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留美生與燕京大學社會學系

      2010-08-15 00:48:01陳新華陳圣嬰
      特區(qū)實踐與理論 2010年3期
      關鍵詞:燕大燕京大學社會學

      陳新華 陳圣嬰

      近代留美生與燕京大學社會學系

      陳新華 陳圣嬰

      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社會學在中國屬于舶來,其傳入是伴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過程。初期傳播者多為傳教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學成歸國極大地充實了社會學的專業(yè)隊伍,其中,留美生以其從數量到素質的絕對優(yōu)勢成為傳播并發(fā)展社會學的主體。以留學時期形成的知識架構、專業(yè)素養(yǎng)服務于國內社會學界,留美生多表現(xiàn)出美國社會學理論與實踐并重,注重實證的經驗研究的特點,他們以此種方式關注本土社會,形成了“實證的、功能的和經驗的”中國社會學特色。這一特色在其學科化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胡繩提起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時曾說該系“在一個長時期內被認為是中國各大學中最強的一個社會學系”。①作為1949年前中國社會學的重鎮(zhèn),燕大社會學系無論從系風還是學術理念、學術成就,對于當時的社會學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引導意義。對這一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無疑有助于對當時中國學院派社會學的整體特質的把握。

      一、辦系宗旨

      清末至民初的社會學學科化過程中,隨境外商業(yè)、教會而來的外國學者,起著關鍵的作用。一些教會大學早在20世紀初已紛紛開設社會學課。1908年圣約翰大學開設社會學課,由美國人孟教授(Arthur.Monn)任教。1913年,葛學博(Daniel.H. KulpⅡ)在滬江大學建社會學系,由白克令(H.S. Bucklin)、狄萊(J.Q.Dealey)等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教授任教。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于1922年,創(chuàng)始人是普林斯頓大學駐華同學會的步濟時(John.Stward.Burgess)、甘博(S.D.Gamble)、甘霖格(L.Sweet)以及愛德華(D.W.Edward)。教會大學早期的社會學教學特點在于直接引入西方社會學前沿知識,比之前二手乃至三手的西學傳播又自不同,但問題也十分明顯,外籍學者一般采用西化的教學方式:英語授課,使用原版外文教科書,絕少以中國情況做相應調整,并且其學程一般都經過教義的洗禮,“社會改革等學程不外宣傳宗教偉人的事跡,至于社會救濟等學程大底也脫離不了基督教社會主義的立場”③,離嚴格意義的學科化發(fā)展尚有距離。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也不例外。步濟時創(chuàng)建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目的是為了給美國在華教會、社會福利機構培養(yǎng)工作人員,教師6人均為美國人,講授英文版美國教材,并以基督教男女青年會、盲童學校、慈善救濟機構等作為學生實習場所,宗教色彩、美國色彩相當濃厚。

      上述現(xiàn)象到了1920年代伴隨著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學成歸國而漸有改觀。1924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聘請中國教員,當時專任教師為許仕廉,兼任教師有朱友漁、陶孟和、朱積權、李景漢等,留美生一半之多。1925年社會學系改名為“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1926年以后,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研究院,成為國內大學中最早培養(yǎng)社會學研究生的機構。1926年,許仕廉出任系主任,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開始由國人主持系務。自此后直至1949年,教師陣容基本以留美生為主。

      燕大社會學系自許仕廉出任系主任以來,除1942至1945年成都復校時期,教師陣容里始終以留美生占絕對多數。這種從管理到教學的留美生優(yōu)勢格局,加上建系初期與美國的深厚淵源以及作為教會學校本身就具有的美國化傾向,使得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為貫徹留美生學術理念最徹底的制度化場所。美國社會學注重經驗研究、偏于實用的特點在其辦學實踐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這首先反映在留美生接管系務以后制定的辦系宗旨上。1930年,由第一任留美生系主任許仕廉制定的社會學系宗旨中明確提出,“一切課程計劃,求應付中國現(xiàn)時社會及政治改革需要為目的”。④同初期相比,這一教師陣容中國化以后制定的辦系宗旨及工作原則最大的特色首先在于倡導社會學結合本國實際,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學科中國化意愿。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由此擺脫了服務于美國教會的局面,逐漸走向中國本土的研究。在當時而言,對推動其他高校社會學系辦系思路及模式的轉變不無示范意義。

