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嘉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417001)
城中村“村民”的公民道德缺陷分析
李瑞嘉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 婁底,417001)
以城中村“村民”公民道德方面重私德輕公德為中心,分析了“村民”道德存在的問題,道德認知的模糊、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為的失范。
城中村 ;“村民 ”;公德 ;私德
對于公德和私德的界定,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一種比較廣泛的觀點是:“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領域中的道德,私德是人們在私人生活領域中的道德”[1]。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公共生活領域指的是“個人與公共財產或無特定關系人所構成的共同場域。這個場域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公眾使用的空間;二是個人行為對私人圈外所能造成影響的范圍”[2]。公德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發(fā)展的基本保障,因為它不僅是種消極的不作為、有所守,要求人們不要為自己的利益或方便而傷害陌生人與社會,而且是種積極的有作為,要求個人主動自覺地維護公眾利益和公共秩序。一般來說,公德和私德的區(qū)別在于影響對象不同,與公德行為影響的是私人圈以外的公共大眾相反,私德行為只是影響自己、家人、親戚或朋友等身邊的人。但公德和私德的區(qū)分又是相對的,因為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不是絕對的,隨著現(xiàn)代社會公共領域的擴展,私域的范圍越來越小,而且公德與私德既可以指稱不同行為的單一性質,也可以指稱同一行為的雙重性質,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如能夠愛護自己的家人,無論是在私域還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領域如果只顧自己和家人的利益,為一己之利去損害他人利益,私德行為就會超出私域之外,躍升為公德行為,并受到公德的制裁。所以私德與其說是領域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度”的問題,私德的行為效果可能產生好壞兩個極端。
城中村“村民”多私德少公德,存在重私人生活輕公共生活、重圈子倫理輕公德養(yǎng)成、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道德偏差。城中村看重自我利益和圈子倫理的現(xiàn)象的普遍存在,使得“村民”對強調圈子倫理以外的公共生活的倫理規(guī)范缺乏真正意義的關切,明顯地沿襲了重血緣、重家族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宗法制倫理特點,自我、宗族、宗親觀念濃重,“情”在道德倫理中占主導地位,道德原則傾向于“情大于理”,缺乏契約性、合同性的倫理道德基礎。對他們來說,遵守私德比遵守公德更為重要,一切道德選擇和道德判斷從“私”出發(fā),公私不分,這就導致了個人主義、本位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在城中村的盛行,從而增加了社會公德教育的難度。具體在以下幾方面有所表現(xiàn)。
“村民”道德認識的模糊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角色道德認知不清。所謂角色道德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充當某種角色時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及其道德實踐”[3]。認清角色道德、明確角色責任,有利于通過對角色之間和角色與社會整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調整,在堅持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的基礎上,理順利益關系,實現(xiàn)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因而,道德建設過程實質也是角色道德的建構過程,當所有個體都能認清并扮演好自身角色,社會的總體道德水平也會隨之提升。遺憾的是城中村“村民”普遍對自身角色認識不清,角色不清“是指社會大眾或角色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社會急劇變遷常常是造成社會角色不清的主要原因。在社會與文化變遷時期,很多社會角色都在發(fā)生變化。人們會感到,很多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都超出了過去習以為常的那個范圍。這樣發(fā)展的結果是,很多人對這些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是什么樣子,并不清楚”[4]。盡管“村民”的生活方式已遠離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模式,他們已經擺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村民”的言行舉止和穿著打扮趨于城市化,家居布置電氣化現(xiàn)代化,并且依靠建房出租而獲取的利益,過上了毫不遜色于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但是在這種角色轉換中,過去長期以來的農民角色定位以及自身素質、地位待遇不如市民的復雜情感會影響到他們對市民角色的認同。例如在對自己實際身份和地位的回答中,21.6%的人認為自己是農民,8.9%選擇是市民,57.7%認為自己只不過是不種地的農民而已,11.8%覺得自己和市民好像區(qū)別不大,如附圖。按理來說,“村民”轉變?yōu)樾率忻?意味著在公共生活領域開始突破農業(yè)社會狹隘的生活圈子,開始融入城市社會,學會憑借市場經濟紐帶和信息紐帶積極參與各種社會交流活動,逐步懂得依靠法律和公共道德的契約關系,在公共場所也逐漸懂得要遵守文明禮貌等公共道德,在經營創(chuàng)收中遵守行業(yè)道德,逐漸確立公德意識。但正是由于對自身角色轉變認識滯后,“村民”的角色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實現(xiàn)以上轉變。一方面,倫理道德明顯地沿襲了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拉幫結派、封閉守舊,目光短淺、視野狹窄,自由散漫,缺乏自律等封建倫理特點,在利益取向上呈現(xiàn)出較明顯的作為小私有者的小農意識特點,重視、顧念一己私利并往往以此來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社會行為。另一方面,“村民”受現(xiàn)代城市文明和市場經濟影響較少,以公共意識、遵紀守法、自強獨立、崇尚科學和誠實守信等為內容的市民道德并未養(yǎng)成,這種城鄉(xiāng)之間道德變化的反向性,使農民進入城市后產生明顯的不適應,出現(xiàn)道德認知的迷惘。
