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韓愈之官風(fēng)與潮州吏治

      2010-09-20 03:40:24曾楚楠
      周口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年6期
      關(guān)鍵詞:潮州韓愈

      曾楚楠

      (潮州市政協(xié),廣東潮州521000)

      韓愈之官風(fēng)與潮州吏治

      曾楚楠

      (潮州市政協(xié),廣東潮州521000)

      韓愈任潮州刺史8個月,以“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的從政態(tài)度,奉行“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的治潮方針,為百姓辦了不少好事,贏得了潮人的尊崇并成為潮州吏治的一面旗幟。從宋代以后,“以韓為師”在歷代治潮官員中蔚為風(fēng)氣,從而推動了潮州社會之繁榮發(fā)展,特別是由于興學(xué)育才傳統(tǒng)的繼承和弘揚(yáng),使潮州成為“文物不殊于上國”的“廣左甲郡”。

      韓愈;官風(fēng);潮州吏治

      康熙二十年(1681年),吏部郎中、邑人曾華蓋在《重修韓公祠廣濟(jì)橋碑記》中說:

      潮之有韓祠非一日矣……時代既殊,修廢不一。而揆其所由,莫不時平政理而興,時亂政荒而墜。然則一祠之興革,固世道盛衰之攸關(guān),吏治得失之所系也。

      把韓文公祠的興革,歸結(jié)為“吏治得失之所系”,曾氏此言,可謂高屋建瓴,且亦深中肯綮。

      韓愈在潮州,以其“居位死職”的從政態(tài)度、高效率的辦事方式、謹(jǐn)嚴(yán)的工作作風(fēng)、把握全局且勇于任事的風(fēng)范、尊重知識并以才為本的理念、百折不撓的自強(qiáng)精神、廉潔奉公的操守,等等,在短短的8個月任期內(nèi),為百姓切切實實地辦了幾件諸如驅(qū)鱷、釋奴、獎勸農(nóng)桑、興學(xué)育才的大好事。特別是他從儒家立場出發(fā)而大力倡導(dǎo)的“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的治潮方針,既符合封建大一統(tǒng)國家的根本利益,而對于健全潮州的封建秩序,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jì)、文化,亦具有重大的指導(dǎo)意義。加上他在中國文學(xué)、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必然會贏得潮州百姓奉若神明般的尊崇,致令江山改姓曰韓,亦理所當(dāng)然地成為后來治潮者學(xué)習(xí)的榜樣、仿效的楷模,成為潮州吏治的一面旗幟。

      對韓愈的官風(fēng)及治績,歷代治潮者皆贊譽(yù)有加,其崇韓情結(jié),代代相承。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經(jīng)韓愈慧眼獎掖,出任“海陽縣尉、為衙推官、專勾當(dāng)州學(xué)事”的海陽進(jìn)士趙德,在其《昌黎文錄序》中說:

      昌黎公,圣人之徒歟,其文高出……德(趙德自稱)行道學(xué)文,庶幾乎古。蓬茨中手持目覽,饑食渴飲,沛然滿飽,顧非適諸圣賢之域而謬志于斯,將所以盜其影響。僻處無備,得以所遇,次之為卷,私曰《文錄》,實以師氏為請益依歸之所云。

      此篇之著眼點雖在于文章方面,但作為與韓愈同時之人,趙德卻已預(yù)見到韓公之作為,必將對后代產(chǎn)生巨大、深遠(yuǎn)的影響,并將成為后人“請益依歸之所”(即請教與尊奉的對象)。趙德不愧為韓公的第一知己,而他的預(yù)言,亦已為后人的行動所充分證實。

      韓愈離潮后,潮人思念不已。大概在宋初,已將東山與惡溪稱為韓山、韓江[1],以寄托緬懷之情。正是這種真摯、濃郁的崇韓情結(jié),令咸平二年(999年)潮州通判、四川閬中人陳堯佐為之感慨不已,遂于遷建夫子廟時,“乃辟正室之東廂,為公之祠焉”[2]。祠成,堯佐特撰《招韓文公文》以祝之,略云:

      昌黎文公愈以刑部侍郎出為潮州刺史,至郡專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悅其教,誦公之言,藏公之文,綿綿焉迨今知學(xué)者也……南粵大率尚鬼,而公之祠不立,官斯民者,又曰仁乎……既祠之,且招之曰:公之生而不及見之兮,惟道是師;公之沒不得而祀之兮,乃心之悲。蚩蚩烝民兮,奉實有虧;濟(jì)濟(jì)多士兮,官斯者誰?南粵之裔兮,在天一涯,吾道之行兮,自公之為。蒼蒼海隅兮,咸閱禮而敦詩;浩浩江湍兮,悉走害以奔奇。功之大者,亙古今而不衰;德之盛者,侶軻、雄而并馳。何廟食之不供兮,俾祀典之孔隳。實我生之包羞兮,亦斯文而已而……顧丘禱之不繆兮,幸神道之來通。庶斯民之仰止兮,尊盛德以無窮。

