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梅 段興利 陳 紅
(蘭州理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50)
在全球化、網絡和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形勢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加大加重了。人們深深體會到要使用好科技這把雙刃劍,必須依靠人文精神的引導。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文件指出:“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弊源?,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實現(xiàn)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一大熱點。國內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也隨之對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的設置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尤其是工科類高校人文課程的設置仍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目前,我國工科類高校開設的與人文有關的課程,基本上是如下幾門: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等。其實,這些課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定位和作用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是從正面途徑,讓大學生接受我國社會的主導性思想和價值觀念。無可置疑,這些課程有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但它們不能與人文素質課程簡單的等同起來。而時至今日,不少工科類高校的專業(yè)教學計劃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幾乎沒有其他人文課程。
近幾年來,雖然教育界一直在呼吁加強工科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但是由于受到長期以來形成的專業(yè)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許多工科高校在課程體系上仍存在著重工輕文的傾向,科技類課程在數量上仍然占據絕對優(yōu)勢,人文類課程只不過是點綴。目前,工科高校所開設的人文類課程存在的問題為:一是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具有隨意性。很多工科高校依據現(xiàn)有教師的狀況開設人文課程,有這個學科或專業(yè)的教師,就開設這門課,沒有教師的就不開,有著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穩(wěn)定性;二是人文素質課程課時少。我國的工科高校開設的人文課程包括“兩課”在內,大約只占到總學時數的10%,比例偏低;三是人文課程目標過于功利化。所開課程沒有站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來思考,只突出人文類課程的工具性和實用性,而忽視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審美性,人文課程與科學課程變成兩張皮,無法真正融合。
由于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投入不可能立竿見影,工科高校往往更愿意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專業(yè)建設上,而對人文教師隊伍的配備、人文類學科的課程建設、教室多媒體平臺和網絡的設置、圖書館人文資料的購置、第二課堂的開展、各種文化體育館的建設等方面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甚至短缺,這給人文教學帶來諸多不便。當前,工科高校從總體上來說,專業(yè)的人文教師仍大量缺乏,教學條件滯后,教學手段也相對簡單。
大學校園里經常有這樣的流行語“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從一句校園玩笑可以反映出選修課在大學生心目中的位置。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工科高校中恰恰都是以選修課的方式在開設,可想而知,大學生在上這一類課程時所擁有的熱情和所付出的精力會大打折扣,使本來為數不多的人文教育課程難以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同時也嚴重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工科類高校應該設置一批人文課程為核心課程,其目的在于更加堅實地奠定學生的人文素質基礎,并對其他文化素質課程起到以綱帶目的示范作用。如大學語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中西方哲學三門課程均可定為核心課程,因為這些課程不僅僅是簡單地擴大了知識面,而在設課范圍上有一定的廣度,覆蓋了文化、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倫理等主要的人文學科領域,而不是局限于其中的某幾個領域;課程內容也有一定的深度,不僅僅是介紹性的、事實性的,而是有理論有引導,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判斷和文化分辨能力。人文教育“核心課程”設置之后,學校應該將其準確定位,這些課程再不是普通的公共選修課,而是與工科專業(yè)的自然科學基礎公共課程,比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等性質相同,是本科生入學后就必須學習的基礎課程。人文教育核心課程的教學全部由相關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領銜開設。
工科高校人文素質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體系是否完善,設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該校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能否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筆者認為工科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公選課程應至少包括六個板塊:
(1)語言、文學類,以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yǎng)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如大學語文、唐詩宋詞選讀、中外文學名著導讀、語言學基礎、口才與演講等;
(2)歷史、文化類,主要在于強化大學生對中外歷史文化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世界歷史概覽、人類文明簡史等;
(3)審美、藝術類,以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觀和審美素養(yǎng)為目的,如中外音樂欣賞、樂理基礎知識,書法鑒賞、美術基礎、影視欣賞等;
(4)心理、社會學類,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態(tài),增強學生對社會各方面的適應能力為目標,如青年心理學、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等;
(5)哲學、政治類,主要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如哲學導論、現(xiàn)代西方哲學思潮、政治學概論、國際時事等;
(6)經濟、法律類,使學生了解基本的經濟理論和法律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如經濟學概論、經濟管理基礎、法律基礎、市場經濟與法律等。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創(chuàng)校初期,就擬定了培養(yǎng)實用工程技術人員的目標,將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作為理工科學生的第二主修課列入必修課,規(guī)定總共要修滿不少于8門的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的學分。其他世界名校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加州理工等,都規(guī)定理工專業(yè)的學生必須選修一定學分的人文類課程,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目前,我國許多院校都在推行學分制改革,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工科類高校為了使學生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應該借助這一契機將人文素質課程的內容和學分比例進行設計和規(guī)定。如在學籍管理中明確規(guī)定工科專業(yè)學生在人文課程方面必須達到一定的學分才能畢業(yè),使文化素質教育從制度上有一定的保證。同時,在選課范圍和比例上應出臺指導性政策,防止課程設置和學生選修上的隨意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沒有其他教學輔助設備,教師只有教材、教案,外加一支粉筆,授課方法也是教師的講授占據了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其余時間是簡單的提問,其教學效果非常有限。工科高校開設的人文素質系列課程應該改變以往的授課方式,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使課程實施方式實現(xiàn)多樣化。
在保證開出一定數量的人文課程的同時,工科類高校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工科類高校可以通過一些途徑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濃厚的人文學術氛圍,如組織系列人文社會學科方面的報告會或專題講座,開展音樂、書法與繪畫等方面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大圖書館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科學書籍的藏書等等,都是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舉措。
開發(fā)人文課程的關鍵是要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人文素質好的教師承擔人文課程的教學。人文課程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對人生和世界的理性認識知識,還要從情感精神上培養(yǎng)和熏陶學生,使他們具有豐富的情感、堅韌的毅力、充實的精神生活,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格魅力。工科類高校應引進和培養(yǎng)一批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并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其生存、發(fā)展的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和工作、人際環(huán)境,使其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專業(yè)學科的業(yè)務水平和能力。同時在人才引進上還要樹立一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請其他院校、研究院的知名學者作為兼職或客座教授,這樣既補充了師資,又能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名家、大師,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另外,還應重視開發(fā)本校已有的人才資源,通過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激勵政策來促進本?,F(xiàn)有人才充分發(fā)揮作用,或者鼓勵現(xiàn)有文科專業(yè)教師進行再深造,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
在日益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只有合理構建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才能使工科類高校真正做到科學與人文融通,培養(yǎng)出既具備科學精神,又具備人文精神的工科大學生,使他們成為擁有較強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術應用專門人才。
[1] 楊叔子.綠色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2002,(11).
[2] 姚進鳳.改善人文課程教學推動大學人文教育——我國大學人文課程教學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3,(3).
[3] 珊丹.理工院校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