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迅
(泰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詩詞零札
成迅
(泰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中國古代詩詞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由于其語境的改變,往往在理解上產(chǎn)生一些歧義。文章對唐詩宋詞中幾首名作的疑難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唐詩;宋詞;詮釋
例一:
杜牧《清明》是一首兒童時代就已熟知的好詩。詩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讀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王青的《關(guān)于杜牧〈清明〉詩鑒賞的一點商榷》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筆者的理解和很多人不同。王青在文中列舉了《歷代詩分類鑒賞辭典》何凡文,《唐詩鑒賞辭典》周汝昌文,《唐宋詩詞評析詞典》陳志明、范裕華文,《全唐詩鑒賞辭典》張厚余文,指出諸位對于“欲斷魂”的注釋“無外乎是形容‘哀傷’、‘愁緒’、‘好像失去了神魂’,以及‘內(nèi)心極度凄楚紛亂’等等,也就是形容內(nèi)心十分‘哀傷’、‘愁苦’的意思”。而王青本人則認為:“這個作為名詞的‘斷魂’,在此可以注解為酒的名稱或轉(zhuǎn)稱”[1]。讀過王青的這篇文章后,筆者才認識到,一直認為是通俗易懂的《清明》詩原來在理解上的分歧是如此之大,因此,有必要闡述一下筆者對此詩的理解。
筆者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行人清明時節(jié)的見聞和思想感情。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一句指清明時節(jié)時常也是春雨瀟瀟的時節(jié),這在過去的清明時節(jié)是很常見的情景。
“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是指在春雨瀟瀟的時節(jié)很少看見行人在趕路?!坝麛嗷辍本褪锹飞闲腥讼∩?,江蘇蘇北一帶見不到人常常說“連個魂影兒也沒看見”?!栋谆⑼ā吩疲骸盎戟q伝伝也,行不休于外也,主于情”。“路上行人欲斷魂”是說清明下雨時野外幾乎見不到行人行走。所以,為了消除行人的孤寂、凄涼之感,下文才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jié)在中國古代是祭祀先人的日子,這使得雨中的行人格外凄涼?!靶踊ù濉苯o凄涼的旅途帶來了一個溫暖的希望。
這首詩的好處是用極簡省的詩句描寫了古代一種普遍的社會景象,抒發(fā)了一種共同的情懷,所以成為一首家喻戶曉的名詩?!靶踊ù濉眲t成為一種溫馨的向往,同時也成為一種美酒的代指,成為今天大家相爭的品牌。應(yīng)當是先有這首詩,而后杏花村才成為一種和美酒有關(guān)的地名。王青的解釋我認為是牽強的。
例二:
張先《醉垂鞭》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張先的這首詞是一首名詞,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評為“橫絕”。這首詞總的來說不難理解,只是對最后兩句,有些不同看法。
沈祖棻《宋詞賞析》說:“詞人由她衣上的云,聯(lián)想到山上的云,而未寫云,先寫山,不但寫山,而且寫亂山,不但寫亂山,而且寫帶些昏暗的亂山,這就使人感到一朵朵的白云,從昏暗的亂山中徐徐而出,布滿空間。經(jīng)過這種渲染,就仿佛衣上的云變成了真正的云,而這位身著云衣的美女的出現(xiàn),就像一位神女從云端飄然下降了?!盵2]
沈祖棻的理解是從想象的角度來闡述,但這兩句很可能是寫實際的感覺?!白蛉諄y山昏”寫來時由于陽光被山阻隔,未及黃昏,山區(qū)已是昏暗陰郁,可是女子的美麗卻是光彩照人。這兩句承上“細看諸處好”后,在明暗對比的描寫中,表現(xiàn)了這位女子光彩照人,給人眼前一亮、精神振奮的感覺,從旁觀者的感覺中描寫女子美麗絕倫。這里作者不直接寫女子的美麗,而是借女子衣上的云彩贊美女子如同仙女般的飄逸和光彩,這是一種委婉的寫法。
例三: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詩對中國年輕讀者的影響是深遠的,據(jù)說在日本,這首詩和張志和的《漁歌子》是影響最大的兩首詩詞。
這首詩的美在于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說不清的愁緒非常切合青年人青春的心境,喚起青年人對那種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清悠境界的向往。
光緒丙午(1907),江蘇巡撫陳筱石請俞樾重寫《楓橋夜泊》一詩,刻石立碑。俞樾在碑陰中對該詩“江楓漁火”提出了質(zhì)疑:“詩膾炙人口,惟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彼鶕?jù)宋人龔明之《吳中紀聞》記載,“江楓漁火”,應(yīng)作“江村漁火”。他認為“宋人舊籍可寶也”,價值千金[3]。
但我認為如果換成“江村漁火”,就缺少了江楓色彩的一種朦朧美感,其詩中那種清悠的意境就會減色。至于宋籍所說的:“江村漁火”的記載,并不足以成為定論,道理很簡單,宋籍也可能有異載,這種情況在古詩流傳過程中是有許多例子的。因此,宋籍并不足以定優(yōu)劣,只能以優(yōu)者為優(yōu),劣者為劣。
