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媛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試析《漢賦》中山水景物描寫神學化的特質與原因
魏 媛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我國古代文學中描寫山水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漢賦中也有大量的山水景色的描繪。漢賦中的山水景物描寫主要表現山水的神異色彩,這種神異色彩塑造了山水美的獨特內涵。
《漢賦》;山水景物;神學化
賦是漢代文學的主流,囊括了兩漢四百多年的文學天才與工力。由于漢賦作家通常是以“鋪采摛文,體物寫志”[1]76為手段,以便達到諷喻勸誡或炫耀辭章的才智等目的,山水景物的描寫往往占有極大的分量,甚至出現全篇描寫某一種景物的作品;自然界的山水景物,已經有了從文學作品中陪襯、附屬的賓位,起步走向主位的趨勢。又由于漢賦中表現的作者對自然界山水景物的體會認識,與后世山水詩人登臨山水以求心神自由和美感經驗的情緒遙相呼應,他們對山水景物的刻意描寫,為后世山水詩人模山范水的藝術技巧奠定了基礎[2]37,因此,漢賦在山水文學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決定意義。另外,漢賦山水景物描寫受漢代思想影響還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特點,左思在《三都賦序》中評價漢賦:“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若斯之類,匪啻于茲??贾?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盵3]56由此可見,漢賦山水景物的特點之一便是神學化,筆者試淺述之。
首先,借用神靈傳說寫景來體現神學化。
司馬相如《上林賦》寫宮館之高峻,則“青龍蚴蟉于東廂,象輿婉僤于西清,靈圄燕于閑館,偓佺之倫暴于南榮”。[4]64不僅神龍仙車來去經過,而且仙人偓佺等南北游宴。
班固《西都賦》形容宮殿閣樓之高云:“若游目于天表,似無依而洋洋……前唐中而后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揚波濤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濫瀛洲與方壺,蓬萊起乎中央。于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盵4]315蓬萊、瀛洲和方丈是海上三座神山?!稘h書·郊祀志》:“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曾有至者,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臨之,患且至,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盵5]1204三神山的傳說當起于方士們的宣揚,由于秦皇漢武的熱衷和迷信,而使其影響甚廣。這里描寫的是宮苑中人工建造的三神山,雖然是仿造的神山,但在人們眼中也還是具有靈異性,其中所生的草木也都被視為靈草神木,且也不是凡人所應處之所。
再如張衡《西京賦》:“清淵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起洪濤而揚波,浸石菌于重涯,濯靈芝以朱柯。海若游于玄渚,鯨魚失流而磋陀。”[4]415這是描寫宮苑中的仿神異山水的建造,并建造通天臺以承仙露,與神仙世界的景色相匹配。因為相信山水有神靈,而人又對神仙世界有著熱切的追慕,登臨神異山水就可能與仙人接近,故而才會對山水,尤其是神話傳說較多的山水產生無限的熱情。
其次,用夸張的手法體現山水的神奇。
司馬相如《上林賦》描寫天子游獵場所“上林苑”的范圍就極盡夸張之能事:“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盵4]62甚至夸張南北的距離遙遠得連氣候都有寒暑的不同,使人覺得“上林苑”的范圍簡直跟整個漢帝國的版圖相等了:“其北則盛夏合凍裂地,涉水揭河”。[4]63至于周旋往來于“上林苑”的河水,四通八達、浩蕩曲折:“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tài)。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經乎桂林之中,過乎泱漭之壄。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陿之口?!盵4]62而河流奔瀉沖擊的聲勢和糾纏縈繞的狀態(tài),也是驚人耳目的:“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涌澎湃。泌弗宓汩,偪側泌節(jié),橫流逆折,轉騰潎洌……?!盵4]62
枚乘《七發(fā)》中水的描寫雖然不借神靈傳說以助其勢,但江濤的形象本身就具有神異色彩:“秉意乎南山,通望乎東海。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涘?!盵4]19
(一)受楚風影響
李澤厚先生在他的《美的歷程》一書中,對漢文化就下過定論:“其實,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可分。盡管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方面,‘漢承秦制’,劉漢王朝基本上是承襲了秦代體制。但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某些方面,又特別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漢卻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鄉(xiāng)土本色?!盵6]114而《漢書·地理志》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5]1666,楚風中的民間巫祝傳統的神游太空,以及神靈世界的虛幻山水的敘述,對漢賦山水景物神學化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漢賦中,尤其是騷體賦,像劉向的《九嘆》、東方朔的《七諫》、揚雄的《太玄賦》、張衡的《思玄賦》、賈誼的《惜誓》,文中無不駕龍參螭,驅龍使鳳,以詭誕離奇的想象來表現自己的理想志趣。
