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振書, 程元恒
(1.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2.炮兵指揮學院 政教室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 宣化 075100)
轉型期中國社會建設國內外研究述評
嚴振書1, 程元恒2
(1.中共中央黨校 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2.炮兵指揮學院 政教室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 宣化 075100)
社會轉型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歷史大背景,因此,國內外學者從轉型的視角對社會建設問題展開了較為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相對而言,國內研究此問題的目的較為單一,那就是為了推動轉型期社會建設更好更快地發(fā)展;而國外的研究則傾向于對該問題的“認知和理解”,“先入為主”的觀念較為明顯,有時甚至將此問題意識形態(tài)化。鑒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以及所得出的結論、存在的不足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轉型期;社會建設;述評
社會轉型是研究社會建設問題的歷史大背景,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研究社會建設問題是社會建設理論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對國內外學界關于轉型期中國社會建設問題的研究作簡要述評,以期引發(fā)人們對此問題更多的關注和思考,推動轉型期中國社會建設更好更快地發(fā)展。
(一)關于社會轉型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但對社會轉型的起始時間點看法不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社會轉型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正式開始。到目前為止,這一轉型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1840~1949年的啟動和慢速發(fā)展階段,1949~1978年的中速發(fā)展階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和加速發(fā)展階段。[1]不過,這些學者后來也承認“1978年至今,中國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轉型”。[2]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社會轉型起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3]理由是當時雖然現(xiàn)代因素漸漸顯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傳統(tǒng)因素占主導地位的狀況并沒有根本改變。例如,1978年,鄉(xiāng)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82.1%;人均國民總收入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發(fā)達的低收入國家行列;對外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tài)等。[4]因此,中國社會真正開始轉型應該是起始于改革開放之后。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傾向于直接用“社會轉型”探討“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轉型”問題。絕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問題的著眼點都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轉型”。
(二)關于轉型期社會建設的內容
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是“小社會”建設,主要是指“社會事業(yè)”。[5]第二種觀點是從“社會運行”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建設,著眼于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其中,有的認為社會建設主要是對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公平配置,有的認為是化解和處理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6]有的認為是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的相互關系,等等。第三種觀點認為社會建設有其特定的體系和內容。其中,有的將其概括為社會價值整合、社會制度建設、社會組織建設和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等;[7]有的則將其概括為兩大方面和九項內容,“兩大方面”指實體建設和制度建設,“九項內容”指社會結構的調整與構建、社會流動機制建設、社會組織建設、社會階層利益關系協(xié)調機制建設、社會事業(yè)建設、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區(qū)建設、社會安全體制建設、社會管理機制建設等。[8]
(三)關于轉型期社會建設的特征
