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浙江社會群際關系調查
      ——基于社會沖突的視角

      2010-09-08 02:25:58楊建華張秀梅
      治理研究 2010年5期
      關鍵詞:群際沖突公眾

      □ 楊建華 張秀梅

      浙江社會群際關系調查
      ——基于社會沖突的視角

      □ 楊建華 張秀梅*

      構建和諧社會不是構建一個沒有利益矛盾和沖突的社會,而是在利益矛盾和沖突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能夠協調、整合或控制利益矛盾與沖突的社會。在對浙江社會群際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屬于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沖突的本質是工具性的而非價值性的。因此,各群體通過相互協商和合作,走共贏的道路,就能實現利益最大化,構建起和諧的社會。

      浙江;群際關系;沖突

      浙江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已進入人均6千美元新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浙江社會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空前變革,與此同時,各群體、各階層間之間的關系,即群際關系也在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當前浙江社會群際關系的特點如何?特定的群際關系對社會整合與穩(wěn)定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何建構和諧的群際關系?在社會加速轉型期,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就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對群際關系的研究,有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研究各群體之間的相互協作,良性互動的機制,也有從社會交換理論的角度,研究各群體社會資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衡及由此而產生的權力地位的分化。本文將從社會沖突理論的視角,研究浙江省公眾群際關系的現狀及內在的邏輯。這一理論取向,更貼近研究社會現實,尤其對于快速轉型與分化的浙江省而言,將獲得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具有很好的解釋與應用價值。

      一、沖突的是與非:理論的回顧與評述

      社會沖突理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K.馬克思、M.韋伯、G.齊美爾等古典社會學家的論述中,而真正形成系統的理論則是在20世紀50、60年代,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短暫穩(wěn)定的消退和沖突現象的普遍增長而興起的,是隨著社會學家們對以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的批判和修正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沖突理論對于結構功能主義所宣揚的社會均衡、穩(wěn)定、和諧與秩序進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當時社會的各種利益分歧和社會各階級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合理地解釋了困擾人們的種種社會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有辯證沖突論的倡導者R.達倫多夫和沖突功能論的代表L.A.科塞。

      沖突研究一直是社會學和哲學的重要領域,社會沖突理論的古典來源和當代發(fā)展,對于和諧社會建設時期群際關系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從馬克思和R.達倫多夫那里,我們認識到了社會沖突的普遍性和現實性。馬克思指出:一切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而生產力與交往關系的矛盾是沖突的總和,表現為各階級之間意識矛盾、思想斗爭、政治斗爭等。R.達倫多夫認為,社會沖突與社會變遷無時不在,社會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可能促使社會變遷。這一點,就告訴我們應該用正常的眼光來看待社會沖突——社會主義社會的群際沖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同時,馬克思還指出沖突的可控性、革命性和外在性的特點。他強調社會系統或國家一般來說是相對穩(wěn)定的,這種穩(wěn)定性是基于一些重要構成要素的相對穩(wěn)定,即政治、經濟和文化。因此,社會或國家在通常情況下有能力對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沖突加以控制,從而使之不會發(fā)展到極端。換句話說,沖突并非總是以推翻階級統治的形式存在。而當這種沖突發(fā)展到了極端,則不可避免地爆發(fā)為革命的形式,并且不僅僅表現在特定社會系統或國家內部,還會影響其他系統,即沖突具有外在性。因此,我們在認識到沖突的不可避免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群體矛盾是可調和的,沖突是可控制的,而各種沖突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的。

