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王 娟 黃亞輝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廣州·510642)
目前,人們在茶葉中已發(fā)現(xiàn)25種氨基酸[1],茶氨酸 (theanine,γ-glutamylethylamide)被認為是茶葉的特征氨基酸,屬酰胺類化合物,占一般茶葉中游離氨基酸的40%以上,占干茶重的1%~2%[2]。除了茶葉,只在茶梅、山茶、油茶、蘑菇四種天然植物中檢測出其微量存在,其他植物中尚未發(fā)現(xiàn)[3]。茶氨酸(N-乙基-r-谷氨酰胺)是1950年日本學者酒戶彌二郎[4]首次從茶葉中提取、精制并確定其化學結(jié)構(gòu),此后國內(nèi)外茶葉學者對它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
茶氨酸又名谷氨酰乙胺,是谷氨酸的乙胺誘導體,在茶樹根中由谷氨酸和乙胺合成,通過樹干運送到葉中貯藏,在日光照射下可轉(zhuǎn)化為兒茶素[5]。自然存在的茶氨酸均為L型,純品為白色針狀結(jié)晶,熔點217℃~218℃,比旋光度0.7°。 茶氨酸極易溶于水,在茶湯中的泡出率可達80%,其水溶液呈微酸性,不溶于無水乙醇和無水乙醚。茶氨酸的性質(zhì)較穩(wěn)定,如將茶氨酸溶液煮沸5min或?qū)⒉璋彼崛苡趐H 3.0的溶液并在25℃下儲放1年,其中的茶氨酸含量不會改變[6]。茶氨酸有焦糖香及類似味精的鮮爽味,能緩解苦澀味,增加茶湯的鮮甜度,其在日本已作為食品添加劑[7]。研究證明茶氨酸的含量與綠茶的品質(zhì)密切相關(guān),其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787~0.876。經(jīng)安全性實驗表明茶氨酸安全無毒,在攝取量上沒有任何限制[5]。茶氨酸可經(jīng)25%硫酸或6mol/L的鹽酸水解為L-谷氨酸和乙胺;用茚三酮顯色成紫色,其發(fā)色強度與谷氨酸相似;可用醋酸汞和碳酸鈉沉淀,易與堿或銅生成淡紫色柱狀銅鹽[7]。茶氨酸的定性定量檢測可用堿式碳酸銅沉淀法、強酸性陰離子交換樹脂層析法、茚三酮顯色法、紙層析法、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氨基酸自動分析儀、高效液相及膠束電動氣毛細管色譜法等[8]。
近20年來,茶氨酸的制備得到了茶學、食品、精細化工及醫(yī)藥等領(lǐng)域眾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并且人們企圖通過各種途徑制備和生產(chǎn)茶氨酸。茶氨酸的主要制備途徑有:提取分離法、化學合成法、植物組織細胞培養(yǎng)法和微生物發(fā)酵制備法[9]。
2.1.1 溶劑沉淀法提取茶氨酸
從茶葉中提取分離茶氨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生產(chǎn)途徑,也是茶葉深加工和茶葉資源利用領(lǐng)域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傳統(tǒng)提取分離茶氨酸使用的是試劑沉淀法[10]。用熱水浸提后,分別用氯仿、醋酸鉛除去提取液中的咖啡堿、茶多酚和樹膠類雜質(zhì)。濾液中加入堿式碳酸銅以析出茶氨酸-銅鹽,再用稀硫酸轉(zhuǎn)溶,通入硫化氫和加入適量氫氧化鋇,濾除沉淀后即可得到茶氨酸凈化液[11]。但茶葉中僅含有1%~2%的茶氨酸,且容易受硫酸鋇沉淀析出而損失,此外提取純化工藝容易被鉛、銅、硫等離子污染,因此此方法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
2.1.2 離子交換法提取茶氨酸