有的學者提出,轉型期中國社會建設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建設的歷史背景特殊,經(jīng)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對外開放深化和經(jīng)濟快速增長四個難題疊加,引發(fā)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產生的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問題;二是社會建設的針對性強,著力解決社會轉型時期突出的社會問題,包括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優(yōu)化社會結構,創(chuàng)新社會體制,加強社會心理建設和領導能力建設等;三是社會建設的理念新,轉型期社會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貫穿這個系統(tǒng)工程的靈魂就是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科學發(fā)展四大新理念。[9]
(四)關于轉型期社會建設的重點
學界高度認同轉型期社會建設的重點是改善民生,其區(qū)別在于看問題的角度和關注領域有所不同。對于如何改善民生,學界觀點可歸納為“一個轉變、三個突破和六個重點”。“一個轉變”指政府職能轉變,其核心是政府向社會“放權讓利”。有學者指出建立面向民生的財政體系,是真正轉變政府職能的實質性問題。同時,該學者還尖銳而不乏深刻地指出:為什么十幾年都在講政府職能轉變可就是不見有明顯轉變,錢都抓在政府手里,行政經(jīng)費占的比例、增長速度都大大高于和快于民生支出所占的比例和速度,政府職能怎么可能有實質性的轉變?為什么十七大以后,老百姓感覺政府開始“好”了,辦“實事”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大大增加了對民生支出的投入,即政府在努力建設面向民生的財政體系。[10]“三個突破”指要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在建立合理收入分配制度上、在解決歷史遺留的民生問題上有所突破。[11]“六個重點”則是指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基本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和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五)關于存在的不足
整體上看,國內學界對社會建設問題的研究不過五六年時間,理論還處于不斷發(fā)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和欠缺也在情理之中。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概念界定不清。一些論者沒能準確界定“轉型期”、“社會建設”、“轉型期社會建設”等概念,混淆了社會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以及與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建設的關系,致使在論述中存在表述或過于寬泛,或過于狹窄,甚至文不對題等問題。二是定位有偏差。有的把轉型期社會建設僅僅看作是經(jīng)濟改革的配套機制,沒有把其看成是具有獨立功能的建設領域,致使其社會功能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甚至相反。三是研究成果不系統(tǒng)。目前對轉型期社會建設問題的探討大多是社會建設的背景、特征和意義等,而系統(tǒng)地專門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研究社會建設問題的成果還較為缺乏。四是認識尚待深化。對轉型期社會建設的認識一般只著眼于解決現(xiàn)階段社會矛盾和沖突、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等方面,還不能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價值目標以及黨的現(xiàn)代化歷史使命上去理解轉型期社會建設的深層意義。
國外學者對轉型期社會建設的認識與國內的研究既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甚至是迥乎不同的方面。
(一)關于新布達佩斯學派對中國社會轉型的認識及其理論缺陷
蘇東劇變以來,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跌入低潮,政治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了全球性的“向右轉”。在這種情勢激發(fā)下,由塞勒尼、伊亞爾、唐恩斯利等一些西方學者組成的新布達佩斯學派提出了“新社會轉型理論”(中國學者通常稱之為“狹義的社會轉型理論”)。他們把前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的變化視為“發(fā)給社會學家的請柬”,由此而啟動了對“建立在社會主義廢墟之上的資本主義”[12]的研究。
他們認為,中國的社會轉型并非西方傳統(tǒng)意義上所指的“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變”,而是與蘇東前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向資本主義的轉變。為了論證中國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型”,有的學者援引自由主義的論據(jù)“資本主義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要充分條件”,而反向推導出“如果經(jīng)濟發(fā)展了,肯定已經(jīng)存在資本主義了”,并尋求對“中國新型資本主義”的特征、機制及其全球意義作出“合理的”解釋。還有學者依據(jù)中國各公司在上海股票市場的交易數(shù)據(jù),分析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出現(xiàn)以及政府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有關研究涉及到國內高效率的國企、私企以及在人力資源上占優(yōu)勢的公司,通過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來分析“資本主義因素”在中國的出現(xiàn)以及政府在其中的“推動作用”。[13]通過這些研究和論證,他們希望向世界傳達這樣的信號:中國正在現(xiàn)有體制下通過“自下而上”的途徑確定無疑地在演變?yōu)橘Y本主義。[14]