      從M.韋伯的思想中,我們探究到了社會沖突的除經濟利益外的其它原因:一是權力、財富和聲望的高度相關;二是報酬分配壟斷化;三是低的社會流動率。韋伯的這一分析對于我們認識當前的勞—資,干—群,貧—富沖突而言,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而從G.齊美爾和L.A.科塞那里,我們會以更為積極的心態(tài)來看待沖突——沖突具有正功能。齊美爾認為適量的沖突就如秩序與合作一樣,會使群體邊界清晰化,使權威集中化??迫麆t指出沖突對社會具有內部的整合功能、穩(wěn)定功能,對新群體的形成具有促進的功能,對新制度和規(guī)范的建立具有激發(fā)功能,是重要的社會平衡機制,并由此提出了“安全閥”制度,認為沖突自身是一種釋放敵意并維持群體關系的機制。這就告訴我們——社會要保持開放、靈活、包容的狀態(tài),通過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機制,使群體間的緊張情緒得以釋放,社會沖突得以消解。

      二、數據與樣本

      本文使用的數據來自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2008年11月-2009年1月在浙江省進行的以“社會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為主題的大型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采用的是四階段抽樣調查,覆蓋了全省4個市,8個區(qū),16個街道的32個居委會和村委會①按照地理區(qū)劃,浙江省一般可被劃分為浙東北和浙西南兩個板塊,將這兩個板塊作為初級抽樣框,在每個初級單位中抽取2個二級單元(區(qū)縣),在每個抽取的二級單元中抽取2個三級單元(街道、鄉(xiāng)鎮(zhèn)),再從每個三級單元中抽取2個四級單元(居委會、村委會)。最后根據人口比例從32個四級單元抽取1200個樣本。。在回收的1200份問卷中,最后獲得有效問卷1159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58%。在總體中,男性占54.5%,女性占45.5%;年齡上,18-29歲占29.9%,30-39歲占22.6%,40-49歲占24.6%,50歲及以上占22.8%;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占46.2%,高中/中專/職高占28.1%,大專占12.8%,本科及以上占12.9%;收入水平來看,0.6-1.2萬元和1.2-2.4萬元的占了近一半,而在0.6萬元以下的點了12.5%,2.4—3.6萬元占 15.4%,3.6—6.0萬元占14.3%,6.0萬元以上占7.2%。職業(yè)類別來看,包括了國家公務人員、經理人員、私營企業(yè)主、個體工商戶、商業(yè)服務人員等十二類人群。

      三、研究發(fā)現

      (一)群際關系特征:沖突的工具性

      產生社會沖突的原因復雜,它們的性質和表達方式也不同。要對各種社會沖突作分類也并非容易??傮w看,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加以分類。第一個維度就是社會沖突的性質,這包括沖突的根源和目標,即為了什么而發(fā)生沖突,沖突為了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從這個維度來分,就可區(qū)分為工具性沖突和價值性沖突兩大類,工具性沖突主要是針對權利、地位、資源分配不均等方面發(fā)生的沖突,價值性沖突則主要是指價值觀念和信仰不一致。第二個維度就是沖突的主體,也就是發(fā)生在誰和誰之間。從這個維度看,可以有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和社會群體與政府之間的沖突兩大類。這樣,現代社會中就有四大類社會沖突。

      圖1 社會沖突的四種類型

      社會矛盾和沖突從本質上說是社會利益的矛盾和沖突,構建和諧社會不是構建一個沒有利益矛盾和沖突的社會,而是在利益矛盾和沖突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能夠協調、整合或控制利益矛盾與沖突的社會。在對浙江社會群際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沖突,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從總體上看,屬于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而對于社會制度、對于整體社會的合法性,并沒有質疑,因而,各群體間的沖突是屬于工具性的沖突,只要通過相互協商和合作,走共贏的道路,就能使各群體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1)勞資關系:沖突形式的非對抗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資關系是各種經濟社會關系的重要基礎。勞資關系是勞動者個人或勞動者組織如工會與雇主或雇主組織以及管理當局在勞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作為勞資關系的主體,一方是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個人或是代表勞動者利益的聯合組織;另一方是勞動力使用者的雇主或雇主組織,他們通過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聯系在一起,如果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就可能發(fā)生勞資關系失調甚至沖突。