      但另一方面,在以留學生為載體的異質文化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常因傳播者吸收異質文化的國別不同而各異——歸國留學生往往在深入把握留學國學術理論后,將其引進回國并延伸于中國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解釋中。因此,1920年代晚期以降,中國社會學受西方社會學的影響,實際上已從“有形的人力、財力的依賴,開始轉變?yōu)闊o形的學術范型的影響”⑤。由此導致的現(xiàn)象是,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關注本土社會這一理念的落實,依循的卻是美國社會學的理念與方法。從旨在培養(yǎng)“社會服務及社會調查專門人才”的辦系宗旨到“注重社會調查,使學生明了現(xiàn)代社會情況及搜集科學資料的方法”的工作原則,無不透露出注重實證的美國經驗社會學風格,1925年改系名為“社會學及社會服務學系”更在名義上強調了其偏于實用的系風。在這一辦系宗旨下,燕大社會學系在理論上引進功能論,方法上強調經驗調查法,從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與英國功能主義引申出頗具代表性的社會學的中國化模式。

      二、知識訓練模式與學者的塑成

      留美出身的許仕廉注重社會學的經驗研究,認為中國社會學應采取科學的觀念,“科學是社會建設的最大工具??辗旱闹髁x不能救國,無事實根據的哲學不能救國,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不能救國,獨斷獨行的武力不能救國,整個的破壞工作不能救國,無目的的政治活動不能救國,無知識基礎的小團體結合不能救國”,何謂科學,許仕廉以為,“科學是有系統(tǒng)的事實記述??茖W的成立分三步,第一是搜集事實;第二是從事實之分析尋求法則;第三是根據法則預測現(xiàn)象的變遷,而求統(tǒng)制方法”。⑥在這一思想的主導下,他極力倡導講授中國的社會學,強調社會學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中國社會的服務和調查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學系課程被分為若干類別,并隨教學實踐不斷調整,課程的設置基本上是理論與應用結合,并且應用社會學的比重隨歷次調整不斷增加。其中,社會服務、社會行政類幾經調整而始終在列,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社會服務及社會調查專門人才”的辦系宗旨的一貫性。至于具體課程設置,1931年燕大社會學系有42門,其中社會學理論與方法類12門,社會問題類14門,社會服務類12門,調查研究類4門,⑦在數量上也呈現(xiàn)出以社會服務與社會問題為重的特征。許仕廉之后,楊開道、吳文藻、趙承信、李安宅、林耀華等歷任系主任基本都承繼了這一傳統(tǒng)。1941年燕京大學被迫關閉,于翌年在成都復校。在此期間為了配合抗戰(zhàn)時期的社會工作,社會學系開設了如善后救濟、戰(zhàn)地服務、個案工作、集團工作、精神健康工作、兒童福利等,⑧再次體現(xiàn)了燕大社會學系“一切課程計劃,求應付中國現(xiàn)時社會及政治改革需要為目的”的本土化實用主義取向。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將培養(yǎng)社會服務人才、關注現(xiàn)實社會的教育目標落在實處,燕大社會學系格外重視實習及實地考察。學系在北京與協(xié)和醫(yī)院社會服務部、精神病院、香山慈幼院、華洋義賑會等機關合作,開辟一系列社會實踐場所。農村方面與山東鄒平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定縣平教試驗所合作,又在京郊清河鎮(zhèn)開辟了社會試驗所。進駐試驗區(qū)的師生組建了信用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給農民提供小本貸款,對農業(yè)生產進行指導,開辦了小工廠、醫(yī)院,培訓農民使之參加兒童福利、婦幼保健工作,幫助農民開展文化教育、公共衛(wèi)生、文娛體育活動等。⑨類似的社會服務,即使在抗戰(zhàn)期間,也未間斷。