顯然,新布達佩斯學派的狹義轉型論是某些西方學者一廂情愿的想法和認識,雖然其中個別見解不乏一些“合理的成分”,但卻存在兩個重大理論缺陷:一是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新布達佩斯學派以“社會主義的終結”為起點,將中國社會轉型直接視為由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變過程,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視為“向資本主義轉變”的“有力證明”,從而將“社會轉型”這一科學術語變?yōu)閷δ骋簧鐣w制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如何成為唯一贏家的論證。事實上,對于新布達佩斯學派這種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一些能夠采取獨立、客觀學術立場的西方學者也給予了批評,他們認為:“沒有哪個時代可以被還原成一個單一的方面”,“把現(xiàn)代時代還原為經(jīng)濟或資本主義或工業(yè)主義,社會科學家們實際上是貶損了現(xiàn)代時代的獨特型”。[15]二是對待理論和實踐的隨意性態(tài)度?;趯ι鐣D型的狹隘意識形態(tài)偏向,新布達佩斯學派在其后續(xù)研究中為使社會學的經(jīng)典理論資源以及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滿足其狹義社會轉型這一理論框架,從而對它們采取了“不求真知灼見,但求為我所用”的隨意性態(tài)度。例如,新布達佩斯學派所堅持的“現(xiàn)代性=資本主義文明”、“現(xiàn)代社會學的基礎:對資本主義的解釋”等觀點,就潛含著對社會學經(jīng)典理論的誤讀和偏頗評價。
(二)關于一些國外學者對中國社會建設的看法
一是關于中國社會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社會建設是為了應付和解決經(jīng)濟改革所帶來的負面結果,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就是對這種單向面發(fā)展反思的產物。但是,社會建設可以為未來經(jīng)濟增長奠定新的制度基礎,為中國未來的政治改革做好制度準備。[16]
二是關于中國社會問題,有的從不同側面指出了中國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如:社會沖突加劇,主要是官、資、民三者之間的對立,往往導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17]社會不公嚴重,如衛(wèi)生保健方面巨大的城鄉(xiāng)差距;[18]民生問題突出,最典型的是住房問題;[19]社會制度脆弱,如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體制。[20]此外,一些國外學者對中國社會中的貧富差距、社會保障、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也較為關注。
三是關于中國社會建設的成就,有的外國人士高度評價中國提出的“社會和諧”、“以人為本”理念;[21]有的稱贊中國構建了絕無僅有的龐大醫(yī)療安全網(wǎng),認為這甚至令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民眾感到羨慕;[22]有的國外學者對中國的村民選舉、社區(qū)建設、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和法治的進步給予肯定,認為中國公民比以前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民主自治權利。正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所指出的:“中國正在發(fā)生很多變化,在政府中、在共產黨內、在經(jīng)濟領域中和在一般社會生活中,這些變化可能改變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并進而塑造中國政治的未來?!盵23]
四是關于中國社會建設的路徑,有學者指出,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需要政府調整政策思路,把經(jīng)濟政策和社會政策明確區(qū)分開來,并大量增加社會性投資;調整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把中央地方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統(tǒng)一起來,減少地方政府把社會政策“經(jīng)濟政策化”的動機;同時,政府還要充分利用國有企業(yè)這一經(jīng)濟杠桿來推進社會政策的實行。[24]有的學者提出要建立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加大對中西部省份的投入,提高農業(yè)補貼等措施來積極應對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所帶來的矛盾。[21]還有的學者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機制,在初次分配中既要保證效率也要達到基本的社會公正;在二次分配上,要大力推進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和環(huán)境保護等等方面。政府可以出臺有效的政策鼓勵富人從事慈善(例如捐款給學校、醫(yī)院等等)事業(yè),同時限制奢侈性消費;[25]等等。國外對我國社會建設的種種議論,大都是“就事論事”的“點狀態(tài)”,而缺乏系統(tǒng)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三)關于國外學者對轉型期社會建設的理論思考
西方的“社會轉型理論”認為,社會轉型的過程實質就是現(xiàn)代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由一系列社會變化的不斷蓄積而產生,“一般而言,這些變化的范圍在下列轉變中反映出來:社會半數(shù)以上的勞動力從農業(yè)轉向制造業(yè)、運輸業(yè)、商業(yè)和服務業(yè),更多的人口從農村遷向城市”[26],“接受、吸收現(xiàn)代的民主、市場經(jīng)濟和法制制度”[27]?!