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偉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研究現(xiàn)狀
孫忠偉
(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回族學者;史學成就
目前史學界正在進行少數(shù)民族史學史的研究,籌劃創(chuàng)立全民族的中國史學史。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的研究是少數(shù)民族史學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清代回族學者的史學成就,需要了解學界在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便高屋建瓴,深入研究。
清代中國穆斯林文化開始迸發(fā)出活力和生機,不斷走向繁榮?;刈宄霈F(xiàn)了一大批學者。在史學方面,回族史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也為后世學者研究清代回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0世紀是我國回族史學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個歷史時期”。[1]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回族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成果不斷擴大。對于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的研究也取得豐富的成果。筆者就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研究的現(xiàn)狀展開論述,以期能夠廓清該項研究的脈絡。
關(guān)于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的研究,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指的是改革開放之前。改革開放之前,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的研究基本上沒有什么成果。這一說法是有根據(jù)的?!霸缙诨刈逖芯渴且曰亟萄芯康男问匠霈F(xiàn)的”。[2]這里的早期是指20世紀初,這時期的回族研究主要是對伊斯蘭教和回族族源等問題的研究。如陳垣的《回回教入中國史略》、《元西域人華化考》?!懊駠觊g,經(jīng)回漢學者數(shù)十年的努力,回族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績,整理史料、考證史實、研究信仰與習俗,刊布了一批有影響的文章和著述,舉其要者有金吉堂的《中國回教史研究》,傅統(tǒng)先的《中國回教史》,馬以愚的《中國回教史鑒》,白壽彝的《中國回教小史》等。1941年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問題》民族問題研究會編一書以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將回回作為一個民族整體看待,在當時有著特殊意義”。[3]民國期間,“回教史”和“回族史”的意義已經(jīng)相近了。這時期的回族研究主要是回族通史的研究。其中一些著述也點到了清代回族學者的史學成就,但只是星星點點的對某些回族學者簡要的提一下。新中國建立后,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這時期的回族研究以回民起義為主?!拔母锲陂g回族研究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研究成果相對很少”。[4]后期是改革開放以后?!包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回族研究迎來了氣象萬新的春天”。[5]新時期,回族研究欣欣向榮。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下面簡要評述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研究的主要成果。
清代回族學者在宗教史方面影響最大是經(jīng)學家劉智?!皠⒅?,字介廉,清上元(今南京)人”。[6]劉智是清代“四大經(jīng)學家及譯著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伊斯蘭教的研究,晚年編撰了一部關(guān)于穆罕默德的年譜。這是清代重要的伊斯蘭教史著作,也是后人研究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有關(guān)的研究非常豐富。林松《中國最早的一部先知穆罕默德年譜-劉介廉編撰<天方至圣實錄>漫談》(《中國穆斯林》1982年第2期),白壽彝《劉智》(《中國穆斯林》1983年第3期)。以上兩篇文章主要對劉智的家世出身,治學背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就《天方至圣實錄》的內(nèi)容和文章結(jié)構(gòu)進行了詳細的評述。張嘉賓《<天方至圣實錄>概述》(《黑龍江民族叢刊》1987年第4期),該文敘述了《天方至圣實錄》內(nèi)容和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指出了《天方至圣實錄》的不足之處。羅萬壽《劉智和他的三“天方”書》(《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這篇文章對劉智著述《天方至圣實錄年譜》論述的更為全面一些。不僅論述了劉智著書的背景和著作的內(nèi)容,還闡釋了《天方至圣實錄年譜》的體裁、體例。以及《天方至圣實錄年譜》在中國伊斯蘭教史上的地位。楊曉春《試論明末清初中國回回民族文化繼承的一個側(cè)面---以《清真教考》為例》(《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該文把《清真教考》和《天方至圣實錄年譜》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兩者的區(qū)別及內(nèi)在關(guān)系。除論文外,還有一些著作中對《天方至圣實錄》做了介紹和研究。主要有納蘭珍《劉介廉和他的<天方至圣實錄年譜>》,載自青海省宗教局編《中國伊斯蘭教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李松茂《回族伊斯蘭教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金宜久《中國伊斯蘭探秘 劉智研究》(東方出版社,1999年),孫振玉《王岱輿、劉智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等。
《回教考》是清代回族學者白銘庵的伊斯蘭教史著作。主要勾勒了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后世學者對《回教考》的研究較少。余振貴、楊懷中《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書對白銘庵所著《回教考》做了詳細的介紹,評價《回教考》是記載伊斯蘭教在華傳播史的重要典籍。