      除了社會服務,社會調查也是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學的重要內容。燕大社會學系自成立以來,幾乎所有重要的社會調查都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既達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的,使學生在最大程度上了解真實的中國社會,同時在實習過程中亦為民間提供了社會服務。

      大學系科作為知識訓練以及再生產的制度化場所,一個重要功能在于培養(yǎng)未來的學者。在燕大社會學系,留美生把注重社會服務、社會調查,關注本土的學術理念貫穿到具體的教學流程中,從課堂講授到社會實踐,形成了一整套完善而連貫的知識訓練計劃。作為知識訓練的對象,學生在燕大社會學系這樣風格鮮明的制度化場所中完成課業(yè)取得學位,其知識興趣、知識結構甚至于將來的研究方向,自然有所側重。這一點,在該系畢業(yè)生學位論文的寫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據統(tǒng)計,燕大社會學系1931至1934年間學位論文共53篇,除4篇取材于國外,余皆以本土就地取材,表現(xiàn)出對本土社會與文化的強烈關注。⑩畢業(yè)生在論文選題中體現(xiàn)出的這種本土化傾向,固有個人興趣、學術良知以及資料搜集便利等因素的作用,更與燕大社會學系熏陶密切相關,應該說,始終如一的中國化教學宗旨在畢業(yè)學生身上收到最初的成效。

      學位論文體現(xiàn)出的另一大特點是注重社會調查。上述論文絕大多數屬于以社會調查為基礎的經驗研究。49篇以本土社會、文化為題材的論文中,社會調查類、社會問題類論文就占有35篇。其中,又以北京及京郊社會調查類為多,燕大地處北京,以北京為研究對象固然出于調查的便利,也反映出盡可能利用調查資料,不流于空論的實證主義傾向。

      對于燕大社會學系的學生而言,不乏人于求學期間形成了以后的學術興趣。以瞿同祖為例,1934年由燕大畢業(yè)時的論文題為《春秋封建社會的解剖》,日后繼續(xù)這一方向的研究,并以一部《中國封建社會》聞名學界。費孝通“到了燕京大學才知道有社會學這門學科,聽了系主任給我介紹了這門學科后,我當場填了表,進了這個系”(11),學士論文《親迎研究》成為其本人社會學研究的起步之作。林耀華入學時對社會學一竅不通,求學燕大期間對社會學的理論和研究方面都很感興趣,回首往事,“社會學知識主要是在燕大讀社會學系時打下的基礎”。1932年完成學士論文《嚴復社會思想》,獲論文評閱人許仕廉的高度評價,堅定了林耀華一生讀書做學問的信心,“從社會學入門,從嚴復入手”,展開了以后的學術生涯。(12)

      燕大社會學系這一制度化場所以自己的知識訓練模式,培養(yǎng)了幾代社會學的中國學者,其中李安宅、黃迪、張世文、瞿同祖、嚴景耀、趙承信、關瑞梧、費孝通、林耀華、李有義、陳永齡、張緒生、沈家駒、宋蜀華、王輔仁、黃淑娉、王曉義等都成為社會學界的知名學者,影響著中國社會學的建設進程。

      三、學術研究模式及其影響

      除學科知識訓練的制度化外,大學系科也是學術研究的制度化場所。燕大社會學系的辦系宗旨在這一方面當然也有所反映。以留美生為主的教師陣容“從頭開始就注重本國社會現(xiàn)象或問題的實地研究,而不像外國(歐洲)社會學者專門從事建立龐大的理論體系,或是從事學理的方法論的長期辯論”。(13)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和經常性的地區(qū)研究,才能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問題之所在,其學術研究也以大量的社會調查為基礎展開。

      20年代晚期李景漢率領學生對北京郊區(qū)的黑山扈、掛甲屯、海淀和成府的146戶農民家庭情況進行調查,并于1929年寫成《北平郊外之鄉(xiāng)村家庭》,成為中國最早的有關農民家庭情況的調查報告。

