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祝芳
(南京曉莊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角色作為一個戲劇用語,原指演員在舞臺上依據(jù)劇本情節(jié)而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后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中,泛指個體在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的總和。當一個人行使自己的社會身份所規(guī)定的社會職責,履行相應的社會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時,便充當著某種社會角色。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边@是對傳統(tǒng)師者角色最簡潔的概括,在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占據(jù)教學的主體地位,往往是教師說、學生聽;老師不停地灌輸知識,學生就不停地接受。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很少去思考,很少去質(zhì)疑:老師說得對不對?我能不能用自己的方法來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diào):“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同時對教師方面,強調(diào)“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必要的前提”。這就要求傳統(tǒng)的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必須發(fā)生變化。學生不再是一味地單向接受,老師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當然,教師作為文化傳承的執(zhí)行者的基本角色并沒有變,轉而以各種方式調(diào)動和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自己精心設計的環(huán)境中進行探索,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遞者,而有可能同時作為學生的同伴、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幫助者、研究者等,教師的角色越來越向多重化方向發(fā)展。
中學歷史教師積極面對新課程,轉變教學觀念,扮演好應有的角色,高度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參與者、合作者、探索者、體驗者、教學目的終結者等角色體驗,是歷史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這些理念雖然已被教育人士基本認同,并努力踐行,但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越位與學生應有地位的缺失依然是值得探究的課題。本文結合教學案例片段淺析歷史學科新課程實踐中師生角色越位與缺位的現(xiàn)象與客觀原因。
教學案例片段:“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歷史必修3第五單元第14課)
第一目:“開眼看世界”
教學程序:(1)分析開眼看世界的原因。教師用談話法,讓學生了解向西方學習的背景,(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鴉片戰(zhàn)爭前的歷史資料,提問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用表格對比當時清朝與英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狀況,分析清朝統(tǒng)治日趨衰微,階級矛盾不斷尖銳,政府財源枯竭,統(tǒng)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擴張。
(2)開眼看世界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
教師用課件、音(視)頻及生動的語言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林則徐:禁煙運動的領導者(播放虎門銷煙片斷);研究西方的先行者及《四洲志》、《各國律例》;“師夷長技”的第一人,仿制堅船利炮等實例;并介紹魏源及《海國圖志》的主要內(nèi)容(對該書主要內(nèi)容以“史料”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然后,向學生提問:①林則徐提倡學習西方的什么“長技”?(軍事技術)②林則徐、魏源提倡學習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開眼看世界的影響。講解此子目時,以問題形式出現(xiàn),由學生看書歸納。(答案在本目最后一段即有,學生稍加看書即可歸納)
(4)教師總結,進入下一目。
本案中,教師用多種教學手段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有文字“史料”,有課件,有音頻、視頻資料;教學方式多樣,既有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動情的敘述,也讓學生閱讀,回答老師提問。教師力圖以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用談話法分析東西方的差距,烘托落后挨打的史實,以分析師夷的“必要性”,還以《虎門銷煙》的視頻資料調(diào)動學生興趣。應該說,教師教這一目,課前準備充分,教學方式多樣,語言豐富多彩,教材研究透徹,注意歸納歷史事件的本質(zhì)區(qū)別與影響,也盡力以問題方式調(diào)動學生思考,力圖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本課學習中來。但從課堂教學中師生應有的行為模式及歷史教學最終目標看,不難發(fā)現(xiàn)此教學案例中存在教師越位與學生應有角色的缺失現(xiàn)象。
1.教學程序上——教師按既定腳本導演,學生按分配角色表演。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本,絕大多數(shù)場合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痹摪咐?,教師沿著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巧妙地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愿望,忽略學生自己鉆研、探究、感悟的過程。教師的教沒有以學生的學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師的主導沒有因學生的學而動、因情景而動。教學程序依然遵循的是復習舊知識(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鴉片戰(zhàn)爭前的歷史資料,提問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導入新課——按課本循序學習新課——教師小結轉入下一目。