附圖 “村民”對自我角色的認識
二是道德判斷標準混亂。近年來伴隨著媒體對城中村現(xiàn)象的宣揚和批評,城中村一度成為“眾矢之的”,這不僅和政府公共管理的缺位有關,也和“村民”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有關。為了接納更多的外來人口入住,“村民”對他們省略了起碼的身份登記程序,甚至隱瞞包庇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行為,使得城中村因治安問題,被人們冠以“魚龍混雜”、“藏污納垢”等形容詞;為了擴大住房空間,“村民”之間展開了愈演愈烈的亂搭亂建裝備賽,在此過程中公共空間的環(huán)境效益受到了破壞,現(xiàn)代合理化的人居空間規(guī)則被驅趕到了九霄云外,使得城中村因環(huán)境問題成為影響市容市貌的不協(xié)調一筆。也就是說,“村民”普遍在個人利益與行業(yè)道德、社會公德關系中選擇了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梢娛袌鼋洕内吚允挂恍按迕瘛钡牡赖聝r值取向發(fā)生扭曲,自私自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的消極觀念敗壞了城中村的社會風氣。同時,改革和社會的轉型,使一些“村民”特別是青年“村民”在道德認識上出現(xiàn)了誤區(qū),美丑、善惡不分,社會的正義感淡化,法制觀念淡薄,榮辱觀、是非觀混亂。
道德情感包含四方面的內容,“1)對已自我認知感、自我適應感、自我同一感、自愛自尊感、自信自強感等。2)對人同情關懷感、體貼仁慈感、友誼真誠感、友誼真誠感、善解人意的摯愛感等。3)對自然的敬畏感、親近感、秩序感、護愛感、神往迷戀感等。4)對社會的合作責任感、公正公平感、榮譽成就感、愛國使命感等?!盵5]。私德與公德在情感方面的區(qū)別在于,私德以情感為主而以理性為輔,公德以理性為主而以情感為輔。城中村“村民”重私德輕公德的道德偏差,使得“村民”只重圈子情誼,在對外人、對自然、對社會的道德情感中體現(xiàn)出淡漠的特征。
對于“您覺得和一般的城市居民相比,您怎樣看待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10.1%的人認為差不多,4%選擇更充實,37.6%選擇有差距,12.1%覺得差很遠、很想改變現(xiàn)狀,36.2%的人則認為更舒服自在,可見“村民”的自我感受是一種矛盾的情緒體驗,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他們在認識自我價值時,總是不自覺地以城市居民作為參照物,一方面在經濟收入上,他們認為自己不用朝九晚五便可輕松獲利,相對于城市居民有一種優(yōu)越感,另一方面因為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夠充實、知識水平較低而產生一種自卑感,但是又安于現(xiàn)狀,懶得求發(fā)展,對生活缺乏熱情,自強自立不足。
對于“當村里人和陌生人在村內發(fā)生矛盾糾紛時,你如何選擇”,51%的人表示“向著本村人”一方,21.1%的人叫警察或者村干部來解決,3.7%選擇上前制止,18.2%選擇不置可否、假裝不知,6%采取跟多數(shù)村里人保持一致的從眾心理。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人在法律、是非和熟人關系中,最終選擇的是偏袒熟人,表現(xiàn)出一種狹隘的圈子意識。“村民”熱情好客、淳樸禮讓的傳統(tǒng)美德也局限在本村社區(qū)當中,“村民”在熟人社會里更注重自我形象,大家彼此認識就受道德約束,不認識便沒有了道德約束。所以,大多數(shù)的城中村“村民”事實上對公共生活基本規(guī)則是極為陌生的,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表現(xiàn)出公德意識的淡薄。
從“村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愛護感來看,盡管基于他們以前種地現(xiàn)在“種房”對土地還保持有崇拜感,信奉“地可生金、土可生財”,但是“村民”對經濟效應的追逐,很大程度破壞了城中村的環(huán)境效應和社會效應。
從“村民”對社會的責任感公正感來看,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城中村“村民”的社會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障,“村民”的不公正感引發(fā)他們對社會缺乏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源于每個人對自己行為的一切后果負責的道德感。如果社會不能給予“村民”合理的征地和改造補償、公平的社會保障、職業(yè)技能培訓和就業(yè)服務等幫扶待遇,相反讓他們感到自己被置于主流社會群體之外,自己的待遇似乎與城市市民的待遇相距太遠,或者認為社會阻礙他們實現(xiàn)自身利益時,在道德選擇上他們就不會認同集體主義這一基本道德原則,也難以有充分的證據(jù)使人信服社會主義道德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如果社會的主流道德對“村民”缺乏號召力和感召力,將導致對他們社會主流道德的懷疑甚至是抵觸和對抗。面對這樣的矛盾,他們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對所在城市里沒有歸屬感。對在城市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心懷不滿,甚至滋長反城市的群體心態(tài)。
道德意志是行為者使自己的行為動機、目的付諸道德實踐而自覺努力的心理狀態(tài),是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活動能力。自覺、堅持、果斷和自制是一個人意志品質的四個基本要素。一個人在自身的欲望和道德準則發(fā)生沖突時,能否克制欲望而使自己的行為始終符合道德原則,是道德意志強弱的重要表現(xiàn)。在實踐活動中,道德意志對人們的道德行為選擇起著審核作用,它牽制著人的感性追求和行為實踐,使自己的行為服從道德價值目標,從而避免道德行為的失控。同時,道德意志又是保證道德價值目標順利實現(xiàn)的重要心理機制之一,它使人的道德行為表現(xiàn)出堅定性和一貫性。
