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虹
(林口林業(yè)局,黑龍江林口 157621)
關于降低落葉松上山成苗窩根率的研究
秦海虹
(林口林業(yè)局,黑龍江林口 157621)
落葉松為陽性樹種,是東北地區(qū)主要造林樹種之一,為解決上山成苗窩根率居高不下問題,采取對其 1年生子苗加大剪根力度措施,在合理確定苗木質量衡量指標基礎上,通過實驗數據分析表明,此措施不僅大幅度降低上山成苗窩根率且可促進提高苗木質量。
落葉松;成苗;窩根率
育苗是為造林服務,苗木數量是完成造林任務的物質基礎,而苗木質量是保證造林成功的關鍵因素,它關系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保存率的大小、幼林初期生長的快慢和成敗的可能性。林口林業(yè)局一直把種苗擺在營林工作重要位置,且將提高苗木質量作為育苗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局每年上山成苗中,落葉松約占半數,而窩根苗占落葉松成苗 30%左右。此部分苗木因水分及養(yǎng)分吸收和運輸過程受阻,不能用于造林,既不能體現(xiàn)其自身價值而且消耗育苗成本。因而降低其窩根率勢在必行。
換床時加大落葉松 1a生子苗的剪根力度,即將其主根剪至1/3~1/2處保留長度 8~10cm,此種措施能否降低窩根率?對苗木質量是否有影響?針對種種疑惑進行了調研,并在刁翎苗圃進行小面積對比試驗。
苗木優(yōu)質,決定于株型結構,每個樹種的優(yōu)質苗木都有自己的株型結構系列,如苗高、地徑、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重量比、根系分枝、枝葉分布等等,與優(yōu)質苗木的株型結構系列越接近,苗木質量越優(yōu)良;反之,則苗木質量低劣。苗圃田間管理的措施對苗木的株型結構有較大影響,但以人為調節(jié)措施剪根對株型結構影響最為顯著,因此,以剪根做為研究措施。剪根的目的在于降低苗木高生長,控制苗木高度與粗度比,提高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縮短直系樹種苗木根長,利于植苗。
通常描述苗木質量所采用的標準有兩種:一種是對苗木的形態(tài)進行物理測量,另一種是對苗木的生理因子指標進行質量測定。從理論上講,盡管苗木的生理因子對于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量非常重要,但由于受檢測儀器的約束,苗木生理質量的測量技術進展緩慢,目前還只限于小范圍的使用,目前仍以形態(tài)作為檢測苗木質量的重要手段。形態(tài)法一般包括苗高、地徑、主根長、側根數、高徑比或徑根比。這種方法在生產上簡便易行,用肉眼可以觀測到,易于測定。
近年來,用苗高與地徑之比 (H/D)值說明苗木的形態(tài),反映苗木質量較為科學。H/D值大,苗木細而高;H/D值小,苗木短而粗,說明苗木健壯,抗逆性強。
一般來說,苗木活力與其體內含水量是相關的。苗木在培育期間,地下部分以白色根和根毛的含水量最多,約占組織總重量的 90%以上;其次是輕度木質化的須根和側根,根徑越粗含水量越低,它是隨細胞數的增加和木質化程度的增加而依次遞減。為了不使苗木活力降低,苗木根系的密集層要窄而上移,即加大須根量。
綜上所述,本次調研以剪根為研究措施,以 H/D值及須根量作為衡量苗木質量指標,具有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意義。
在苗木換床時,選擇土壤條件相同的地塊各 1畝作為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進行落葉松 1a生子苗換床,剪根時分別剪取主根長的1/3~1/2(實驗區(qū))、1/3~1/4(對照區(qū))。相同的田間管理。
苗木生長期結束 (10月 15日)時,在試驗區(qū)和對照區(qū)內分別設置樣方,為保證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客觀均勻地分布樣方,即用對角線法設置 18塊樣地,樣地規(guī)格0.5m×0.5m。
樣方內的苗木調查:抽樣時以樣方與樣方之間連續(xù)統(tǒng)計數 (5株)為一間隔確定樣苗位置,每樣方內選 5株樣苗,分別測定苗高、地徑、須根量及窩根狀況,填入“苗木質量調查表”并對結果作相關精度計算 (計算過程略)。
窩根率:C=4%。
高徑比:H/D=6.45;高徑比精度:PH/D=98.55%。須根量:XN=17;須根量精度:PN=98.9%。
窩根率:C=30%。
高徑比:H/D=7.61;高徑比精度:對照 PH/D=98%。須根量:XN=13;須根量精度:對照 PN=96.7%。
因精度 PH/D、PN、對照 PH/D、對照 PN均在 90%以上,且窩根率 C<對照 C,高徑比 H/D<對照 H/D,須根量 X>對照 X
因而,采取此種剪根強度 (剪去主根1/3~1/2,保留約 8~10cm),不僅能大大降低落葉松換床窩根率,且對苗木質量有促進作用。此種措施值得在生產實踐中推廣使用。
S791.22.05
A
1674-6341(2010)02-0027-01
2009-12-11
秦海虹 (1975-),女,黑龍江林口人,工程師,從事營林生產及苗木培育研究。
責任編輯:王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