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偉東,卜葉蕾
(1.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2.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河北保定071003)
毛澤東的黨內民主思想論析
苗偉東1,卜葉蕾2
(1.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2;2.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河北保定071003)
十六大提出的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命題,標志著我黨對黨的民主建設實現了價值認識上的新飛躍。今天,我們重新審視毛澤東黨內民主建設的認識軌跡及其對馬克思主義政黨民主建設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以及歷史局限性,對于我黨在新時期加強黨的民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毛澤東;黨內民主;黨的生命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毛澤東在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對黨內民主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形成了系統(tǒng)的黨內民主理論。今天,我們系統(tǒng)總結毛澤東黨內民主建設理論,對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永葆黨的先進性,推進我國政治文明建設進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有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正如鄧小平所說:“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和法制傳統(tǒng)比較少?!盵1](P146)直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興起,西方的民主、自由和法制等觀念才在中國廣泛地傳播開來。這時,接受了民主、自由等新思想的青年毛澤東,對于如何才能使積貧積弱的中國實現自強和獨立的問題不斷地思考,先后接受了無政府主義和新村主義等當時十分流行的西方思想。但是由于其空想性,這些思想在實踐中都很快破滅了。毛澤東從俄國的“十月革命”得到極大的啟示和鼓舞,在總結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基礎上,轉而認識到只有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政黨才是拯救中國的出路。1921年初,蔡和森在法國研究了各國革命斗爭經驗之后,向國內的毛澤東寫信表示,應當組織與俄一致(原理和方法)的共產黨,認為:“黨的組織為極集權組織,黨的紀律為鐵的紀律,必如此才能養(yǎng)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分子,適應戰(zhàn)爭年代及擔負偌大的改造事業(yè)。”[2](P69-P70)毛澤東回信并表示對于蔡和森的意見“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3](P15)
此時,在共產國際幫助之下建立的中國共產黨,受俄共突出集權的影響,從開始就在黨的綱領及文件中強調“黨絕對命令黨員,黨員絕對服從紀律”,[4](P15)強調“嚴密的、集權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4](P18)這也成為黨的領導人陳獨秀奉行家長制,實行個人集權的理論依據。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發(fā)展,毛澤東越來越認識到陳獨秀的家長制作風對于革命和黨的建設造成的嚴重危害。以1926年12月會議為標志,毛澤東對于陳獨秀的家長制作風開始反思。在“八七”會議上,瞿秋白等黨的領導人對陳獨秀家長制獨斷作風的反思和批判,使黨開始意識到黨內民主對于黨的建設和革命事業(yè)的極端重要性。毛澤東也對自己以往的認識進行了初步反思,“我素以為同志的意見是對,所以結果我未十分堅持我的意見?!盵5](P47)為了克服黨內家長制作風,1927年4月召開的黨的“五大”通過了第三次黨章修正案,第一次明確地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指導原則。但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極端白色恐怖環(huán)境中和激烈敵我斗爭情況下,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未能在實際中執(zhí)行下去,黨內反而一度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化的傾向,即極端民主化情緒。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在領導紅四軍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轉戰(zhàn)贛南閩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中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毛澤東作為紅四軍的前委書記具有十分高的威信,但是在紅四軍黨的七大上有人卻認為,毛澤東主張黨對紅軍的領導是“家長制度的傾向”,并在這次會議上做出給毛澤東“黨內警告”的處分決定。[6](P202)在隨后的紅四軍八大上,黨內極端民主化的傾向更加嚴重?!鞍舜螘h時,無組織狀態(tài)的會開了三天,毫無結果”,“這是九次大會前各級領導機關極端民主化傾向的現象”。[6](P204)對此,毛澤東給予有力的駁斥:“家長制的定義是只有個人的命令,沒有集體的討論,只有上級黨委,沒有群眾選舉,如果大家承認這個定義,那末,我們可以看一看,四軍的黨內……沒有家長制?!盵5](P73)相反,毛澤東認為黨內存在極端民主化的傾向。極端民主化,表面上是主張民主的,實質上與家長制一樣是黨內民主的大敵。它“損傷以至完全破壞黨的思想,削弱以至完全毀滅黨的戰(zhàn)斗力,使黨擔負不起斗爭的責任,由此造成革命的失敗”。[7](P88)周恩來在代表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一封指示信中贊成毛澤東的觀點,他認為:“黨的一切權力集中于前委指導機關,這是正確的,絕不能動搖,不能機械地引用‘家長制’的名詞來削弱指導機關的權力,來作極端民主化的掩護?!盵8](P41)隨后,紅四軍召開的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批判和解決了黨內存在的極端民主化的問題。這次紅四軍克服黨內極端民主化的斗爭勝利雖然是局部的,但對全黨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后黨內斗爭又經歷了幾次反復,尤其在王明的統(tǒng)治時期,否定黨內民主,實行一人專制,用對待罪犯和敵人的方式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對此,毛澤東堅持科學的態(tài)度,不盲從,不隨聲附和,與“本本主義”作堅決斗爭,卻因此成為這種家長制作風的受害者。1932年10月的寧都會議上,毛澤東被剝奪了軍事指揮權。后來毛澤東回憶說,“缺席審判,并且不通知”,這完全是一種“高慢的宗派主義”。[6](P298)
