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哲學關于人生之局限性的理論①

      2010-08-15 00:45:37劉連朋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道德經(jīng)孟子儒家

      劉連朋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中國哲學關于人生之局限性的理論①

      劉連朋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中國哲學以天人關系的思想模型解釋人的生存狀態(tài)。其中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以及如何實現(xiàn)這一終極理境成為思想關注的焦點,然而,人的精神發(fā)展途徑的起點——現(xiàn)實人性的局限性更應該成為研究的對象。以天道為終極標準反顯出人的局限性,儒道佛三家各有其獨特的標準和系統(tǒng),通過人性和動物性(儒家道德性修養(yǎng)標準)、道心和人心(道家藝術性超越標準)、明和無明(佛家宗教性解脫標準)指點了人生的局限性。人的動物性是人的自然性存在天然具有的,應該對之有一合理的認識。在禮儀等觀念性規(guī)范中安排現(xiàn)實生存的途徑,指向終極理境,才是真正的精神發(fā)展途徑。

      人生的局限性;人禽之辯;道心和人心;明和無明

      漢司馬遷闡明其作《史記》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少卿書》)后世學者即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弊鳛樗枷牖顒拥幕灸康牧?。中國文化在天人關系思想模型中指明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天人關系中,有與天“合一”的人,也有與天“不一”的人。天道是宇宙及人生的最高標準,人與天道合一,是人的理想生命狀態(tài),這是人生修養(yǎng)的終極指向。從天道的尺度來照察人,人才是有缺欠的,有與天“不一”之處,即是現(xiàn)實的人、即成的人、現(xiàn)在的人。人生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消除與天“不一”處的差距。只是在與天道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的差距,才是人生的局限性。把天道作為認識人的尺度,這是中國哲學的特色,一種獨特的思想模型。此與基督神學的“神—人”的模式不同?!叭恕边@個概念的含義不是即成的事實,它的含義是認識的結果,是通過某種文化意識斷定下來的結果。所以“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才成為哲學上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按照中國哲學的理論,我們除了重視天人合一的理想指向,更應該重視生命歷程的起點,也就是現(xiàn)實生命的局限性。現(xiàn)實人性的弱點、局限性是什么,也不是即成的事實,在儒道佛不同思想系統(tǒng)中即有不同的斷定。

      一、儒家以道德標準所見之人生局限性

      儒家認識“人”的方法是把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人和動物有差別的地方,就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儒家這個思路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一個重要的論題——人禽之辨。對人禽之辨經(jīng)典的回答是孟子的一句話,“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下》)幾希,很少。人和禽獸之間的些許差別,才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

      依孟子,人之所以為人之處,就是仁、義、禮、智這四種德性,或四種道德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愧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如有四體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端者,凡物初生謂之端。孟子清楚地說出“人”與“非人”的差別,人心中的四端才使現(xiàn)實的人成為“人”。除了“幾?!钡乃亩?,人的現(xiàn)實品性里面大多數(shù)內容都不是“人”之性,而是動物之“性”。與孟子同時代的告子認為“食色,性也?!边@種判斷成為后來很是流行的對人性的認識,是把人生命中的自然之質說為人性。告子的人性論觀點是“生之為性。”食色等自然之質確實是人的現(xiàn)實品性中所具有的,孟子非但不否定,而且認為現(xiàn)實人的品性中大部分內容都是此種性質的。孟子擺出一個邏輯:如果說“生之為性。”。“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孟子追問的是人與犬、牛等禽獸相比,人之為人的獨特性何在。