離子交換技術(shù)是現(xiàn)行氨基酸工業(yè)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提取方法之一。1998年陳瑛等[12]用國產(chǎn)732陽離子交換樹脂從茶愈傷組織浸提液中提取茶氨酸,得率為70%。通過靜態(tài)、動態(tài)實驗,他們對洗脫液的pH、離子強度、樣液濃度和流速等因素進行考察,比較了在不同條件下樹脂對茶氨酸的吸附情況。2004年,林智、楊勇等[13]人采用絮凝、吸附、陽離子樹脂交換、重結(jié)晶工藝來分離純化茶多酚工業(yè)廢液中的茶氨酸。結(jié)果表明,絮凝能有效去除茶多酚工業(yè)廢液中蛋白質(zhì)等雜質(zhì),去除率為50%;吸附能進一步去除多酚類物質(zhì)、色素及大分子有機物;陽離子交換樹脂能較專一地吸附氨基酸。茶多酚工業(yè)廢液經(jīng)上述工藝可得純度為50%的茶氨酸,得率為1.8%;通過重結(jié)晶可得到純度為90%的茶氨酸,得率為0.8%。后來一些研究學者在這些基礎(chǔ)上改進了洗脫工序,用pH7.38的磷酸緩沖鹽為洗脫劑洗脫,減壓濃縮后醇沉,離心上清液濃縮再用體積分數(shù)為95%的乙醇結(jié)晶,能得到提取率67%,產(chǎn)品純度為99.41%的茶氨酸[14]。對茶葉加工生產(chǎn)廠家來說,這無疑為茶葉綜合利用與開發(fā)提供新方向。
1942年,以色列人Lichtenstein首次在實驗室中用乙胺和吡咯烷酮在水溶液中反應得到茶氨酸,但產(chǎn)率僅為9%。1961年,Y.Yamda等利用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溶解性差異,用L-吡咯烷酮酸先形成銅鹽,再與純乙胺反應合成茶氨酸,大大提高了反應效率。1964年,T.Furuyama等采用二硫化碳保護α-氨基合成茶氨酸。N.Lichtenstein于1965年改用谷氨酸乙醛為原料,用鈀碳催化還原合成茶氨酸,并在以色列申請了專利。1992年,Kawagishi等人又提出了一種用有水乙胺代替無水乙胺,用重結(jié)晶法代替層析法合成茶氨酸的新工藝。除此外,茶氨酸的化學合成法還有焦谷氨酸法、N-取代谷氨酸γ-酯法和N-取代谷氨酸酐法。如國內(nèi)錢紹松等[11]采用N-取代谷氨酸酐法,以L-谷氨酸為原料,用廉價的鄰苯二甲?;鳛楸Wo基,與乙胺反應脫除保護基可得到61%的茶氨酸。盡管采用化學合成法制備茶氨酸具有成本低、操作相對簡單、易于工業(yè)化的優(yōu)點,但可能會殘留毒性物質(zhì),生成物還包括D、L-型茶氨酸異構(gòu)體,需要進行拆分才能得到L型產(chǎn)品。
利用茶樹細胞和愈傷組織培養(yǎng)也可制備茶氨酸。Orihara等[15]培養(yǎng)茶樹細胞,于B2K瓊脂培養(yǎng)基中加入L-谷氨酸鹽、乙胺和激素,在特定環(huán)境中振蕩一段時間后即可獲得茶氨酸。隨后,人們通過改進上述方法,采用茶樹細胞懸浮法合成茶氨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體系中茶氨酸的含量可占細胞干重的20%。1990年人們開始陸續(xù)報道通過培養(yǎng)茶樹愈傷組織來制備茶氨酸,并進行培養(yǎng)體系的建立、培養(yǎng)條件的篩選等研究。如Marsuura,Drihara等研究了利用茶樹莖尖等外植體培養(yǎng)產(chǎn)生愈傷組織,用愈傷組織生產(chǎn)茶氨酸。其結(jié)果表明,在愈傷組織中茶氨酸含量可達20mg/g干重。另有報道,采用組織培養(yǎng)方法,通過系列組織的優(yōu)化,可使茶葉中茶氨酸的含量從茶葉中的1%~2%提高到愈傷組織中的10%~20%,在這一過程中,激素對茶氨酸產(chǎn)量的影響較大。采用植物組織細胞培養(yǎng)法生產(chǎn)茶氨酸,雖然茶氨酸相對產(chǎn)量較高,并且從培養(yǎng)液中提取茶氨酸相對比較容易,但由于目前運行成本仍過高,暫時還無法產(chǎn)業(yè)化。雖然如此,李健等[16]采用褐絨蓋牛肝菌深層發(fā)酵來生產(chǎn)茶氨酸,為生產(chǎn)天然茶氨酸提供了一種有希望的新途徑。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應用,利用微生物發(fā)酵來生產(chǎn)酶,進而利用酶的提取物來進行目標物的生產(chǎn)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用于生產(chǎn)茶氨酸涉及的酶有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酶、γ-谷氨酰胺轉(zhuǎn)肽酶等。