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盼盼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神秘的“彼岸”,永恒的“追尋”
——中西“入冥追尋”母題初探*
鞏盼盼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入冥追尋”母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神話故事中的最古老母題之一,這一母題古老經典,并分布廣泛。從這一母題依托的文本出發(fā),從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探究其存在的共同的文化動因,得出永生的信仰和對死者的崇拜是產生這一母題的原始文化心理,交融著神性和人性的追尋者是這一母題得以傳承的動因。以期從一個神話母題的文化意義中窺見中西方神話故事異中有同的心理特質。
入冥追尋;永生;靈魂;追尋者
“入冥追尋”母題是廣泛存在于中外神話故事中,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最古老的母題之一。湯普森《民間文學母題索引》中“下到死亡的下層世界”(F81),和“俄耳普斯”(F81.1);艾伯華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中“陰間和轉世”類型中歸納的144.“丈夫和再生的妻子”,145.“探陰間Ⅰ”,145.“探陰間Ⅱ”母題,都屬于廣義的“入冥追尋”母題。我們這里要探討的“入冥追尋”母題即指為了某種原因和目的,下到死亡的下層世界(冥界)去追問或尋找一個人的靈魂,以得到預言或救出魂靈。中外流行的“冥界神話”和中國的“入冥小說”都包含了這類母題。古希臘史詩中的奧德賽到地下世界追問魂靈,得到預言;中國“目連救母”故事中目連入冥救出母親魂靈等?!摆そ纭弊鳛榕c現實世界對應的“彼岸世界”,使人們對它充滿了神秘的想象,去往“彼岸世界”的尋找就不僅僅是一種想象和寄托,更是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心理動因,這也使這一母題普遍存在于世界上一些古老的史詩,神話傳說和故事經典中,千百年來被復制傳承。本文擬從這一母題依托的文本出發(fā),從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關照這一母題存在的共同文化動因。另外,神話母題研究也屬于神話比較研究的范疇,通過神話母題研究,可以使我們對存在于不同神話中的共性有所認識,從而擴展我們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知識。
生與死一直是一個千百年來困惑人們的永恒話題,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人們誰不向往永生,而人類在追求永生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的自然規(guī)律:人終究會死去。人死后將去何方?能否有第二次生命?先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冥界神話。靈魂觀和對死亡問題的思考是產生冥界神話的直接原因,泰勒堅持認為,靈魂觀是整個人類宗教信仰的發(fā)端和賴以生存的基礎,是全部宗教意識的核心內容。原始人無法解釋夢與現實生活的區(qū)別,當死者的形象在夢中出現時,他自然就會認為這些人現在正脫離了肉體,在某個地方生存著,于是便產生了靈魂觀念。
人死到哪里去?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人死后靈魂的命運,則普遍認為有個共同的寓所?;浇蹋熘鹘陶J為,人死后靈魂升天堂,到神的身邊。中國古人稱死為歸,把亡者叫“歸人”,道佛觀念對我國的亡魂返祖觀有巨大影響。佛家的極樂世界,酆都的幽冥地府,道家的不死仙界,都是許多人向往的回歸之途。不過,它們共同的寓所就是冥界,冥界不僅是人死后靈魂的寓所,還住著掌管冥界之神。冥界作為與現實世界對立的“彼岸”,寄托了人們由鬼魂觀而產生的不死觀念,現實的人也可以通過某種途徑下到冥界,與死亡的靈魂對話。另外,人們對幽冥地獄的想象也多半是相似或相同的。認為地獄是在北極星地底的大海之中,或在遠處孤島之上,或在西北方太陽沉落處。這就使得產生另一種幽冥世界不死的觀念。人們把晝夜擬人化而加以深化解釋,太陽每天在同一個地方沉落,而黑夜又每天在太陽沉落之后來臨,人們?yōu)榱私忉尨藭円寡h(huán)交替的自然現象,而形成太陽和黑夜皆為不死或死而復活的種種神話。對永生的信仰是入冥母題產生的關鍵,而對死者的崇拜則為“追尋”提供了動因。
靈魂觀念催生了永生的冥界和輪回的生死觀,同時也產生了對死者的崇拜。弗雷澤曾用大量例子來說明這種現象,并認為,死后的靈魂能成為人們的家庭守護神,人們既害怕它們,又崇拜它們。然而,懼怕靈魂似乎是人們崇拜它們的主要動機,因此,他們的崇拜一般就帶上了宗教儀式的特點,其目的是躲避或平息這些會危害人的靈魂的憤怒。靈魂會護佑人們也會危害人們,這種源于對靈魂懼怕的觀念產生了對死者的崇拜。不僅如此,亡靈會像神靈一樣,在其親屬及其他人的夢中顯靈,還會訓誡和提醒他們。鬼神不僅可以以神形顯現,它們還會以動物的外形出現在人們面前,提醒人們、安慰人們并勸誡人們。死者的亡靈一般享受生人的供奉,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具有神性的亡魂往往可以具有神的先驗能力,于是,生人期望從它們口中得到預言,這為我們的文本提供了可資參考的理論解釋。