《杜文秀自傳》是清代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撰寫的自傳。主要講述了自己生平和領導回民起義的經(jīng)過,文中也詳細記述了“永昌案”的始末。此外杜文秀還有《杜文秀帥府文稿》、《杜文秀文書輯佚》等。這些對研究清朝云南回民起義有重要參考價值。目前對杜文秀著作的研究大多包含在研究杜文秀起義的文章中。張世慶、趙大宏、歐陽長貴《杜文秀帥府密錄(上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林荃《杜文秀起義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馬誠《杜文秀傳》(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靳德新《杜文秀起義》(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以上著述都結(jié)合了杜文秀的著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從重新認識這位回族起義領袖。
“馬觀政(1837-1938),字敏齋,昆明人,云南回族界名士”。[7]馬觀政老人長壽高達百歲,經(jīng)歷了咸豐六年到同治八年的云南變亂,老人在變亂中險些遭遇慘禍,事后著有《滇垣十四年大禍記》一書。學界對馬觀政的研究主要有:納文《記回族革命先烈馬登云祖父馬觀政老人生平》載自(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昆明市盤龍區(qū)文史資料選輯 第2輯》,納蘭珍、納國昌《云南回族先哲馬觀政先生》載自(《云南回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以上兩篇文章記述了馬觀政老人撰寫《滇垣十四年大禍記》的原委。以及馬觀政老人對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認識較深,對勞動人民給予了同情,對回民起義的領導人的過失也直筆寫出,沒有曲筆隱諱。
《藏政擷要》、《藏牘劫余》是清代回族學者馬吉符關(guān)于西藏事務的記述?!榜R吉符,字竹君?;刈?,馬依澤公入籍中華第三十五代裔孫。清光緒二年(1876)生于安慶。”[8]有關(guān)馬吉符學術(shù)成就的研究主要有:馬肇璞、房建昌、馬肇曾《清末建設西藏保衛(wèi)西藏的回族馬吉符》(《回族研究》1993年第2期),房建昌《清光緒末年駐藏官員馬吉符及其出使不丹記》(《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吳豐培著,馬大正等整理《吳豐培邊事題跋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目前學界對馬吉符的研究還很欠缺,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清代回族學者在地方志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將湘南、馬世俊、李心地三位學人。邱樹森《中國回族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簡要介紹了清代回族學者將湘南、馬世俊、李心地等人的地方志著述。夏寅官《將湘南傳》載自閔爾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991-1000碑傳集補》(文海出版社,1973年),該文是較早介紹將湘南生平的文章,對將湘南的生平介紹詳細,其中也點到了將湘南在史學方面的作為。張大新《將湘南和他的<七經(jīng)樓文鈔>》(《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這是鮮有的關(guān)于評說將湘南史學思想的文章,文章中關(guān)于將湘南史學方面的評述較深入,是研究將湘南史學成就的重要資料。此外,穆德全《清代回族學者將湘南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也是研究將湘南的重要文章?!段男撬C萃的馬氏家族——馬從謙、馬一龍、馬世俊、馬世杰》載自郭卿友《中國歷代少數(shù)民族英才傳3》(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是對回族學者馬世俊生平和著述的研究,但是文章主要從其文學成就考察的,對其史學成就只做了簡要介紹。楊大業(yè)《明清回族進士考略(七)》(《回族研究》2006年第4期),對回族進士李心地進行了評述,是研究李心地及其學術(shù)情況的重要成果。
《岡志》是回族的一部地方志。作者不詳,相傳為清代回族御醫(yī)趙士英。此書對研究北京回族史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姜緯堂《<岡志>初探》載自《北京史研究1》(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楊大業(yè)《清代北京牛街志書<岡志>研究》載自《清史論叢1993》(遼寧古籍出版社,1993年),對《岡志》一書的發(fā)現(xiàn)過程,版本、著者、著作年代等進行了詳細研究,是《岡志》研究的重要成果,意義重大。王燦熾《燕都古籍考》(京華出版社,1995年),側(cè)重于對《岡志》體例和內(nèi)容的研究。劉東聲《再談北京牛街志書<岡志>》載自《北京文史資料第63輯》(北京出版社,2001年),姜緯堂《<岡志>所記的清初北京牛街回民區(qū)》(《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劉東聲、劉盛林、《關(guān)于<岡志>》(《回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大業(yè)《中國唯一的回族地方志——<岡志>》(《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也是研究《岡志》的重要文章。
“丁拱辰,又名君軫,字淑原,號星南,晉江人?!保?]清代回族著名學者,兵器專家。著有《演炮圖說輯要》等科技著作。有關(guān)丁拱辰的研究,學界著述頗豐。主要著述有:黃天柱、蔡長溪、廖淵泉《中國近代軍火科學家丁拱辰》(《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1982年第1期),陳文玄《炮響方顯英雄色我執(zhí)真知衛(wèi)翠華-中國近代火炮制造之父丁拱辰》(《福建鄉(xiāng)土》2002年第1期),《身處草澤思報國<演炮圖說>御列強》(《共產(chǎn)黨人》2006年第2期)此文系轉(zhuǎn)載。傅金星《丁拱辰和<演炮圖說>》,載自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編《泉賢著作述評》(鷺江出版社,1994),該文章對丁拱辰的學術(shù)成就研究的較為全面和深入,此前幾篇文章主要論述了丁拱辰對中國軍工的貢獻,沒對其著作的學術(shù)性展開分析。此外,汪林茂《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重慶出版社,1998年),黃天柱《泉州稽古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家》(解放軍出版社,2004),丁國勇《回族史話》(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等著作中也有丁拱辰的相關(guān)研究。