      浙江省作為一個加工型、外向型和以中小企業(yè)為主體的省份,勞資關系已然成為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關系浙江省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調查發(fā)現浙江省的勞資關系既沖突又合作,但總體而言,沖突形式的對抗性程度較低。

      表示與用人單位發(fā)生過糾紛的勞動者占9.2%。調查數據顯示,在回答“是否與用人單位發(fā)生過勞資糾紛”問題的262名產業(yè)工人和商業(yè)服務人員及技術類人員中,有24人表示“發(fā)生過”,占9.2%。如果對這個數值還覺得抽象的話,可以對比2006年全國勞動糾紛和爭議案的發(fā)生率(0.2%①根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7版),中國2006年有16歲以上人口為10.3506億,經濟活動人口為7.8244億,全國就業(yè)人口(年末)7.64億,當然這里面包含大量的農村就業(yè)人口,全國城鎮(zhèn)就業(yè)人口只有2.831億。而2006年發(fā)生的集體勞動爭議與勞動者申訴案件數為31.7162萬,勞動者當事人數為67.9312萬人。)。當然,本調查的數據與全國統計數據存在幾個不一致,首先,《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數據是當年一年內發(fā)生數,本調查是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近兩年內的發(fā)生數;其次,對“糾紛”概念的理解可能也不一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是以訴于法律為界線,不起訴的不計算,而本調查是以調查對象自我界定的“糾紛”為標準,只要調查對象認為是“糾紛”即計算在內。即使考慮到這兩點差異,浙江省勞資糾紛的發(fā)生率仍然是偏高的。

      正如齊美爾指出的:在存在高度相互依賴性的體系中,激烈程度較低但頻率較高的沖突,不會必然激化并導致劇烈的社會變遷,反而能釋放緊張并變得正常,從而提高了系統的穩(wěn)定性。浙江省勞資關系的沖突雖然發(fā)生頻率高,但激烈程度較低。在問及“在您遇到變相克扣工資或欠薪時,你會怎么辦”,有70.2%的人選擇“會想辦法維護權益”,這表明大多數勞動者在遇到諸如工資拖欠之類的權益問題時會有維權的想法,這是他們維權意識覺醒的體現。而在表示“會想辦法維護權益”的調查對象中,選擇“自己找老板或本單位領導部門理論”、“自己找勞動保障局或相關政府部門投訴”的人數最多,這兩項選擇比例都超過一半,在最容易引起“集體事件”或“群體事件”的“找其他相同遭遇的人一起想辦法”的傾向的選擇比例并不高,而選擇“自己求助媒體”的也只占11.88%(圖2)。這說明在那些維權意識已經覺醒、傾向于采取一定行動來維護勞動權益的人群中,他們的第一選擇并不是“集體鬧事”,也不是搞什么“大動作”,而是首先找管理層領導或老板本人進行“理論”,或訴諸勞動保障等政府部門投訴維護自己的“理”與“權益”。這都表明群體維護權益的行動傾向主流,還是“合法化維權”傾向。

      圖2 公眾遇到欠薪時的行動選擇(%)

      此外,我們還設計了一組過激維權行為進行檢驗,并且將公眾分為農民工與其他社會兩個群體。對于“綁架老板的親人”、“集體圍攻老板”、“跳樓自殺”這三種方式上,不論是農民工還是其他社會群體的態(tài)度偏向是很明確的,基本都認為不應該。而對于“堵路或其他方式以引起公眾和政府關注”這個方式上,認為“應該”的農民工比例較高為23.6%,而其他社會群體為16.9%。

      表1 農民工與其他社會群體對于過激維權的態(tài)度(%)

      總體來看,浙江省勞資雙方的沖突是非對抗性的。因而,面對理性的勞動者,理性的維權方式,資方應該回應他們的理性訴求,政府應該鼓勵他們的話語表達權。只要這種“合理、合法”的維權之門是敞開的,而且是真誠、有效的,那么勞資沖突就不會發(fā)展成“亂子”。

