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的人學思考
李 俊
從人學的角度探討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這一理論問題,并從“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實現(xiàn)了人的文化存在;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實現(xiàn)了人的需要;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生成”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論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人學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對文化的倚重。在中國,孔子就是以詩書禮樂教授弟子的。在西方,同樣存在著教化對文化的大力訴求。蘇格拉底說:“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前進,如入健康之鄉(xiāng)?!保?]由此可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歷來重視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蘭德曼說:“人不是附加在動物基礎上,有著特殊的人的特征的一種動物;相反,人一開始就是從文化基礎上產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保?]恩斯特·卡西爾說:“人,像動物一樣,服從著社會的各種法則,但是除此以外,他還能積極地參與長早和改變社會生活形式的活動。這種緩慢的發(fā)展過程幾乎可以在人類文化的所有形式中看到?!保?]可見,人之為人,突出地體現(xiàn)在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與文化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因此,將人作為研究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須關注到人的這一顯著特征,在尊重人的文化存在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鑒于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也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因此,將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有其客觀可能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文化為載體而進行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還是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都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有著切實的文化內容,即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具體文化為載體來教育和武裝人們,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文化往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一般認為,文化主要是由符號和語言、價值觀、規(guī)范、物質產品等因素構成,其中,價值觀及其具體化的規(guī)范是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正是向人們傳輸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價值觀及其相應的法律、道德規(guī)范等,以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向著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梢姡幕旧砭吞N涵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保?]
綜上所述,人是一種文化存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因此,將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又尊重了人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需要即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叭说谋拘浴钡暮x有“人性”、“人的天性”和“人的本質”。所以,真正的人的需要是指那些符合人性、有利于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和鞏固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的需要。其中,人的需要和人性、人的本質理論相聯(lián)系,分為人的自然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而將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開展對廣大人民的教育,滿足了人的精神層次的需要,有利于增強人的本質力量和鞏固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
(一)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何以能實現(xiàn)人的需要
現(xiàn)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人們的競爭意識、經濟意識、開放意識和效率意識,同時也對我國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如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對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沖擊、經濟利益為中心對思想道德追求的沖擊等等。其次,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是一個多元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推進以及網(wǎng)絡的盛行,我國的文化環(huán)境日益趨向于多元化。而多種文化元素的共存,在促進我國文化景象繁榮和人們價值觀念的豐富的同時,也導致了多種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反映在人們的價值觀念上,具體體現(xiàn)在:第一,多種文化的共存對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造成了沖擊,引發(fā)了人們的文化認同危機;第二,多種文化的共存,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精神產生了一定沖擊,使我國的思想領域出現(xiàn)了反傳統(tǒng)傾向;第三,多元文化的共存,勢必導致了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于多樣化和復雜化,人們的思想領域呈現(xiàn)出丑與美的更多樣話的共存、善與惡的更廣泛的同在。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人們思想領域的內在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不再只滿足于基本的物質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精神需求。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多元文化的共存,人們的價值觀念日益趨向多樣化,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借助一種能夠滿足受教育者多樣化需求的載體。再次,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就業(yè)壓力日益增大,精神上也日趨緊張,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精神領域下工夫,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達到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針對以上問題,運用文化載體能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起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文化屬于精神這一層次,以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從而能夠在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同時使人們積極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以文化為載體,有利于使人們形成社會所倡導的正確價值觀。文化生活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項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融入文化生活中,使其在滿足文化需求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形成社會所倡導的正確價值觀。再次,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在于文化具有多樣性,存在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等等。因此,以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各層次和多元素的文化需求,最廣泛地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最后,以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文化載體不同于其他載體的一個顯著特征還在于,文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潛在的滲透性。由于文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將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就能影響到最廣泛的人群。同時,文化又具有娛樂性、趣味性等特性,所以它能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在品味文化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如何實現(xiàn)人的需要
首先,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社會主義建設不應只停留于經濟建設,而應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文化為其載體提供現(xiàn)實基礎。其次,文化建設要體現(xiàn)先進性。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價值觀念出現(xiàn)許多突出轉變,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先進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幫助人們正確應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現(xiàn)實精神需要。再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體現(xiàn)一元與多元的統(tǒng)一。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相一致的主流價值觀,同時還要推進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因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文化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而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水平和文化需求又是多層次、多樣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文化作為其載體,要真正發(fā)揮其功效,就必須體現(xiàn)這一客觀規(guī)律,推進文化建設一元和多元的統(tǒng)一發(fā)展。
(一)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體性的缺失
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主體性仍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首先,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體,雙方的溝通與互動仍然很缺乏。然而,當代日益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等主體意識也逐漸得到了增強,他們不再滿足于僅僅處于客體的地位。其次,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是教育過程中的絕對權威。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于千家萬戶,網(wǎng)絡對人們的廣泛影響日益突出。并且網(wǎng)絡環(huán)境不同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顯著特征之一在于,網(wǎng)絡具有開放性與平等性的特征,這就意味著受教育者可以擺脫教育者自主地選擇和接受豐富的信息資源,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因此受到挑戰(zhàn)。再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利于人們的主體意識的發(fā)揮。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陳舊,不能夠充分地與教育對象產生共鳴,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對象的本質與能力因此并沒有得到充分提高,因而其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中的主體地位也不能夠得以充分實現(xiàn)。最后,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促進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但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的沖突與碰撞中,多元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認同危機,人的主體性也因此受到了威脅與挑戰(zhàn)。
(二)文化促進人的主體性生成的可能性
首先,以文化為載體,能夠全面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能使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更好地超越外部世界的限制,提高自己的本質力量,更好地促進了人的主體地位的生成。其次,以文化為載體,能夠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生成還在于,文化具有很強的互動性。也就是說,文化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人們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因此,以文化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個單純地以教育者為主體的行為,而是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主體間性活動。
(三)文化作促進人的主體性生成的途徑
首先,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主流性導向。全球化和網(wǎng)絡時代環(huán)境下人們往往會產生文化認同危機。因此,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只有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和諧發(fā)展觀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建設,才能夠真正武裝起人們的思想,才能使人們不致于因為喪失主體而迷失方向。其次,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多樣性導向。以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就必須努力加強多元文化建設,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人的文化需求的同時,使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接受寓于文化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能有效地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再次,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人本性導向。要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以文化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就必須使文化建設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也就是說,要加強建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的文化元素,從而不致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處于一種僅僅是教育者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最后,文化建設必須堅持自主性導向。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僅僅靠教育者的說教是不夠的,最終還必須靠受教育者自我選擇、吸收,即通過自我教育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規(guī)范內化為人們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文化建設要體現(xiàn)不斷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這一宗旨,使他們由消極被動地接受教育轉變?yōu)榉e極主動地自我教育。
[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2:88-89.
[2]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74:216-217.
[3]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350-351.
[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201.
G641
A
1673-1999(2010)08-0147-03
李俊,廣東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佛山528041)教師。
20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