      儒家是從什么意義區(qū)別人性與動物性的?仁義禮智四德,皆可統(tǒng)攝于“不忍人之心”一語中,從此處說孟子主張“性善論”,“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儒家是以道德心、道德性作為區(qū)別人和動物的標準。孟子還提出“良知”、“良能”概念說明人的特性,“良知”一詞后來成為中國文化中表述道德心、道德性最普及、最經(jīng)典的用語。如果以“良知”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確實是“幾?!?。良知之“知”,不是普通所謂的“知識”。常識中有一個觀點:“知識就是力量”,人通過掌握、利用各種知識能創(chuàng)造巨大的物質文明。知識,意味人對自然的認知。這種觀念,是對人之性的一種理解,即人與自然相對,人以其理智面對自然,理智即是人的本質內容。良知,依王陽明的解釋,“只是個是非之心”,良知之知的功能,只是知是知非而已。此智,是一個價值判斷,而無涉事實判斷。因此,人的理智能力不能成就儒家所謂的“人”,人的理智功能盡可以成就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但儒家仍不許其為“人”。進而,人對物質層面的占有、享受等需要,也不是真正的人的要求,這類要求反倒是“非人”的表現(xiàn)。良知之知,就是“知恥”、“知恩”等道德意義的內省判斷,是對內的道德心的自知自識,而非對外的客觀性的求知。儒者,是“道德”中的人,不是“科學”中的人,不是“功利”中的人,后兩種人或許可能是有大“事業(yè)”的人。人的行為外在表現(xiàn)即使符合道德要求,但也不一定就是道德的?!叭硕蝗嗜缍Y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就是說人如果不從內在的仁心、良知出發(fā),即使恪守禮樂規(guī)范,那也僅僅具有外在行為規(guī)范的意義,而無關內在的道德心。這種人可能是“偽君子”?,F(xiàn)代人,不僅僅是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性生活方式,更可能是宣稱著種種時尚的生活觀念,但存心所在或許不是良知之善,這種人或許類同禽獸。

      禽獸一詞,本來是對動物的一種客觀的稱呼,沒有價值色彩,但在儒家傳統(tǒng)里面,卻具有貶義的情調,被賦予了道德主義的含義。禽獸一詞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否定。以此可以了解儒學中的君子、小人之辯,天理、人欲之辯。孟子還有大體、小體之辯,“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體則指“心”,小體指“耳目之官”,“耳目之官”是“蔽于物”,被外物誘惑,從而逐物不返,此種心性即是從軀殼起念,從肉體生意的人欲。與動物所不同的僅僅是外在的表現(xiàn)方式有差異,實質仍然是動物性。故此,清人陳澧說:“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乎善也?!保ā稏|塾讀書記》)

      上面所說是儒學中孟子一系的心學主旨,儒學還有荀子系統(tǒng),荀子主張“性惡論”,對現(xiàn)實人性局限性的認識更為警覺。在儒家道德性天理的對比下,現(xiàn)實人性中的動物性成分,理當需要克服,即所謂“克己復禮”。儒家所規(guī)劃的是一個道德性的修養(yǎng)途徑。

      二、道家以藝術標準所見之人生局限性

      道家中人所向往的生命理境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保ā肚f子·齊物論》)在這種境界中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博大真人”,他們與普通人的差距何在?即是“以道觀之”還是“以人觀之”。對事物采取怎樣的觀照、如何認識,是老莊哲學判別普通人和有道之士的樞紐。

      《道德經(jīng)》書中表達了它的作者和普通人之比較,大有遺世索居之感,這種天壤之別正是《道德經(jīng)》所說的“道”和普通人的生命觀念的巨大差別所在?!拔要毑促?,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匈馄淙艉#匈馄淙魺o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保ā兜赖陆?jīng)·二十章》)與“觀”相應的還有“知”?!兜赖陆?jīng)》提醒給讀者的是“知?!?。“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道德經(jīng)·十六章》)常者,常道,“知常曰明”,不“明”,即是“愚人之心”。

      普通人的認知模式是“如何”的呢?莊子概況出一個詞:“成心”。每個人都是“師心自用”,“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莊子·齊物論》)“成心”者,一己之見,一孔之見,固執(zhí)己見,主觀偏見,自以為是。是非、善惡、美丑、禍福、得失等等價值觀念的判斷,都是出自“成心”的認知標準。故此說“道隱于小成,言阻于榮華?!薄俺哪喝敝钥尚Γ驗樗俺核摹睕]有實質的差別,但竟然引發(fā)了“眾狙皆怒”和“眾狙皆悅”兩種悲喜對立的情緒,方才顯出是荒誕?!肚f子》、《列子》中的“寓言”所言非他,恰是“師心自用”下的荒誕而已。形成“成心”的因素諸多,如文化傳統(tǒng)、生存環(huán)境、風俗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