1965年,經(jīng)證實在茶苗中含有茶氨酸合成酶,該酶在谷氨酸和乙胺的存在、ATP提供能量的條件下能催化茶氨酸的合成,但此酶極不穩(wěn)定,合成產(chǎn)率較低,產(chǎn)品純化也很復雜。1986年,Tachiki等[17]報道了從纈氨酸和乙胺通過偶聯(lián)baker's真菌和細菌細胞的谷氨酸合成酶來生產(chǎn)茶氨酸,效果不錯,但未能用于連續(xù)生產(chǎn)。1993年,Abelian[18]利用硝基還原假單孢細菌(IFO12694)中的固定化谷氨酰胺酶生產(chǎn)茶氨酸,該法已應用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日本太陽化學株式會社發(fā)明了兩種制造茶氨酸的新方法,一種是使用來自香茅醇假單孢菌GEA的谷氨酰胺酶作用于谷氨酰胺和乙胺來生產(chǎn)茶氨酸,最高收率可達65%[19];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來自芽孢桿菌屬、霉菌或酵母中的1種或2種以上微生物的谷氨酰胺酶作用于谷氨酰胺和乙胺衍生物來生產(chǎn)茶氨酸[20],該法副產(chǎn)物少且谷氨酰胺的轉(zhuǎn)化率可達75%,適合工業(yè)化生產(chǎn)。2002年,Hideyuki等[21]報道了從大腸桿菌(K-12)中提取γ-谷氨酰胺轉(zhuǎn)肽酶,將谷氨酰胺和乙胺轉(zhuǎn)化為茶氨酸,其轉(zhuǎn)化率達60%,該酶所需反應時間短且不需要ATP參與。2007年Tachiki等人篩選到1株可以生產(chǎn)茶氨酸酶的甲基營養(yǎng)性菌[22],該酶可以克服對乙胺活力低的缺點,可望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茶氨酸??傊?,微生物發(fā)酵法生產(chǎn)茶氨酸具有生產(chǎn)成本低、不受資源限制、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可大量生產(chǎn)、產(chǎn)品安全可靠等優(yōu)點,前景非常誘人。
早在1964年日本就將茶氨酸定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用于增強綠茶風味。但由于當時提取的茶氨酸價格非常昂貴,在食品中幾乎無法使用推廣。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1985年認可了茶氨酸,并確認茶氨酸是一般安全的物質(zhì),在使用過程中不作限制用量的規(guī)定。1992年日本太陽化學公司研制成功的茶氨酸,價格低廉、純度高且能大規(guī)模工廠化生產(chǎn),使之作為商品可以在食品中添加應用[23]。茶氨酸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已在食品如飲料、焙烤點心、冷凍點心等中得到廣泛應用。此外,茶氨酸特殊的性質(zhì)和生理活性使其在食品和醫(yī)藥領(lǐng)域中起著重要作用。
3.1.1 松弛神經(jīng)緊張和放松作用
茶葉中含有較多具有提神興奮作用的咖啡因,但飲茶后卻不會產(chǎn)生飲入等量咖啡因的興奮作用。對此,人們通過測定試驗大鼠腦波變化實驗來進行研究。木村等和Kimura等分別報道了茶氨酸可以抑制由咖啡因?qū)е碌男∈笞园l(fā)性運動的增加[24]。1993年,TsunodaT等報道,當茶氨酸用量達1.740 mg/kg時,可顯著抑制咖啡因引起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25]。人和動物的大腦皮層都會產(chǎn)生很微弱的腦電波,根據(jù)其頻率不同可分為4種:熟睡時為0.5~3Hz的δ-波,淺睡(假寐)時為 4~7Hz的 θ-波,安靜狀態(tài)時為8~13Hz的α-波,興奮狀態(tài)時為14Hz以上的β-波。α-波的產(chǎn)生是人身體產(chǎn)生舒暢、愉快感覺的標志。茶氨酸能促進α-波產(chǎn)生,從而引起舒暢、愉快的感覺,并且茶氨酸不會引起θ-波數(shù)量的增加,因此茶氨酸在使人情緒穩(wěn)定的同時還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3.1.2 抗疲勞作用
