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來
采用樹脂直接修復切牙切端和關閉中切牙間隙,多年來已經(jīng)證明為有效的從最小侵害到非侵害的直接修復手段,而且已經(jīng)在十幾年的案例中得到證明。這主要歸因于樹脂有美觀、環(huán)保、與牙體組織的結合是通過化學微機械黏結力而不是單純的機械力結合、最大限度保存健康牙體組織等優(yōu)點。近年來,筆者在臨床上使用維納斯(Venus)樹脂進行切牙切端修整和關閉中切牙間隙共205例,認為此法簡便易行,操作時間隨意,修復一次完成,價格較低,值得臨床應用。現(xiàn)淺談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本文收集了205例病例,其中154例為切牙切端缺損,51例為中切牙間隙過大(中切牙間隙為1~2mm),材料為賀利氏的維納斯(Venus)樹脂以及相配套的酸蝕劑,黏結劑。
1.2.1 關閉中切牙間隙
基本上不打磨修復面,工作區(qū)域用橡皮障隔濕,用酸蝕黏結系統(tǒng)涂敷后,在中切牙間隙處用維納斯(Venus)來進行相對應的塑形,修整外形并拋光。
1.2.2 切牙切端修整
用火焰狀金剛砂車針在持續(xù)水冷卻下預備釉質斜面,不做額外的預防性擴張及倒凹預備,用棉卷和吸唾器隔濕,用酸蝕黏結系統(tǒng)涂敷后在切牙切端用維納斯(Venus)樹脂來進行相對應的塑形,修整外形并拋光。
對205例病例作1~3年定期復查,其中18例效果不滿意,修復失敗。觀察結果見表1。
表1 18例修復失敗的原因
本文205例病例,經(jīng)過1~3年隨訪觀察,有18例修復失敗,占總數(shù)8.78%,最常見的原因為酸蝕不完全,牙釉質表面不能形成微孔,黏結劑就不能形成樹膠突,從而就失去了物理鑲嵌作用外面固位,酸蝕范圍、時間掌握不準確,過度酸蝕導致釉柱嚴重破壞,表面蜂窩狀結構成片脫落反而不利于機械固位,所以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技術操作規(guī)程。用酸蝕劑處理與填充物接觸的牙表面酸蝕處理約2min后用清水沖洗被酸蝕劑處理過的牙表面,要把酸蝕劑徹底沖洗干凈,再防濕吹干牙面,要盡量避免黏結面酸蝕后再污染。
要盡量去保護牙體組織,不做額外的預防性擴展及倒凹預備,某些情況下不主張配合使用自攻自斷螺紋釘(因為自攻釘易致穿髓、微滲漏、繼發(fā)齲等,而且并不能增加樹脂的黏接強度)。
黏結劑應有強大、持久的黏附性,黏結劑涂布不均或沒有充分滲入牙面的微孔內,造成黏結面積不足,如涂層厚,墊腳脹系數(shù)大,發(fā)面外反黏結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