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衛(wèi), 黃繼山
(1.湖南農業(yè)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2.祁東縣煙草公司,湖南 祁東 421600)
祁東縣鄉(xiāng)村旅游地邊際效用分析
周曉衛(wèi)1,2, 黃繼山1
(1.湖南農業(yè)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2.祁東縣煙草公司,湖南 祁東 421600)
對祁東縣旅游地邊際效用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祁東的鄉(xiāng)村旅游目前僅縣城的桃源洞、鼎山公園和萬福寺等具有較高的參觀游覽的價值,而百里黃花、歸陽古鎮(zhèn)和周邊的農村人文景觀以及百里桃花帶等是祁東最具特色的農業(yè)生態(tài)景觀,仍需大力宣傳和挖掘。
旅游地;邊際效用; 祁東縣
鄉(xiāng)村旅游在我國發(fā)展很快,已成為一種市民常見的生活形態(tài)。近年來,祁東縣鄉(xiāng)村旅游業(yè)也和其它各地一樣,呈方興未艾之勢,因此有人提出發(fā)展祁東鄉(xiāng)村旅游業(yè)作為縣域經濟的新增長點。但推動地方新型產業(yè)的發(fā)展,應該根據當地實際,冷靜分析發(fā)展這一新型產業(yè)的基礎條件和市場需求潛力,不能一時興趣,盲目跟風。為了掌握祁東的鄉(xiāng)村旅游資源的基本狀況,把握發(fā)展方向,我們采用旅游地邊際效用函數法,分析了祁東鄉(xiāng)村旅游的潛力和優(yōu)勢,旨在為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性的決策參考。
1.1地理景觀資源
1.1.1 省級森林公園四明山 四明山在祁東縣西端,是三市七縣的自然分界線,因歷史上享譽神州大地的宗教圣地四明寺而得名。四明山森林公園面積達3300hm2,其最高峰上聳云霄,如大鵬展翅,相傳為騰云祖師修煉地,故名騰云嶺,其海拔1044m。爬上騰云嶺,四周群山疊翠,登云嶺、五指峰、尖毛嶺、雷打嶺等36峰盡收眼底。山峰間時有云紗霧幛飄過,恰似深宮佳麗,著一身黛色羅衫,守望日出月落,喜盼石破云來。四明山溝壑縱橫,森林茂密,溪流淙淙,魚歡鳥鳴。夏天最高氣溫36.6℃,7月平均氣溫24~26℃ 。既是動植物的寶庫,亦是人類遠離塵囂,歸隱自然的圣地。其迷人的自然風光,豐饒的自然資源,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動人的神話傳說,構筑出“有山皆綠,無水不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的人間仙境。
1.1.2 鳳岐坪鄉(xiāng)溶洞群 鳳岐坪鄉(xiāng)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怪石嶙峋,溶洞交錯穿入地心,深邃而險象環(huán)生。洞內遍布各種石鐘乳、石柱、石筍、石幔等,還有眾多千奇百怪的溶蝕形態(tài),有的如大肚彌勒,憨態(tài)可掬;有的如觀音菩薩,形象逼真;有的如美猴王,栩栩如生;有的如迎客松,惟妙惟肖。溶洞群不僅自然景觀奇特,而且還有許多四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因此極具探險旅游價值。
1.2人文景觀資源
1.2.1 飲食 祁東的特色飲食主要有“叫化雞”、竹筒飯、竹筒排骨、胡椒煨瘦肉等。它們主要來源于中華丐幫飲食文化,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敖谢u”、竹筒飯、竹筒排骨、胡椒煨瘦肉等的主要特色是香、嫩、脆。不僅為祁東人民所喜愛,而且吸引周邊縣市的游客來祁東品嘗,每年吸引游客在20萬以上[1]。
1.2.2 文化藝術 祁東的地方特色文化有祁劇、漁鼓、花鼓、腰鼓、舞獅等,其中祁劇和漁鼓歷史比較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并為當地群眾所喜愛。
祁劇源于弋陽腔,是明初傳入祁陽后與地方藝術相融合,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祁劇的流布區(qū)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qū)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足跡流布桂、粵、贛、閩、滇、黔諸省。在演出過程中,祁劇與桂劇、粵劇、閩西漢劇、廣東漢劇等地方戲曲劇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既擴大了祁劇的影響,又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推動了地方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祁東縣原屬祁陽縣,新中國建立后才從祁陽析出新立縣制。祁陽原有的曲種主要是小調,祁東漁鼓就是從這種小調發(fā)展演變出來的。祁東漁鼓創(chuàng)造了“三最”,即漁鼓從業(yè)人員、曲協會員之多堪稱全國之最,祁東縣現有漁鼓演唱班子59支,從業(yè)人員400多人,其中中國曲協會員7人;祁東漁鼓每年演出場次之多為全國之最,每個演唱班子每年平均演出400場以上,每年全縣漁鼓演出2萬多場次;祁東漁鼓的觀眾之多也是全國之最,一場漁鼓最少的有300~500觀眾,最多的突破2萬人,每年觀眾總數突破千萬人次。
