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榮 秦江敏 林 平
《(空軍雷達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19)
正確認識和利用SCI的評價作用
王 榮 秦江敏 林 平
《(空軍雷達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武漢430019)
為了正確認識和利用SCI的評價功能,依據“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分析了SCI對中國基礎科學和科技期刊發(fā)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指出了SCI在評價科技期刊方面的局限性:主要側重于收錄基礎科學類和英文期刊,地域分布明顯不均衡,按影響因子值排名沒有充分考慮期刊所在學科領域、期刊類型、期刊自引等因素的影響。根據目前我國認識、利用SCI存在的誤區(qū)所造成的大量優(yōu)質論文外流、助長了科技界、期刊界浮躁之風等負面影響,提出了充實完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建立科學的論文評價體系等建議。
SCI評價功能;論文評價;文獻檢索;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自我國科技界、期刊界以SCI作為學術論文和科技期刊的評價指標以來,由于對SCI缺乏足夠的認識,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過分看重SCI在科研、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導致了許多不正確的意識導向。如將論文是否被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作為定量的硬指標,致使我國大量優(yōu)秀稿源外流,影響科學創(chuàng)新和科技期刊的健康發(fā)展,引起了科技界、期刊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議,因此正確認識SCI的作用,如何科學利用SCI顯得十分必要。
SCI是美國科學情報所(ISI)編制的大型綜合性檢索系統。它是面向全部科學技術領域的綜合性引文索引,它收錄的論文全部屬于科技期刊論文,其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較高,可以說SCI較能反映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水平。因此,SCI檢索系統一直是世界科技界密切關注的中心,各國都把被SCI收錄論文的多少,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和科技論文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諸多前沿學科中的最強項。由文獻[1]可知:SCI源期刊數據庫收錄中國內地期刊從1999年的35種增加到2008年的108種;加上香港和臺灣被收錄的32種,中國被收錄的科技期刊共140種,增加了3倍。收錄中國內地科技論文9.55萬篇,比2007年增加了7. 2%,占世界總數的6.6%,排在世界第4位,比2007年前進1位。反映了中國內地基礎科學研究、科技期刊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SCI按其科技期刊的IF值、能否按時出版、是否符合國際規(guī)范、編委狀況及SCI編輯專家的主觀判斷,嚴格選擇進入SCI的期刊。我國期刊要進入SCI,必然要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高編輯素質;努力吸收國內外優(yōu)秀稿源,提高期刊的IF值;保證期刊的國際化規(guī)范和按時出版;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特別是國際一流專家做期刊的編委。這對提高我國科技期刊整體水平,推進期刊國際化,爭創(chuàng)國際一流期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001~2005年統計[2]表明:SCI數據庫的擴展版SCIE收錄的我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均有明顯增長,平均影響因子從2001年的0.401上升到2005年的0.604,上升幅度達50%的期刊有8種。影響因子上升最快的期刊Acta Geologica Sinica,從2001年的0.271上升到2005年的1.469;有54種期刊連續(xù)5年被收錄。在被收錄的期刊中,有些期刊學術影響力較高,在其所屬的學科中排名較前,說明我國一些期刊已經具備了向國際大刊發(fā)展的條件。以SCI數據庫統計,1999~2009年,中國科技人員共發(fā)表論文64.97萬篇,排在世界第5位;論文共被引用340萬次,排在世界第9位,比上一年度(1998~2008)統計時提升了1位[1],充分說明我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顯著的進步。我國科技期刊取得的這些成就正是SCI積極促進作用的體現。
SCI是一個以提供國際最新科學進展信息供用戶檢索為己任的高水平檢索系統,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幫助科技人員獲取最需要的文獻信息。我國科技工作者從中可以方便地檢索、吸納國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查閱最需要、最新的文獻,跟蹤國際學術前沿,有利于開闊自己的視野,啟迪自己的思維,激勵科學創(chuàng)新,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