      (2)干群關系:沖突本質的非價值性

      干部和群眾關系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對此,黨和政府提出了很多的基本方針、政策和策略來推進或者改善兩者關系,比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干部和群眾是魚水關系,等等。當前,我國社會總體上呈現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各種主要社會關系較為和諧。但是來自干群關系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因素,依然不能忽視,它直接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與健康發(fā)展。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顯示,在貧富關系、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城鄉(xiāng)關系、腦體關系等一系列基本社會關系中,有最高比例(28.26%)的人認為干群之間最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是最容易出現沖突的社會關系;同時,在各社會階層對近十年來獲益最多的群體的排序中,也有最高比例(69.84%)的人認為國家干部是近年來收益最多的群體。作為先發(fā)地區(qū)的浙江省,干群關系的情況如何呢?我們對當前浙江省干群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情況大致的判斷是:沖突本質的非價值性。

      首先,在對干群關系的判斷上,公眾持比較平淡的態(tài)度,3.0%的人認為“很緊張”;12.8%的人認為“比較緊張”,48.9%的人對于干群關系“沒有感覺”,另外31.8%的人認為干群關系“比較融洽”,3.5%的人認為干群關系“很融洽”。

      其次,群眾對干部素質的評價較高。我們采取讓群眾打分的方式,最低0分,10分為滿分。調查顯示,得分最高的是干部素質的人品為6.82分,次之是工作能力6.70分,工作作風6.62分,對群眾的態(tài)度和執(zhí)行國家政策能力6.47分,生活作風6.29分,公平性5.93分,廉潔程度5.93分(圖3)??梢娙罕妼Ω刹康目傮w印象還是正面的,積極的。

      圖3 公眾對干部素質的評分

      判斷干群沖突政治性程度的高低,上訪行為和群體性事件是一個指標。調查顯示,上訪行為和群體性事件并沒有想象中的嚴峻。66.8%的人在近兩年內沒有聽說過其居住的社區(qū)(村)有人到縣及其以上政府上訪,33.2%的了解到有人進行上訪。62.2%的人表示最近兩年內其居住地社區(qū)(村)沒有發(fā)生過群體性事件,16.0%的人表示其社區(qū)最近兩年有發(fā)生群體性事件,另外還有21.8%的人對于是否發(fā)生群體性事件表示“不了解”。

      干群沖突政治性程度的再一個標準就是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若對政府信任度高,則沖突的政治性程度就低。我們采取讓群眾打分的方式,其中,最低0分,10分為滿分,從0至10,信任度不斷上升。從總體得分來看,浙江省公眾對各級政府的信任度均值都大于6分,并且隨著政府級別的遞增,得分越高。其中,公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最高,其平均分為8.6;對省級政府的信任度次之,均分為8.05。(圖4)

      圖4 公眾對各級政府的信任度

      調查還顯示,公眾對于未來幾年干群關系發(fā)展趨勢持樂觀態(tài)度,其中43.9%的人認為未來的干群關系會“比現在緩和一點兒”,8.8%人認為干群關系會“比現在緩和很多”;少部分的人對未來干群關系持較悲觀態(tài)度,3.1%的人認為未來的干群關系要“比現在緊張很多”,13.3%的人認為會“比現在緊張一點”;另外,還有30.8%的人認為未來干群關系將“沒有明顯變化”。對今后的干群關系發(fā)展趨勢判斷,表明公眾一方面對此仍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們期待干群關系能出現好轉。

      (3)貧富關系:沖突條件的非現實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收入和財富分配的差距在不斷拉大,90年代中后期以來更是如此。而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收入差距的過度擴大不僅是經濟學上的效率與公平問題,而且更多的是與社會穩(wěn)定相聯系。在一定的生產關系容量內,要保持經濟持續(xù)快速增長,必須有一個穩(wěn)定的增長環(huán)境。有學者研究表明貧富差距問題不但影響社會心理,誘發(fā)社會不滿情緒,容易生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心理溫床;而且影響社會秩序,誘發(fā)犯罪活動,危害社會治安;不但影響社會結構,容易生成不均衡甚至畸形的社會結構;而且影響社會制度,有損社會公正和政治權威,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國家安全和統一。