      在上文中,陳堯佐明確地指出了“吾道之行兮,自公之為”,而“功之大者,亙古今而不衰”。甚至把建不建祠以尊韓愈,作為鑒別“官斯民者”仁與不仁的標(biāo)準(zhǔn)。而建祠以后,如果使“廟食不供”“祀典孔隳”,那就是“我生之包羞”“斯文而已而”(按,意為淪喪)??傊?陳堯佐所表達(dá)的,正是一種“惟道是師”,即以韓公之作為為榜樣,使尊韓風(fēng)氣世代傳承的強(qiáng)烈愿望。

      《永樂大典》卷5343《祠廟》曰:“州之有祠堂,自昌黎公始也?!标悎蜃魟?chuàng)建韓祠,為潮州之立祠,亦為全國建韓愈專祠開創(chuàng)了先例。而在建祠過程中,他還結(jié)合韓愈在潮事跡,利用各種手段,廣為傳揚(yáng)。就在他的任期內(nèi),韓江硫黃(按,今作“隍”)段內(nèi)有鱷魚吞噬了一位16歲的張姓少年,陳堯佐遂命郡吏組織人力“拏小舟,操巨網(wǎng),馳往捕之”,捕獲以后,又于郡治前“鳴鼓召吏告之,以誅其首而烹之”。其后,他特地撰寫了《戮鱷魚文》,略云:

      己亥年,余于潮州建昌黎先生祠堂,作《招韓辭》,載鱷魚事以旌之,后又圖其魚為之《贊》,凡好事者即以授之,俾天下之人,知韓之道不妄也……韓愈逐之于前,小子戮之于后,不為過也[3]。

      借文辭、圖贊以廣泛宣傳,又以“修文廟,作韓吏部祠,選潮民秀者勸以學(xué)”[4]以及戮鱷除暴等行動以承繼韓愈治潮之善舉,陳堯佐堪稱為宋初潮州官員中能傳承、踐履韓愈官風(fēng)之佼佼者,而他所倡導(dǎo)的“惟道是師”,即以韓愈為楷模的吏治準(zhǔn)則,亦為后來治潮者所認(rèn)同與尊奉。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謂:“元祐五年(1090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碧K《碑》限于體例,對王滌之業(yè)績未及細(xì)述,而王滌在潮期間自撰的《拙亭記》則云:

      東萊太原叟年六十余,承命假守于潮……既至,增學(xué)田以贍諸生,建韓廟以尊先賢,濬芹菜溝以疏水患,筑梅溪堤以障民田,可矣。而又將辟金湯之固,為朝廷設(shè)險以容保斯民,而輒取上官之怒,幾不免竄逐。賴仁者繼至,察其無私,恕為完人。嗚呼!何其拙之甚也?[5]

      興學(xué)育才、建廟尊賢、濬溝疏患、筑堤障田,其治潮舉措,的確是“一以(韓)公為師”。而為了筑城(辟金湯之固)保民,竟觸犯了上官,其據(jù)理力爭、無所畏懼之氣節(jié),亦讓我們領(lǐng)略到當(dāng)年韓愈諫迎佛骨時的凜然之氣。

      出于對韓愈的景仰,南宋潮州官佐在繼承“惟道是師”“一以公為師”這一吏治傳統(tǒng)的同時,往往又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治績與文公當(dāng)年的作為進(jìn)行類比,并以能紹昌黎馀緒為榮。

      乾道元年乙酉(1165年),郡博陳馀慶在《韓山亭記》中說:

      曾公(按,指曾造)自下車來,云為注劃,未嘗不以文公為儀式:禁暴戢奸,如清潭鱷;修學(xué)待士,如立師訓(xùn)。拓東山之景,以表其景行之篤,殆見邦人思之,與文公齊休于不朽[6]。

      乾隆二十三年(1762年),郡人鄒朝陽在《太守丁(允元)公配享碑記》中亦說:

      從祀之義何取乎?曰:取其類也。其德類,其功類,則其祀亦類也……乃丁公以太常忠諫而出守潮州,類于表諫佛骨;置丁公橋而民無病涉,類于驅(qū)鱷安瀾;購田贍士,創(chuàng)置六齋,類于延師訓(xùn)學(xué)。蘇公所云“治民養(yǎng)士一以公為師”者,其即丁公之謂乎?

      將“禁暴戢奸”比為“清潭鱷”,將“置橋而民無病涉”比為“驅(qū)鱷安瀾”等,雖然不一定妥帖得體,但“以文公為儀式”“一以公為師”的心跡,卻歷歷可見。

      宋末元初,潮州因為一度嘗為南宋小朝廷駐蹕地,其后備遭鐵蹄蹂躪,以致河山、人文,創(chuàng)痍滿目。但當(dāng)社會漸趨安定之后,守潮治潮者同樣意識到須“以韓為師”并付諸實際行動。

      元至順二年(1331年),劉希孟在《南珠亭記》中就明確地說:

      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匾以韓山……至順辛未夏,今守亞中王侯(元恭)自江西省闥分竹南來,下車初政,不棘不徐,惟闕中。先有司以清獄訟,訪民瘼以蘇疲癃,除螟去蛀,振滯匡乏,好賢下士,悉以韓公為師。一洗積年衰陋之習(xí),以新我眾民[7]。