      1930年,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贊助下,由楊開道主持,設立了清河社會試驗所,以七年為期,“希望七年后清河鎮(zhèn)人民可以自動的擔任一切社會事業(yè),作為華北一個模范市鎮(zhèn)?!保?4)1932年在試驗區(qū)開設社會調查研究、農村經濟、農村衛(wèi)生、農村社會教育4組,并開辦手工工廠,全系師生以此為基地,在實習的基礎上,寫出多篇論文,1930年許仕廉的《TsingHoA Sociological Analysis》(《清河,一個社會學分析》),1931年楊開道、許仕廉、步濟時、余協(xié)中、萬樹庸、張鴻鈞的《Tsing Ho A Sociological Analysis》,1936年王賀宸的《燕大在清河的鄉(xiāng)建試驗工作》以及黃迪《清河村鎮(zhèn)社區(qū)》等,都是其中代表。

      30年代,燕大社會學系的社會調查在全國范圍進一步推廣。1933至1934年,李景漢指導學生參加河北省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qū)的工作,對當地社會、經濟、教育等進行全面調查。在此基礎上,其本人的經典著作《定縣社會概況調查》得以問世。1935年,張鴻鈞率學生赴山東汶上縣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張鴻鈞兼任汶上縣縣長,其助手分任政府各職。他們從學術角度選擇專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查報告,廖泰初的《動蕩中的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田興智《汶上縣田賦征收制度研究》等皆為其中代表。(15)

      上述城鄉(xiāng)社會調查與社會問題類學術成果一起構成燕大社會學系學術研究成果的重頭戲。據統(tǒng)計,1934年以前燕大社會學系教員及畢業(yè)生學術著作共59部,(16)社會調查類21部,社會問題類24部,社會思想類14部,體現(xiàn)出一貫的實用主義傾向。而20年代晚期至40年代,這種美國色彩頗濃的實用主義傾向,在留美生占多數的中國社會學界,具有一定普遍性。留美學者龍冠??偨Y1949年以前中國社會學特點,認為由于教會大學社會學系注重社會服務的訓練以及后來國民政府設立社會部,“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從民國十年之后……漸漸地注重本國社會的實地調查與社會問題的研究,關于這方面的著作也特別多,約占了三百多本主要社會文獻的三分之一”。(17)留法社會學者楊堃也指出,中國社會學界“近數年來又頗受美國學派之影響。而美國社會學特征之一,即是著重于實用?!虼?,往往在歐洲叫作社會政策、社會教育或社會技術的,在美國亦全叫作社會學。此種風氣流傳到中國,其最著者譬如北平,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即叫做‘社會學及社會服務學系’。該系師生對于社會服務,特別致力。其成績之表現(xiàn),則有清河鎮(zhèn)之試驗區(qū),與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之社會研究部等組織”。(18)

      就中國社會學的發(fā)展而言,燕大社會學系為代表的這種具有實用取向的經驗研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引進初期,大量的社會服務與社會調查使原本陌生的社會學理論變得具體而生動,易于引起大眾的關注與興趣,從而有利于社會學在中國的生根發(fā)芽。本土題材的社會調查累積了大量第一手中國社會的資料,不僅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還具有更深一層的“本土化”意義,與西化色彩相當重的引進初期相比,無疑是難得的進步。

      但在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燕大社會學系開展的一系列城鄉(xiāng)社會調查在研究領域內大多只是初步的工作,理論層次相當低,也缺乏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歐美社會學家所應用的參與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統(tǒng)計法中的選樣法與相關法、實驗法、人文區(qū)位學方法,及社會測量法等……就很少有人運用過”。(19)費孝通等就讀燕大社會學系時就感覺清河定縣這類社會調查太膚淺,解決不了出路。(20)此外,過于注重實地研究、社會調查的學術傾向必然帶來對社會學理論的相對忽略,而就社會學學科自身來說,“社會服務對于社會改良極為有用,社會調查為社會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另一方面,站在科學的社會學之立場,卻仍須認清社會服務或社會調查不能代替社會學”。(21)隨著社會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fā)展,健全的理論體系與科學的方法論已是日程之議。對此,燕大社會學系也有所意識,對此一主題的探索成為其三、四十年代的主要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燕大社會學系由芝加哥學派社會學與英國功能主義引申出了頗具影響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模式。

