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兆欣
簡易程序公訴案件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重構
文◎劉兆欣*
自 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簡易程序以來,雖然理論界對該程序褒貶不一,但在實務界卻得到廣泛運用,面對法院的簡易程序審判活動,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進行監(jiān)督本是應有之義,但在司法實踐中卻幾乎毫無作為。在理論界希冀立法機關對簡易程序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言論甚囂塵上時,筆者卻以為,相較于檢察機關對自訴案件簡易程序話語權的天然缺失,對公訴案件簡易程序的法律監(jiān)督缺位則是檢察機關主動放棄的結果,有鑒于此,在公訴案件簡易程序中重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似更為可行。
簡易程序作為協調公正與效率這兩大價值目標的有效程序,自其創(chuàng)制之日起即被各國廣泛采用。我國于1997年修訂刑事訴訟法時,也在一審程序中專設一節(jié),就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范圍、訴訟程序的簡化、審結期限、與普通程序的轉化等問題進行規(guī)制,并于2003年出臺《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對簡易程序審理刑事案件進行細化規(guī)定。
司法實踐中,簡易程序因具有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等諸多便利而為司法機關欣然接受。以北京某區(qū)檢察院2007年至2009年受理案件的適用程序為例,2007年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為449件,占當年全部起訴案件 1073件的 41.8%;2008年627件,占全部1160件的54.1%;2009年上半年330件,占全部601件的54.9%。由此可見,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適用率較高,且呈增長趨勢,可以說已占據全部案件適用程序的半壁江山。
同時,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正是基于此規(guī)定,檢察院在履行公訴職能的同時也行使法律監(jiān)督職權,對法院的審判活動是否存在違法、審判結果是否適當進行審判監(jiān)督,但這一職能似乎僅限普通程序的審判活動,簡易程序的監(jiān)督情況則不容樂觀。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75條規(guī)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不派員出席法庭。據此,檢察機關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委派公訴人出席簡易審判活動,而司法實踐中幾乎很少有公訴人在簡易審的案件中出席法庭。[1]公訴人出庭的簡化也就意味著檢察機關對公訴案件簡易程序法律監(jiān)督的缺位,這種缺位可以說是檢察機關主動出讓自己權力的結果。
仍以北京某區(qū)檢察院為例,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以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中,公訴人無一出庭支持公訴;檢察機關沒有對一件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判決經審查提出抗訴;檢察機關無從對法院是否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等訴訟權益、審判組織是否合法、審判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審判活動是否違法進行監(jiān)督,也就無法針對違法問題發(fā)出糾正違法通知書。
簡易程序實質是普通程序的部分環(huán)節(jié)和步驟的簡化,但其簡化應以維系控辯審三方履行各自職責的刑事庭審基本構架為前提,“在任何一種簡易程序形態(tài)中,法官都被禁止與任何一方進行任何形式的單方面接觸,法官的所有司法裁判活動都要由控辯雙方同時到場參與,這是維持簡易程序最氏公正性的必要保證。”[2]公訴案件簡易程序中,公訴人不出庭,則庭審的參與者實際只有裁判者與被告方,法官身兼控訴方與裁判方這二個相互矛盾的雙重角色,簡易審判往往變成裁判者審判被告人的糾問式活動,其居中裁判的獨立公正地位必然遭到破壞,遠遠背離控審分離、控辯平衡的現代訴訟原則。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擔任國家公訴人的同時對法院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jiān)督,這種法律監(jiān)督包括庭審中的監(jiān)督與庭審后的監(jiān)督。前者由檢察人員通過出庭支持公訴親身參與刑事庭審程序中,如發(fā)現法庭審判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該監(jiān)督方式已為刑事訴訟法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所肯定;后者則是檢察機關對法院裁判結果進行監(jiān)督,對法院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依法提出抗訴。但在公訴案件簡易程序中則缺乏第一種監(jiān)督方式,檢察人員不出席法庭無法對法庭組織、審理程序、當事人權益保護等審判活動形成直觀認知,也無法對庭審活動合法性進行監(jiān)督。
保障人權是現代刑事訴訟的另一重要價值訴求,我國刑事訴訟法亦明確要求司法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但簡易程序是一種會使被告人的權利受到限制并可能導致被告人受到有罪判決的程序[3],而我國現行簡易程序僅對被告人最后陳述權進行硬性規(guī)定、對被告人訴訟權利保護不力亦是該程序為學界所批判的一大詬病,例如,被告人在簡易程序中應當享有的基本訴訟權利如獲知被指控內容及相關證據的知情權、是否適用簡易程序的選擇權、自行辯護、委托辯護或指定辯護的辯護權等權利,或為我國立法者所疏漏,或為我國刑事訴訟法或司法解釋所限制,基于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訴訟權利的需要亦應重構檢察機關對簡易程序公訴案件的法律監(jiān)督機制。