      元梁祐《仰韓閣記》謂府判喬賢于至正四年甲申(1344年)修復(fù)廣濟(jì)橋時,

      為閣于橋之西,而未得其名。眾曰:“茲橋之東,韓山在焉。昔日于是名曰‘仰韓’,愿復(fù)其舊?!薄谑菓梼L周侯伯溫篆書“仰韓為閣”之

      額……以為仰韓之所,俾潮人沒世不忘也[8]。

      復(fù)“仰韓”之名,其本意乃在賡續(xù)尊韓之風(fēng)。而至順三年壬申(1332年)吳澄撰《潮州路韓山書院記》時,對建書院之過程、目的,有更詳盡的記述:

      至順辛未夏,太守王侯(元恭)至,偕其長阿里沙、其貳(按,指副職)暗都刺哈蠻協(xié)謀,命山長陳文子計其費(fèi),乃撤舊構(gòu)新……(書院)日食之供有庖,歲租之入有廩,教官之寢處,祭器之門藏,一一備具……予謂書院之肇基也,以韓子之有見于道也;書院之增修也,以王侯之有志于教也。潮之士如之何?以亦學(xué)韓子之學(xué),業(yè)精行完,進(jìn)進(jìn)而賢,則奚翅貢于王廷,如韓《牒》(按,指韓愈《潮州請置鄉(xiāng)校牒》)所期而已;由是學(xué)四先師之學(xué),道明德立,骎骎而圣,則奚翅篤于文行,如蘇《碑》所褒而已[9]。

      漢、蒙官員,協(xié)謀協(xié)力,使書院克底于成。而重建書院之初衷,是“以韓子之有見于道”;其目的則在于激勵潮之士“學(xué)韓子之學(xué)”,做到“業(yè)精行完”“道明德立”。王元恭們“一以公為師”之心曲與行動,灼然可掬。

      明、清兩代潮地官員崇韓學(xué)韓之事例,文獻(xiàn)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嘉靖間潮州同知劉魁(字煥吾,號印山),即學(xué)韓而深有得者。誠如蕭與成《贈劉印山先生序》中所說的:

      后之吏茲土者,弗惟民之承則已,茍志于民矣,則必以韓為師。然而師之有淺深也,今貳守劉君,其得韓之深者乎?君以秋官郎出佐外臺,察畿輔近地,忤內(nèi)珰(按,指宦官)被斥。既移貳吾郡,至則事事無少懈,略不以遷謫介意,是蓋充養(yǎng)有素者。潮遠(yuǎn)郡,政弛民玩,君政尚嚴(yán),爬剔蛀弊,豪右斂跡不敢肆,民畏而愛之。日造韓公祠,瞻依仰止,坐“原道堂”,與書生陳說奧妙。自選舉之賢,膠序之英,下及編甿,罔不峨其衣冠,肅然默坐以聽……[10]

      這位劉同知,不以遷謫介意,至郡則事事無少懈,真不愧“得韓之深者”。尤其有意味的是,“日造韓公祠”“坐原道堂”,瞻依仰止,與諸生論道,可以說是從外在的治績到身心之充養(yǎng),皆“以韓為師”。

      當(dāng)然,能更全面、系統(tǒng)地評述韓愈功績并自覺地加以傳承者,應(yīng)推宣德十年(1435年)來任潮州知府的王源。其《增修韓祠之記》云:

      韓子生于李唐中葉,學(xué)吞魯生,賢負(fù)伊鼎;文則變雅,行乃規(guī)物。其為政也毅以斷,其律身也耿而……撥偽反真,剔腐除蠹,以興典憲;進(jìn)諫陳謀,秋霜凜冽;使君臣以位,父子以親;家國致理,鬼神革奸;人道益明,儒道益尊?!M惟六七百載潮人之不能忘,千百載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

      因此,王知府明確地表示:“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動息如之。”[11]

      王源這樣說,亦確實這樣做了。洪孝生在《王太守修堤記》中說:

      歲乙卯(宣德十年,1435年),韋庵(王源字)王公奉璽出守潮。視篆之初,詢民疾苦,即以興利除害為己任,潮之老少咸稱潮自昌黎以后,舊染之污,尚未盡革,今幸仁侯道(導(dǎo))民以德禮為本。方三月,貪夫廉,懦夫立,頑狠良,強(qiáng)暴詟,百廢具舉,無墜不興。民方頌德,侯之心每謙抑不以自居,以為吾職之所當(dāng)然,分之所當(dāng)為。保安生民,以盡父母斯民之心[12]。

      王源治潮期間,大修濟(jì)川橋且易橋名為“廣濟(jì)”,筑堤圩,置社倉,修繕韓祠、元公祠、學(xué)宮,立警鋪,抑強(qiáng)橫……真的是“百廢俱舉,無墜不興”,切實踐履了“景仰先哲,動息如之”的許諾,比起劉魁來,他更是“得韓之深者”。

      天順五年(1461年)參政劉煒在《重修韓文公廟之記》中有這么一段話:

      竊謂自古有功德及下者,人未嘗不知感懷報。然感于一時者有之,而不能期其感于將來。今潮人感公千百年如一日,似非公之功德漸摩于下者,有經(jīng)久常行之實能是哉?[13]