吧鐣F結理論”認為,解決轉型期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在新的社會組織的基礎上進行社會重組,形成“社會團結”的有機形式,防止“社會排斥”和“社會分裂”;“社會整合理論”則將解決問題的重心轉向了文化系統(tǒng),提出透過社會化使規(guī)范、價值、信仰內化成為行動者的自覺行為,從而發(fā)揮社會整合的功能;“社會沖突”理論初期注重從階級矛盾和利用經(jīng)濟利益的差異來解釋沖突,主張用暴力方式解決沖突,而現(xiàn)在則更關注廣泛的社會沖突,更強調沖突對社會整合的積極功能,更主張以理性溝通的方式解決沖突;“社會公正理論”主要關注對自由、平等、權利的捍衛(wèi)和對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社會福利理論”目的在于使國家為其公民抵御從出生到死亡整個生命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一切偶然事件和不測風險提供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理論主張在社會建設方面實現(xiàn)國家法律統(tǒng)治與公共管理相結合,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目標是實現(xiàn)“善治”;“風險社會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我們正從一個現(xiàn)代化的社會進入一個新型的風險社會,現(xiàn)代化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和工業(yè)化的推動,使人類進入一個全新的陌生世界,現(xiàn)代化邏輯本身所產生的新的社會風險,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技術手段和組織制度,已不足以使我們防止、規(guī)避和應對新的社會風險的威脅。因此,它從社會理論、人類學文化理論、政治理論、經(jīng)濟管理等視角提出了拓展未來選擇方向的可能性要求進行新的反思和探索。
(四)關于國外研究對中國轉型期社會建設的啟示
1.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現(xiàn)階段關系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我們在批駁新布達佩斯學派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偏向時,也要對國內的某些“唯意識形態(tài)”思維和認識進行反思,既要做到實事求是,又要做到與時俱進。大體而言,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經(jīng)歷了一個從“對抗”、“并存”到“互構”的進路,盡管競爭和矛盾依然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中的基本面,但現(xiàn)階段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兩者的“互構”,即“彼此型塑,相互構建”。在恪守各自的基本原則和底線的基礎上,相互在借鑒、吸取、融通過程中形成互構,這應是當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關系中一個重要的發(fā)展動向。[28]
2.用“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審視轉型期社會建設問題
國外學者無論是對中國還是自身轉型期社會建設問題的研究,都契合了轉型期社會建設的一個鮮明特征,即社會優(yōu)化與社會弊病并生、社會進步與社會代價共存、社會協(xié)調與社會失衡同在,而要想全面把握轉型期社會建設的正反兩面并分清主次,則需要用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對該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審視。用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審視轉型期社會建設問題,需要把握兩點:第一,辯證地看待問題。任何問題都存在不同的兩面或多面,需要我們辯證地、全面地認識和辨別。第二,分清矛盾的主次。就總體而言,轉型期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面、基本趨勢是社會優(yōu)化、社會進步、社會協(xié)調,而社會弊病、社會代價、社會失衡則是非基本方面、非基本趨勢。
3.厘清轉型期社會建設的發(fā)展進路
在用“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審視轉型期社會建設問題的基礎上,就社會建設的具體內容而言,它有自己特定的發(fā)展進路:首先,要確立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的價值取向來指導中國的轉型期社會建設;其次,對失衡的社會結構進行調整,現(xiàn)階段要特別強調對階層結構、城鄉(xiāng)結構、區(qū)域結構進行調整;第三,要注重對社會制度的建設,下大力解決制度缺失和體制機制不健全問題;第四,強化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扶持,促進社會組織的健康發(fā)展;第五,促進社會事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當前要重點推動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事業(yè)的發(fā)展。
[1]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fā)展報告(1994~1995)——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快速轉型期過程中的中國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1.
[2]鄭杭生.中國和西方社會轉型顯著的不同點[J].人民論壇,2009,(5).
[3]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叢書”總序[C]//黃榮清.轉型時期中國社會人口.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4]國家統(tǒng)計局.2009中國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9:211;214;218.
[5]青連斌.社會建設篇——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
[6]鄭杭生,楊敏.關于社會建設的內涵和外延——兼論當前中國社會建設的時代內容[J].學海,2008,(4).
[7]梁樹發(fā).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幾個問題[J].東岳論叢,2005,(6).