2.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學雙邊活動為單向行駛,以教代學。
在此案例中,教師極力用豐富的資料、優(yōu)美的語言向學生介紹“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盡可能地將自己知道的歷史史實呈現(xiàn)給學生,力圖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出一個活生生的愛國憂民、善于學習的民族英雄形象。我們應該承認,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充滿激情,有較強的表演力,但只注重教給學生現(xiàn)成的資料、史實及歷史性的結論,學生未能“學”到如何查找資料,未能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資料,在史料閱讀、分析、欣賞中獲得體驗,學會思考,并就諸如“為什么林則徐會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問題進行進一步探究。這給教師以啟發(fā),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有所獲,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
3.教學手段上——呈現(xiàn)方式多而雜,學生被牽著鼻子、趕著走。
此案例中,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手段及方法,盡可能地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談話法,對國際國內(nèi)背景的提問與思考,也有語言的渲染與精彩的表述。在教學中,老師能用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師夷長技”的特點、內(nèi)容、目的,使學生知道此時中國的先進人士學習西方僅限于“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學習的目的是“制夷”,從而達到鞏固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這一根本目的。但采用這種呈現(xiàn)方式,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一堂課的第一個教學目錄,就采用五種方式呈現(xiàn),時間和空間被老師嚴格地安排占用,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思維時間和自我發(fā)展空間缺失,學生被老師“趕著走”。這種教學方式必然會導致兩種結果:教師抱怨,備課太累,學生學習欠主動;學生會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聽聽、寫寫、抄抄、講講,教師讓干啥就干啥。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yǎng)成思維惰性,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教學內(nèi)容信息上——教師是辛苦的“搬運工”,學生成為機械的“存儲器”。
從教材應用與教學的內(nèi)容上看,教師雖然給學生豐富的資料、多彩的內(nèi)容,形聲兼?zhèn)洌珜@些資料教師未能有效地加以“研究”與“整合”。《虎門銷煙》和《海國圖志》等相關資料,學生在預習時,完全可以從各個渠道搜集與閱覽,而教師課前對這些資料的收集及課堂的展示,只是承擔了“搬運工”與“傳輸帶”的角色,而學生則成為“容器”與“存儲器”。
歷史教學中出現(xiàn)師生越位與缺位的客觀原因是多元的。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不敢放手,既擔心學生不能選好史料,又擔心學生忙于應付考試沒時間研究史料;既擔心教學課時不夠,又擔心教學要點講不到位;既不愿照本宣科,以免課堂死氣沉沉,又擔心中考高考的評比評價。從學生方面看:從小事無巨細,由家長包辦代替、安排一切,沒有自己做主的意識;小學什么、如何學,沒有選擇余地,習慣了服從;從小學、初中、高中擇校與升學的影響系數(shù)中,歷史學科處于從屬地位,沒必要花太多的精力等觀念業(yè)已形成。從教材內(nèi)容編排看:高中新教材專題性的學習確實有利于學生用世界的眼光觀察分析歷史,但專題式的編排教科書,需要學生有一定基礎的通史知識支撐,而這一點恰恰是絕大多數(shù)中學生欠缺的。從社會大環(huán)境看,誰都知道歷史素養(yǎng)關系到民族素養(yǎng),可是將歷史研習與升學、就業(yè)、經(jīng)濟指標放在一起選擇,該優(yōu)先發(fā)展哪一個時,絕大數(shù)學生、家長選擇的結果無需多言。
雖然造成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師生角色缺位與越位的客觀因素很多,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應該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而應該是教學的研究者?;粢藸枺‥.Hoyle,1969)在《教師角色》(Thee role of the teacher)一書中說明教師專業(yè)社會化的內(nèi)涵,最重要的是將期望教師應有的行為風度及專業(yè)價值內(nèi)化于其人格當中[4]。他指出教師應扮演“教學的事業(yè)角色”,是科學的專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事業(yè)態(tài)度;并應扮演“領導角色”,以合宜的領導方法及領導能力,促使教學的成功。課改進行到現(xiàn)在,要深入下去,廣大一線教師更應該首先研究并解開自己心中的 “困惑”,以教育的超前眼光、應有的行為風度、合宜的組織方法和學生一道走出學習和心靈的困境,獲得學習體驗的樂趣、個性的張揚、人格的升華。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歷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8.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Michael Whelan.Why th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Be the Core.E.Wayne Ross.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