      劉煒的話道出了一個帶普遍性的事理:能為民眾建“有經(jīng)久常行之實能”的功德者,民眾將永遠(yuǎn)懷念他。但是,這種“懷報”之情并非是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它只能得自后天的教育、熏陶,即由社會氛圍之潛移默化之后才能產(chǎn)生并一代代地延續(xù)下去。而社會氛圍之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又須借助于各種宣傳手段,特別是精神的物化產(chǎn)品(如專祠、碑石、亭閣等)的示范,所以歷代治潮者大多著意于各種崇韓建筑的修建。正如元至正十年(1350年)林泉生在《潮陽縣明倫堂記》中揭示建堂緣由時所說:

      昔先正韓文公守是邦也,以圣賢之道導(dǎo)其民,故其民至今興于學(xué)……杭(按,指雷杭,時任潮陽縣縣尹)懼韓氏之流風(fēng)善教因是而墜,故作斯堂[14]。

      明萬歷五年(1577年)陳一松在《潮州府職官題名記》中亦說:

      丘公齊云自地官郎來守吾潮,宣德流膏,及期而政成。一日坐仰韓堂,瞿然思曰:“昌黎往矣,千載之下,仰慕無窮,然其間寥寥鮮聞……”然則公以仰韓之心,施韓之政,慮前人之久而無傳也,修曠舉廢,意者其在斯乎?[15]

      “以仰韓之心”而“施韓之政”并修建各種各樣的祀韓、崇韓的設(shè)施,歷代治潮官員這種“以韓為師”并身體力行的舉措,必然會強(qiáng)化全社會的崇韓氛圍,而強(qiáng)化的結(jié)果反過來又會促使繼任者更努力地去“施韓之政”。正是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下,仰韓、崇韓、師韓的情結(jié)于是在一代代潮州官民之間不斷地加強(qiáng)與傳承,從而印證了本文開頭所引述的曾華蓋的話:

      一祠之興革(實為對韓愈官風(fēng)的認(rèn)同與傳承),固世道盛衰之攸關(guān),吏治得失之所系也!

      可以這么說,“以韓為師”是歷代絕大多數(shù)治潮官員的共同心跡。但世上無絕對之事物,因而其中自然會有例外者。正如元吳澄《潮州路重建廟學(xué)記》中所說:

      潮為東廣諸郡最。中人以下,往往喜官茲土。亦有素號“勝流”,一旦入境,如飲廣界之泉(按,指廣府之“貪泉”),然靡不毀節(jié)壞名,安于浴汙泥、坐穢圊而不悟。豈直司牧者忘其所以牧,雖或司憲者亦失其所謂憲。如是徇物而喪己,滅理而窮欲,又焉知崇士學(xué)、迪民彝之當(dāng)務(wù)?[16]

      這樣的“勝流”,令人齒冷?!叭幻也粴Ч?jié)壞名”,終于成為治潮者之反面教材。

      另一方面,由于地位不同,稟賦有別,以及環(huán)境、時勢之差異,故歷來之治潮者在“以韓為師”的途徑上,便留下各自不同的軌轍。

      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登第的潮州人劉允在任程鄉(xiāng)縣令時,了解到當(dāng)?shù)匕傩彰磕昀U軍衣布錢,每匹價三百,而官市貢布價一千二百,當(dāng)時之“主漕計者(即轉(zhuǎn)運(yùn)使)檄所部,令民折納如官市之值”。劉允堅決不執(zhí)行上命,漕使“命州趣之,允曰:‘倘使者怒,不過逐令耳!’乃具報云:‘民折納者給軍士,官歲市者供至尊,可一其價耶?’事遂寢”[17]。

      順治十三年(1656年)任潮州推官的丹陽人賀寬,“執(zhí)法不阿,奸胥斂跡,而于勸民化俗,則反覆開導(dǎo)如父兄之教子弟”,“民間利弊得諸聞見者,必為興革。間以此忤上,曰:‘官可罷,事必不可已!’”[18]

      “倘使者怒,不過逐令耳!”“官可罷,事必不可已!”從這種擲地作金石聲的言語中,我們不難領(lǐng)略到韓愈“居其位則思死其官”的榜樣力量。

      韓愈潔身自好,拒領(lǐng)額外補(bǔ)貼卻甘于捐俸辦學(xué)的廉政作風(fēng),同樣是砥礪歷代治潮者的精神源泉。

      嘉慶年間任海陽縣令的古濮人劉毓秀,向以清貧自樂:

      初蒞任,書役輩例奉金數(shù)千列單進(jìn),毓秀火之曰:“此中物不自天降,不自地出,非所謂民脂民膏者耶?汝曹慎辦公,余無須此?!弊允遣幻诲X。迨去官,至不能舉火,邑人士時饋薪米焉[19]。

      雍正九年(1731年),以七十高齡調(diào)任大埔縣令的江蘇儀征人楊麒生:

      下車日,吏民訝其耄而忽之。越月聽事有威斷,始驚服。越數(shù)月,于地方利弊、民生休戚罔不洞悉,發(fā)奸摘伏,如神訟師……次年壬子大比,舉行賓興,餞應(yīng)試舉子于明倫堂,設(shè)筵張樂,情文兼?zhèn)?道旁觀者咸嘆息謂“數(shù)十年無此曠典”。卒以不合時宜落職,士民饋薪米者絡(luò)繹。去之日,擁舟不得行。埔民至今稱為“楊公老父”[20]。

      兩位不同時地的縣令,當(dāng)他們?nèi)ヂ殨r,卻同樣窮得須靠社會人士“饋薪米”方能度日。他們身上那股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精神與作風(fēng),令人感動。

      縣令如此,吏員亦不差,乾隆《潮州府志·循吏》載,明代海陽龍溪都人林興:

      為海豐典史,以謹(jǐn)飭聞。時方伯莆田魏一恭以論權(quán)貴謫潮州通判,廉(觀察、發(fā)現(xiàn))興賢、延置內(nèi)幕。魏不攜妻子,止一老仆自隨,與興共井,灌園以給朝夕……會榷鹽差竣,相沿有羨金,掾以成例請,一恭以問興。興曰“:君侯名節(jié)在前,勛業(yè)在后,奚用此?”一恭嘉納。后興謁選得端州腰古驛丞,轉(zhuǎn)黔省臥龍番長官司吏目。抵任時躡擔(dān)簦(著草鞋、打傘)如孤客。常自言曰“:興不肖,不能從文墨起家。今老矣,復(fù)為自潤計,將令人誚刀筆吏鮮廉恥,吾不為也。”時鄭旻(潮人)督學(xué)黔中,每對客揚(yáng)言曰“:吾鄉(xiāng)異途(按,指非由“正途”即科舉出身者)有此清白吏,斯亦奇哉?!?/p>

      “以論權(quán)貴謫潮州通判”的魏一恭,能不以名位、身份取人,肯與屬吏“共井”“灌園以給朝夕”,殊屬難得。但在已有成例的“羨金”(按,即俸祿外的“灰色收入”)面前,仍不免心動而拿不定主意,從這一點說,他與“清白吏”林興之間,尚隔一塵。

      在充斥著污泥濁水的封建吏治的大背景下,堅持“以韓為師”即以勤恪、廉正、伉直之官風(fēng)自礪,不屑與官場潛規(guī)則同流合污的做法,難免會給自身帶來諸般麻煩,甚至?xí)腥莵碜陨舷赂鞣矫娴募刀逝c打擊。此即所謂“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上述之70歲縣令楊麒生斷案如有神助,“于地方利弊,民生休戚罔不洞悉”,深受民眾愛戴,但“卒以不合時宜落職!”從修志者審慎的“不合時宜”四個字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文字背后“清官難當(dāng),當(dāng)清官難”的無限感慨。

      比楊麒生職位高,遭遇卻類似的是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潮州知府葉元玉(字廷璽,福建清流進(jìn)士)。張詡《揭陽射圃記》云:“弘治庚申,清流葉侯廷璽以戶部員外郎出守是郡,一呼吸間,善者彰而惡者癉,利者興而弊者革?!盵21]乃知葉元玉守潮時,政績不菲。嘉靖《潮州府志·官師志》[葉元玉]條稱其“善理劇部棼,發(fā)奸摘伏無遺,雖權(quán)貴請托弗行,豪猾斂跡。竟以謗,罷歸”。證諸張詡之《揭陽縣學(xué)尊經(jīng)閣記》:“清流葉侯廷璽守潮之六年,威德旁孚,令行禁止,風(fēng)俗將丕變矣。尋以直道忤當(dāng)時,解官去。予今撫然為世道惜之。”[22]可見,“竟以謗罷歸”者,所言不虛。

      再看正德十一年(1516年)由原廣東按察副使、學(xué)政林廷玉所撰的《重修韓文公祠記》,該《記》首段追記:正德二年作者謁韓文公廟,“見其創(chuàng)制崇廣,輪奐設(shè)象既新且偉”,因叩問修祠者誰?張守時澤進(jìn)曰:“前守葉廷璽也?!毙煊诌抵T生,具道“廷璽為政嚴(yán)有力量,能鋤豪右、剔宿弊,用是在潮諸廢咸舉,但上下公私喜怒未能皆理,故旋解綬去”[23]。

      至此,我們終于可以確定,賢明而敢于作為的葉元玉,卻由于“上下公私喜怒未能皆理”而獲謗解職。文獻(xiàn)俱在,讀之令人扼腕!但公理自在人心,大埔縣令楊麒生“去之日,擁舟不得行,埔民至今稱為‘楊公老父’”。而葉知府之冤情,亦由林廷玉在《重修韓文公祠記》中予以公開湔雪,并對其治潮業(yè)績予以表彰:

      廷璽于潮,終不可無紀(jì)耶。文公在潮雖不久,而文章道德,衣被于潮者實多。其神之在潮,萬世固一日也。嗣守斯土者,孰無欽崇之心?顧限于才力而或不逮。若廷璽者,其可載已!