為了克服黨內斗爭的錯誤傾向,毛澤東強烈意識到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對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緊迫性。因此,受到打擊的毛澤東一面繼續(xù)積極工作,一面堅持認真閱讀馬列主義著作。如1929年,毛澤東就多次給中央的同志寫信,請求多給他郵寄馬列主義著作,以便學習。又如1932年,在被錯誤解除職務后,毛澤東“沒有工作,就從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來的書籍中,把有關馬恩列斯的書通通找了出來,不全不夠的就向一些同志借……埋頭讀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讀了這本,又讀那本,有時還交替著看,扎扎實實下了功夫,硬是讀了兩年書”。[9](P40-P41)這樣,毛澤東在與黨內“左”、右傾錯誤思想的斗爭過程中,通過不斷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對黨內民主建設理論與實踐有了深入的反思和深刻認識,逐步形成了了他的黨內民主思想和理論體系。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從爭取抗日斗爭勝利的高度闡發(fā)了建設黨內民主的重要意義,把它看成是“突破戰(zhàn)爭難關的一個重要武器”,并進一步提出了搞清“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關系,并如何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任務。[7](P529)這標志著毛澤東黨內民主建設思想初步形成。而通過1942年到1945年的延安整風運動,廣大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民主意識大大增強。以此為契機召開的黨的七大,對黨內民主、黨內的民主集中制的涵義作了詳細闡明,并將它載入黨章之中。此外,七大黨章還首次明確地規(guī)定了黨員權利和義務,使黨內民主有了制度的保障。這都標志著毛澤東黨內民主思想的成熟。
(一)創(chuàng)造性解決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民主建設的中國化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主義革命首先應當在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發(fā)生。由爭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形式的)的工人階級作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和主力軍,在這樣基礎上建立的共產黨會輕易地建成黨內民主。而列寧雖然在無產階級為數不多的俄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于當時其國內外惡劣的客觀環(huán)境,列寧沒有能夠真正解決好黨內民主問題。
與馬克思設想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封建傳統(tǒng)的影響,黨員成分構成上以農民、手工業(yè)者、小商人等小資產階級占多數,再加上長期受蘇共經驗以及共產國際的影響,并長期處于革命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這樣在黨內就很容易產生不講民主、忽視民主的現象。對此,毛澤東指出:“由于我們國家是一個小生產的家長制占優(yōu)勢的國家。又在全國范圍內沒有民主生活,這種情況反映到我們黨內就產生了民主不足的現象。”[7](P529)在我們黨內,“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們……要求人民按照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面貌來改造黨,改造世界”,體現在黨的實際生活中就容易出現家長制盛行或極端民主化的錯誤傾向。[7](P875-P876)對于如何在沒有民主傳統(tǒng)的國家實現黨自身的民主化,鞏固黨的團結,馬克思和列寧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提出了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在黨內實行民主生活教育”,增強廣大黨員群眾的民主意識,“使得黨員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關系,并如何實行民主集中制”。[7](P529)從1942年開始直到1945年4月黨的七大召開,中國共產黨大規(guī)模地進行了以提高廣大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肅清“左”、右傾錯誤思想,增強黨員民主意識的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使全體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和黨內民主意識大大提高,由此出現了為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黨的“七大”會期一再延長、民主氣氛空前高漲的局面。
毛澤東從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加強對黨員的民主思想教育,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在一個農民、小資產階級成分占多數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內如何增強黨員的民主意識、保持和發(fā)展黨內民主的首要問題,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民主建設做出了創(chuàng)造性貢獻。
(二)豐富和發(fā)展了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內涵和意義
民主集中制,是列寧在1905年4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論黨的改組》決議中提出的全新概念。第二年,在第四次黨的代表大會上由列寧提議將民主集中制寫入黨章,從此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共同遵循的基本的組織原則。由于受當時俄國國內外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列寧沒有能夠對這一制度作進一步系統(tǒng)闡述。但是,列寧提出:“必須弄明白,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義集中制,另一方面同無政府主義有多么大的區(qū)別。”[10](P139)這個思路為毛澤東豐富和發(fā)展這一理論思想指明了前進方向。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就明確提出要認識“民主制和集中制的關系”及“如何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問題。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他又詳細闡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內涵:“民主集中制……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盵7](P1057)這一詮釋被載入黨的七大黨章中。以后,毛澤東又多次在不同場合進一步明確闡釋民主與集中的關系。首先,集中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皼]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確的集中,因為大家意見分歧,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集中就建立不起來?!盵11](P89)其次,民主是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民主如果離開了集中,片面地追求和強調民主,民主就失去正確的方向,就會走向極端民主化。他認為,那種“一切事情先交下級討論,再由上級決議,就是一種極端民主化的思想表現”,如果那樣就會走向無政府主義。[7](P89)
(三)毛澤東為黨內民主的實踐創(chuàng)新了一系列思想、方法,保證了黨內民主原則能夠在實踐中貫徹落實
民主在其基本內涵意義上體現為民治,即體現多數人意志的原則。而在不同政治體系中這一原則以不同的制度和法則體現出來,就表現為各種具體的制度。民主集中制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民主的主體按照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行使其權利,履行其義務,就表現為民主的具體實踐活動。
