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強
近視(Myopia)是眼睛看不清遠物、卻看清近物的癥狀。在屈光靜止的前提下,遠處的物體不能在視網(wǎng)膜匯聚,而在視網(wǎng)膜之前形成焦點,因而造成視覺變形,導致遠方的物體模糊不清[1]。其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等造成巨大的不便。有資料顯示,亞洲國家近視發(fā)生率在70% ~90%左右,而美國和歐洲近視發(fā)生率也在30% ~40%[2]。因此近視的防治非常重要。本文中筆者就檢影驗光和電腦驗光在近視患者驗光中的效果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于我院麻痹性散瞳狀態(tài)下進行驗光的60例患者(118只眼)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57眼),女31例(61眼),年齡8~17歲,
平均(12.3±5.4)歲,所有患者均為近視力正常患者,均無其他眼部器質(zhì)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麻痹性散瞳狀態(tài)下進行驗光,分別采用視網(wǎng)膜檢影驗光和電腦驗光進行驗光。給予患者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進行滴眼,滴眼1次/5 min,連續(xù)滴4次,
20 min后可作檢查。檢影驗光法:患者進入驗光室后坐于椅子上,保持1.0位置與患眼等高,照度為200~400 lx,檢者的兩眼均須張開。持鏡時可用拇指第二指骨貼附于眼下頰骨上,鏡的一測邊緣挨近鼻側(cè),這樣可幫助固定檢眼鏡。檢者右眼對準窺孔,窺孔與受檢者瞳孔相對,將光束投射于受檢眼上。檢者由窺孔觀察受檢眼映光的情況,可只注意角膜中央4~5 mm直徑的范圍內(nèi)。告知患者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電腦驗光:采用電腦驗光方法進行驗光,將被檢者下頜置于儀器的下頜托上,額頭前頂儀器的額頭定位帶;并調(diào)整被檢眼角膜頂點至儀器所需的測量距離,先進行裸眼視力測定,令被檢眼注視儀內(nèi)視力表,并記錄其裸眼視力,然后囑被檢者旋轉(zhuǎn)球鏡旋鈕使機內(nèi)視力表盡可能地清晰,進行項焦度與軸位的精調(diào),電腦驗光機在檢測過程中,自己會進行霧視,調(diào)節(jié)平衡功能,最后即得驗光結果。后將兩次檢驗的近視球鏡、近視柱鏡及柱鏡軸位相差結果進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14.0,采用χ2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將患者檢影驗光和電腦驗光分別所得的近視球鏡、近視柱鏡及柱鏡軸位相差結果進行比較,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種檢驗方法近視球鏡、近視柱鏡及柱鏡軸位比較
由表1可見,兩種方法檢驗的近視球鏡、近視柱鏡及柱鏡軸位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視網(wǎng)膜檢影驗光是一種可靠的客觀驗光方法。能客觀的檢查出患者屈光狀況。不受患者主觀誤識的影響,不要詢問患者即可檢出患者準確的屈光不正[3]。電腦驗光的原理將光學、電子、機械三方面結合起來,其具有快速便捷的優(yōu)點,但是電腦驗光對于眼睛的測量結果存在一些偏差,并且只能對被檢者屈光的大致范圍作出預測,同時其容易造成被檢者緊張,視力度數(shù)也隨之瞬間上升,進而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4]。本文中筆者就檢影驗光和電腦驗光在近視患者驗光中的效果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在近視球鏡、近視柱鏡及柱鏡軸位等檢查結果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筆者認為檢影驗光在近視驗光中的效果較佳,但是電腦驗光較為迅速便捷,可為檢影驗光提供參考。
[1]唐秀俠,劉蘇冰,曾慶廣,等.老視眼醫(yī)學驗光與常規(guī)驗光的對比研究.國際眼科雜志,2006,6(3):696-697.
[2]石桂梅,陳嘉瑩.屈光不正托吡卡胺散瞳前后計算機驗光對比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11):947.
[3]孫玉敏,李瑩,金玉梅.成人近視不同驗光方法的差異和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5,23(11):1225-1228.
[4]FAN DS,LAM DS,LAM RF,et al.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myopia of school children in HongKong.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4):1071-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