1.告知嫌疑人訴訟權利并征求意見。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是否適用簡易程序的決定權在法院,而啟動權及否決權則在檢察院,被告人或被排斥于程序之外,或在非自愿的情況下適用簡易程序,其完全缺乏對簡易程序具體適用及后果的了解,也不具有簡易程序的選擇權,這顯然有違“利益主體參與程序并自主行使權利足以確立程序結果在道德上的可接受性”這一基礎性思想。[4]為此,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經審查認為案件符合簡易程序條件,應向犯罪嫌疑人送達《適用簡易程序權利義務告知書》,告知其適用簡易程序的原因、后果及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在嫌疑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后簽署《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意見書》,[5]通過這二項文書的運用保障嫌疑人的知情權及選擇權。
2.運用量刑建議進行審判監(jiān)督。檢察機關的公訴權一般包括六項內容:審查起訴、決定起訴權,決定不起訴權、提起公訴權、支持公訴權、抗訴權,其中,量刑建議權與定罪建議權是提起公訴權中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方面,[6]也是檢察機關對審判機關進行審判監(jiān)督、保障法律正確統一實施的有效手段。在定罪建議權已為法院認可的基礎上,應加強量刑建議的適用,通過檢察機關對求刑權的運用來監(jiān)督審判機關正確行使量刑權,具體到公訴案件的簡易程序中,檢察機關可在起訴書中直接進行確定性地量刑建議,即依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jié)及其社會危害性程度,對被告人應當被判處的刑罰,向法院提出具體的明確的量刑意見。
1.明確檢察機關對特定案件應派員出庭。如前所述,檢察機關“創(chuàng)造性”地執(zhí)行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將或然事物變?yōu)閼粰嗬?,對以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一概不予派員出席法庭,這是導致法律監(jiān)督缺位的重要原因,也是被學界批評最多的一項司法實務操作。對此,應確立檢察機關派員出庭為原則、不出庭為例外的標準,嚴格限制檢察人員不出庭的條件,可明確檢察機關派員出庭的特定案件范圍,具體建議如下:檢察機關監(jiān)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職務犯罪案件;共同犯罪案件;有辯護人的案件;被害人或證人出庭作證的案件;[7]被告人認為檢察機關量刑過重的案件;其他檢察機關認為應出庭的案件。
2.明確特定案件辯護人應予出庭。辯護權是被告人一切訴訟權利的核心,程序的任何簡化都不能剝奪或限制被告人自行辯護、委托辯護或指定辯護的權利。但根據我國司法解釋之規(guī)定,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辯護人可以不出庭,[8]辯護人據此規(guī)定不予出庭,無法通過行使辯護權監(jiān)督審判機關是否充分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訴訟權利,此時如若檢察機關亦不派員出庭,則將造成無人證明庭審公正性的嚴重后果;此外,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委托辯護或指定辯護是對其身心不成熟、辨別認知能力不強、缺乏基本法律知識的最好彌補,應予充分保障。為此,筆者建議,被告人委托辯護人的普通刑事案件,辯護人應出席法庭進行當庭辯護;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無論指定辯護或委托辯護,辯護人均應出庭。
1.征詢被告人有關審判程序合法性的意見?,F行條件下,基于節(jié)約訴訟成本、合理配置有限的司法資源的考慮,檢察機關僅對部分公訴案件出席簡易程序的庭審,對未予出庭的簡易程序案件,仍存在審判機關庭審活動是否依法進行、是否存在轉化為普通程序審理的情形、對被告人訴訟權益保護是否到位等問題的監(jiān)督漏洞。為此,有必要于庭審結束后,檢察機關可通過駐所檢察室或其他相關機構向被告人送達《簡易程序審理活動意見書》,就審判活動中審判組織的組成、庭審程序、訴訟過程、訴訟權利保護等事項征詢其意見,以此作為檢察機關監(jiān)督簡易程序審判活動、保障被告人合法訴訟權益的重要依據。
2.嚴格審查刑事裁判結果。法院刑事審判活動的完成最終體現為刑事判決書或裁定書,對該裁判結果進行嚴格審查并據此決定是否行使抗訴權是檢察機關履行刑事審判監(jiān)督職責、確保司法公正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但實踐中,檢察人員在收到人民法院判決書、裁定書后,更多地關注法院認定事實或采信證據是否存在錯誤、適用法律是否正確、定性量刑是否適當等實體性內容,而對法院適用程序是否合法則審查力度不夠,而這卻是簡易程序最易出現問題但又極易被忽視的部分。為此,應要求檢察機關公訴部門人員認真審查法院適用程序是否合法、案件審理期限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及時作出判決并送達判決、裁定書等程序性事項。
基于公正與效率兩大價值目標是否實現的考慮,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存在如適用范圍過窄、適用類型單一、被告人權益保護不力、檢察機關出庭簡化、當事人激勵機制欠缺等諸多弊端,但檢察機關法律監(jiān)督缺位則是動搖簡易程序公正性的根本。誠如諸多學者所言,或許只有立法者的全面改革才能重構理想狀態(tài)的刑事簡易程序,但在現行法制環(huán)境下,通過加強檢察機關介入、重構法律監(jiān)督機制、確立全方位的庭審監(jiān)督措施,既能緩解學界對公訴案件簡易程序的正當性質疑,在司法實務中也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與操作性。
注釋:
[1]施春雷:《刑事簡易程序中公訴人應盡量出庭》,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期。
[2]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頁。
[3]奚瑋、葉良芳:《刑事簡易程序與被告人訴訟權利保障》,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32卷第5期。
[4]宋英輝:《刑事訴訟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頁。
[5]岳耀勇、徐煜:《簡易程序案件“三書一會審”》,載《檢察日報》2009年7月15日。
[6]蔣熙輝:《論求刑權與求刑制度》,載《江蘇監(jiān)獄網》2005年1月28日。
[7]參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刑事審判監(jiān)督細則(試行)》第9條。
[8]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26條規(guī)定。
*北京市昌平區(qū)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