SCI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一是SCI主要側重于基礎科學類期刊的收錄,其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的多少,只是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不能反映其整體的科技實力。所以,SCI對科技期刊的評價并非全面;二是SCI收錄的期刊主要是英文期刊,收錄其他語種期刊較少。這使得英文期刊和論文之間有很高的引用率,IF值隨之也很高。這就使我國一些高水平的期刊由于語言限制而沒有被SCI收錄,并不能表明這些期刊和所刊發(fā)的論文水平就低。因此,很難用SCI的評價標準來歸納我國多數學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導致SCI標準對我國學者評價的不準確性[3];三是SCI源期刊的地域分布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側重收錄美國及母語為英語地區(qū)的英文科技期刊,如美國占40%、英國占20%、荷蘭占10%左右[3],一些高水平的科技期刊由于出版地的政治或語種因素而未被收錄,這與各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四是SCI根據IF值對期刊排名時,沒有充分考慮期刊所在學科領域、期刊類型、期刊自引等影響因素[4],所以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期刊的真實水平和作用。
我國科技界以SCI和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期刊科技論文標準以來,出現了不少誤區(qū),導致了許多不正確的科研導向策略。主要有:過分夸大SCI的評價作用,過度利用其評價功能。前已指出SCI是按市場規(guī)律運作的信息檢索系統,而非一個評價某期刊、某篇論文學術水平高低的評價系統[5]。有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將科研水平與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直接掛鉤,即凡刊載于被SCI所收錄期刊的論文不管是否真的被收錄,是否有較高的他引頻次,都一律認為是高水平論文,而刊載于非SCI收錄期刊的論文其學術水平就差一等。因此,在評價科技成果、科技論文和科技人員科研能力時,將論文是否被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作為定量的硬指標;有的大學和科技管理部門還制定了專門條例,規(guī)定博士生或博士后畢業(yè)前要發(fā)表幾篇SCI論文,把有沒有被SCI收錄的論文作為是否授予學位的必備條件[6];院校排名、科研評獎、職稱晉升、科研基金資助和工作考核等都要看有多少篇論文被SCI收錄,而忽視了SCI最主要的文獻檢索功能。
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政策上的誤導,已經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一是助長了科技界、期刊界的浮躁之風,使一些科技人員一開始就以寫出能在SCI源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作為其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不去認真潛心鉆研和攻關,不去進行風險性的艱苦跋涉和探索,根本無法實現科學創(chuàng)新。這對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和科技人才成長極為不利;二是導致我國大量優(yōu)秀論文外流,影響科技期刊的健康發(fā)展和期刊的國際化進程;三是導致我國高等院校大量優(yōu)質論文外流,如空軍雷達學院2009年度就流失259篇(其中國際3大檢索系統收錄104篇),使高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學報優(yōu)秀稿件匱乏,嚴重影響學報的學術水平,不利于學報作用的發(fā)揮和高校建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走出誤區(qū),防止將SCI標準濫用,科學利用SCI的評價功能。
建議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的基礎上,借鑒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組織各學科學術造詣高、治學嚴謹、辦事公正的專家,嚴格遴選進入CSCD的期刊,并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tài)管理。使之逐步成為為廣大科技人員提供最新科技成果、最新科技信息的最有權威的文獻檢索系統和科學公正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
CSCD應分不同學科按不同期刊類型,即學術類期刊(含高校學報)、技術類期刊和綜合指導類期刊等計算IF值分別進行排名。對基礎研究的學術期刊還應給出5年期的IF值,以反映該類期刊較長期的學術影響力;對于自引率高于20%的期刊還應給出去除自引后的IF值,堅決抑制通過不正當自引來提高 IF值的不正之風,使自引率降至正常值20%左右,更客觀公正地體現期刊的影響力和學術水平,促進期刊健康發(fā)展。