      最近幾年,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浙江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鄉(xiāng)差距、行業(yè)差距、城鄉(xiāng)內部差距等都快速擴大。2008年,浙江城鎮(zhèn)、農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數①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對人均收入基尼系數的判別標準: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表示相對合理;0.4-0.5之間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高度不平均,通常將0.4作為警戒線。分別為0.3310和0.3614,雖然,尚處于0.4以內的合理區(qū)間,但是浙江也進入了一個比較敏感的階段。這種差距一旦超過一定的區(qū)間,個體之間的相對剝奪感越來越強烈,勢必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所幸在對貧富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貧富沖突條件的現實性程度較低。

      首先,調查結果顯示“仇富”現象并不嚴重。公眾認為“仇富”現象存在并且非常嚴重的僅為3.8%,認為“有,比較嚴重”的占19.4%;而認為“有,但并不嚴重”的占40.0%,認為“有,但只是個別現象”的占總體的33.1%;另有3.8%的人認為不存在“仇富”現象。從總體上而言,人們一方面對“仇富”現象的存在持有普遍性的肯定,另一方面大部分人認為“仇富”現象并不嚴重,更多的還是較個別的現象。

      其次,大部分公眾給予“富人”積極的評價。在問及“如果把當前的有錢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您給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打幾分?”,公眾給出的平均分為5.69,中位數為6.0。其中,“0-4分”的人占總體的19.1%,“5-7分”的人有62.3%,“8-10分”的有18.6%。從分值的分布上看,5-7分區(qū)間最集中,占到總體的六成多,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民眾對富人的社會責任還是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并沒有出現網絡上所流傳的“緊張”態(tài)勢。

      此外,公眾還對“富人”的社會角色寄予期待。我們設計了“您認為有錢人是否有幫助窮人的義務?”這一問題。認為“絕對有,他們的財富是窮人創(chuàng)造的”的占8.7%,“應該有,他們的財富也是窮人的貢獻”的比例高達58.8%,而認為“應該沒有,他們的財富是他們自己努力得來的”的人占總體的11.6%,另有20.9%的選擇了“說不清”??傮w來看,大部分公眾對富人有著“參與社會建設,推進社會整合”的主觀期待。浙江的“富人”一直以來就有積極投身社會事業(yè)的傳統,但是公眾對于他們的期待熱情不減。如果他們能夠通過各自的實際行動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對于緩和富人與大眾的關系,拉近彼此的距離不無裨益。