(二)經濟繁榮、政治穩(wěn)定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繼秦之后的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而且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強盛期。由于漢王朝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達到空前的安定與繁榮,疆域版圖之大,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在宇宙萬物間,人本身的力量,尤其是統治者的力量,得到了具體的肯定?!妒酚洝じ咦姹炯o》中記述漢初蕭何營造未央宮時即提出:“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盵7]386宮苑修建的規(guī)模發(fā)展到武帝時臻于極盛,出現了號稱“巨麗”的上林苑。這些宮苑不僅具有“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4]313(班固《西都賦》)的象征意義和赫赫威儀,而且更直接地表露出一個帝國征服和占有外部空間的欲望。漢賦中對天子游獵的林苑山水景物的夸飾,以及對京城都會山水地勢的描述,就充分表現一份對天子擁有無比權勢和財富的贊嘆和對帝國統一與繁榮境況的自豪。
(三)神仙巫術思想的影響
神仙巫術思想在漢代也是比較盛行的,也波及到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漢代人來說,死亡有著極大的神秘性,由于科學水平低下,于是人們便對死亡產生種種神秘性的思考,一方面幻想死后會有另一片世界跟現在的世界一樣或者更好;另一方面,出于對死亡的懼怕,對長生不老的渴望,人們便幻想出各種仙丹妙藥試圖長壽不老,于是,神仙巫術便出現了。渤海里的“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和昆侖山仙界變成為人們追求的地方。典型的散體大賦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和《子虛賦》、揚雄的《羽獵賦》和《甘泉賦》、班固的《兩都賦》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漢賦的創(chuàng)作中,滲入了仙話內容,用神靈化的手法來描寫天子的巡游。這實際上是漢代風靡的神仙巫術信仰在文學方面的一種表現方式。
(四)崇尚大美
大漢王朝空前強大,武帝時國土遼闊,人口眾多,都市繁榮,宮殿壯觀,內無諸侯作亂,外已擊卻匈奴?!妒酚洝て交磿酚涊d漢武帝繼位才數年,“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早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5]1420天下一統、國家富強的局面,以及漢王朝疆域之內物產之繁盛,客觀上形成了“以大為美”的審美意識,漢賦從題材到篇制、到氣勢、到精神等無不表現為崇尚“大”的審美趨向。這為漢賦的山水景物神學化風格作了鋪墊。上林苑是漢武帝在長安附近為田獵娛樂而建造的,事實上只不過是根據地理環(huán)境的天然形勢,再加上人力塑造的山水,可是在作者的夸飾之下,卻有若天地間自然宇宙的縮影,也仿佛是富庶雄偉的漢帝國的縮影,而天子就是它的主宰。
(五)天人感應思想
自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之流就把儒家學說和陰陽五行之說結合起來,炮制了一套所謂“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之道“出于天”等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思想體系,于是這種儒教神學逐漸成為漢代的統治思想。[8]2由于神學家所謂“天人感應”的“人”主要是指帝王或“圣人”,是統治階級的代表者,所以那些歌功頌德的作品都有神學化的特質。董仲舒認為天的意志表現為氣,氣的變化表現為祥瑞災異,“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盵9]71上天通過降下祥瑞或災異對人進行褒獎或警告懲罰,這是因為“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9]71符合天意,天就會降以祥瑞(如鳳凰、麒麟、嘉禾等),否則,天就會降災異(如日蝕、山崩、地震、霜不殺草等)對君土加以譴告懲罰:“帝土之將興也,其美祥也先見;其將亡也,妖孽亦先見,物固以類相召也?!盵9]76災異與祥瑞,對于帝王來說,當然最愿意獲得祥瑞。他們把得到所謂祥瑞,當作本朝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符合天意的象征而大肆渲染。那些歌功頌德之作必然要把祥瑞納入文本從而使賦中山水景物神學化。
綜上所論,漢賦通過夸張的手法借助神靈傳說,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浪漫離奇的世界,強有力地表現了漢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反映了漢代文學浪漫的本質特征。
[1]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 蕭統.昭明文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 全漢賦[M].費振剛,等.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7]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 施昌東.漢代美學思想述評[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 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張彩云
I207.22
A
1671-8275(2010)06-0116-02
2010-09-15
魏媛(1979-),女,江蘇徐州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08級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