“入冥追尋”母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追尋”,他們追尋的目的,要么是救出魂靈,要么是得到預言。古人相信靈魂是不死的,從冥界救出魂靈則是重生的必要條件,因此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追尋,這其中滲透了對永生的強烈信仰。而從死者的魂靈處得到某種預言,則是相信亡魂具有一定的神通,這是對死者崇拜的延伸,同時也是一種對死者既怕又敬的矛盾心理的體現。綜上,我們可以窺見“入冥追尋”母題滲透的深刻的原始文化心理,是基于古老的靈魂觀念而產生的對永生的信仰和對死者的崇拜。
凡是人們不能實現的愿望和不能及的能力,便總是通過神力得以解決。不管是古希臘英雄奧德賽,還是受人崇拜的半人半神的尼山薩滿,都是通過某種神秘力量來到冥界,或因自身的特殊性得到神的幫助,達成目的。盡管有的追尋者以失敗收場,但也是因為他們觸犯了禁忌或者違背了諾言。神靈的力量始終貫穿在追尋的過程中,更讓主人公的行動帶著某種不可企及的神秘和艱辛。另外,追尋者堅定的信念和不舍的追尋也是因人性的驅使,人性的脈脈溫情在神性的外衣下熠熠生輝。一系列的預言和應驗出現在這類母題中,即是對宿命的無可奈何,也是對宿命的挑戰(zhàn),神性的不能戰(zhàn)勝和神性向人性的消解也在這矛盾中展開。而主導這一切的便是行動的主角——執(zhí)著的追尋者。
(一)無所不在的神力與逐漸消解的神性
面對山川萬物的生成,面對自然界的瞬息萬變,面對不可征服的大自然和捉弄人的命運,人們創(chuàng)造了神。神放大了的人的力量,放大了人的能力,幫人們實現無法企及的愿望,也成為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不過,諸神只不過是些后來人:在圍繞著圖騰和其他顯示生命力量的存在物而出現神話時,有關諸神的“故事”才開始形成。“力量”的概念得到某種強化,再加上思維的加工和解釋,才催生出具有神圣化的各路神祗。
神力在“入冥追尋”的母題中大量存在,神力不僅成為溝通此岸與彼岸的中介,也成為得到預言和救出魂靈的訴求者。能夠潛入冥界的主人公無不是神通的,或者本身就是神,或者受到神人的指點,或者被賦予神秘的力量,或者借助具有神力的工具。入冥之后,冥界的險惡和重重防護也必須借助神力才能通過,最后,在會見魂靈得到預言或救出魂靈的過程中,也往往是通過神或神力的告誡或幫助。在這類故事中,失敗的追尋者擺脫不了宿命的安排,而成功的追尋者也僅僅是得到將決定自己命運的預言。不管是要擺脫宿命還是接受命運的安排,都體現了神性的一種消解。事情的結局事先被確定,無可更改,人物的命運預先被確定,無以抗拒,甚至連最有權威的上帝都無能為力,這就把一種偶然的因果關系升華為必然。宿命是古人擺脫神的意志,擺脫原始思維方式,從任意因果律向必然因果律探索的一個必然階段。也就是說,貌似無所不在的神力在起著推動的作用,但人們無法避免命運的安排讓這種神力也顯得無能為力,盡管可以通過神力獲得預言和幫助,但這也只是宿命安排好的結果,是神力也不可改變的。這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在對神性的盲目崇拜的思維邏輯中轉向對自身能力的認可,消解了神的力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人性的光輝——追尋的動力
綜觀“入冥追尋”母題的行動者,都是因一定的動機而走向“追尋”之路。目連因不忍看母親在地獄受苦而入冥;格薩爾也是為尋找母親亡靈變成大鵬鳥飛入陰間十八層地獄;吉爾伽美什因朋友的死去而傷心欲絕,才決定去尋找永生的秘訣;奧德賽為尋得歸家之路而用羊血獻祭亡魂得到先知預言;俄耳普斯用豎琴的演奏和歌聲感動地獄女王試圖救妻,卻因抵不住愛情魔力而犯禁……這種動機無不是情的召喚,有親人的呼喚,也有愛情的吸引,總之,逃不過最具有人性光輝的“情”字,這才引起古今中外人們的共鳴。死神不可以用強力壓制,但卻可以被愛情征服,神話中所表現的這個母題,反映人類在很久以前就已認識到了愛情的魔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千百年來,無數的詩歌、無數用生命寫下的真實愛情故事,都反復重述、強化著這一崇高的母題。正是有了情的驅使,主人公才可以克服種種艱辛險阻,盡管追尋的過程困難重重,但始終阻擋不了追尋的腳步。在這類神話故事中,多有對冥界陰暗鞏怖情景的描述,也有寫到掌管冥府者的蠻橫和腐敗,這都增加了追尋的難度,從側面突出了追尋者的意志。
人性的光輝不僅體現在情的驅使上,故事中的神大多脫去神圣的光芒,而帶著濃厚的人情味。在人們以宗教的方式確立了神的地位的同時,人們已經開始不敬神了。神在人心中的地位也在逐漸改變,這從形象上就可以看出來,神最初是美麗的仙女,遠離人間,游蕩在天際,但后來變成了童話中的巫婆,住在世界神秘、幽暗甚至骯臟的角落。也就是說,具有魔力的形象從美麗變得丑陋,從善良變成了惡毒,表明人對所謂魔力的態(tài)度,由崇敬變成了厭惡。表現了人類有著強烈的擺脫神的統(tǒng)治的愿望。冥界中的神也是人們抽象思維的想象,具有人的情感和愿望,這就使得追尋者不管是人,是半人半神的英雄還是神明,都有著豐富的情感和執(zhí)著的精神,這也正是這一母題得以復制傳承的動因。
中西“入冥追尋”母題正是基于這種共同的文化心理,從古老的神話和史詩走向后世的民間故事和筆記小說中,組織構成新的故事,并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對神秘“彼岸”的向往是永恒“追尋”的動力。
I109
A
1006-5342(2010)11-0052-02
201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