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2/kw3uZpWFLNB8dDQbgLYHLJ.webp)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但什么是道,什么是自然,卻缺少具體的說法和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要憑借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具體與綜合的感受。簡而言之,我們于今認識的所謂“道”主要是指反映真理與規(guī)律的道理,是經(jīng)過認識與提煉的思想;而所謂的“自然”則主要是指變化莫測、不可捉摸、不以人們的意志所左右的客觀世界?;诖?,所謂的“道法自然”,就是明確“自然”是現(xiàn)實、是本體,而“道”是要遵從其基本的變化規(guī)律,并加以提煉和概括的道理。在這樣一種相對模糊和混沌的文化認知背景中,要論及書道的品格,自然有相當?shù)碾y度。但作為歷代有作為的書道探索者,相關的探索依然有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古往今來,所謂的“品”即品格、格調(diào)、品質(zhì)、等第、韻致等的簡稱,都具有精神的追求和具體的標準。書道之品格主要是依據(jù)來自歷代學界和書界的共識,它既是行業(yè)標準,又是社會欣賞的標準。其思想和做法源于人品、文品等已有和流行的概念,既有時代色彩,也反映了普遍的規(guī)律。
在南北朝的齊梁時代,有潁川(今河南長葛)人鐘嶸作《詩品》(公元513年),在劉勰《文心雕龍》之后第一個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品評詩歌的優(yōu)劣得失,為當時及后世詩風的優(yōu)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據(jù)《詩品·序》所言,當時雖然詩風日盛,但是十分混亂,缺少品評的標準,致使詩壇顯得混亂無序。為此,鐘嶸就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先例寫成此書,欲糾正詩壇思想和標準混亂的局面,共涉及兩漢至梁詩人122位,包括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鐘嶸的《詩品》不僅對后代的詩歌批評有很大影響,對唐司空圖,宋嚴羽、敖陶孫,明胡應麟,清王士禎、袁枚、洪亮吉等在觀點上、方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啟發(fā),對書品評判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與影響。
鐘嶸認為:“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馀,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庇纱丝磥?,他十分強調(diào)賦和比興的相濟為用,即強調(diào)內(nèi)在的風力與外在的丹采應同等重視,需要整體判斷。他不僅反對一味地追求形式、弱化內(nèi)容;又十分強調(diào)詩人獨特藝術風格的確立;并注重在史詩源流發(fā)展的大背景中評判詩人的貢獻,提出了言在、情寄、風骨、雕潤、詞采、音韻、動心、清便、宛轉,以及才、文、氣、秀、質(zhì)、味等相應的角度、標準和概念?!对娖贰凡粌H在詩壇影響巨大,對書道品格的評判也有直接、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與鐘嶸幾乎同時,僅比其小約20歲的南陽新野人,時任南朝梁度支尚書的著名文學家、書家庾肩吾(487—551)著述了中國書道史上第一部品評書道優(yōu)劣的專著《書品》。在他之前,雖有南朝宋王獻之弟子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記72人),有南梁袁昂奉敕撰的《古今書評》論及古代書家25人,有蕭衍的《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等,但由于都只作了簡要的風格介紹,所以還不能取代庾氏此書的地位。該書僅一卷,載漢至齊梁能書真、草者凡123人(序言128人,當為版本傳承之誤),冠