[8]《中國民政》編輯部.漸進中的社會建設理論[J].中國民政,2010,(1).
[9]賈建芳.中國社會建設的階段性特征[J].學習論壇,2009,(7).
[10]景天魁.三十年民生發(fā)展之追問: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公正、底線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窺民生發(fā)展之全豹[J].理論前沿,2008,(14).
[11]李培林.改善民生的三個突破口[N].北京日報,2007-12-03(17).
[12]M.Burawoy.The Sociology for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J].A 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6,2000.
[13]Victor Nee and Yang Cao.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Firm: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vol.1,2005.
[14]鄭杭生.社會轉型論遭遇“中國經(jīng)驗”尷尬[J].人民論壇,2008,(4).
[15][英]馬丁·阿爾布勞.全球時代——超越現(xiàn)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5.
[16][新]鄭永年.中國必須進行一場社會改革的攻堅戰(zhàn)[DB/ OL].(2009-01-07)[2010-05-16].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0107.shtml.
[17][新]鄭永年.中國解決權、錢、民沖突刻不容緩[DB/OL].(2009-05-26).[2010-05-17]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0526.shtml.
[18]英媒.中國兒童死亡率凸顯城鄉(xiāng)差距[DB/OL].(2010-03 -27)[2010/5/17]http://www.cankaoa.com/Article/waiguoren/114 37.html.
[19]法新社.飆升的房價讓中國年輕人呻吟[DB/OL].(2009-12-17)[2010-05-17].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217/159 3074.shtml;[美]邁克爾·舒曼.房地產為何成了最令中國頭疼的事[DB/OL].(2009-11-17)[2010-05-17].http://china.huanqiu.com/ eyes_on_china/economy/2009-11/635453.html.外媒.中國年輕人為高房價焦慮 兩輩子也買不起[DB/OL].(2009-12-15)[2010-05-18].http://szhome.oeeee.com/a/20091215/282362.html.
[20][新]鄭永年.金融危機與建設美好中國社會[DB/OL].(200 8-12-03)[2010-05-18].http://www.stnn.cc/ed_china/200812/t2 0081202_915962_2.html.
[21]外國人談中國和諧社會與民生建設:以人為本 幸福和諧[EB/OL].(2010-03-11)[2010-05-18].http://hxd.wenming.cn/ lianghui/2010-03/11/content_103391.htm.
[22][新]杜平.中國人權狀況的正反面[DB/OL].(2009-04-1 7)[2010-05-18].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 forum_zp090417a.shtml.
[23]國外學者眼中的中國改革開放[DB/OL].(2008-12-29)[2010-05-18].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59 5211.html.
[24][新]鄭永年.中國要平衡國家發(fā)展權和社會民生權[DB/ OL].(2010-03-10)[2010-05-18].http://www.zaobao.com/speci al/forum/pages7/forum_zp090107.shtml.
[25][新]鄭永年.中國中產階級的厄運和社會的不穩(wěn)定化[DB/ OL].(2009-07-15)[2010-05-18].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7/forum_zp090715.shtml.
[26]C.E.布萊克.現(xiàn)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0.
[27]沃爾夫岡·查普夫.現(xiàn)代化與社會轉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80.
[28]鄭杭生,楊敏.新布達佩斯學派狹義轉型論的重大理論缺陷[J].紅旗文稿,2008,(3).
[責任編輯:張少寧]
Review on Social Construction in Trans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YAN Zhen-shuCHENG Yuan-he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which focuses on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therefore,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taken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n the issu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In comparison,domestic stud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blem,that is to promote social construction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While foreign studies tend to the“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of the problem,with the obvious idea of“me the main”and sometimes with the ideologicalization.As the different research purposes,the study on this issue at Home and Abroad are both different in research methods,the depth,the problem concerns and the conclusions,shortcomings.
transition;social construction;review
book=117,ebook=19
C91
A
1673-8616(2010)05-0117-05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