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莉
【摘 要】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教育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但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并剖析了這些問題背后的觀念誤區(qū)。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手段 教育技術 多媒體
中學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適應了信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具有直觀、形象、信息量大、信息傳遞途徑多等優(yōu)點,頗受廣大師生歡迎。但是,目前教師觀念上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認為公開課、評優(yōu)課一定要用多媒,課件質量等于教師素質,有些教師還認為多媒體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制作課件就等于備課。因而,語文課堂中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出現了一些誤區(qū)。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忽視文本,背離教學基本規(guī)律
當前一些語文課件講究視聽沖擊(圖片、影視片段往往是課件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比如上《祝?!?不是讓學生去閱讀課文,而是放了一段電影剪輯,看畢即讓學生討論祥林嫂的形象;上朱自清先生的《春》,不是讓學生透過文字去體味“小草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的情態(tài),而是用動畫設計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景。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其媒介是語言,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用影視替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象,顯然是與語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的。
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yǎng)“語感”。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驗的反映。作為語言經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只有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來實現。
二、黑板教材不用,忽視傳統媒體
相對傳統媒體而言,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確實發(fā)揮了極大的優(yōu)勢,解決了很多傳統媒體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于是有的教師就認為,有了現代教學手段就可以摒棄傳統媒體。事實上多媒體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彌補教師授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不足,而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把一堂課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所有內容統統納入課件中,甚至一個小小的提問,以及本應由教師對學生活動作出的反應也由課件代勞了,甚至也不要求學生記筆記。一節(jié)課結束后,老師學生倒是輕輕松松,回頭想想,卻是什么都似是而非,想去復習,也不知從何開始。
三、過分裝飾,分散學生注意力
有的教師為了追求課件界面的美觀或結構的新穎,不惜花費大量的創(chuàng)作時間,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修飾,他們的課件畫面背景復雜,并且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內容之間的切換,用很多的效果。有的教師制作的課件,每一張幻燈片的邊緣都鑲嵌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圖畫與從網上下載來的動畫,很多的語文課件在頁面的角上都設計有一個活動的圖標,它對理解課堂內容無任何幫助,但很吸引學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這些課件的確很“漂亮”,但恰恰是這一點畫蛇添足、喧賓奪主,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認知規(guī)律,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最終影響到教學的實際效果。
四、分寸不準,忽視學科特點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為了體現其工具性及其在各個學科中的運用,語文教材內容選材廣泛,天文地理、歷史風情、科學技術等都有涉及。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勢必要補充相關資料,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語文老師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往往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素材,介紹說明對象,介紹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它的認識和了解。這里就要注意把握分寸,因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而不是讓學生掌握課文的說明對象。沒有正確處理好其他學科知識和語文知識的關系,表現在課件的內容上就是:語文學科知識弱化,其他學科知識突出。例如,有位老師制作課文《神奇的極光》的多媒體課件,收入了大量的“極光”圖片,意在使學生對極光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卻忽略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篩選信息,極光圖片并無助于學生篩選“什么是極光”、“極光是怎樣形成的”等課文信息,展示的圖片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把語文課上成了地理課。
五、教學機械,不能隨機應變
不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會使教學過程變得機械。檢驗一位教師是否有經驗,從他對課堂靈活性的駕馭能力上可以看出,尤其是語文這門學科,它沒有什么規(guī)律性可言,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授課情況改變教法、思路甚至內容。而多媒體教學在這一點上有所限制,由于多媒體教學課件是由教師事先設計的,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甚至問題的設計都早己安排好,上課時,教師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機械地操作鼠標,完成各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朝著課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對雖正確但與課件里不吻合的甚至很有創(chuàng)意的、比原先設計的更好的答案只能忍痛割愛,采用自己的標準答案,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埋沒了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這種機械化的教學過程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
六、脫離課文,亂用教學素材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被過分抬高,凡公開課必言多媒體,好像不使用多媒體便跟不上形勢,不少觀摩課也皆以此為首要條件,不用多媒體便沒有“檔次”,便與獎無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的教師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這一新式武器拖進課堂。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空中樓閣》時,請美術教師畫了大量意在表現“空中樓閣”獨特意境的圖片。然而圖片有限的表現力與文字提供給讀者的無限想象空間的強烈反差只能引起學生的不滿。
有些教師也知道在制作課件時應該選用能夠準確表現課文內容的素材(即音樂、圖片等),但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由于一些重要素材難以找到,又不想使整個課件半途而廢,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勉強使用類似的來替代。有位教師制作一個《中國建筑的特征》的課件里涉及到了廳、堂、樓、閣、亭、軒多種古代建筑,但由于課件制作過程中“廳”的圖片沒有找到,又不想放棄整個課件的制作,只好找來現代建筑中一間裝修豪華的“廳”的圖片來充數,這就影響了整個效果,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產生誤導,違背了教學的準確性原則。
七、制作粗糙,缺乏審美意識
有些老師在課件中把文字的顏色弄得非常鮮艷,不管那色彩是否與文章格調、氛圍一致。比如講《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大紅大綠的字滿屏幕飛;講《記念劉和珍君》,動畫效果中的聲音設置是“風鈴”、“鼓聲”、“鼓掌”,這是否沖淡了凝聚在課文中濃濃的悲哀氛圍?有一回我看見一個《如夢令》課件,這首詞表現的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課件打開后居然是砰砰幾聲槍響,出現制作者的單位,朗讀的畫面中,顏色一片慘綠,一條小船,如幼兒園兒童畫的一般,緩緩從畫面外面進入(注:是進入,不是劃入),左邊是一座亭子,下面是幾朵荷花,到最后,幾只白鶴,翅膀一動也不動,緩緩向上移動(注:是移動,不是飛起)看了讓人直倒胃口。若將畫面倒過來看,再聯系前面的槍聲,似乎李清照是來打獵的,而不是來游玩的。如此課件,如何讓學生感受詞的美好意境?如何達到課堂的教學目的?
目前,多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己經基本了中學語文課堂,它以特有的形象性、再現性、高效性等特點,顯示出卓越的教學輔助功能。但是,究竟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才能最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避免有些教師在認識上和使用中出現的一些失誤,我認為多媒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時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即圖形圖像與語言文字的關系、邊緣知識與語文知識的關系、教學目的與教學手段的關系、運用媒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多媒體與語文教材的關系。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