      (二)進一步的探討:群際關系的影響因素

      我們在前面描述了浙江省公眾群際關系的基本特征,而對于群際沖突的原因,從理論上來說,可以應用韋伯提出的三點進行分析,一是權力、財富和聲望的高度相關;二是報酬分配壟斷化;三是低的社會流動率。但從操作化的角度來看,我們還需要具體的量化和測量。本研究將運用邏輯斯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群際沖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在分析中,將勞資沖突操作化為“最近兩年內您與用人單位是否發(fā)生過糾紛或沖突”;而干群沖突和貧富沖突則沒有直接測量,而是通過對干群關系和“仇富現象”的評價分為易沖突和不易沖突兩種情況??刂谱兞糠譃閮深?一類是個人的背景情況,另一類是影響群際沖突的具體原因。其中個人背景包括(1)性別,為虛擬變量(男=1);(2)年齡,為定距變量;(3)教育程度,通過轉化成為虛擬變量(初中及以下為參照組);(4)個人年收入,定距變量。而具體原因則分為三類,影響勞資沖突的原因包括:(1)工作安全情況,定距變量(非常安全=1,很不安全=4);(2)勞動合同簽訂情況,虛擬變量,(簽訂=1);(3)自己與直接上司關系,定距變量(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4)自己與同事關系,定距變量(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5)就業(yè)的公正性,定距變量(很不公正=1,很公正=5)。影響干群沖突的原因包括:(1)干部綜合素質得分,定距變量(包括“人品”、“工作作風”、“工作能力”、“生活作風”、“對群眾的態(tài)度”、“廉潔程度”、“公平性”、“執(zhí)行國家政策力度”等八個維度,運用10分制評分法,取平均值);(2)干部選拔公正性,定距變量(很不公正=1,很公正=5);(3)對政府的信任度,定距變量(包括對“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地市級政府”、“縣區(qū)級政府”、“街道(鄉(xiāng)鎮(zhèn))級政府”以及“村社區(qū)”的評分,運用10分制評分法,取平均值)。影響貧富關系的原因包括:(1)對有錢人社會責任感評分(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2)貧富差距感(很高=1,不高=5);(3)富人發(fā)財途徑(1=不同意“富人靠鉆法律空子發(fā)財”,5=非常同意“富人靠鉆法律空子發(fā)財”)。

      表3 公眾群際沖突的影響因素(LogisticRegression)

      勞資沖突 干群沖突 貧富沖突大專 -1.324 -0.022 0.183(0.266) (0.979) (1.201)本科及以上 -1.518 0.593 0.466(0.219) (1.810) (1.593)個人年收入(均值) -0.097 -0.001 0.004(0.907) (0.999) (1.004)工作安全情況(均值) 0.624*(1.865)工作穩(wěn)定情況(簽訂合同=1) 0.551*(1.735)自己與直接上司的關系(均值) -0.354*(0.702)自己與周圍同事的關系(均值) 0.458**(1.581)就業(yè)公平性(均值) -0.700***(0.497)干部綜合素質得分(均值) -0.328***(0.721)干部選拔公正性(均值) -0.413***(0.661)對政府的信任度(均值) -0.140對有錢人責任感評分(均值) -0.044(0.869)(0.957)貧富差距感 -0.399***(0.671)富人發(fā)財途徑 -0.001(0.999)常數 -2.111 3.291 -0.112 N 472 472 927 Chi-square 69.077*** 114.926*** 37.282***-2 Log likelihood 200.094 472.165 1003.636 Nagelkerke R Square 0.313 0.304 0.058

      從以上的模型可以看出,個人背景情況對于三類群際關系的影響程度較為相似。就性別來看,男性在三類群際沖突的發(fā)生率都高于女性,而且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尤其在干群沖突上。這可能與中國的傳統與現實有關,即“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在面對和解決沖突問題時,往往是男性站出來,尤其在政治問題上,女性的敏感性和參與性通常都低于男性。就年齡來看,勞資沖突的發(fā)生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的,但年齡對于干群沖突和貧富沖突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就文化程度和個人年收入來看,其對于三類群際沖突的影響都不具有顯著性。

      就勞資沖突而言,進入模型的影響變量都具有顯著性。從影響的方向上來看,工作安全環(huán)境越好、工作穩(wěn)定性越高,則沖突發(fā)生率越低;自己與直接上司關系的評分越高,對就業(yè)公平性的評分越高,則沖突的發(fā)生率越低。這些都在情理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己與周圍同事關系的評分越高,沖突的發(fā)生率反而高。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理解,同事之間關系越和諧,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體”,這樣在遇到問題后,他們就容易形成“同盟”,形成與資方談判的資本,因而容易發(fā)生勞資沖突。

      就干群沖突而言,干部綜合素質得分,干部選拔公正性的影響具有很強的顯著性,且影響系數也較大。這就提示我們,要緩和干群關系,減少干群沖突,一方面要增強干部各方面的素質,使其成為群眾信服的干部,另一方面也要在干部選拔機制上做到讓公眾信任。而對政府信任度的評分并不影響干群關系。這與前面分析的干群沖突本質的非價值性是一致的,因為當前公眾對于政府的評價和信任度都是較高的,因此這個變量對沖突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