由于祁劇、漁鼓等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祁東的鄉(xiāng)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1.2.3 歷史古跡 “衡寶戰(zhàn)役”紀念園、歸陽老街、狀元橋、劉三廟、黃山寺、洪塘牌坊、萬福寺、永昌古縣城、祁陽故城址、乾德堂、沙井灣古居等,這些都是祁東千百年發(fā)展中濃縮而成的代表元素,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2]。
1.3農業(yè)旅游資源概況
祁東縣是湖南省重要的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特色農作物以席草、黃花、百合、檳榔芋、生姜、湘蓮而聞名。席草、黃花為境內特產,產量分別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并被國家命名為“黃花菜原產地”。祁東黃花主要分布在黃土鋪、官家嘴、步云橋、蔣家橋一帶,每年夏季黃花開時,形成百里黃花長廊,令人嘆為觀止。祁東盛產水蜜桃和棗子,其中水蜜桃主要種植在歸陽、鳥江、過水坪一線,形成百里桃花帶的壯麗景觀。每年春季桃花盛開之時,山上桃花芬芳,山下菜花飄香,相互映襯,景色艷麗讓人美不勝收。
旅游是游客的一種消費行為,旅游景點即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商品。游客選擇旅游景點的標準是游客在景點游玩中能否得到最大的滿足,而衡量滿足感的指標之一是游客在旅游景點愿意花費的時間。陳建昌等[6]認為:旅游者從居民點到旅游景點的單程旅游所使用的時間與在旅游點游玩所耗費的時間都是人們在旅游選擇時的決定因子。例如,若游客從A地到不同距離的B、C兩地去旅游,B、C兩地游客愿意游玩的時間分別是6小時和2小時,則游客愿意旅游的意愿距離是游玩時間較長的B地。據此,王瑛等[3]提出了旅游地邊際效用函數,其定義為:
(1)
f≥1,說明增加單位路途時間可以增加更長的游玩時間,游客更愿意去該地旅游;f<1,說明增加單位路途時間所增加的游玩時間小于一單位,游客去旅游的意愿隨之減小。
從旅游者心理的角度分析,人們在旅游消費時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較短時間)對時間不甚敏感,即此時旅游者并不在意游玩過程中,多一小時或少一小時的差別。但是,如果兩個旅游點的游玩時間相差半天以上時,就會大大地影響旅游者的選擇。此外,旅游是個體行為,不同的旅游者由于興趣、目的等不同,對同一旅游點游玩時間的選擇也不盡相同[2,4],因此式(1)中Tx、Ty都只能是大樣本的統計估算,時間單位應以12小時左右來計算。本文即運用(1)式,對祁東旅游的客源市場做量化分析。
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交通等原因,來祁東旅游的外地游客都是以祁東縣城為集散中心?;谄顤|縣旅游空間結構的單中心性,我們假定游客都是以縣城為暫住地對各旅游景點進行游玩的。各旅游點的Tx均指從縣城到各旅游景點來回所耗費的時間,Ty為在旅游地可游玩的時間,由于到各旅游地都是以汽車為交通工具,因此Tx以乘坐汽車所用時間來計算,單位為天(12小時)。以Tx為橫軸,Ty為縱軸,縣城中心處為原點,將各旅游點值分布標示見圖1。
圖1 祁東縣旅游地邊際效用圖
從圖1中可以看到f﹥1的三個景區(qū)桃源洞、鼎山公園、萬福寺都是在縣城附近,交通非常便捷,人們到這些景點參觀所用時間是路上耗時的幾倍,自然覺得有參觀游覽的價值。并且桃源洞景區(qū)緊靠紅旗水庫,發(fā)展了大量農家樂休閑山莊,這里集觀景、游水、品嘗祁東特色飲食為一體,這些條件對游人更具吸引力。雖然四明山是省級森林公園,邊際效用f=1,但是至今到四明山的游客還是不多,主要原因是四明山接待條件不完善??h外來的游客,因路上耗費的時間較長,如果沒有宜居的接待設施,勢必只能在景點做短暫停留,難以讓客人得到物有所值的滿足感,所以實際邊際效用f﹤1。百里黃花是祁東最具特色的農業(yè)生態(tài)景觀,由于季節(jié)性限制,同時邊際效用f﹤1,游人也不多。為了開發(fā)好這一特色景觀,應該將其與其他景點聯合,并注重發(fā)掘內在資源潛力,開發(fā)更具吸引力和玩賞性的項目。歸陽古鎮(zhèn)及周邊的農村人文景觀以及百里桃花帶,是近期祁東最具市場開發(fā)價值的農業(yè)生態(tài)麗景。但因宣傳不到位,影響不夠,邊際效用函數f﹤1。鳳岐坪鄉(xiāng)溶洞群由于目前投資開發(fā)的景點少,供游客游玩的時間短,因此f﹤1。如果能吸引投資,多開發(fā)一些景點,延長游客的游玩時間,游客自然會越聚越多。其他地方人文景觀,由于距離遠,太分散,對游客吸引力低,只能作為將來備選開發(fā)點。
雖然祁東有較多的自然、人文和農業(yè)旅游景觀,但是由于整合和宣傳不夠,目前僅有縣城及其周邊的桃源洞、鼎山公園、萬福寺三個景點得到一定的開發(fā),而百里黃花(含衡寶戰(zhàn)役遺址)、百里桃花帶(含歸陽古鎮(zhèn)及周邊的農村人文景觀)兩個農業(yè)旅游區(qū),尚待有效的整合和挖掘。要發(fā)展祁東的鄉(xiāng)村旅游,還必須加強對這些景區(qū)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深度挖掘和大力整合,同時交通和接待條件也必須盡早提升。
[1] 湖南省祁東縣志編纂委員會.祁東縣縣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2] 祁東縣政協文史群團委員會.祁東攬勝(《祁東文史》第10輯)[M].2009.
[3] 王瑛,王錚.旅游業(yè)區(qū)位分析—以云南為例[J].地理學報,2000,55(3):346-353.
[4] 陳健昌,保繼剛.旅游者行為研究及其實踐意義[J].地理研究,1988,7(3):44-51.
(責任編輯:譚著明)
2009 — 11 — 05
2009 — 12 — 24
F 592.7
C
1003 — 5710(2010)01 — 0074 —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