王小雪等[26]研究證明了茶氨酸具有抗疲勞的作用。經(jīng)口給予小鼠不同劑量的茶氨酸30d,能明顯延長小鼠負重游泳的時間,減少肝糖原的消耗量,降低運動時血清尿素氮水平;對小鼠運動后血乳酸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促進運動后血乳酸的消除。因此,茶氨酸具有抗疲勞作用。其機理可能與茶氨酸可抑制5-羥色胺分泌,促進兒茶酚胺分泌有關(guān) (5-羥色胺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抑制作用,而兒茶酚胺具有興奮作用)。
3.1.3 對腦神經(jīng)細胞起保護作用
茶氨酸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最早由Nozawa等于1998年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也發(fā)現(xiàn)茶氨酸預處理組的神經(jīng)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含量、腦組織活檢超微結(jié)構(gòu)、腦含水量指標、白介素-8(IL-8)的含量,均較腦缺血組有顯著的改善,提示茶氨酸具有神經(jīng)保護作用。實驗還顯示茶氨酸預處理組在再灌注30min時NSE含量與假手術(shù)組比較無差異,說明用茶氨酸預處理后可能使缺血后腦損害的發(fā)生延遲,為進一步治療爭取寶貴時間(王玉芬等,2006,2007),避免由腦缺血所致腦神經(jīng)細胞死亡。
3.1.4 降血壓作用
1995年日本靜岡大學食品和營養(yǎng)學院的H.Yokogoshi報道了茶氨酸降壓的動物實驗。實驗表明喂飼高劑量茶氨酸(1500~2000 mg/kg),人為升壓的大鼠的收縮壓、舒張壓均有明顯下降,此有效劑量較兒茶素、色氨酸高10~15倍。降壓的機理是通過影響末梢神經(jīng)血管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的。當給自發(fā)性高血壓大鼠注射不同劑量茶氨酸時血壓下降,尤其在高劑量組可觀察到血壓下降明顯;但對正常血壓的大鼠,即便是給予最高劑量茶氨酸,血壓也不會改變[27]。Hidehiko等給小鼠腹腔注射茶氨酸,自發(fā)性高血壓小鼠的舒張壓、收縮壓和平均血壓均明顯下降,并呈量效關(guān)系[28]。但茶氨酸是否對人體也有降壓作用卻至今還未見報道。
3.1.5 抗腫瘤作用
茶氨酸抗腫瘤的作用機理是:可增強抗癌藥物的作用效果;減輕某些抗癌藥物的副毒作用;有助于保持細胞的代謝平衡。茶氨酸與DOX同時使用,可以抑制小鼠肝癌細胞的轉(zhuǎn)移[29]。2001年,Sadzuka等[30]進一步研究茶氨酸提高阿霉素抗癌活性的途徑,指出茶氨酸是通過抑制腫瘤細胞中谷氨酸鹽傳輸而提高阿霉素在腫瘤細胞中濃度,因而提高其抗癌療效。總之,茶氨酸對癌癥患者臨床化學治療是十分有益的,它不僅促進某些抗腫瘤藥物作用,而且還能提高癌癥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
3.1.6 增強免疫作用
在“非典”流行期間,國內(nèi)外專家都提到飲茶可增強抵抗力,預防傳染病。據(jù)美國研究顯示,茶葉的這種作用可能與茶氨酸有關(guān) (林智,2003)。Jack Bukowski的研究組發(fā)現(xiàn),當接觸到大劑量的茶氨酸體內(nèi)代謝所產(chǎn)生的乙胺時,γ-δT細胞可以產(chǎn)生抗感染的化學物質(zhì)(MichaelWRobbins,2004)。而非肽類烷基胺抗原存在于腫瘤細胞、寄生蟲、細菌和真菌以及可食用物品如茶、蘋果、蘑菇等中。用烷基胺預處理過的活體γ-δT細胞會對烷基胺類抗原產(chǎn)生記憶性反應。預處理同樣導致對整個細胞和脂多糖的非記憶性反應。茶氨酸是非肽類抗原乙胺的前體,使外周血液γ-δT細胞接觸到乙胺,從而介導記憶性反應,遇到細菌時可分泌γ干擾素,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31]。
3.1.7 降脂作用