      就貧富沖突來看,“對有錢人責任感的評分”和“富人發(fā)財途徑”對貧富沖突的影響都不具有顯著性。從前面的分析我們也知道,公眾對有錢人責任感的評分還是較高的,特別是在2008汶川地震中,讓我們看到了“富”和“仁”的結合,也使公眾對富人的印象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觀。而對于發(fā)財途徑公眾也并不質疑,這說明我們法治社會的構建還是有一定成效的。但“貧富差距”對沖突的影響很顯著。我們的調查顯示,接近七成的被訪者認為本地貧富差距程度很高或較高(69.3%),而認為“不太高”或“不高”的僅占調查總體的5.1%,另有25.5%的人選擇了“一般”。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浙江省不論是經濟總量還是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跨越式發(fā)展,但與此同時,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因此,我們要警惕貧富差距拉大對社會穩(wěn)定的影響,特別需要進行社會政策戰(zhàn)略性框架設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浙江省在建構社會安全網絡方面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繼續(xù)夯實社會保障體系的路還很漫長,這直接關系到浙江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變遷。

      四、結論與思考

      和諧社會不僅是政府的目標,也是公眾的理想,然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等于構建一個沒有矛盾和沖突的超穩(wěn)定結構社會。從馬克思到達倫多夫,都告訴我們,社會矛盾與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那種認為社會沖突對社會有百害而無一利,或者認為它不存在于和諧社會之中的觀念是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因此,我們應該正確對待當前社會的群際沖突。

      首先,要辯證的看待當前的群際沖突問題。從我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浙江省公眾的群際沖突是不涉及沖突雙方關系的基礎,不涉及沖突核心價值的對抗,因而,不是革命的變革,是社會系統可容忍,可加以利用的對抗。因此,我們不必“談沖突而色變”,不必應用“刁民”思維,更不必動用武力致使沖突逐步增壓、升級。

      從沖突的負功能來看,社會主義社會的群際沖突是一種內耗:勞資沖突影響資方的投入積極性,同時影響勞方生產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生產的有序性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干群沖突影響了政府職能的有效運行,同時也加大了政府職能運行的成本;貧富沖突則直接影響到社會團結與穩(wěn)定。

      從沖突的正功能來看,依據科塞和齊美爾的理論我們知道。第一,通過群際沖突,社會公眾的分歧、對立和敵對的情緒得以發(fā)泄,有利于群體的統一和團結,從而避免了更深的仇恨和激烈的對抗,也避免了對社會體制的攻擊,比如勞資沖突的指向是勞資關系,而不是社會的分配機制;干群沖突指向的是干部素質而不是政府的合法性;貧富沖突指向的是貧富差距的事實,而非致富途徑的合法性。因此,這些沖突都屬于低度的,工具性的沖突,是有利于整個社會系統的。第二,通過群際沖突,有助于明確群體間的界限,確立群體成員的認同感,強化群體共同意識。例如,從勞資沖突中,我們看到了同事關系的密切,群體成員的參與感增強,這也有助于公民社會的建立。第三,群際沖突,是新規(guī)范與制度的激發(fā)器。通過沖突——調整——再沖突——再調整的過程,新的規(guī)則、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從而促進社會的變革,這從我們不斷完善的《勞動法》、《公務員法》等都可看出。

      當然,我們看到沖突正功能,并不等于我們對沖突“視而不見”或“坐而不理”。因為沖突正功能的實現也是有條件的,是需要一個富有彈性的制度化的社會結構,將沖突分布到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從而產生積極的作用,促進社會的整合和社會結構的完善。并且,對于沖突,我們也還是要追根溯源去解決。無論是馬克思、韋伯、還是達倫多夫和科塞,都指出沖突根源具有工具性的一面。我們在分析群際沖突的影響因素時,已根據不同沖突類型,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性的措施。然而,從宏觀的層面來看,要建立利益均衡機制、利益訴求機制和“安全閥制度”。