      譽(yù)葉元玉為韓愈文章、道德、精神之傳承人,“嗣守斯土者”中之佼佼者,并鐫諸碑石、以垂久遠(yuǎn)。元玉于此,或可釋憾矣。

      以“景仰先哲,動息如之”自律的知府王源,更有一段不平常的遭遇。乾隆《潮州府志·宦跡》謂:“宣德十年,英宗踐阼,擇廷臣出為知府者十一人,賜宴及敕乘傳行,源得潮州。”到任后“政平訟理,善政多端”,是潮州歷代政聲卓著的州官之一。但這位清官亦因“直道忤當(dāng)時”,后來竟“被蜚語,以筑橋、建亭為源罪,逮至京。潮人集眾叩閽,乃復(fù)其官”。

      王源大修濟(jì)川橋(建成后易名“廣濟(jì)”,沿用至今),是潮州廣濟(jì)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大手筆,昏憒的上司卻輕信流言蜚語,“以筑橋、建亭為源罪”,并將其拘逮至京城!然而,誰是好官、清官,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桿秤。遙想當(dāng)年“潮人集眾叩閽”(即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到皇宮門前集體上訪、申訴)的感人場面,我們禁不住地要為備受韓愈官風(fēng)熏陶、是非分明又敢作敢為的潮州先民們大聲喝彩!

      王源復(fù)官后,繼續(xù)為潮人辦了不少好事。后因年老“乞休去,潮人留之不獲,為立祠祀之”。這種官恤民、民愛官的風(fēng)氣,一直延續(xù)至封建社會末期,仍不絕如縷。

      光緒《海陽縣志·列傳二》載:道、咸年間,錢塘舉人吳均由嘉應(yīng)州知州調(diào)署海陽篆,后升署運(yùn)同,嗣兼潮州知府。吳均“生平疾惡最嚴(yán),地方匪類必擒治乃已。奸宄服,民愛之如父母”。咸豐四年(1854年),吳均往平澄海外砂賊時,“淫雨連旬,兵不克進(jìn),輒跪雨中求晴,體中寒濕,又以在軍積勞成疾,十一月旋郡,遂卒。士民涕泣相吊”。吳均治潮期間,“自奉儉約,由縣令至郡守,一如寒素。性廉介,不妄取民間一錢。卒之日,一子一妾,賴僚友佽助始能歸籍”。

      吳均自奉如此,但于社會公益卻不遺余力。就在他升任鹽運(yùn)同前三年的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城東廣濟(jì)橋崩潰十余墩。均捐廉五千金,修復(fù)三墩。紳商次第捐修,因建坊橋上以志德。又捐廉濬三利溪,筑北堤。水道疏通,磯圍鞏固,人蒙其利”。這位“性廉介”、平時“一如寒素”的知府,于修橋、浚溪時卻一擲數(shù)千金,無異是當(dāng)年韓愈刺潮時拒領(lǐng)額外補(bǔ)貼而“出己俸百千”興學(xué)事跡之再現(xiàn)。正是在他的感召下,紳商紛紛捐款修復(fù)圯毀的十個橋墩,使韓江兩岸的交通得以恢復(fù)。這樣的知府,自然會贏得百姓的愛戴。在他身后,朝廷敕令在府城中為他建專祠,潮人則于廣濟(jì)城樓中為他塑像[24],在韓江樓中立牌位以祀[25],甚至尊他為城隍神[24],而原建于廣濟(jì)橋上的“民不能忘”石坊,亦在近年重修該橋的工程中復(fù)建,重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民不能忘”,這對于勤政、廉政的官員來說,應(yīng)該就是最大的回報,最高的獎勵!

      自宋代以來,潮州曾經(jīng)是廣東境內(nèi)最繁榮發(fā)達(dá)的地區(qū)之一。

      宋《方輿勝覽》云:“封疆雖隸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國?!薄遁浀丶o(jì)勝》四六謂:“初入五嶺,首稱一潮?!庇喑琮敗顿R潮州黃守》云:“惟潮陽(潮州之別稱)之偏壘,實廣右之奧區(qū)?!盵24]而楊萬里《揭陽道中》更有“舊日潮州底處所,如今風(fēng)物冠南方”之贊語。

      元姚達(dá)泉《重建元公書院記》稱“潮為廣左甲郡,文物亦諸郡甲”。李復(fù)《府官續(xù)題名記》謂:“潮為廣左甲郡,米谷之蕃之富,民淳俗熙,昔稱易治。蓋昌黎過化之地也?!盵26]

      明、清二代,潮州社會發(fā)展更加迅速。王士性《廣志繹》云:“今之潮非昔矣。閭閻殷富,士女繁華,裘馬管弦,不減上國?!?/p>

      清乾隆間,興寧典史、山陰人俞蛟在其《潮嘉風(fēng)月·韓江》中有一段繪聲繪色的描述:

      潮州居羊城東北,山海交錯,物產(chǎn)珍奇,嶺南諸郡,莫與之京。以故郭門內(nèi)外,商旅輻輳,人煙稠密,儼然自成都會……繡幃畫舫,鄰接水次。月夕花朝,鬢影流香,歌聲戛玉。繁華氣象,百倍秦淮。

      社會之繁榮發(fā)展,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相對良好之吏治,即為成因之一。正如前引李復(fù)《府官續(xù)題名記》中所說:“任師帥之責(zé)者,得其人,則日漸于治;不得其人,則日漸于亂。吁,牧守之責(zé),不亦重乎?”