茶氨酸可以減少體脂含量。用濃度為0.01%、0.02%、0.04%、0.08%和0.16%的茶氨酸溶液飼喂雌鼠16周,發(fā)現(xiàn)0.04%的溶液能有效減輕體脂,而其他濃度沒有效果,體重仍然增加,但血清甘油三脂和沒有脂化的脂肪酸及肝臟中的油脂含量顯著下降(Guodong zheng et al,2005)。而用混有0.028%茶氨酸飼料喂養(yǎng)小鼠16周后,其體重比對照群明顯下降,腹腔脂肪降至對照群58%,同時血液中脂肪及膽固醇含量分別減少32%和15%[6]。
3.1.8 提高學習和記憶力的作用
2004年,林雪玲等進行研究證明,無論是水迷宮實驗還是跳臺實驗,不同劑量(100mg/kg,300mg/kg,900mg/kg)的茶氨酸均顯示出增強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作用。茶氨酸能縮短正常小鼠游完水迷宮的時間,減少進入盲端的次數(shù);對記憶獲得障礙小鼠可延長首次錯誤的出現(xiàn)時間,減少觸電次數(shù)。而且茶氨酸對學習、記憶力的增強作用隨其劑量的增加而增大[32]。
3.1.9 改善經(jīng)期綜合癥的作用
經(jīng)期綜合癥(簡稱PMS)是女性在月經(jīng)前3到10日中出現(xiàn)的精神及身體上的不舒適癥狀。Juneja等考察了茶氨酸對PMS的改善作用,讓24名女性每日服用茶氨酸200 mg,兩個月后PMS癥狀(有頭痛、腰痛、胸部脹痛、無力、易疲勞、煩躁、精神無法集中等)得到明顯改善[33]。但其作用機理還需進一步調(diào)查,可能與茶氨酸的鎮(zhèn)靜作用有關(guān) (呂毅等,2003)。
3.1.10 抗衰老作用
2008年,劉顯明等以D-半乳糖致亞急性衰老小鼠為模型,采用Y電迷宮法檢測小鼠學習記憶能力,同時采用酶法測定腦組織勻漿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膽堿酯酶(AchE)活性。研究發(fā)現(xiàn),與模型組比較,茶氨酸可明顯提高衰老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提高SOD和AchE的活性,降低MDA含量。由此說明茶氨酸有明顯的抗衰老作用,而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抑制自由基,促進中樞膽堿的功能有關(guān)。
3.1.11 抗糖尿病的作用
鋅的異常代謝與某些生理代謝紊亂有關(guān),如出現(xiàn)糖尿病并發(fā)癥。鋅在保護糖尿病心肌病人心臟免受各種氧化應激方面起著關(guān)鍵作用。補充鋅是預防心臟氧化損傷的重要措施,鋅補充劑可以預防或延緩糖尿病心肌病。雖然茶氨酸單獨使用的降糖效果并不明顯,但茶氨酸-鋅復合物可以明顯降低小鼠KK-Ay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與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有關(guān))水平[34]。茶氨酸-鋅復合物作為鋅補充劑在臨床上用于預防糖尿病綜合癥有積極意義。
3.2.1 飲料的品質(zhì)、風味改良劑
茶氨酸是茶葉鮮爽味的主要成分,能與糖相互作用,形成揮發(fā)性的香氣成分;還可以緩解咖啡堿的苦味和茶多酚的苦澀味,在茶飲料生產(chǎn)中添加一定量的茶氨酸,能明顯改善茶飲料的品質(zhì)和風味。如日本麒麟公司新開發(fā)的“生茶”飲料就添加有茶氨酸,并在日本飲料市場上大獲成功。茶氨酸不僅可以作為茶風味的改良劑,還可以抑制其他食品中的苦味和辣味。例如,可可飲料和麥茶都有獨特的苦味或辣味,添加甜味劑會有一種不適口的味道,如以0.1%的L-茶氨酸替代甜味劑,飲料風味大為改善。研究還證實茶氨酸添加于其他食品(咖啡、人參飲品、啤酒等)中也有改善風味的良好效果。
3.2.2 有鎮(zhèn)靜、抗精神焦慮作用,可提高食品附加值
茶氨酸易溶于水,可以添加于焙烤食品、冷凍點心、糖果、糕點、冰棍、口香糖、罐頭等幾乎所有食品中。添加了茶氨酸的食品不僅有鎮(zhèn)靜安神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提高食品本身的附加值。