      道家的“知”不同于儒家“良知”之知,儒家的良知是對價值觀念的認知和判斷。儒家直接給出了價值判斷的標準,只有從良知出發(fā),才能“知”是非。道家的注意力則在于如何才能有合理的判斷標準。如老子的問題是“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jīng)·四十四章》)儒家講的“是什么”的問題,道家講的是“如何”的問題,兩家的問題意識是不一樣的。道家并不反對道德,“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苯^、棄是因應那個時代人心提出的實現(xiàn)道德的方法。

      道家關于道心與人心的差別的判定根據(jù)他們對宇宙人生根本法則的認識。道家對所了解原理的說明,有自己獨特的修辭方式:詭辭,或如莊子所說的“吊詭”,荒誕、怪異、矛盾。這種表達方式在《道德經(jīng)》中的表現(xiàn)是,相對于眾人的所見,《道德經(jīng)》作者的所見自然是“愚人之心”。所以才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一章》)這種自嘲式的表達正在指明“上士”對俗人所見之超越?!兜赖陆?jīng)》作者所得的觀念是“眾人”所未知的,更準確的說,是恰與“眾人”相對反的。相對眾人之所得,相對常識的真理,《道德經(jīng)》講述了另外一種觀念,或者說真正的真理。因其所得之道,與常識真理相對反,所以要“矛盾”地說,“正言若反”,正話反說,如:“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保ā兜赖陆?jīng)·二十二章》)等等?!兜赖陆?jīng)》的言說,是對我們常識所認以為“真”的觀念的巨大破壞、否定,它意欲覺醒世人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朝三暮四”之輩,令其重新抉擇出新的真理?!兜赖陆?jīng)》之所以敢挑戰(zhàn)“眾人”,嘲弄常識,發(fā)驚世駭俗之論,因為它的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ā兜赖陆?jīng)·四十章》)這是《道德經(jīng)》的哲學核心。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向它的反面轉變,物極而必反。此是在事物發(fā)展的歷史命運中所見之道。老子、莊子所言表面是同自然相參照,其實他們的智慧不是直接觀照自然界所得,而是對人類歷史命運的總結。從學術史講,“道家出于史官”,《史記·老子傳》記老子為“周守藏室之史”?!稘h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睔v經(jīng)世事之變,才有歷史的智慧。

      莊子哲學的理論基石是“齊是非”。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問題都在這里被反省、審量。普通意義的是非觀其實質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薄氨恕迸c“此”各站在自己的立場,形成了價值認知上的對立,彼此的結論都是相對的。但,理解莊子哲學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彼”與“此”立場上的差別是必然的,它是出于諸如文化傳統(tǒng)、生存環(huán)境、風俗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作用的后果,所以形成認知上的差別也是必然的。如果對這類差別采取“此是彼非”的認知態(tài)度,就是“成心”、“成見”。所以,問題的樞紐不在于“承認”還是“不承認”認知方面的差異性,而是在承認認知差別性的基礎上,采取怎樣的認知態(tài)度。超越,是超越普通的認識模式,而不是否定、抹殺差別性這個事實。莊子“齊是非”之論的動機,也是針對當時“百家爭鳴”的局面,尋找獲得真理之路。他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晕覀冋f道家對“知”的反省,是和儒家不同的,它的問題是“如何”有真知。

      “齊是非”之齊,是個認識問題,不是“求同”之“同”,不是事實問題,不是在實質意義上的同一?!耙缘烙^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莊子·秋水》)需要把對問題的觀照點從“成心”的立場轉移到“道”的立場,“以道觀之”。這是人的主觀意識內的認識方式的轉變。道家體現(xiàn)了真正的哲學智慧,它是“反思”的理論?!兑讉鳌酚醒浴叭收咭娭疄槿?,智者見之為智?!薄耙娭钡摹爸笔峭粋€對象,但所見的結果有“仁”與“智”之別,樞紐在于認識的主體有“仁者”與“智者”的差別,也就是主體的思想方法有差別。所以需要轉變的是主體內在的意識結構。