      良吏之標(biāo)志甚多,諸如蘇民困、解民瘼、抑豪右、平冤獄、興水利、勸農(nóng)桑,等等。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則莫過于以人為本,興文教、強(qiáng)素質(zhì)、育人才。

      韓愈在《潮州請置鄉(xiāng)校牒》中已明確提出了“以德禮為先而輔之以政刑”的治潮方針,并確定了“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xué)校師弟子者”的實施途徑,這是他為推動潮州社會發(fā)展所做出的最大并帶有指導(dǎo)意義的貢獻(xiàn)。其后之治潮者“以韓為師”,遂視此為施治之首務(wù),誠如南宋陳馀慶《重修州學(xué)記》中所說:

      潮之為郡,實古瀛州。文物之富始于唐而盛于我宋。爰自昌黎文公以儒學(xué)興化,故其風(fēng)聲氣習(xí),傳之益久而益廣大……跡其所自,豈惟山川炳靈,抑亦學(xué)校作成積習(xí)之所致也[27]。

      清康熙間督學(xué)陳肇昌在《林郡侯重修文廟并鼎建啟圣祠碑記》中說得更明確:

      學(xué)校,教化之區(qū)也。人亦有言:風(fēng)俗由于教化,人才出于學(xué)校。是知禮在瞽宗(殷代學(xué)校之代稱),書在上庠。舍學(xué)校而談教化,其道無由[28]。

      正是在這種注重興學(xué)育才的傳統(tǒng)中,潮州的文教事業(yè)長盛不衰。南宋時,州郡中除州學(xué)、縣學(xué)外,尚有韓山、元公二所書院,故《三陽志·書院》中記載了頗為自豪的幾句話:“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fēng)之盛,亦所不及也!”[29]因而,參加科舉的人數(shù)亦與日俱增?!队罉反蟮洹肪?343《貢院》云:

      [紹興二十年(1150年)]時試于有司者,不逮二千人……淳熙改元(1174年),試士僅三千人,至嘉泰甲子(1204年)科,中場四千余人,自后人物日盛……至戊子(1228年)舉,已六千六百余人……今終場至萬以上人。

      據(jù)《三陽志·戶口》所言,其時潮州人口總數(shù)不過145 732人,再剔除無法參加考試的婦女和老幼男子,試士的比例竟達(dá)到6∶1左右!但由于潮州科舉的解額按規(guī)定只有20名(紹定四年辛卯即1231年后增至22名),無異于杯水車薪,難怪“司文衡者每以遺材為嘆”。

      在封建時代,科舉登第者的人數(shù),是衡量某一地區(qū)人文昌盛程度的最直觀的標(biāo)志。為了從總體上了解宋、明潮州科舉概況,現(xiàn)據(jù)道光《廣東通志·選舉表》所載,統(tǒng)計如表1所示。

      表1 宋代廣東、潮州進(jìn)士人數(shù)對照表

      由表1可知,趙宋一代,潮州共有進(jìn)士159名,約占全省17%。據(jù)《通志》所錄,宋時廣南東路轄有府1(肇慶);州14(廣、韶、循、潮、連、梅、南雄、英、賀、封、新、康、南恩、惠);縣43。而潮州只有海陽、潮陽、揭陽3縣,以占全省縣數(shù)7%之地域而擁有全省17%之進(jìn)士份額,稱潮州為除省會廣州外之“廣左甲郡”,洵非虛譽(yù)。何況,潮州的進(jìn)士中,名列一、二甲者比比皆是,所以明代的郭棐在《粵大記》[科第]的按語中由衷地贊嘆:

      榜元則有許申(大中祥符三年獻(xiàn)賦頌擢第一)、陳希伋(元祐六年舉經(jīng)明行修第一)……省元則有姚宏中……一甲則有謝言、王大寶、姚宏中……三世甲科則有許申之子因、孫聞一及四世孫弁,不尤極盛乎?……兄弟登科者,魏思謙、魏思問……兄弟同榜者若許居仁、許居安;許騫、許宣,尤極盛也。

      明代潮州科舉的情況又如何?我們?nèi)砸缘拦狻稄V東通志·選舉表》為據(jù),列出表2。

      明代之廣州府既是省會所在,又領(lǐng)縣14,潮州府僅領(lǐng)縣8,且處粵之東嶠,其地位、幅員、人口等自然難與廣州相提并論,故進(jìn)士、舉人數(shù)遠(yuǎn)遜于廣府,自在情理之中。但與省會外之18個州府相比,潮州卻一枝獨秀:進(jìn)士數(shù)之比是148∶283,舉人數(shù)之比是1 014∶2 410。與排名全省第三、領(lǐng)有1州11縣之肇慶府相較,潮州科第總?cè)藬?shù)幾乎是肇慶的2倍,“廣左甲郡”的地位,毋庸置疑。而在解元數(shù)方面,明初之潮州甚至超過廣州,正如明潮州知府郭子章所說:

      “洪武三年,海陽蔡希仁中廣東鄉(xiāng)試第一”,“洪武五年,海陽劉德海中鄉(xiāng)試第一。廣東開科之始,海陽蔡希仁、劉德海連中第一,人文之盛,有自來矣。是時廣州尚詘于潮,乃其后則廣日增焉,豈氣運(yùn)之升降然耶?”[30]

      表2 明代廣東進(jìn)士、舉人分布簡表

      清代特別是中前期的潮州科舉,依然葆有強(qiáng)勁的勢頭。限于篇幅,恕不贅述。

      綜上所述,乃知潮州歷來有著深厚的崇韓情結(jié)。韓愈勤政廉政的官風(fēng),對潮州歷代的吏治曾產(chǎn)生過巨大深遠(yuǎn)的影響,后來之治潮者“以韓為師”,一定程度上凈化了潮州吏治的風(fēng)氣,并涌現(xiàn)出眾多的清官良吏。更由于歷代治潮者繼承弘揚(yáng)了韓愈“以德禮為先”、以才為本的思想,從而使潮州的文教事業(yè)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的層面上。而相對昌盛的文教、輩出的人才,又強(qiáng)化了社會的總體素質(zhì),有力地推動了潮州社會的繁榮發(fā)展,使其在漫長的歷史進(jìn)程中成為“文物不殊于上國”的“廣左甲郡”。

      [1]陳僥佐.韓山詩[M]//康熙潮州府志:卷16.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689.

      [2]陳僥佐.招韓文公文[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7.

      [3]陳僥佐.戮鱷魚文[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8.

      [4]陳僥佐傳[M]//乾隆潮州府志:卷33.潮州:市志辦公室. 2001:786.

      [5]王滌.拙亭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6]陳馀慶.韓山亭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7]劉希孟.南珠亭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8]梁祐.仰韓閣記[M]//文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9]吳澄.潮州路韓山書院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10]蕭與成.贈劉印山先生序[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11]增修韓祠之記[M].潮州:潮州韓文公祠石刻.

      [12]洪孝生.王太守修堤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13]重修韓文公廟之記[M].潮州:潮州韓文公祠石刻.

      [14]林泉生.潮陽縣明倫堂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15]陳一松.潮州府職官題名記[M]//光緒海陽縣志:卷30.潮州:市志辦公室,2001:326.

      [16]吳澄.潮州路重建廟學(xué)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17]劉允傳[M]//康熙潮州府志:卷9.潮州:市志辦公室, 2000:350.

      [18]賀寬傳[M]//乾隆潮州府志:卷33.潮州:市志辦公室, 2001:816.

      [19]劉毓秀傳[M]//光緒海陽縣志:卷33.潮州:市志辦公室,2001:348.

      [20]楊麒生傳[M]//乾隆潮州府志:卷33.潮州:市志辦公室,2001:817.

      [21]張詡.揭陽射圃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22]張詡之.揭陽縣學(xué)尊經(jīng)閣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23]林廷玉.重修韓文公祠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24]林大川.韓江記:卷5[M].咸豐八年本.

      [25]黃際清.登韓江樓詩注[M]//讀東觀書室詩草.潮州:潮州詩社,2001:1.

      [26]李復(fù).府官續(xù)題名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27]陳馀慶.重修州學(xué)記[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28]陳肇昌.林郡侯重修文廟并鼎建啟圣祠碑記[M]//藝文.康熙潮州府志:卷11.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497-686.

      [29]三陽志·書院[M]//永樂大典:卷5345.潮州:市志辦公室,2000:103-196.

      [30]郭子章.解元考[M]//潮中雜記:卷9.潮州:市志辦公室,2003:66.

      I206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1-9476(2010)06-0028-07

      2010-09-15

      曾楚楠(1941-),男,廣東潮州人,潮州市政協(xié)文史委原主任,主要從事地方文史研究。

      猜你喜歡
      潮州韓愈
      晚春
      潮州樂調(diào)的音階流變梳理與分析
      題榴花
      兒童繪本(2019年10期)2019-06-16 13:19:18
      潮州手拉壺“潮韻”的文化意義
      潮州手拉壺“飛鴻”的象征意義
      晚春
      兒童繪本(2019年6期)2019-04-15 01:28:26
      潮州優(yōu)質(zhì)楊梅高接換種技術(shù)
      聰明的韓愈
      韓愈以草寫春“三步曲”
      語文知識(2014年2期)2014-02-28 21:59:22
      曾紀(jì)渠與19世紀(jì)晚期潮州社會
      涿州市| 留坝县| 大理市| 五河县| 梨树县| 若尔盖县| 股票| 巴林左旗| 濮阳县| 烟台市| 佛坪县| 军事| 惠水县| 资讯 | 融水| 怀仁县| 平远县| 临安市| 常熟市| 西乌| 龙江县| 苍梧县| 平利县| 栾城县| 新蔡县| 武宁县| 渝中区| 永平县| 乌兰察布市| 新安县| 花垣县| 桑植县| 西乌| 谷城县| 新泰市| 临夏市| 正阳县| 通州区| 灌阳县| 紫金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