      四、芝加哥學派與功能主義的引進

      在留美生主持下,燕大社會學系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社會學界一直存有密切聯(lián)系,頻頻邀請美國社會學家來系講學。其中,三、四十年代作為美國社會學重鎮(zhèn)的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向燕大社會學系輸送了包括帕克、雷德菲爾德(Robert Rerfield)等在內的許多優(yōu)秀的訪問學者。對于燕大社會學系來說,與美國社會學界的交流,帶來了新理論、新觀念的碰撞與啟發(fā),其偏于實用的教學方針與研究風格在這樣的交流中從初期的簡單模仿漸趨于成熟,形成了具備一定理論框架與方法論特色的研究模式。

      外來學者中對燕大社會學系影響較大的首先是美國人文區(qū)位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學的帕克。1931至1932年,帕克來燕大講學。據費孝通回憶,帕克帶領燕大社會學系學生現(xiàn)場參觀貧民窟、天橋、監(jiān)獄甚至八大胡同,介紹了研究者深入到生活中去觀察和體驗的實地調查法。費孝通個人認為帕克講學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多多少少在靈魂上震動了一下,而且這一震動,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其后幾十年里的學術生活,說不定多少也影響了中國社會學前進的道路”(22),此語并不夸張。帕克不僅激勵了許多燕大青年學生去探求與芝加哥學派相類似的領域,其不在意社會考察數量,而熱衷于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還啟發(fā)了燕大社會學系以吳文藻為首的留美生學者——他們從帕克處得知芝加哥大學這種方法是從社會人類學中吸收來的,并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正是改進當時過于膚淺的社會調查并使其科學化的方法。可以說,30年代中期以后,正是芝加哥社會學派的研究手法為燕大社會學系提供了社會人類學的新思路,增強了該系社會學與人類學貫通的研究特色,這也是1949年以前燕大社會學系的最大特點。

      循著人類學的研究思路,1935年,吳文藻邀請英國功能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 Brown)來系任訪問教授。功能主義學派重視理論的應用,主張實地觀察法,然后再以不同地區(qū)的材料進行比較研究,其研究成果和方法往往用于幫助解決社會和文化問題。布朗將這種理論和方法介紹到燕大社會學系——他的到訪對與他接觸過的師生產生了巨大影響。吳文藻本人于1935年撰文,稱功能主義是人類學領域最先進的理論,代表著當時學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人類學流派,(23)并指導出版了幾種介紹功能主義的???、著作。西方人類學功能主義學派自此被系統(tǒng)地引進中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系刊《社會學界》成為30年代引入功能主義的主要出版物。帕克所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從社會學走進社會人類學,布朗則從人類學靠攏社會學,通過二者間的一推一拉,燕大師生多年來的探索明確了方向,他們在理論上引進功能論,方法上強調經驗調查法,從美國芝加哥學派與英國功能主義引申出實證的、功能的和經驗的中國社會學特色,其研究方式亦由大型的社會調查轉變?yōu)樾⌒蜕鐓^(qū)的功能分析。以燕京大學為根據地的這種以功能主義為依據,具有本土性格的社區(qū)研究在三、四十年代成為中國社會學研究最重要的一大派系。