除以上用途外,茶氨酸還有減肥,緩解抑郁癥[35],改善年輕人睡眠,保護心腦血管[36],減輕酒精對肝臟的傷害作用[37]。茶氨酸可以作為鎮(zhèn)靜藥、抗腐蝕劑、消臭劑、抗酸化劑和預防牙周病的牙膏添加劑,用于化妝品中作保濕劑等。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食品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追求。茶氨酸繼茶多酚之后的又一大功能性物質(zhì),安全、無毒、具有多種生理功能。雖然我國在茶葉的生產(chǎn)與消費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對茶氨酸的研究還相對滯后。要發(fā)揮茶氨酸的功能作用,我們可以從栽培到生產(chǎn)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
茶樹品種與茶氨酸含量關(guān)系密切,據(jù)研究:新梢白化茶樹品種茶氨酸含量高于普通綠茶品種。而栽培技術(shù)條件對茶葉茶氨酸含量也有重要影響,氮肥有利于茶氨酸的生物合成和累積;肥料中過量的氯元素不利于茶氨酸的積累,但不影響其在吸收根的累積。茶葉制作過程不同,茶中茶氨酸含量也有明顯變化。因此,可以通過比較從而控制茶樹品種、探究栽培技術(shù)條件、改進制茶工藝等來使茶氨酸的天然源頭茶樹中富含茶氨酸。
近幾年來,生物技術(shù)的發(fā)展迅速。但在我國,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法來制備茶氨酸的技術(shù)還不是很成熟。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或酶法生產(chǎn)茶氨酸涉及到酶活性的保持及反應條件,如底物濃度、溫度和pH等調(diào)控問題。在今后,還應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茶氨酸的轉(zhuǎn)化率、產(chǎn)率及生產(chǎn)效率。
在茶氨酸應用方面,應致力于拓寬其在食品領(lǐng)域的應用,利用茶氨酸的特殊生理功能,開發(fā)功能性藥物等等。茶氨酸是茶葉中含有的一種特殊氨基酸,具有多種保健功效。茶氨酸復合片劑現(xiàn)正爭取通過國家有關(guān)機構(gòu)的審批認證,這將大大加快我國茶氨酸終端產(chǎn)品的開發(fā)。
1 趙丹,王朝旭.茶氨酸的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J].食品科學,2002,23(5):146~147.
2 安徽農(nóng)學院.茶葉生物化學(第2版)[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0.54.
3 張健,榮紹豐,龔鋼明等.不同茶葉中茶氨酸含量的測定比較[J].食品科學,2008,29(4).
4 酒戶彌二郎.L-茶氨酸的合成[J].日本農(nóng)業(yè)化學會志,1950,23:262.
5 帥玉英,張 濤,江 波等.茶氨酸的研究進展[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8,34(11):117~123.
6 李靚.茶氨酸的保健功效研究及其保健食品開發(fā)[J].茶葉.2009.
7 高小紅,袁 華,喻宗沅.茶氨酸的研究進展[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4,21(1).
8 湯皴.茶氨酸的合成、藥理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 [J].茶葉通報,2002,24(4):19~21.
9 張瑩,杜曉,王孝仕.茶葉中茶氨酸研究進展及利用前景[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7,28(11):170~174.
10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生理及茶葉生化實驗手冊[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3.