城中村“村民”道德意志的薄弱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道德意志缺少自覺性。部分“村民”在各種各樣的道德沖突面前,不能獨立自主地選擇合乎道德原則的行為。當前,在我國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太多的誘惑或干擾,由于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弱化了人的道德意志,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往往盲目地追求地位、名譽和物質享受,金錢成了一切行為的中心,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村民”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在貪婪的物欲中,部分人的道德良知泯滅、經不起考驗,禮義廉恥、公德良心等都被拋在了腦后,無視社會公共生活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的要求,甚至以損害他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表現(xiàn)出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傾向。二是道德意志缺少堅忍性。部分“村民”對正確的道德行為不能一以貫之地堅持到底,往往是虎頭蛇尾,做不到善始善終,缺少一種頑強拼搏、堅忍不拔的精神。三是道德意志缺乏果斷性?!按迕瘛痹谀承┑赖抡J識上并非無知,相反,他們對是非善惡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因為他們的道德意志薄弱,外在條件和環(huán)境一經改變,加上利益的誘惑,他們就會把持不住自己,猶豫不決后最終選擇置公共利益于不顧,明知違反道德規(guī)范也要做出一些違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四是道德意志缺少自控性。很多年輕“村民”崇尚個性自由,不愿受任何約束,因而在道德意志方面缺乏起碼的自控能力。有的“村民”分不清是非、對錯、美丑,隨波逐流,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在外部腐蝕、引誘和壓力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容易沖動或悲觀消沉,做出不道德的的行為,甚至在立場和態(tài)度上產生動搖,控制不住自己不道德的壞思想、壞習慣,自律意識比較差,特別是外部約束比較少的時候,做不到慎獨,人前人后判若兩人。
道德行為的形成是道德形成過程的具體目標和具體歸宿,如果社會成員在實踐活動中不履行本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丟失了最起碼的道德良心,就造成道德行為的失范。道德行為的形成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一蹴而就的過程,它是由一定的道德認知經過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心理要素的催化和觸媒作用,才得以實現(xiàn)的。
公民道德的內核在于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時,應對行為目標準確定位,把培養(yǎng)公民的公德意識和責任感作為基點,使公民克服困難和障礙,真正做到對他人、對集體和對社會負責。然而,城中村“村民”的道德行為經過上述知、情、意的轉化過程后,卻進一步在行為履行上體現(xiàn)出有違公德的傾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對社會所作奉獻有限。城中村“村民”的道德行為,根據(jù)其失范程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安逸虛度型。這是大部分“村民”的行為表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是成天無所事事、虛度光陰,且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他們的時間一般花在打麻將撲克、看電視影碟、閑逛串門、跳舞逛街等活動上。二類是游離邊緣型。這是一種中間類型,對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為生活頹廢、自暴自棄,熱衷于賭博和各種低俗娛樂,言行粗鄙、生活奢靡、吃喝玩樂,甚至黃賭毒纏身。三類是越軌違規(guī)型。這是少數(shù)青少年“村民”的行為表現(xiàn)。他們不學無術、游手好閑,夢想一夜致富而采用極端手段,經常從事比較嚴重的違法犯罪活動,如拉幫結派、偷搶斗毆、吸毒涉黃等,導致群體化道德淪喪,嚴重擾亂社會治安,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從上述行為表現(xiàn)可以看出,城中村“村民”很難形成以公民社會責任感為內核的公民道德,很難形成體現(xiàn)個人社會價值的道德行為,即以社會利益為基礎,認為整個社會利益是他們個人利益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他們個人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很難把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利益作為他們道德行為發(fā)展的動力,從而在行為選擇上自覺地把個人利益同社會進步的利益結合起來。
[1]翟艷芳.公德、私德視角下的德育變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6).
[2]楊峻嶺,劉東峰.全國"社會公德建設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綜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上半月),2008(1).
[3]魏英敏.新倫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48.
[4]邱德亮.論社會角色責任與角色道德建設[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5]朱小蔓,梅仲蓀.道德情感教育初論 [J].思想·理論·教育,2001(10).
Analysis on Citizens’Morals Defects of“Villagers” in City Villages
LI Rui-jia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417001,China)
Regarding villages“villagers”emphasing on private morality and making light of public morality as the center,the“villagers”moral problems,moral cognition indefinition,moral emotional indifference,bad moral behavior and moral behavior anomie are analyzed.
ubran villages;“villager”;public morality;private morality
(責任編校:松仁)
D648
A
1673-0712(2010)01-0011-03
2009-11-18.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青年基金項目 (2008QN044).
李瑞嘉 (198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