俞樾的這種疑問來源于他認為“第二句不甚可解,‘江楓漁火’四字文義不貫,于下‘對愁眠’三字又似不貫,向以為疑”。俞樾是經(jīng)學家,講究文從字順,但這句卻是詩語,應(yīng)該從詩的語言角度來欣賞,詩的語言是表現(xiàn)一種詩意的感覺?!敖瓧鳚O火對愁眠”,是寫夜泊楓橋,滿懷憂愁對江楓漁火而眠。用江楓而不應(yīng)用江村,因古人寫詩作文有切題的習慣,否則《楓橋夜泊》的“楓”就落了空。
黑夜中的江楓的色彩是說不清的,它和“夜半鐘聲到客船”中說不清的心境共同構(gòu)成一種朦朧的意境和美感,給年輕的讀者帶來無窮的疑問和淡淡的愁緒,在年輕的心靈中留下了永遠的記憶和對人生的清悠意境一生的追尋。
例四: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年輕時耳熟能詳,并沒有感到有何難解之處。
據(jù)說這首詩描繪的所在地有人曾給文學研究所寫信,說鸛雀樓的西邊并沒有山,不知王之煥說“白日依山盡”的根據(jù)是什么。也有人寫文章認為這首詩并不是寫夕陽西下的晚景,而是寫東南方的太陽被中條山的主峰雪花山遮住了。日近中天,自然是白日,空中白日,依山而盡,山高可知。因日近中午,太陽雖被山遮擋,但天仍明亮,故可以“更上一層樓”去“窮千里目”[4]。
江蘇蘇北是平原地帶,平原地帶看地平線只有五里遠,所以平時極目遠望,是見不到山的,但是在黃昏日落之前,陽光能把平時看不見的幾十里外的山巒展現(xiàn)出來。據(jù)我的記憶,太陽落山之前,太陽一般是白色的,但在接近山頂或落山之后,太陽的顏色瞬息萬變,絢麗多彩,無比瑰麗。
不知這種解釋是否可以對這首詩的理解有所幫助。
例五:
溫庭筠《菩薩蠻》
滿宮明月梨花白,故人萬里關(guān)山隔。金雁一雙飛,淚痕沾繡衣。
小園芳草綠,家住越溪曲。楊柳色依依,燕歸君不歸。
這首詞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出征戀人的情形,這在封建社會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這首詞應(yīng)從歌曲的角度來理解,歌曲抒發(fā)的是一種大眾化的感情,表達一種社會的審美風尚。中國古代有一種擬古樂府的傳統(tǒng),這首詞就是描寫設(shè)想中的女子思念戀人情懷的小曲。
這首詞中的“宮”字,拙文《溫詞淺釋》指出,應(yīng)指江南一帶女子所居之地[5]。這里的宮,即是小園,所在地即為越溪曲,這樣理解全文文從字順。當然,這也可以看成一種美麗的言說方式,這兩者是一致的。
用溫詩來證溫詞,即可看清此詞詞意。溫庭筠《蘇小小歌》寫道:“買蓮莫破券,買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離恨,水中蓮子懷芳心。吳宮女兒腰似束,家在錢塘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風,門前春水年年綠?!边@首詩和詞意義全同,連句子都相似。句中的吳宮,即在錢塘小江曲,是為一地,因此可知溫詞中的宮即為小園,詩和詞都是抒發(fā)設(shè)想中的女子思念戀人的感情。
例六: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胸襟開闊,氣象壯觀。由于第二句涉及地理上的方位問題,使得“日邊來”的理解變得復雜起來[6]。
其實,從地理的角度來看,長江水至天門山后,轉(zhuǎn)向北流。有的版本此句就是“直北回”。如果下午站在長江下游,太陽正當南面的江面之上,可以說“孤帆一片日邊來”。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首詩描寫的可能是實際的景象。
至于這首詩所體現(xiàn)出來詩人的胸襟和氣魄,則是另外的問題。
[1]王青.關(guān)于杜牧《清明》詩鑒賞的一點商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3,(3):156-157.
[2]沈祖棻.宋詞賞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朱寨.“江楓漁火”質(zhì)疑[J].文字遺產(chǎn),2004,(1):139-140.
[4]程瑞君.唐詩名篇詞語新解五則[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109-111.
[5]成迅.溫詞淺釋[J].泰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6):30-32.
[6]韓大偉.辨“日邊來”識“真太白”[J].文學遺產(chǎn),2003,(1):126-128.
(責任編輯 李冠楠)
Notes of Verses and Ditties
CHENG Xu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Some different ideas have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ancient verses and ditties in China because of context changing as they have spread for a long time.The essay gives its opinion of knotty problems in a few famous works of poet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iambic verses.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Song iambic verse;annotation
I207
B
1671-0142(2010)06-0005-03
成迅(1959-),男,江蘇阜寧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