      值得注意的是,功能主義進入中國也使英國成為美國之外對中國社會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股力量。然而,該學派之所以流行中國,始作俑者卻是留美生。以吳文藻為首的燕大社會學系教師為功能主義的引介做了大量工作,吳文藻身體力行,還從學生中挑選一部分學習人類學。其中,費孝通由吳文藻介紹往英國跟隨功能學派另一創(chuàng)始人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繼續(xù)深造。費孝通歸國后將功能學派的觀點運用到中國的社區(qū)研究中,40年代由他主持的田野調查引起了學術界普遍關注。而在社會學界,吳文藻與費孝通一對師生作為宣揚功能主義、推進社區(qū)研究的代表,恰恰道明了中國社會學界留美生與留英生之間的深厚淵源。

      注釋:

      ①胡繩:《棗下論叢》,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9頁。

      ②③楊毓驄:《中國社會學的四個時期》,《社會學刊》第2卷第3期。

      ④于恩德:《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概況》,《社會學界》第4卷,1931年6月。

      ⑤蕭新煌:《三十年來臺灣的社會學:歷史與結構的探討》,見賴澤涵主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331頁。

      ⑥許仕廉:《中國社會學運動的目標經過和范圍》,《社會學刊》,第2卷第2期,1931年3月。

      ⑦傅素冬:《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三十年》,《社會學通訊》1982年第4、5期合刊。

      ⑧張瑋英、王百強、錢辛波主編:《燕京大學史稿》,人民中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⑨《燕大社會學系1933至1934年度報告》,《社會學界》第8卷,1934年。

      ⑩具體情況參見燕京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服務學系年度報告,《社會學界》第6卷(1932年),第7卷(1933年)、第8卷(1934年)。

      (11)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五十年——答〈中國青年報〉問》,費孝通著《從事社會學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林耀華學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9頁。

      (13)龍冠海:《社會學在中國的地位與職務》,《臺大社會學刊》第1期,1963年。轉引自賴澤涵主編《三十年來我國人文及社會科學之回顧與展望》,第340頁。

      (14)于恩德:《燕大社會學系概況》,《社會學界》第4卷(1931年)。

      (15)《燕京大學史稿》,人民中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頁。

      (16)《社會學界》第7卷(1933年)。

      (17)(19)龍冠海:《中國社會學之回顧與前瞻》,見龍冠海著《社會學與社會問題論叢》,(臺)正中書局1980年版,第90~92頁;第92頁。

      (18)楊堃:《國立北京大學法學院講義——社會學大綱》,國立北京大學1941年油印本,第12~13頁。

      (20)費孝通:《留英記》,見鐘書河主編:《過去的學?!罚辖逃霭嫔?982年版,第569頁。

      (21)楊堃:《國立北京大學法學院講義——社會學大綱》,第14頁。

      (22)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214~215頁。

      (23)吳文藻:《功能派社會人類學的由來與現(xiàn)狀》,《民族學研究集刊》1936年第11期。

      (作者:陳新華,深圳市委黨校副教授;陳圣嬰,深圳市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燕大燕京大學社會學
      近代燕京大學與金陵大學農業(yè)改良路線的對抗
      天高云淡,得幸與你相見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燕京大學教師與學生運動探論(1946—1948年)
      安徽史學(2020年6期)2020-12-07 04:57:47
      第八屆全全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
      科學與社會(2020年4期)2020-03-07 08:54:24
      依山傍海,燕大騰飛
      中國化、世俗化與世界化:司徒雷登的大學教育觀
      燕京大學社會教育述評
      文教資料(2017年24期)2017-12-07 06:39:38
      燕大教授系獄記
      讀書(2016年2期)2016-03-04 22:39:21
      孤獨、無奈與彷徨:“空巢青年”與“獨居青年”的社會學分析
      平度市| 开江县| 渭南市| 青神县| 明溪县| 三台县| 新田县| 台东县| 漳平市| 琼海市| 大连市| 太康县| 定陶县| 玛曲县| 辉南县| 静海县| 双牌县| 运城市| 博野县| 辉县市| 南召县| 怀柔区| 白山市| 宁城县| 额济纳旗| 淮滨县| 且末县| 鲁山县| 苏州市| 永登县| 田林县| 三穗县| 台北县| 芜湖县| 和田县| 巴塘县| 甘德县| 昌图县| 客服| 辉南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