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芳
漫談我們的“功夫”
□祝芳
每天早上上班,一踏入體藝辦公樓,便能聽見一陣悠揚嫻熟的鋼琴聲,我知道,那肯定又是音樂組的黃老師在早起練“功夫”了。有次閑聊,問起,緣何要天天這樣擠時間的練琴?他習慣性地動著手指,笑言:“這不是和你們體育老師一樣,每天要鍛煉鍛煉,防止退化嗎?我們都是要靠‘功夫’吃飯的人?!?/p>
汗顏。自問:我們還剩多少“功夫”???網絡、游戲、牌局漸漸替代了操場、球場。啤酒肚、水桶腰、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富貴病、懶散病不斷侵蝕著曾經健碩的骨骼和肌肉。曾經在雙桿、單杠上身輕如燕的身手,恐怕連個跳箱也難以自信地征服了。也難怪,在全國第二屆中小學體育教學展示課上,已47歲的索玉華老師一出場便贏得了熱烈的掌聲,當她在雙桿上做著高難度高標準的示范時,人們再一次折服——這是滿身“功夫”的魅力。筆直的腰板、矯健的身姿、洪亮的口令、漂亮的示范——體育人的標志性“功夫”,我們還剩多少?
二問:還有多少人重視我們的“功夫”???許多人感嘆:現(xiàn)在的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生,運動技能越來越弱化了——這一點,負有培養(yǎng)任務的高校,難道沒有責任嗎?體育高考,文化要求提高,專業(yè)要求降低,可以預見體育生在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方面大不如以前,高校有沒有因此改變培養(yǎng)策略呢?畢竟,體育是一門以身體實踐為主的學科啊。還有,放眼現(xiàn)在的各級學科業(yè)務培訓,除了理論還是理論,為什么不針對性地做些術科培訓呢?體育競賽部門組織的各種教練員培訓,面對的畢竟是少數(shù)。所幸,有些部門已經意識到“體育教師基本功急需提高”這個事實存在的嚴重問題,逐漸探索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筆者所在的浙江省,課堂教學比賽中就增設了“隊列隊形、廣播操、球類”等術科比賽。筆者所在的衢州市,每隔兩年就會舉辦一次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但這些,畢竟還是少數(shù)精英在參與啊。
想起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的浙江省江山中學,每周組織一次術科備課活動,針對某個教材,相互探討教材的要點難點,練習與改進示范動作,大家稱之為“上夾板”。后來,單杠、鉛球等有一定危險性且不利于終身鍛煉的教材逐漸淡出體育課堂,以及其它原因等,該校“備術科”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慢慢丟失了。
三問:還有多少人堅持自身“功夫”的修煉?現(xiàn)在的體育課堂教學,似乎不像以往一樣要求“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了。記得1997年筆者剛調入省一級重點中學時,每學期的授課計劃都排得豐富緊湊,單(雙)杠、技巧、支撐跳躍、跳遠、鉛球、跨欄、快速跑、籃球、排球、劍術、藝術體操等??扇缃竦捏w育課,幾個籃球便可應付一學期甚至三年?!案咧羞x項教學”成為師生更自由的天地——這也在客觀上,使體育教師對自己的“功夫”越來越淡化、漠化。筆者曾遇過好幾個青年教師,面對基本功比賽的機會,退退縮縮,稱自己畢業(yè)四五年了,雙桿、技巧、跨欄等內容幾乎沒再溫習過,根本沒有信心參加此類比賽。
當然,體育教師忽視“功夫”的修煉,可能是與某些大環(huán)境有關,比如,體育教學改革中曾一度出現(xiàn)“快樂體育”、“情景教學”、“淡化運動技能”等言論;體育常態(tài)教學缺乏過程與終端的監(jiān)控和評價;體育教師長期處在超負荷工作、低收入回報等“人微言輕”的狀態(tài)。
但自身成長趨緩,不能僅歸咎于外部環(huán)境。具備足夠的成長動力以及對職業(yè)的無限熱愛,才能促使“功夫”修煉成為自覺行為。筆者有位女同學,上學期間身體素質一般,尤其是協(xié)調性、柔韌性更是薄弱。畢業(yè)后在鄉(xiāng)下任教,憑著一股努力勁,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三十歲那年調入城區(qū)小學,學校安排她負責健美操興趣小組,許多老同學動員她還是從事自己擅長的田徑訓練比較妥當,可她愣是接過擔子,從一點一滴學起:自費購買了成堆的碟片、錄像帶;假期自費跑出去跟老師學、跟同行學;家里客廳專門裝了一堵墻寬的大鏡子……幾年下來,當年其貌不揚,健美操、藝術體操課程處在及格邊緣的老師,如今形體氣質發(fā)生巨大改變,學生屢屢在市里、省里獲獎,健美操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
聯(lián)想當下新課程所要求的高中選項教學,理論上,學生可以自選項目、自選老師。但現(xiàn)實中卻發(fā)現(xiàn),比如,明明有許多學生選擇羽毛球,但學校因為缺乏能勝任的老師而取消該項目,或者,“矮個里選高個”湊合著教,反正學生喜歡能自己打起來。一年下來,恐怕學生連個發(fā)球姿勢都是不規(guī)范的。
想起一位體育特級教師曾說過:“體育老師的課堂在操場、球場,它需要我們有一身過硬的功夫能隨時在場上展示,讓學生崇拜你,讓同事佩服你,讓學校需要你!”他的確驗證了三個“讓”,校內外組織的各種體育比賽,如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他都是不可或缺的絕對主力。幾十年,始終保持著精干的身材與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六十好幾的人了,仍能隨時隨地做手倒立行走。
是啊,問問自己,我們有多久沒有主動到場上運動了?有多久沒有溫習和展示自己的“功夫”了?我們有信心稱自己是“四肢發(fā)達、頭腦聰明”的嗎?體育教學,要真正落實“以運動技術教學”為核心,真正體現(xiàn)“體育課要上出體育味,要上得像個體育課”的學科特點,真正捍衛(wèi)課堂的尊嚴(而不是隨便雇請個老師就可以上體育課的),教師的“功夫”不可小覷也。內在的動力、外來的推力——當兩股勢不可擋的力量相互交融時,我們堅信,體育教師必能擁有一身精湛的“功夫”。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