      利益均衡機制包括利益分配、利益調整、利益補償等機制。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變遷過程中,出現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勞——資、干——群、貧——富關系的兩極就代表了這樣的兩個群體。但我們要協調群際關系,并不是非要通過剝奪一方來補償另一方,而應對已經失衡的利益格局進行分配方式的變革、調整,甚至對一些利益受損群體和弱勢群體進行補償,使他們有較多的向上流動機會。

      當前,我國公眾利益訴求的方式在合法性、公開性和透明性上還是不足?!皬妱萑后w”擁有財富、權力、聲望等社會資源,因而,可以運用各種方式對社會施加影響,以謀取更多的利益。而“弱勢群體”則由于資源有限,合法渠道不暢,只能采用過激的施壓性集體行動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因此,我們要改變這一格局,建構起反應靈敏、溝通快捷、運轉高效的利益表達機制,為社會各群體提供正當、規(guī)范的利益表達的制度性平臺。

      “安全閥制度”應該分為有形和無形兩類:前者主要是指一種資源或組織機構的存在,可以緩解群際沖突或對不滿和敵對情緒進行疏導;后者主要是指人們心理上、精神上的安全閥即公眾對社會大群體的認同,對社會發(fā)展及生活前景的信心。就無形的安全閥來說,我們的調查結果是喜人的。浙江省公眾對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認同,對于社會前景的信心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的調查顯示,公眾對浙江社會穩(wěn)定程度評價較高,平均得分為7.29,標準差為1.819。21.7%的群眾認為當地社會很穩(wěn)定,50.9%的群眾認為當地社會穩(wěn)定,對社會穩(wěn)定程度積極評價占到72.6%,1.2%的群眾認為社會很不穩(wěn)定,1.8%的人認為社會不穩(wěn)定①我們讓公眾對社會穩(wěn)定程度打分,分值為0~10分之間,并把0~1分界定為“很不穩(wěn)定”,2~3分為“不穩(wěn)定”,4~6為“一般”,7~8為“穩(wěn)定”,9~10為“很穩(wěn)定”。。公眾對浙江經濟形勢發(fā)展充滿信心,盡管自去年年末遭遇了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也受到很大影響,但公眾對經濟形勢仍充滿信心。在詢問“您認為近1-2年您所在的地區(qū)經濟形勢如何”時,認為不好(包括不太好、很不好)的不多,僅占14.4%,而認為很好和比較好的合計占40%?!?/p>

      (責任編輯:吳錦良)

      C913.9

      A

      1007-9092(2010)05-0103-08

      楊建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主任,研究員;張秀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調研中心研究人員。

      猜你喜歡
      群際沖突公眾
      耶路撒冷爆發(fā)大規(guī)模沖突
      公眾號3月熱榜
      “三宜”“三不宜”化解師生沖突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奧爾波特群際接觸理論的邏輯軌跡
      長江叢刊(2018年22期)2018-11-14 22:44:32
      群際接觸對民族關系的作用
      群際關系的社會結構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認同管理策略
      心理學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4
      群際威脅:影響因素與減少策略
      蒙阴县| 阳城县| 龙岩市| 洪江市| 广州市| 新邵县| 酒泉市| 子洲县| 和静县| 凤阳县| 云和县| 龙南县| 周宁县| 尖扎县| 汉中市| 达孜县| 弥勒县| 株洲市| 德格县| 哈巴河县| 嘉义市| 靖安县| 修文县| 内乡县| 灵山县| 湄潭县| 梧州市| 阿尔山市| 治多县| 山西省| 资中县| 松阳县| 万盛区| 克什克腾旗| 恩平市| 黑龙江省| 鄄城县| 武安市| 赣州市| 宜丰县|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