      道家的“有”、“無”、“自然”等詞語,即是在“意義”的角度被給定的。人的“成心”造成人為的畫地為牢、作繭自縛,這是“有”,把“有”、“成心”消除掉,就是“無”?!盁o”的意識使得面對是非、善惡、美丑種種差別,“以不齊齊之”,“此”處的人首先要自覺到自己的是非標準是一種選擇的結果,不是理所當然的真理的標準,同時要理解“彼”處的人其所堅持的立場也是其來有自,與自己所持守的立場的真理性在價值上有同等的真實性。差別依舊存在,但已無對立的硝煙。這是一步跳躍,跳躍出了狹隘的自我之偏見,順應事物千差萬別的“自然”而觀之。莊子語“守其環(huán)中”,人不可站在“環(huán)”上,應該跳出價值相對的圈子。事物的差異,是天地宇宙的自然狀態(tài),所以人的意識,相對于“人為”的意識選擇,也應該是順其自然,也應該持有“自然而然”的準則?!暗婪ㄗ匀弧保扇藘仍诘闹饔^精神。《道德經(jīng)》的表述:“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道德經(jīng)·五十六章》)《莊子》的表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保ā肚f子·天下篇》)道家所規(guī)劃的是一個藝術性的超越途徑。

      三、佛家以宗教標準所見之人生局限性

      佛教哲學對凡圣差別的審視,與道家一樣,也是針對人的認識問題。只不過它對人生的局限性的體驗更為深刻。在佛家可以“明”與“無明”兩個概念對舉來說明。無明,即癡之異名,無知之義。《佛說菩薩本業(yè)經(jīng)》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薄盁o明”的對立面是“明”,也就是“覺”。佛陀一詞,本義即是“覺悟”?!耙荒蠲约捶?,一念悟即佛。”與佛相對而言,人之所以為人于此可見。

      佛教哲學的基本理論是緣起論,佛教之分為多個宗派,即在于對緣起的解釋不同,故有多種緣起論。現(xiàn)僅以“業(yè)感緣起”和“阿賴耶緣起”為例來說明“無明”的來源與本質。

      “業(yè)感緣起”是原始佛教的理論,為釋迦所說,體現(xiàn)在“十二因緣”說當中。十二因緣是: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yè))、識(業(yè)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ㄗ非笤熳鳎?、有(成業(yè)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人生命行為的本質是“業(yè)力”,造業(yè)的原因是“無明”。按釋迦對人生的體會則有“三法印”之說:“諸行無?!薄ⅰ爸T法無我”、“涅 寂靜”。人生本來“無”,但眾生卻要求“常”,此為“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無明的來源是無始以來起執(zhí),佛教一大根本原理是“三世因果輪回”。過去無量劫以來即有虛妄執(zhí)著,心靈不與真理相應,所謂謬見、妄見、偏見、倒見,也可以莊子之“成心”同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保ā督饎偨?jīng)》)“應作如是觀”一語是契如佛教哲學的一個重要門徑。凡圣之別重要一點在于“觀”法不同,當然在佛家尚需“戒行”嚴格才有觀法的合理。對無明的來源理解也可以把十二因緣的序列倒著推導,無明緣行,等等,最后是緣“老死”,“老死”乃是最為使人感受生命事象,正是出于對“老死”的恐怖,人才有種種執(zhí)著。

      “阿賴耶緣起”對無明的來源及本質有很強的解釋力。大乘有宗瑜伽行派的理論,認為一切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下面簡述其基本義理。

      世親所造《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對一切法分為五種: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和無為法(六種),所謂“五位百法”?!拔逦话俜ā笔菍τ钪嫒f有的分類,這個模式內進一步闡明宇宙萬有的類別和性相。我們主要從心法的八識理論中來了解無明的根源。

      “心法”是精神活動的主體,其分為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心法的主體,是眾生的精神實體,所以稱作“根本識”,前七識都是從它生起。識,心之異名,“了別”之義。心與所對境界相接觸而形成分別慮知的作用,所謂對于境而了別,名為識。《唯識論》以為“識以了境為自性。”比如“眼識”,內依眼根,外緣美、丑等色境,在眼根和色境之間發(fā)生一種分別的作用,它的功能就是對色境的了別?!段ㄗR論》認為“眼識乃至意識,隨根立名”。眼識之所以對色境有分別的功能,關鍵在于第六識——“意識”的作用,眼識的功能是“明了”,意識的功能是“分別”。普通所謂的思想、觀念等等內容全部以“意識”為中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相對色、聲、香、味、觸,“意識”與此前五識同時俱起,幫助它們發(fā)生作用,給予它們對所“明了”的對象以內容,也就是給予對象以“名言”的了解,概念的了解。由此我們才能知對象是什么。但不僅僅是被動的知,更有“決定”的意思,也就是對眼耳鼻舌身所攀緣的對象,“決定”了它們是什么?!耙庾R”的內容來自第七識“末那識”,它本身是意識。第七識的要義是執(zhí)持第八識為“我”,佛法所說的凡夫都執(zhí)著有一個“我”,就是從這里說起?!栋俗R規(guī)矩頌》解釋到“恒審思量我相隨?!彼恰拔覉?zhí)”的根本。它與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惑相俱,所以第七識為“染污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本義是“藏識”,如倉庫一樣,含藏一切法的種子,它是眾生的大本大源。藏有三義:能藏、所藏、執(zhí)藏。能藏者,即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故稱此識為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生起現(xiàn)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zhí)藏者,第七識妄執(zhí)第八識為“我”,就第七識執(zhí)持此識來說,稱為執(zhí)藏。從此處說明“意識”的來源問題,其實,對任何一派哲學來說,都要對意識的來源作出說明。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

