮·曲禮》注:車有一轅四馬,中兩馬夾轅,名服馬,兩邊名騑馬,亦名驂馬。中P1441,校P1523下
按:阮刻本無此注,此系疏文,《字典》稍加刪改,當改篇名為《禮·曲禮》疏。
(2)鵠:《禮·射儀》:循聲而發(fā),不失正鵠。注:畫布曰正,棲皮曰鵠。鵠之言梏也,梏,直,言人正直乃能中也。中P1491,校P1580下
按:篇名當改為《禮·射義》,阮刻本“畫”下無“布”字,??庇浽疲骸爱嬙徽洪}本、嘉靖本同,《考文》引宋板同,岳本同。監(jiān)、毛本‘畫’下衍‘布’字,衛(wèi)氏《集說》同?!比恢祆洹吨杏拐戮洹酚小爱嫴荚徽瑮ぴ基]?!比羁瘫尽吨杏埂丰屛脑疲骸按笊鋭t張皮侯而棲鵠,賓射張布侯而設(shè)正也?!眲t“布”字未必為衍文。
從上面??钡囊恍l目來看,《字典》由于收字量大,例證材料豐富,編纂人員眾多,在編纂的規(guī)范方面難以盡善盡美。然而客觀而言,作為一部集前代字書之大成的工具書,它確實起到了 “俾承學稽古者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⑥的作用。在學術(shù)價值上,它揭示了文字音韻的源流,完善了我國文字音韻的流傳;在實用價值上,由于《字典》廣征博引,數(shù)據(jù)匯集,是一般士人和官府吏民研讀、寫作必備的工具書。直到今天,對于閱讀古漢語作品的讀者來說,它所征引的文獻仍有很大的價值,我們不能因為微瑕而抹殺它在中國文化傳承中發(fā)揮的作用。
校書如掃落葉,隨掃隨落,本文亦如此。本文所揭示的《字典》疏誤,旨在引起其使用者的注意,以免盲目信從工具書而致以訛傳訛,并非求疵于古人。
注 釋:
①清陸以湉統(tǒng)計合四萬七千三十五字 (古文字一千九百九十五,不在此數(shù)),見《冷廬雜識》卷二。1976年《漢語大字典》湖北收字組重新統(tǒng)計,收字總數(shù)實為四萬七千零四十三字,見左大成《漢語大字典的收字問題》一文,載于《辭書研究》。
②《字典考證》、《康熙字典考異正誤》二書,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版影印王引之校改本書末所附。
③指引文位于中華本第130頁,校改本第64頁下欄。若引文有換頁則只注首頁。此體例下同。
④見阮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P94下。
⑤渡部溫所謂廣東本 《字典》乃王引之改訂重刊之書,而未能參校王引之所作《字典考證》,以致原刻殿本《字典》錯誤仍存書中。詳見《康熙字典研究論叢》P44引董作賓先生為《校正康熙字典》所作《代序》。
⑥見中華書局1958年1月版《字典》書前所附《御制序》,P4。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12:289(下).
[2][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jīng)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6.
[3][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
[4][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2.
[5][宋]丁度著.集韻.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7.
[6][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83.10:24.
[7][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6:513(下)—514(上).
[8][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10.
[9][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4.1:72.
[10]上海書店編.四部叢刊初編·國語.上海:上海書店,1926:20.
[11]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4.
[12]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13]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14]李淑萍.康熙字典研究論叢.臺灣:文津出版社,2006.3:44.
[15]左大成.漢語大字典的收字問題.《辭書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總第41期):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