毛澤東不僅科學地闡釋了黨內民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原則,而且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實現黨內民主生活的思想、方法,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民主建設的理論。
首先,黨內民主要保證“讓人講話”?!白屓酥v話”實質就是保證全體黨員享有黨規(guī)黨法所規(guī)定的言論民主的權利。在遵守黨的紀律的前提下,黨內民主允許黨員能夠充分地表達不同的意見,并且黨的組織和干部要正確地對待少數人的不同意見。這是毛澤東針對黨內長期存在的“家長制”、“一言堂”的現象提出來的,并尖銳指出:“不負責任,怕負責任,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tài)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盵11](P296)因而,“讓人講話”就成為黨內民主能夠在實踐中得到貫徹的基本前提。為了保證“讓人講話”,毛澤東在黨內大力提倡形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和緩民主氛圍。
其次,正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芭u與自我批評”是毛澤東倡導的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組織生活的基本內容和黨內民主獨有的存在方式。毛澤東認為,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武器,是正確地執(zhí)行黨中央路線的重要武器,是黨更加布爾什維克化的重要武器”。[12](P133)毛澤東甚至將“有無認真地批評與自我批評”視為“我黨和其他政黨相互區(qū)別的顯著標志之一”。[7](P1096)毛澤東提倡“批評和自我批評”,其目的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共產黨員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要作誠心誠意的剖析和批評,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對此,毛澤東指出:“我們自己來批評自己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這會不會使我們的黨喪失威信呢?我看不會。相反的會增加黨的威信,增加了同志們的威信?!盵13](P198)毛澤東的這一論述對我們黨的民主建設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毛澤東提倡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需要對別人的批評有正確的態(tài)度,每一名黨員都要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批評。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坝辛隋e誤,要讓人家講話,讓人家批評”、“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tài)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盵11](P296)毛澤東還身體力行,帶頭作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模范。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黨內營造出一種“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tǒng)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在此基礎上全黨實現了空前團結,完成了革命和建設中各種艱巨任務。
縱觀毛澤東黨內民主思想的發(fā)展軌跡,不難看出毛澤東在黨內民主建設理論上的歷史局限性。毛澤東從1938年明確提出黨內民主問題,一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在對民主集中制多次闡釋中,毛澤東常把黨內民主作為一種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手段,如1957年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認為“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是目的,實際上是手段”。毛澤東把民主的終極價值定位在實現既定目標的手段的層面上,這是與他一再強調“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的思想是一致的。民主只是一種實現既定目標的一種手段和策略。策略是根據形勢發(fā)展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斗爭方式。它具有靈活性和可變性的特征。形勢變化了,相應的策略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這樣,作為實現既定目標策略內容之一的民主,就缺乏了制度的保障。它在暫時保障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一時順利發(fā)展同時,也潛伏著不穩(wěn)定的因素,甚至有時它會走向反面,阻礙或破壞黨和國家建設事業(yè)。建國后出現的“左”傾錯誤甚至由此演化成為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都嚴重地扭曲和貶低了黨內民主的地位和作用,導致了人民民主和黨內民主建設事業(yè)的曲折和倒退。后來,鄧小平在總結這一歷史教訓時深刻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地做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盵1](P333)鑒于以上教訓,鄧小平指出以后“改革的總方向,都是為了發(fā)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fā)揚和保證人民民主。”[1](P372-P373)這樣就實現了黨內民主價值屬性的自然回歸,更正了過去將民主看作一種手段和策略的誤解。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這是黨對“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生命”的繼承與發(fā)展,標志著對黨內民主的價值認識實現了新的升華。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葉篤初.中國共產黨黨章史略[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5]毛澤東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7]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緬懷毛澤東(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0]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李維漢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張忠義]
D26;A84
A
1008-8466(2010)05-0068-04
2010-06-29
苗偉東(1974—),男,河北滄州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史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黨史黨建研究;
卜葉蕾(1984—),女,山東青州人,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