自元代以來,回族學者在天文學方面的研究一直很發(fā)達。到了清代,回族天文學著述更加豐富?;刈逄煳膶W也引起學界長期關(guān)注,著述不斷。陳靜《中國回回天文歷法研究述評》(《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馬明達、陳靜《中國回回歷法典籍考述》(《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陳久金《回回天文學史研究》(廣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6年)。陳占山《撞擊與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史論》(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李曉岑《云南回族學者馬德新及其天文學成就》,載自李迪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科技史研究第5輯》,(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李曉岑《回歷<寰宇述要>研究-紀念杰出的天文學家馬德新誕辰周年》,(《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第3期),學界對清代回族天文學成就的研究一般被納入回族天文學整體性的研究中。對專門論述清代回族天文學的著述較少。
馬德新是清代著名的回族學者。此人博古通今,滿腹經(jīng)綸,學術(shù)涉及范圍很廣。一生譯著了大量伊斯蘭教著作,在伊斯蘭天文歷法方面也頗有研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德新四十八歲,到滿克(麥加)朝覲?!保?0]馬德新朝覲回國后,把自己朝圣的經(jīng)歷撰寫成《朝覲途記》一書,流傳后世。該書反應了朝覲的情景和所經(jīng)諸國的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得力之作。一向為中外研究者所重視。有關(guān)研究成果主要有:聘三《馬復出先生事略》(《清真鐸報1929年第4期》),納國昌《<朝覲途記>簡介》(《阿拉伯世界研究》1981年第6期),納國昌《<朝覲途記>考證》載自《伊斯蘭教在中國(西北五省區(qū)伊斯蘭教學術(shù)討論會蘭州會議論文選編)》(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白壽彝《馬德新》(《中國穆斯林》1983年第4期),孫振玉《從馬德新的<朝覲途記>看近代西南絲綢之路》載自(《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2001年),丁蓉《馬德新<朝覲途記>研究》(《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沈玉萍《馬歡和馬德新朝覲比較研究》(《青海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這篇文章很有特點,通過比較研究,更可見馬德新所記《朝覲途記》的重要價值在于其更具有學術(shù)性,真實性。
縱觀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研究的已有成果,可以看出有幾個特點。首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的史學成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對著名回族學者和回族典籍的研究比較全面,也比較深入。其次,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廣泛了。學界對清代回族學者所涉獵的諸多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這不僅有利于學術(shù)的發(fā)展,也有利于回族歷史文化的發(fā)揚和傳承。最后,目前學界的有關(guān)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相對來說,這方面的研究還是比較欠缺的,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某些回族學者和部分回族典籍的研究上,對于多數(shù)影響較小的回族學者的史學成就很少有研究,甚至沒有相關(guān)的研究。比如,(清)劉孟揚著《天津拳匪變亂紀事》,(清)李丙元著《杜文秀革命緣起》,(清)馬負圖著《馬負圖私記》,(清)將湘南《江西水道考》、《西征述》、《廬山游記》等諸多回族著述,目前學界研究比較欠缺。這是對清代回族學者史學成就研究的最大現(xiàn)狀。為了更好的傳承回族歷史文化,今后學界還應多重視對清代普通回族學者的研究。
[1] 馬明龍,翁乾麟.論我國回族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J].回族研究,2000(6).
[2] [3][4]丁萬全.20世紀回族研究成果述略[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4).
[5] 答振益.1949-1999年回族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
[6] 白壽彝,劉智.[J].中國穆斯林,1983(3).
[7] 黃澤主編.中國各民族英杰(3)[G].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 安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安慶人物傳[G].合肥:黃山書社,2001.
[9] 王恭等編著.福建科學家小傳[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
[10] 白壽彝主編.回族人物志(下)[G].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Key words:Hui nationality Scholars;historical Achievement
Abstract:The historian circle is now carrying out a research of minority nationality’s historical history.They intend to establish the entire national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Research of Hui nationality scholar’s historical A-chievement in Q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ies on minority nationality’s historiography.If researching the Hui nationality Scholar’s historical achievement in Qing Dynasty,Schola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area,in order to fetch a strategically advantageous position and make an intensive study.
The Outline of the Studies on Hui Nationality Scholar’s Historical Achievement in Qing Dynasty
SUN Zhong-wei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K 092
A
1673-2804(2010)06-0229-03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