      需要理解幾個環(huán)節(jié)。第一,“識變”的世界觀。眼、耳、鼻、舌、身、意,是普通理解人和世界關系的基本結構。依瑜伽行派,意識和前五識同時現(xiàn)起而生“現(xiàn)行”——普通所謂的“現(xiàn)象”、“世界”。從第六識“意識”再推進,則是第七識執(zhí)持第八識的“種子”才有第六識的意識界的內容,所以成為“種子”(主要是名言種子)生“現(xiàn)行”的結構。此為“唯識所變”。前五識所攀緣的“器世間相”,也就是普通所謂的“客觀世界”,既不是五識單獨變現(xiàn),也不是離人心而外在的存在,而是第八識所變,所謂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這個說法把普通理解的“主觀”和“客觀”的關系顛倒了,理由何在?眾生無始時來,依業(yè)力引第八識,在業(yè)力的軌范中,現(xiàn)成一期根身器界,所以世界乃是業(yè)引識變的業(yè)果。按普通哲學的術語,識變體現(xiàn)了主體的“能動性”,心是了別的方面,世界是被了別的方面。至于了別和被了別的地位之確定根據(jù),在有關阿賴耶識的理論中被說明。第二,世界之對各人來說,它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從第八識的變現(xiàn)來說,不同眾生的眼識所見為同一種色彩,耳識所聞為同一種聲音,眾生所面對的世界是沒有自我和他人的隔別。我們面對同一個世界,因此彼此的交流才有可能,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切磋才有意義。這是由世界的共同性、普遍性決定的。但因為無始以來的熏習不同,每一個有情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宇宙中有無數(shù)有情也就有無數(shù)個阿賴耶識。所以雖然同處一個世界,但每個眾生所領受的境界是不同的。第三,出自第七識“執(zhí)持”的人生觀。眾生“自我”的建立出自第七識的功能,第七識執(zhí)持自己的阿賴耶識為“我”,于是才有了“自我”的保存,謀求自我的發(fā)展,自我的殊勝,才有類似莊子所謂的“此是彼非”的“成心”,眾生各個不同的執(zhí)持相遇,就有了“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的效果。有情眾生的生命本質就在這里。

      《解深密經(jīng)》載:“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阿賴耶系統(tǒng)所揭示的佛教哲學奧秘就在這里了,阿賴耶識本是緣起無我的心識之流,如果把緣起所生法當做“我”,即是“凡夫”,即是“無明”;如果領會緣起思想,依解脫道修行定可“轉識成智”,即是“覺者”,即是明。佛家所規(guī)劃的是一個宗教學的解脫途徑。

      四、如何認識人生之局限性

      經(jīng)過對儒釋道三個系統(tǒng)的簡單了解,可以總結一下如何認識人生的局限性,如何安排人的生命發(fā)展的起點。

      人“如何”成其為人,這是道家的問題意識。也就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或者說在野蠻狀態(tài)下的人,如何成為“君子”(人的理想狀態(tài))呢?從生物學意義說,當人未從動物界脫身時候,是四肢著地,都在趴著,沒有“直立”起來。那么從人格意義來說,人的人格如何能“直立”呢?

