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輝,張 潔,杜 涓,梁周全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運城 044000)
幼專女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對策
謝小輝,張 潔,杜 涓,梁周全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 運城 044000)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自卑心理;積極樂觀;心理補償
在聊天室,筆者曾接待過這樣一名學生:一名身材苗條、容貌姣好的學生,由于左手有點畸形(不細心觀察是不能發(fā)現(xiàn)的)而自慚形穢。在班上,她沒有一個朋友,總是獨來獨往;生活中,她一直不愿意與別人交往,也害怕與別人交往,她總是怨恨自己,也怨恨上天對她的不公平。后來,聽說在招聘時還要面試,就擔心自己的左手會影響自己的前途,思想包袱越來越重,成天憂心忡忡,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胡思亂想,學習也越來越沒興趣,甚至想放棄。
這位女同學因先天的生理缺陷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產生了過多自我否定,事事、時時、處處覺得己不如人,長時間處于一種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中,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將自己封閉在個人小圈子之內,不敢與人交往。以致于難以堅持正常學習,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這位女同學正是受到強烈的自卑心理的支配,才使得她苦惱至極,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是個體由于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評價偏低或輕視自我的害羞、不安、膽怯、憂傷、失望等消極體驗。
1.自卑心理的產生,往往并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xiàn)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責。
2.自卑心理人人都有,只有當自卑達到一定程度,影響到學習和工作的正常進行時,才歸之為心理疾病。
3.自卑心理非一日所成,但一旦形成,如不及時消除,自卑者會失去奮斗的動力,對自己自暴自棄,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心理障礙,而造成終生的遺憾。
1.缺乏客觀的期望和評價
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來認識自己的長短優(yōu)劣之處。如果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和評價較低,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士(如父母、老師)對自己過低的期望和評價,就會影響其本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導致對自己的低估。有不少學生之所以缺乏自信,有較強的自卑感,往往與父母、老師、社會輿論等偏見影響有關。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經常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它。每個人對自己的估計是不一樣的。性格內向、膽小多疑的人往往夸大外部困難而低估自己的能力,總覺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心,產生心理負擔,限制了能力發(fā)揮,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進一步印證了自卑者的消極的自我認識,使自卑感成為一種固定的消極自我暗示。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自卑感進一步加重。
3.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惡劣的生活境遇導致自卑。有的人因為生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生理殘疾、身患疾病、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等)而感到自卑;有的人因為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智力水平較低、能力較差、性格古怪、脾氣不好等)感到自卑;還有的人則因為惡劣的生活境遇(如家庭出身不好、經濟貧困、職業(yè)地位低下等)感到自卑。這一類自卑者表現(xiàn)比較多一些。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客觀地認識自己,全方位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同時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缺點和短處,特別注意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經常用以前獲得的成功來激勵自己。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會因別人的幾聲嘲笑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心理學家羅伯特·安東尼認為:要將自己的每一條優(yōu)點都列出來,以贊賞的眼光去看它,經常看,最好背下來。通過集中注意自己的優(yōu)點,你將在心理上樹立信心:你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與眾不同的人。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你做對一件事,就要提醒自己記住這一點,甚至為此酬謝自己。
請記?。荷钪胁浑S意說“我不行”,也不無根據地說“不在話下”,對自己充滿自信,對他人也深懷尊重,接受現(xiàn)實的自我,選擇適當?shù)哪繕?,尋求良好的方法,不隨意退卻,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創(chuàng)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愛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沖突和情緒焦慮,使人心安理得,獲得健康。
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shù)次失敗構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chuàng)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shù)增加一倍?!钡θ水吘故且环N“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么,如何面對,如何自我解脫,就成為能否戰(zhàn)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面對挫折和失敗,唯有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huán)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面的發(fā)展機遇,只要敢于嘗試,勇于拼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后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自卑者多數(shù)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自卑的人長期獨處,心理活動的范圍、內容就會變得窄小,加之個人認識的局限,就會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而不能自拔。當你積極地與他人交往,你的注意力就會被他人所吸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心理活動就不會局限在個人的小圈子里,心情自然就會變得開朗。另外,通過與他人交往,能多方位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比較,正確認識自己,由此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fā)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yōu)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shù)脑竿陀?,成就大業(yè)的本錢就愈多。
眾所周知,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不僅是私生子,出生微賤,且面貌丑陋,言談舉止缺乏風度,他對自己的這些缺陷十分敏感。為了補償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面來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yǎng)卻對自身的缺陷作了全面補償。他最終擺脫了自卑,并成為有杰出貢獻的美國總統(tǒng)。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于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制,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騖遠,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只有積極的心理補償,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1]宋寶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陜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現(xiàn)代心理醫(yī)生[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
G658.1
A
1673-0046(2010)5-0097-02
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動研究》(審批號: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ZZ1152007—002 中國教育學會0917823A)階段性成果,本課題負責人:梁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