目前科技論文的評價一定要克服簡單化、絕對化的做法,采用較科學、公正的方法:第一,正確認識和利用科技期刊影響因子[4]、SCI收錄期刊。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和是否被SC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只是期刊評價指標之一,它并不是科技論文水平的評價標準,更不是唯一的標準。一般情況是影響因子高和被SCI等著名檢索系統收錄的期刊,總體論文水平較高,但不是每一篇論文水平都高;而影響因子低和沒有被SCI等著名檢索系統收錄期刊的論文也不是篇篇水平都低,仍有一些高水平論文。2008年SCI數據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高于2007年的4.6次,但與世界平均值10.06相差1倍多[1]。1994~2004年間被SCI收錄的我國論文至少被引用1次的占57%, 43%的0次引用,被稱為“垃圾”論文[7];另外我國在學術“GDP”科研管理模式直接催化下產生大量衍生的學術泡沫,擠占了寶貴的學術資源。每年國家花費巨額資金投入科學研究,換來的卻是大量的“垃圾”論文,真正的科技創(chuàng)新卻嚴重不足[8]。說明即使是高影響因子和被SCI等收錄期刊仍有低水平甚至“垃圾”論文存在。所以單用期刊影響因子和被SCI等收錄來評價論文學術水平既不科學、不公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第二,論文評價宜采用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期刊評價指標數據庫的快速發(fā)展為論文定量評價提供了條件,論文發(fā)表后的效果可以快速查到。其定量指標主要有:被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檢索、收錄,被國內外他引總頻次等。因為論文只有被他人引用,才能產生學術交流和利用的價值。一般引用的頻次越多其交流的范圍越廣,學術影響力也越大;定性主要是看論文所提出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等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真實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三,鼓勵作者將高水平論文投向國內優(yōu)秀期刊(含高校學報)。要進行必要的政策導向,把被CSCD收錄的論文與被SCI等收錄的論文一視同仁看待。鼓勵作者把高水平論文投向國內高水平期刊,抑制高水平論文大量外流,促進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爭創(chuàng)國際一流期刊,推進我國科技期刊健康發(fā)展。第四,論文評價應充滿陽光。論文評價的目的在于較客觀公正地評價論文質量、作者的學術水平和貢獻。為廣大科技人員營造一個認真研究學術、公平競爭,充分發(fā)揮自己才智和潛力的和諧環(huán)境,使他們在陽光下健康成長,造就一大批優(yōu)秀科技人才。
根據目前國內認識、利用SCI評價期刊和科技論文中存在的主要誤區(qū),討論了SCI的功能和局限性,其結果也適用于其他國際著名檢索系統,即美國《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SA)、俄羅斯《文摘雜志》(AJ)、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 I)等。提出的充實和完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和建立科學的論文評價體系的相應建議,旨在推動中國科技期刊的健康發(fā)展和論文的客觀合理評價。
[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200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1).
[2]劉貞,包祖軍.從近五年SCIE中國科技期刊的統計看我國期刊的國際化發(fā)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4).
[3]張玉琪,游蘇寧.正確認識SCI對學術論文的評價作用[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7(1).
[4]秦江敏,王榮.正確認識影響因子科學評價科技期刊[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5]李運輝,陳獻耘.國際期刊檢索系統收錄標準與我國科技期刊健康發(fā)展[J].編輯學報,2006(增刊).
[6]劉雪立,秦小川.解讀“歐洲科學編輯學會關于影響因子不當使用的聲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1).
[7]陳雨海.以職稱政策為導向,建立提高教學質量的長效機制—全國部分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政策的調研和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6(13~14).
[8]張振元.試論學術期刊的原創(chuàng)助推使命[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09(1).
責任編輯 胡號寰 E2mail:huhaohuan2@126.com
book=905,ebook=905
G350
A
1673-1395(2010)04-0039-03
20100418
王榮(1972—),女,山東文登人,講師,主要從事電子對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