11 錢紹松,陳然,劉毅,等.中試規(guī)模制備L-茶氨酸及其衍生物[J].精細化工,2005,22(11):845~847.
12 陳瑛,鐘俊輝.離子交換法提取茶氨酸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1998,20(1):31~34.
13 林智,楊勇,譚俊峰,等.茶氨酸提取純化工藝研究[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4,16(5):442~447.
14 江春柳,孫云,岳鵬翔.茶氨酸的制備及應用研究進展[J].茶葉科學技術(shù),2009,1:11~15.
15 Orihara Y,Furuya T.Production of theanine and otherγ-glutamyl derivatives by Camelliasinensis cultured cells[J].Plant Cell Reports,1990,9(2):65~68.
16 Li J,Li P G,Liu F.Production of theanine by Xerocomus badius(mushroom)using submerged fermentation[J].L W 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1(5):883~889.
17 Tachiki T,Suzuki H,Wakisaka S,et al.Production of γ-glutamylmethylamide and γ-glutamylethylamide by coupling of baker's yeast preparations and bacterial glutamine synt hetase[J].The Journal of General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1986,32:545~548.
18 Abelian V H,Okubo T,Shamtsian M M,et al.A novelmet hod of production of theanine by immobilized 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 cells[J].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Biochemistry,1993,57(3):481~483.
19 立木隆,岡田幸隆,小關(guān)誠等.茶氨酸的制造方法[P].CN,2005-10-26.
20 岡田幸隆,小關(guān)誠,青井暢之.茶氨酸的制造方法[P].CN,2007-6-6.
21 Suzuki H,Izuka S,Miyakawa N,et al.Enzymatic production of theanine,an “umami” component of tea,fromglutamine and ethylamine with bacterial γ-glutamyl-transpeptidase[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2,31:884~889.
22 Sachiko Y,Mamoru W,Takashi T.Characterization of theanine forming enzyme from Methylovorus mays No.9 in respect to utilization of theanine production[J].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Biochemistry,2007,71(2):545~552.
23 康維民,賈文淪.L-茶氨酸的功能及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0:59~63.
24 Xiao Du,Xiaoshi Wang,Chu lei He.Areview of Theanine in Tea[C].茶葉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研討會文集,2005:639~646.
25 Tsunoda T,Matsura T,et al.Theanine for inhibition of the stimulation induced by caffeine and manufacture or preparation of theanine[J].CA,1993,118(5):3792~3793.
26 王小雪等.茶氨酸的抗疲勞作用研究[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2.18(3):315~317.
27 劉媛,王健.茶氨酸的最新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7,10:23~25.
28 Yokogoshi H,Kato,et al.Reduction efect of theanine on blood pressureand brain 5-hydroxyindole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J].Biosci.Biotech.Biochem,l995,59(4):615~618.
29 Zhang G,Miura Y,Yakasaki K.Effects of powdered green tea and theanine on tum or growth and endogenous hyperlip idemia in hepatom abearing rats.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2,711~716.
30 Sadzuka Y.Enhancement of the activity of doxorubicin by inhibition of glutamate transporter.Toxicol Lett,2001,123(2-3):159~167.
31 胡柏平,洪濤.茶氨酸的生理作用及與運動的關(guān)系[J].四川體育科學,2006(2).
32 林雪玲,程朝輝,黃才歡等.茶氨酸對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4,25(5):171~173.
33 Juneja L R,大久保勉.綠茶テアニンの驚くべき効果.RYOKUCHA,2002,1:29~3 1.
34 Matsumoto K,Yamamoto S,Yoshikawa Y,Doe M,Kojima Y,Sakurai H,Hashimoto H,Kajiwara NM.Antidiabetic Activity of Zn(II)Complexes with a Derivative of L-Glutamine.Bull Chem SocJpn,2005,78:1077~1081.
35 楊秋生,徐平湘,李宇航,等.茶氨酸和厚樸提取物對7日齡小雞分離應激過程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9):2040~2043.
36 馬雪瀧.茶葉對心血管系統(tǒng)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 [J].中國茶葉,2008,(11):12~13.
37 高俊,夏 濤,朱 博,等.HPLC-PDA對茶葉中茶氨酸、兒茶素和生物堿的同時分離檢測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35(3):3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