      對人的生命起點的思考,首先碰到的是對人的“自然性”、“野蠻性”的認識,也就是人的現(xiàn)實生命狀態(tài)在觀念系統(tǒng)中如何理解、如何安排。中國文化中流行著由過去的俗儒、腐儒、小儒等輩說出的“窮酸式”的道德話語,似乎成為了今天的道德傳統(tǒng)觀念,就是人的自然性卑微而不可取,乃至于能斷就斷,包括肉身本能的要求及與之而來的對功名利祿的要求。儒家的思想被誤解的很大??鬃訉膽B(tài)度是“富而可求,雖執(zhí)鞭之事,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孟子的一句話成為道德主義者的經(jīng)典支持,但是被誤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闭潜徽`解,才成為名言。孔子和孟子都是一個意思,如果不可兼得,取其大者,但如果可以兼得呢?孔子和孟子從來沒有反對過“兼得”,只是看處境如何。隨處境而定,“中庸”之為義,《周易》之“時中”之為義。國人對“處境倫理”不甚了了。對儒家理解的反面誤解也普遍,就是庸俗,以為道德感的強度不足,誤解“中庸”和“時中”。正面和反面的誤解都非常強烈正說明儒家的高明。

      佛家對人的現(xiàn)實性有深刻的洞察,也有更為合理的把握。六道中“人”的存在型態(tài)是其“形壽”,有壽限的形體色身。因形體而有欲,人有兩種基本的欲望:食欲和淫欲?!秷A覺經(jīng)》曰:“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比绻涑恕靶巍北匾蛴偃煌ǘ罎?,性命也就不成立(不正)。佛教“五戒法”(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中“不邪淫”一條最令人誤解,按佛教的意思“五戒法”是對“人乘”說的,其實“不邪淫”指不作夫婦關系以外的淫事?!耙北旧聿皇秦撁娴囊馑迹姓托耙姆謩e,其在佛家是對人的肉身現(xiàn)象的一個客觀的表述而已。如離邪淫,亦有諸根調順、永離喧掉、世所稱嘆、安莫能侵等種種利益。儒家“達情遂欲”之觀念為大眾所知,但不為大眾所傳,羞于齒口。所以要松弛“存天理滅人欲”的緊張沖突心理。

      “衣食住行”是人的“形壽”之能得以保持的“實質性”條件。比較而言,佛是無形體的,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佛的幻相,人如果以佛菩薩的活動方式規(guī)范自己,那是地位錯置。比如人如果有病,不就醫(yī)不吃藥,是以神的軌道安排人的生活。人對自己生命的安排,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形壽”,中國文化中有“養(yǎng)生”的觀念,不應該作奢侈享樂來理解,孔子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是對肉身的珍重。人的人格性不在于“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在實質上的差別,而在于如何安排、如何“成立”衣食住行?!墩撜Z》有“立于禮”一語,禮儀是人的人格之能成立的理性的、觀念的、精神性的條件。佛家的戒律也有相同的功能,眾生都在“衣食住行”中,眾生的差別在衣食住行的“方式”。禮儀、戒律是安排衣食住行的“觀念性”的條件。儒道佛三家哲學說出了三種觀念系統(tǒng),也就是提供了三種人的生存發(fā)展的途徑。

      [注 釋]

      ①當代哲學范式的轉換與哲學發(fā)展的新趨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責任編輯:董金榮]

      B2

      A

      1008-8466(2010)05-0020-06

      2010-09-15

      劉連朋(1963—),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和佛學的研究。

      猜你喜歡
      道德經(jīng)孟子儒家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道德經(jīng)》的“中和”思想探究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磨刀不誤砍柴工
      《道德經(jīng)》“雞犬之聲相聞”與《桃花源記》“雞犬相聞”
      語文知識(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4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從“以直報怨”到“以德報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論儒家的仁與恕
      古代文明(2013年2期)2013-10-21 23:20:50
      《易說道德經(jīng)》
      孝义市| 孙吴县| 西藏| 绩溪县| 建宁县| 涪陵区| 临邑县| 新晃| 紫金县| 新田县| 离岛区| 翁牛特旗| 新巴尔虎左旗| 三明市| 且末县| 清流县| 涿鹿县| 迁安市| 唐山市| 恩平市| 大余县| 乐亭县| 曲松县| 新竹市| 旬阳县| 太康县| 芜湖市| 衡水市| 大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江永县| 五原县| 张家港市| 西华县| 晴隆县| 黑龙江省| 神池县| 丰原市| 枝江市| 绥芬河市|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